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30 04: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心理学书籍的读后感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要围绕哪一方面的心理学知识展开。是关于人的心理发展、情感、认知、行为还是其他领域?确定主题有助于你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论述。
2. 介绍书籍:简要介绍所读心理学书籍的作者、出版信息、主要内容等,让读者对书籍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总结观点:概括书籍中的主要观点,阐述作者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在总结观点时,注意结合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
4. 分析观点:对书籍中的观点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观点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分析观点是否符合心理学理论,是否有实验依据。
b. 观点的实际应用:探讨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教育、心理咨询、人际关系等。
c. 观点的局限性:指出观点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如研究方法、样本选择等。
5. 结合实际:将书籍中的观点与自己的经历、观察或者案例相结合,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6.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案例来佐证你的观点,使文章更具生动性和说服力。
7. 表达个人观点:在分析过程中,表达自己对书籍观点的认同、质疑或补充,体现你的独立思考。
8. 语言表达:注意文章的语言表达,力求准确、简洁、流畅。
《对权威的服从:一次逼近人性真相的心理学实验》,这本书是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以服从为主题的实验记录以及实验分析。以下是摘录的内容简介:
米尔格拉姆希望探究的是:当权威角色下命令,要求一个人做出挑战其个人认知和道德的行为时,会对这个人产生怎样的直接和即刻影响。这种情形是对人性的严酷考验,人们普遍相信自己会听从个人道德的指引。实际情况呢?为了探究这个问题,米尔格拉姆设计出了这个研究范例。该实验是社会情境力量对人类行为影响的重要例证,是情境学者研究行为决定因素的重要基础。服从实验研究的结果是:看似公正的权威进行了一个实验,并且提供了看似合理的意图;但是,当权威的命令不再合理,大多数人未能反抗不公平的权威。
这与我们的想象或认知存在很大的差别,书中说,如果让人们从道德的角度进行判断,相信所有人都会认为反抗才是正确的。但是在真实情境的发生过程中,价值观不是唯一起作用的力量;一个人会受到多种力量的冲击,价值观是这些力量中的一股小力量。很多人在实验过程中无法感知到自己的价值观,他们并不认同自己的行为,但却发现自己继续着实验。事实是,生活中我们做出的很多选择,自以为是从道德角度或自我价值观影响下做出的选择,其实是受情景裹挟下的服从行为。 作者在前言中说,服从存在这样一个核心事实:一个人将自己看做执行另一个人愿望的工具,因此,他认为自己无须对其所作所为负责。一旦出现这种重要的观点转变,服从所有的重要特征就会随之而来。无论是在心理学实验室中,或是导弹发射的控制室里,只要个体出现了思维调整,自愿参与到残酷行为之中,那么,个体对行为进行合理化的方式,本质上讲都是相似的。这种服从通过权威的简单命令得以持续,而这位权威有控制个体的权力。本研究的基础是:无论权威施加了怎样的力量,受试者都会将自己的服从行为归因于权威,而不是归因于任何客观的威胁或肉体的控制。 第一章“服从的困境”中说,纳粹灭绝欧洲犹太人,是无数人以服从之名所做出的令人发指的邪恶行为中最极端的例子。但是,比这一行为程度略轻的恶行在不断发生:普通市民被命令去摧毁其他人,他们这样做了,因为他们认为服从命令是他们的责任。服从权威一直被尊为美德,但当它服务于一个恶意的目标,就会改头换面,完全背离美德,摇身变成邪恶的罪。不是吗?