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文学作品读后感100》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29 18:56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文学作品读后感100》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文学作品读后感的100字作文,虽然篇幅较短,但同样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突出主题:明确指出你读后感的主题,即你对这部作品的整体感受和评价。
2. 简述作品:简要介绍作品的基本信息,如作者、背景、主要人物等,为读者提供背景知识。
3. 概括观点:概括你读后感的主要观点,如作品的艺术价值、思想内涵、人物塑造等。
4. 突出亮点:挑选作品中的亮点进行评价,如独特的艺术手法、深刻的主题思想、鲜明的人物形象等。
5. 表达情感: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你对作品的喜爱、敬佩、感动等情感。
6. 避免空泛:不要用空洞的赞美之词,要具体地阐述你的观点和感受。
7. 结构清晰:按照引言、主体、结尾的结构进行写作,使文章层次分明。
8. 语句精炼:尽量使用简洁、生动的语言,避免冗长、啰嗦的表达。
9. 避免剧透:在介绍作品时,不要过多地透露剧情,以免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10. 遵循字数要求:确保作文在100字左右,不要超过或不足字数。
以下是一个示例:
《红楼梦》是一部描绘封建家族兴衰的巨著。曹雪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贾

序跋|林如敏:从沉迷网络游戏到爱上读写——一个小学生的文学笔记读后感

学然后能行,思然后有得

文/林如敏

胡融融小朋友目前是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这本《在倔强中发芽——一个小学女生的文学笔记》,收录的是她7岁至11岁写下的一些文字。

收到样稿,不由会心一笑,因为欣赏,也因为熟悉——其中不少文字已经在之前和她父亲的微信交流中浏览过。看到小姑娘勤奋笔耕的习作结集成书,由衷地为她感到高兴。

和融融的父亲是关系紧密的同事,所以对融融的成长故事一向亦有所闻。

正如她自己在“自序”里所坦承的,曾经有一段时间,她对游戏的沉迷几乎达到夸张的程度,为此和家人的冲突、龃龉也如影相随,彼此都不胜其烦。

幸运的是,她有明智而理性的父母,在融融沉迷于游戏貌似“不能自拔”的那些日子里,父母给出了极大的耐心和包容,疏而不堵、循循善诱,以互动、陪伴、润物无声的方式成功地改变了融融,把她的注意力、兴趣点转移到阅读经典、欣赏经典的路径上,同时有意识地启发孩子独立思考、勤于思考,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谓学然后能行、思然后有得是也。

渐渐地,融融在阅读、书写中找到了乐趣,并陷入另一种“沉迷”。

融融和父母之间的互动和坚持延续至今,不知不觉间衍生了数百篇习作。这些习作涉猎甚广,有书评、影评,有不拘一格的诗歌创作,也有天马行空的科幻想象,等等。

我们不宜对一名小学生的习作做过高的评价,但是考虑我自己在小学时断然写不出这些既朴素又深刻的句子,对事物的判断和看法也远不如眼前这个小姑娘如此富有洞见,所以我还是愿意给融融的习作点一个大大的赞。

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信马由缰、无拘无束的想象力,孩子脑海里所能产生的意象往往令成人匪夷所思,自叹不如;或许我们觉得孩子终归幼稚的想法也许并不那么正确,但对于什么是真善美,对于正义与邪恶,对于什么才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儿童视角往往比成人视角看得更黑白分明、更直截了当。

阅读融融关于一些经典电影的观后感,我时常为其字里行间的判断力、领悟力、穿透力感到惊讶。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所能带给观众的,绝不仅仅是声光电的娱乐,它一定是传递了某种价值观,锻造了某种精神蕴涵,让人思考,给人启迪。

融融所写的这些影评,以一个小学生的标准来衡量,完全对得起这些优秀电影的良好口碑。而对于一些文学作品的读后感,或是针对一时一事的随兴杂感,融融经常表现出某种若即若离的“代入感”。这种代入感的背后,是一颗细腻、婉约的心灵,同时也是一颗绝假存真、最初一念之本心的童心。这样的童心,值得认真呵护并持续给予其滋养。

所谓“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这对于所有人都是一种警醒。

从正向上说,阅读改变人生,诚不我欺。融融的文字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表现出超出她这个年龄段的聪慧,其遣词造句通达流畅,鲜有小学生常见的词不达意的通病。这多半还是归功于她对文学名著的大量阅读。

