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30 04: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一对象牙》读后感的作文时,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理解作品主题": - 首先要深入理解《一对象牙》这部作品的主题,包括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和情感。 - 思考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如一对象牙可能代表的是什么,它为何如此重要。
2. "明确读后感的目的": - 确定你写这篇读后感的目的是为了分享你的个人感受、分析作品的结构和主题,还是为了评价作品的文学价值。
3. "组织文章结构": - "开头":简要介绍《一对象牙》的基本信息,如作者、出版时间等,并引出你的主要观点。 - "主体":分几个部分来展开你的读后感,可以包括: - 对作品主题的解读和感悟。 - 对人物、情节、场景的分析。 - 对作品语言、风格、结构的评价。 - 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或作品对你个人产生的启发。 - "结尾":总结你的主要观点,并给出对作品的总体评价。
4. "注意语言表达": - 使用清晰、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你的观点。 - 避免使用过于主观或模糊的词汇。 - 注意语法和拼写,确保文章的专业性。
5. "深度分析": - 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感受,
人生在世,总免不了会与人发生摩擦,与别人意见相左时,
要站在别人的位置上看待、思考问题,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换位,可化干戈为玉帛,解决世间一切矛盾。
在盲人的故事中:
盲人摸象里,有人摸着象脚,说象的身体像树干;有人摸着象鼻,说象的身体像水管;有人摸着象牙,说象的身体像玉一样润泽。
谁都没有错,只是以偏概全而已。
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位置不同、层次不一,所看、所想都会产生偏差。
这时,就算用再有力的说辞,也难以推翻别人的眼见为实和经验判断。
世间很多矛盾,就是这样来的。
所以,解决矛盾最高明的方法,就两个字——换位。
- 1 -换位,是解决矛盾最高明的方法鲁迅说过:“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森林里住着对互相看不惯的冤家,燕子和蝙蝠。原因是燕子觉得日出代表早晨,日落则意味着傍晚。
蝙蝠却认为,太阳落山后,美好的一天才刚刚开始。总之,两人都觉得对方才是错的。
有回他们又为此争论不休,险些就要打起来。路过的猫头鹰,忍不住插了一句嘴:
“你俩生活作息完全相反,怎么可能得出一样的观点呢?”
人与人之间,往往存在出身、年龄、身份、经历等差异。
很多偏见与隔阂的产生,往往都是源于我们站错了地方。
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别人,就很容易瞧对方各种不顺眼。
所以我们总说:“世上没有所谓的感同身受。”
站在自己的立场,看到的只是片面;站在自己的角度,往往无法解决矛盾。
人若总想着改变别人,不懂得反思自己,只会加剧现存的问题,恶化彼此矛盾。
佛家讲:“改变自己就是佛,改变别人就是魔。”
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更容易解决问题。
换位思考,也是自我反思的过程。
由此,既是考虑他人,也是解脱自己。
- 2 -换位,是情商与智商的融合站到别人的位置上,去理解对方的立场与局限。
医院里,年轻的护士给教授连着扎了好几次针。
看到教授手臂上的大片淤青,她急得一身汗,可还是找不对血管。
教授本来有点生气,但还是轻声地告诉她“没关系”。
因为她突然回忆起刚参加工作那年,那个手足无措的自己。
马路上,一个醉汉冲撞到了一对散步的父子。
儿子刚想斥责,老人轻轻拉住了他的衣袖。
他想到了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曾这样借酒消愁过。
就像木心先生在诗里写的:“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皆可原谅。”
真正成熟的人,看谁都顺眼,因为他们知道人人都有难处。
放过他人,也是善待自己。
那些真正聪明的人,总能第一时间找到矛盾的根源。
那些拥有高情商的人,总善于洞察人性,把一切化繁为简。
换位,是情商与智商的融合,能让人生顺风顺水。
- 3 -换位思考,更容易双赢曾看过一个故事:
夜深人静,一瞎子点着灯,等丈夫回家。
丈夫到家后,很疑惑:“你又看不见,为何点灯。”
瞎子说:“因为我看不见,才给你点的灯,你的伤还没好,别再磕着碰着了。”
瞎子点灯,虽然照不亮自己的世界,但却温暖了一段关系。
生活很复杂,在看不到的地方,多的是我们不知道的事。
有些笑容背后,是难以想象的苦;有些张扬背后,是不为人知的伤。
内心成熟的人,从不带有色眼镜看人。
因为他们知道:这世上缺的不是目光如炬的人,而是从不轻易作判断的善良。
生命是一场回音,成全他人,也是成就自我。
人心相互,懂得换位思考,更容易双赢。
善待生活,生活自会以善回馈。
- 4 -《坛经》里写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人这一生,就是一个不断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过程。
一个人经历得越多,内心就越通透,也就越懂得包容和接纳别人。
有句话说得好:
“倘若有一天,那些曾经看不惯的人或事,开始变得云淡风轻。
不用怀疑,那是因为你自己正在走向成熟。”
来源:微信公众号“国学文刊”
作者:韩九叔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原标题】高擎十月革命旗帜的中国旗手——记中国第一个布尔什维克任辅臣
视频加载中...