这让我想起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红卫兵们”。从小我们就被教导要服从权威,并且当我们服从时往往会受到赞美和奖励,而反抗却会受到严厉的斥责和惩罚,然而却很少有人教我们怎样辨别权威。但是,不是所有权威都是公平公正、合理合法的,有一个问题是我们始终都没有学习到的:如何判断“公正”和“不公正”权威之间的重要区别。公正的权威值得我们尊重和一定程度地服从,甚至可能不需要对之产生质疑。但面对不公正的权威,我们应该先感到痛苦,然后对之提出怀疑,最后对其蔑视并作出挑战和革命行为。 第三章“预期行为”中,所有的110位受访人都认为,他们会在实验程序中的某个点停止服从主试。为了消除因要面子而导致的偏差,对受访者还提出了其他问题。可是预期结果仍然惊人地相似。受访者们认为,几乎所有受试者都会拒绝服从主试,只有病态的偏激者才会持续到使用最高电击,人数不会超过1%—2%。他们还认为,大多数受试者使用的电击级别不会超过第10级(150伏特,受害人在此刻会首次明确表达希望结束实验),大约4%会达到第20级,只有千分之一左右的人会坚持到最高级别电击。这些预期结果,体现了人们的这样一些假设:第一,大部分人都很善良,不想伤害无辜的人。第二,除非以外力或威胁的强迫,否则,个人是其行为的主要来源。然而想象是美好的,实验结果却表明我们在很多事情上,并不能拥有自主性选择。 实验方法和实验过程就不一一赘述,感兴趣的可以找来这本书翻一翻,绝对让你触目惊心,颠覆认知。本书的最后几章对实验过程及结果的深入分析,也值得我们思考与反思。 第十章“为什么服从”中作者说,已经有数百人参加了服从系列实验,而且发现了令人担忧的服从水平。这些好人,无不麻木地屈服于权威的命令,做出了无情而严重的行为。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负责且正直的普通人,被权威引诱到陷阱之中,完全压制了自己的感知,不加批判地接受主试对情境的定义,然后做出了可怕的行为。为什么服从权威是人类一种如此强大的优势倾向?我们必须从理论上解读这种现象,更深入地寻找服从的原因。各种分析请翻看书中内容,最后作者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任何个体如果想要成功地在一个等级体系中运行,就需要作出内在改变。对于自主行为的自动体而言,这种改变需要压制局部控制力,以接受上一层的管理。如果想让这些自动体获得人类的功能,就必须具有足够的灵活性,才能实现两种运转模式的共存:一个是自我指引模式(或自主模式),当他们独立存在时运行,其目的是满足自我的内在需求;另一个是系统模式,当自动体被整合进一个更大的组织结构中时运行。他会采取哪种行为,取决于他处于哪种模式的状态之中。而人们一旦进入一个权威体系中,不再认为自己的行动是出于个人的目的,而是将自己看做一个代理,执行另一个人的意愿。一旦我们以这种方式看待自己的行为,那么我们的行为和内在运转就会出现重要的改变。这种态度的转变非常强烈,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它导致人进入了另一个状态,完全异于进入等级结构之前的状态。作者将其命名为:代理状态。其含义是:在这个状态中,个体认为自己是执行他人意愿的代理。也就是说,人们不再为自己的判断和行为负责,而是把一切交给上级权威来决定。这是我们进化过程中的一种群体发展的保护机制。 第十一章“服从的过程”“服从的先决条件”中写到,所有人都是在各种权威结构中成长起来的。在人生的初期受父母的管教,人们培养了对成年人权威的尊重。父母的命令也是道德要求的源起。但是,当父母指引孩子遵循道德要求时,其实在做两件事情:首先,告诉孩子需要遵守的具体道德内容;其次,训练孩子遵从权威的命令。因此,当父母说:“不许打小朋友”,这里包含的不是一个命令,而是两个:其一,命令的接受者要有礼貌地对待小朋友(代表那些无助而无辜的人);其二,隐藏的命令“你要服从我”。因此,我们道德观念的形成,与这种对服从态度的反复灌输是分不开的。此外,在所有具体的命令中,服从是唯一共同的要素。因此,服从的力量超越了任何具体道德内容的力量。在学校教育和后来的工作中,也是同家庭教育相似的情形。在我们长大成人的过程中,人们学会了控制攻击性冲动。但是,我们的文化几乎没有教导人们应该对源自权威命令的行为进行内在控制。因此,这种行为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危险更加严重。 作者在本书最后章节“后记”中说,道德与权威之间的冲突而引发的困境,是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即使纳粹德国从未存在,我们仍然会面临这个问题。