我觉得相较于辞章文句的谙熟,其更大的收获是真切地体味到读书是快乐的、写作是快乐的,而不把它看成是一种繁重的负担。这样的快乐无疑将使她一生受用,其乐无穷。

(作者为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专职编委,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自序】

从游戏到写作

文/胡融融

这本小书的名字叫作《在倔强中发芽》,收录了我六年级前写的近100篇涂鸦小文,其实还有更多的没有收进来,原因无非是太胡思乱写,难登大雅之堂。当前所选之作,也幼稚可笑居多,远远达不到一本书的分量。我恳请各位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们,如要拍砖,就尽量拍我老爸。

真正开始写作是在三年多前,那时,我已经深度沉迷网络游戏《第五人格》,每天从早到晚和家里人斗智斗勇(你说歇斯底里撒泼放刁也行),就为了骗他们的手机玩一把我心爱的游戏。

后来,老爸做出了一个当时让我觉得匪夷所思的决定,他给我买了一个平板电脑,并对我说:“既然你这么喜欢玩游戏,干脆就用平板电脑来玩吧,起码视觉效果会好一点!”

我当时震惊的程度,不亚于霍金推着18个人跟博尔特赛跑还跑赢了,张开的嘴巴久久没有合拢。我忐忑地接过老爸递来的平板电脑,发现老爸所言不虚,用平板电脑玩游戏,视觉效果确实好很多。

可是,老爸又提出一个要求:“我也很想玩游戏,但我平常没有时间玩,要不你每次玩完之后,就写一篇游戏攻略给我,怎样?”我爽快答应了他的要求,马上开始写第一篇游戏攻略。

刚开始,我只能写简单的地图介绍,文字磕磕巴巴十分青涩。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道理在游戏里也适用。

写游戏攻略的过程中,我开始去研究游戏,题材也从写单一的地图,到写角色的皮肤,到后来我开始编造游戏情节,点评游戏设计得失。当然,单纯就写作而言,这个阶段写得都不怎么样。

那段时间,我爸妈为了“挤占”我的游戏时间,还经常以我最喜欢的雪糕、薯条、可乐、柠檬茶(这里其实可以拉出一个更长的名单)作诱饵,拉着我去电影院看电影,或者在家里刷豆瓣高分电影。我几乎把评分较高的电影都刷了一遍。经典不愧是经典!当然,看完电影,随即多了一个写影评的活儿。

写影评的过程,也是一次思想启迪的过程,风过留痕,雁过留声,纵使写不出高深的思想,但可以积累一些好词好句,多少也能积蓄一点文墨气息。

电影是浓缩的人生,人生是永不落幕的电影,而想要真正地与其共鸣,还得回到它的根源一原著小说上。老爸很喜欢读书,家里有十几个大书柜,满满都是书。

一开始,我真的对书不感冒,认为那都是一群文人的无病呻吟,直到我翻看了老爸推荐给我的优秀书籍后,我才明白,我年少狂妄到什么程度。

当初老爸给我拿的那本小说,就够我跪在地上膜拜了,更别说那些文学大家的经典作品。终于,在一次次精神的完败之后,我低下了高傲的头颅,开始细嗅书本间的墨香。

看了不少文学大家的作品,虽然不能说全部看懂了,好在让我领悟到了读书的乐趣,我也在阅读中体会到了经由小说改编的电影,不能百分百还原的细节与思想。先看电影而后看小说,抑或是反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不变的,是一种来自分析、探索和思考的乐趣。

阅读也罢,写作也好,我至今做出的一切都只不过是我成长路上的第一步。正如前面所说,我这本“书”远远达不到一本书的分量。这只是一个写作练习,抑或一个成长过程,至于它是否能历久弥新,就让时间来决定吧。

我最感谢的是我的家人,他们给了我莫大的帮助。无论是物质上的准备、思维上的启迪,还是严肃的批评、恒久的信任,都是值得我永远感谢的存在。

《百年孤独》读后感


汉中市南郑区人民法院 杨楠

《百年孤独》作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仅因其名字就足以流芳百世。因为孤独是人类无法回避的人生命题。只要人类存在,孤独便不会从地球消失,但孤独却会因人不同。那么《百年孤独》讲述的又是谁的什么孤独呢?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看过很多书评,认为这本书晦涩难懂,简直无法阅读。我想可能是因为除了这本书里反复出现的名字,更源于作者采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和跳跃的时间线,让情节离奇到无法理解,导致这本书不像普通小说那么轻松易懂。但就像《人间词话》里讲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果将书里的人物、情节与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特别是整个拉丁美洲的历史结合起来,或许能理解一点那百年的孤独。

这里简单说说拉丁美洲史。拉丁美洲即美国以南美洲,因为这里居民的语言(西班牙语占统治地位、巴西为葡萄牙语、海地为法语)均隶属于拉丁语族,因此又被称为拉丁美洲。百度上短短几句话概括了拉丁美洲的由来,却无法概述拉丁美洲被血泪浸染的过往。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哥伦布于15世纪发现了新大陆,自诩带着上帝的旨意,却大面积地屠杀当地的印第安人,加之病毒的传播,使得古老的印加文明全面毁灭。因为缺乏劳动力,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作为奴隶为自己日夜不停地创造财富,也带来人种大融合。自此拉丁美洲的人民自出生就被欧洲白人们歧视。在被殖民近300年后,哥伦比亚于1810年宣告独立并继续与西班牙斗争近百年,终于赶走了西班牙的奴役,但随之又陷入英美的经济打压和掌控,致使哥伦比亚及其他拉美国家一直处于政治混乱、经济落后的局面,直到现在仍然无法摆脱被剥削、压榨的命运。了解这些以后,再对应《百年孤独》这本书,我们就发现魔幻不过是马尔克斯的障眼法,现实主义才是让这本书经典和不朽的原因。

《百年孤独》书里人物众多,主线围绕着布恩迪亚一家以及与他们相关的人物命运展开。书中开篇以最主要的人物奥雷里亚诺上校的回忆开始。他是作者寄予最大希望的革命者。他虽然不爱任何人,他发动革命并非因为理想或厌倦,只是因为纯粹、罪恶的自大,但他因为自己的人民受到欺压、杀戮而不满继而反抗。他明确支持自由党,与保守党分庭抗礼,但一度沦为专权的军阀,甚至由于立场的不坚定,白白放弃了即将到来的胜利,因此我认为他也是让作者最失望的角色。尽管他之后想再次掀起革命,改变让人愤怒的现实,但无奈时事已变,再无回天之力。就像马尔克斯上校(我猜是作者本人)感叹:“我知道你老了,可现在才明白你比看起来的样子还要老得多。”对这个人物的塑造应该有马尔克斯最亲近的外祖父形象,也有很多为哥伦比亚独立牺牲的自由党革命者形象。除此之外,书中很多情节不止一次与哥伦比亚的现实呼应。哥伦比亚由保守党与自由党轮流执政,但保守党出尔反尔,迫害异己、镇压群众,发动大屠杀,为了不让大权旁落,不惜牺牲国家利益,与英美,特别美国狼狈为奸,让美国在哥伦比亚大量投资石油、铁路、香蕉、咖啡园,使得人民生活更加困苦。因此马尔克斯在书里对待“美国佬”的态度无疑体现了他对这个吸血鬼的憎恶,并且致死都不曾改变。