如果只是将它作为一个历史问题来研究,就无法接近问题的根本,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有的人会反对使用纳粹案例,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民主国家,而不是独裁国家。但事实上服从问题不会因此而消失。我们探讨的不是作为一个政治组织模式的“独裁主义”,或者一系列的心理态度,而是权威本身。独裁主义可能会由民主化取代,但是,只要社会继续以我们所知的形式存在,权威就不可能消失。 试着想想,那些只是做着分内事、内心并不带有特别的敌意的普通人,可能会在可怕的毁灭性活动中充当帮凶。此外,即使被要求做出完全不符合基本道德规范的行为,即使他们的行为所造成的毁灭性影响显而易见,也很少有人能找到办法反抗权威。各种抑制反抗的机制占了上风,并且成功地让人们维持在这种状态。就像阿伦特提出的“平庸的恶”一样,也许我们也是深陷其中而不自知的一员。推荐这本书并不是为了批判权威,鼓励大家去反抗权威,只是想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自身的局限,当自身陷入“代理状态”之时,能够多一份思考,跳出这一状态来看问题。理性看待“权威”,及其所下达的命令,尽可能跳出“代理状态”,以“自主状态”思考问题。避免“平庸之恶”而不自知。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过:“只有直面灵魂的人,才会觉醒。”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讲的就是关于直面自己灵魂的故事。
2019年,这本书刚一上市就狂扫各大榜单,是美国亚马逊年度销售TOP10图书、哈佛商学院年度推荐图书,还被翻译成四十多种语言在全球发行。
作者洛莉是一位资深作家、心理治疗师,在书中,她讲述了四位来访者和自己的诊疗故事。
用刻薄掩饰丧子之痛的好莱坞制片人;
沉沦在原生家庭之痛的酗酒女孩;
刚新婚就罹患绝症的大学老师;
困在过去错误中六十九年之久的老太太;
以及经历失恋的单身职场妈妈,洛莉本人。
父母不睦、爱人背叛、疾病突袭,意外降临……也许你也曾因此陷入迷茫困顿,但请你不要绝望。
看完他们的故事你会明白,生命中所有困境,皆有出路。
而能治愈你的,也只有你自己。
1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找回来二十五岁的来访者夏洛特,青春尚好,工作体面,但却有严重的“上瘾”问题。
她长期酗酒,经常喝得酩酊大醉;她渴求安定的关系,却总是不自觉地迷恋多情放纵的男人。
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洛莉发现夏洛特有严重的“述情障碍”,她无法感受各种情绪,更无法表达出来。
直到她看了一个广告。
广告里,狗妈妈开着车,带小狗出门玩。
一路上,狗妈妈耐心地回应小狗的呼唤。
直到它睡着到家后,狗妈妈熄了火,转头慈爱地看着小狗,等待它醒来。
这个看似寻常的广告,却让夏洛特泪流不止。
这时,洛莉才知道,其实在夏洛特的生命中,一直少了一位坐在驾驶座的狗妈妈。
从很小的时候起,夏洛特就身处糟糕的家庭关系中。
父亲经常不在家,母亲又沉浸在抑郁中,天天借酒浇愁。
两人经常在家里大声吵架,收到邻居的投诉是常有的事。
拥有一位经常失约,动不动就消失的父亲,和一位清醒时温情,却又很快陷入自己情绪的母亲,她习惯了不安和失去。
她怨恨自己的原生家庭,却不知不觉,陷入了原生家庭的诅咒。
她厌恶母亲酗酒,自己却对酒精上瘾,厌恶父亲飘忽不定,却和一个又一个“翻版父亲”约会。
洛莉告诉她:“你不能抱有幻想,觉得还能改变自己的童年——只有这么做,你才能去创造更好的成年生活。”
夏洛特终于意识到,自己根本无法改变父母,也无法改变自己受过的伤,只有和痛苦和解,才能迎接未来。
从那以后,她选择加入戒酒互助会,不再用酒精麻痹自己;
她尝试感受自己内心的情感,不再当一个冷漠的“酷女孩”。
走出困境,夏洛特才发现,原来只有自己才能治愈自己。
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在原生家庭受过伤害的人,常常跌入绝望的怪圈,幻想着通过找到和父母相似的人,回到熟悉的过去,抚平曾经受过的伤。
但结果只会是在同一个坑里反复跌倒罢了。
学会接纳,才是自救的开始。
我们不能改变别人,只能改变自己。
每个人,都可以试着挪到前面的驾驶座来,做自己的温柔母亲,为自己的人生掌舵。
2真正的成长,是与过去握手言和六十九岁的瑞塔,在第一次来访的时候说:“如果七十岁的时候生活还毫无起色,我就去自杀。”
在瑞塔的自述中,她的一生毫无快乐可言。