布恩迪亚七代人,男人多于女人,但对男人的褒奖无多。除了前面说到的上校,其他可以说乏善可陈。他们的懒散、纵欲、享乐、对不切实际的事务夸张的着迷,就像刻进基因无法改变,但他们本质不坏,也从未伤害别人。他们就像拉丁美洲男性们的折射镜,从不同面让读者们感受到南美洲的风土人情。反观对女性的赞美,书里要多的多。如果说马尔克斯是女性主义的支持者,我觉得并非不可能。乌尔苏拉用柔弱之躯苦苦支撑这个家族,包容一切孩子,哪怕不是自己的血脉,也尽心尽力地抚养,眼见着最亲的人都先自己离去,依然坚强地承受一切厄运。与乌尔苏拉类似的还有桑塔索菲、佩特拉,还有给家族带来短暂快乐的蕾美黛丝,或许这里面有马尔克斯最爱的外婆形象吧。但让我沉思的是两个外来女性:丽贝卡以及费尔南达。丽贝卡来到这个家的经历非常离奇,和她一起送来的信上写着她是乌尔苏拉远在马纳乌雷的远房表妹,但乌尔苏拉却不记得有这样的远亲。她吃土的行为古怪至极。虽然乌尔苏拉将她赶出家门,但乌尔苏拉年迈之时发现丽贝卡的血管中流淌的是陌生人的血液,但她拥有无畏的勇气,正是乌尔苏拉希望自己的后代具备的品质。在翻看关于拉丁美洲的资料时,我发现位于加勒比海最东端有个叫巴巴多斯的小国,哥伦布将甘蔗带到这里,荷兰人贩进黑奴,使一个小岛成为15至17世纪最大的甘蔗生产国。与此同时,这里的森林、植被和动物都成了单一作物的牺牲品,导致这里的孩子只能长期吃木薯粉和土豆。这类食品由于缺少矿盐,孩子们处于本能的需要吃起泥土,而这竟然被欧洲人说成是“非洲恶习”。对照这一切,还有谁比丽贝卡更能与巴巴多斯的历史更贴合呢?又有谁能让作者借乌尔苏拉之口代表世界隔空向丽贝卡忏悔到:我们对你太不公平。

全书针对女性可以说都是正面,包括帮忙照顾孩子的印第安女人比西塔西翁,除了费尔南达。这个自认为总有一天会成为女王的妄想者,作者对她虚伪和恶毒充满了讽刺,并且在最后的预言中直言她不会给这个家族带来幸福。她追求繁复又无用的礼仪还有过度的奢靡生活;她蔑视这个家族,并逃避心灵的忏悔。她让我不由得想起西班牙皇室这个一切恶行的始作俑者——他们巧取豪夺,最终却只是给别国做嫁衣,并未再现荣光,反而因果轮回,让西班牙自己变得腐朽不堪。正如书中写到她身披泛黄的白鼬皮斗篷,头戴金色纸板制作的皇冠,她自己如此老迈、虚弱,离生命中的美好时刻已如此遥远。除了以上分析的上校、丽贝卡、费尔南达,我猜想书里每个人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对应,但因我的知识浅薄,有些人物确实无法得出结论。

以上是我对本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几个人物的分析,如果只看人物,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林。回归书中,整本书在作者的组织下像是从一粒沙开始最终建立了一座城堡,又像千万条无关细流最终汇入大海。一开始布恩迪亚家族如创世纪般建立起一座城市到最后这个家族如预言步入幻灭,过程和结局处处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但又觉得水到渠成。虽然是拉美文学,但我看完书不禁想起了红楼梦,想到了那句“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我认为这本书既是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的兴衰史,也是哥伦比亚以及整个拉丁美洲的兴衰史。拉美大地在进入文字记载的历史后,就一直背负着其他国家、民族不能承受之重。这样的过往无法诉说、不愿回忆,却留下深深的伤痕在每个拉美人的血液里,世世代代痛楚又无处可逃。并且经历了前期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的清洗,后来白人和印第安人、黑人的人种融合,加之欧洲以及美国天生的种族优越感,让拉美人对自己的身世自卑又迷惑。如果让一个中国人与自己的祖先对话,我们应该会很容易找到自己理想的时代或者文化,但如果让拉美人回想自己的来路,想必是痛苦大于自豪吧。我想这些造就了作者乃至每个拉美国家人民的孤独并浸入骨髓,也才造就了《百年孤独》。

曾经在看白先勇的《台北人》时,我认为白先勇的笔触冷静又克制,但他却用悲悯的情怀看待着笔下的人物。我觉得马尔克斯也是同样,他不是只对自己笔下的人物,而是对自己的故乡、文化以及所有拉美国家的过去现在将来的思索和怜悯。不知道马尔克斯的孤独在写完这本书后是否有了一个可以安放的地方,他在书的最后写到:“这座镜子之城——或蜃景之城——将在奥雷里亚诺.巴比伦全部译出羊皮卷之时被飓风抹去,从世人记忆中根除,羊皮纸上所载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或许作者写这本书是希望不再有人来承受他们的那份孤独;也不再让世界重蹈他的祖先、国家曾经遭受的那些苦难吧。

责编:陕西法制网 郑黎波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