瑞塔出生时,父母年事已高,他们对瑞塔甚少关注,关系十分冷淡。
因此,在大学校园遇到心仪的对象之后,瑞塔就迫不及待地放弃学业,选择逃脱家庭,进入婚姻。
万万没想到,风趣幽默的丈夫,清醒时是律师,喝酒后却是恶魔。
因为频繁加班,丈夫开始酗酒,醉后对瑞塔和四个孩子拳脚相加。
如果说选择了一个酒鬼当丈夫,是瑞塔犯下的第一个错误。
那么,在孩子们遭受伤害的时候,选择软弱逃避,就是她犯下的第二个错误。
多年过后,瑞塔终于下定决心,带着儿女逃离了丈夫的控制。
但过去的伤害已经无法挽回,儿女们都跟瑞塔脱离了关系,再也不愿意见她。
接下来的人生,瑞塔似乎一直在重复之前的失败,她又结了两次婚,但都以离婚收场。
因为过早地进入婚姻,瑞塔放弃了对自我的探寻和追求,事业也难以为继。
无儿无女,无朋无友,瑞塔过得十分孤独。
瑞塔一生都沉浸在过去的错误里,她羡慕并偷窥着邻居和睦的家庭生活,但却从未想过改变现状。
洛莉建议她继续发展自己画画的爱好,去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她说“算了吧”;
洛莉建议她尝试重新和子女联络感情,她说“我已经够抑郁了”。
后来,瑞塔遇到异常合拍的麦伦,她却不敢伸手接下这段爱情。
她害怕撕开自己血淋淋的过去,更害怕面对麦伦的最后判决。
瑞塔就像一个永远被囚禁在过去的人,用过去的错误判了自己终身监禁,她甘愿反复品尝苦果,也永远不想推开近在眼前的大门。
在和洛莉的交流中,瑞塔慢慢发现,执着于过去根本于事无补,试着放过自己,事情或许还有转机。
于是,她给麦伦写了长信,勇敢揭开了自己过去的一切;
她试着和子女们联系,坦述自己曾经的痛苦和对他们的爱;
她也慢慢走进了人群,不再拒绝别人进入自己的生活。
生活终于回馈了她的勇气。
瑞塔收获了真挚的爱情,也重新打开了和子女沟通的大门。
泰戈尔说过:“如果你因失去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
执着于过去的错误,不停地惩罚自己,只会让悔恨覆盖希望。
学会接纳,才能走出无法更改的过去,重新编辑自己的未来。
3向死而生,才是活着的终极奥义“至少我的癌症没有复发。”
每次来访朱莉都这么说。
三十三岁的时候,朱莉迎来自己爱情和事业的双丰收。
经过长期努力,她被大学聘用,拥有了一份终身职业。
与此同时,相恋多年的男友向她求婚,两人迈入了婚姻的殿堂,开启了新生活。
就在俩人蜜月旅行的时候,朱莉因为身体不适挂号问诊,检测出了怀孕,同时确诊了乳腺癌。
命运突如其来的当头一棒,砸得朱莉头晕眼花。
没过多久,朱莉保胎失败,失去了她的第一个孩子。
接下来的一年多,朱莉经历了两次癌症复发,她的生命开始进入倒计时。
朱莉陷入巨大的恐慌中,满脑子茫然和绝望,生活停滞不前。
直到好友给她发来一篇散文,叫《欢迎来到荷兰》。
这篇文章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你一直想去意大利,经过长时间的准备,你终于踏上了旅程。
在飞机落地的那一刻,乘务员却跟你说:欢迎来到荷兰!
原来,飞机因为某些原因,更改了目的地。
你不得不留在荷兰,看着别人炫耀意大利的美好。
你沉浸在悲伤中,但却忽视了,如果只盯着意大利的斗兽场和葡萄酒,那你就永远不能享受荷兰的风车和郁金香。
顿悟事实无法改变之后,朱莉收起悲伤和恐惧,不再怨叹失去,而是活在当下。
在剩下的时光里,朱莉找到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她去超市工作,热心地帮助别人,成了最受欢迎的收银员,她还亲笔书写自己的讣告,和丈夫一起策划自己的葬礼。
最后,朱莉虽然离开了,但她也留下了永恒的爱和怀念。
存在主义大师欧文·亚隆曾说:
你越不曾真正活过,对死亡的恐惧也就越强烈;
你越不能充分体验生活,也就越害怕死亡。
死亡,是每个人既定的终点。
或许,什么时候会突然到达终点,没人可以预测,但以什么样的状态通过终点,决定权却在自己手中。
明天和意外,你永远不知道哪个先来。
“向死而生,活在当下”八个字,是对人生最好的交代。
▽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全家人都死于纳粹之手,只有他从纳粹集中营中存活下来。
他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写道:
一个人可以被剥夺任何东西,除了这个人最后的自由——在既定的环境下选择自己抱持什么态度的自由。
人长长的一生中,布满了无法预料的苦难与意外,无法回避,只能接纳。
出路一直在那儿,只要你愿意,就能看到。
作者:洞见·方圆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