文/本报驻沈阳记者于力 高爽
十月革命爆发后,任辅臣响应列宁号召,在旅俄华工中建立第一支华工红军队伍——中国团,加入苏俄红军,转战形势险峻的东方战线,参加保卫新生苏维埃政权的斗争
任辅臣纪念馆外骑马雕像(资料图片)
中国第一个布尔什维克、参加过十月革命、牺牲后妻儿受列宁接见、唯一被追授苏联红旗勋章的中国人……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任辅臣,这个与十月革命紧密相连的名字愈显熠熠生辉。
如今,在俄罗斯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维亚火车站旁、彼尔姆边疆区叶洛沃村、特罗伊察镇瑟尔瓦河畔,都屹立着任辅臣和中国红鹰团的纪念碑;在辽宁铁岭龙首山,任辅臣的家乡也矗立着他的塑像,他的出生地辽宁铁岭河夹心村还新建了纪念馆;黑龙江黑河旅俄华侨纪念馆专门开辟了任辅臣生平事迹展区……
任辅臣是谁?他身上有怎样的故事?
率领“红鹰团”保卫新生政权
195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由中苏两国合拍的宽银幕电影《风从东方来》在中国热映。电影中有这样一幕:十月革命胜利当天,圣彼得堡大雪纷飞,一名中国军官从怀里掏出象牙微雕送给列宁。他说,这是中国红鹰团团长任辅臣同志托我转交给您的。列宁拿出放大镜仔细端详这个来自中国战士的礼物,只见上面雕刻着一行俄文小字:中国的庄稼汉和俄国的庄稼汉站在了一起。
事实上,十月革命爆发后,任辅臣响应列宁号召,在旅俄华工中建立第一支华工红军队伍——中国团,加入苏俄红军,转战形势险峻的东方战线,参加保卫新生苏维埃政权的斗争。
1918年春夏之间,任辅臣率领中国团转战在东方战线的几个战场上,活跃在乌拉尔山脉侧翼的杜拉河、卡马河、阿克塔伊河一带,在叶卡捷琳堡、塔吉尔、彼尔姆等地同多路白卫军作战;在阿克塔伊河附近,中国团摧毁了数倍于己的敌人进攻,并乘胜追击,一直推进到上都拉,受到苏维埃中央的表扬与嘉奖。
1918年夏秋之间,由于战场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任辅臣率领中国团在参加了魏尔霍图利耶方面围歼捷克叛军的几次战斗之后,奉命跟随在十月革命时期表现出卓越的军事天赋、苏俄红军首批五位元帅之一瓦西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布柳赫尔的队伍,展开了一场千里奔袭。
中国团转战南北的经历,也使得任辅臣与布柳赫尔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这种友谊历经百年,影响着他们的后代。1988年,任辅臣之子任栋梁赴苏联祭奠父亲,曾专程到布柳赫尔之子瓦·瓦·布柳赫尔家中拜访;一年后,瓦·瓦·布柳赫尔又专程来到中国看望任栋梁及其家人。
由于中国团战功卓著,1918年10月27日,苏维埃中央颁布嘉奖令,命名任辅臣的中国团为“红鹰团”。
1918年11月下旬,任辅臣担任乌拉尔维亚战场左翼总指挥,在他的带领下,红鹰团全体将士同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11月29日,年仅34岁的任辅臣壮烈牺牲,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献出了生命。
中国团部分军官和士兵合影,前排居中者为任辅臣。(资料图片)
妻儿曾受列宁亲切接见
任辅臣牺牲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后方办事处,任辅臣的妻子、战友张含光悲痛得昏厥过去。他们三个年幼的孩子茫然看着大人们进进出出,寒风中高高矮矮、瑟瑟发抖的身影,显得无助而孤单。
张含光不仅是任辅臣的妻子,还是他志同道合的战友。1915年,张含光领着两女一子离别铁岭、赶赴俄国时,她只是不远万里投奔丈夫的妻子;仅仅两年半时间,她也成了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
在她的大力动员和感召下,不少流散的华工、华侨纷纷前来参军,经过简单训练就毅然奔赴前线。在前线和后方办事处之间常常需要铁路运送给养及兵员、伤员,张含光与红军总部联系调集火车皮事宜,经常要反复周旋多次,有时候甚至奔忙几天几夜,时间长了,她与红军总部的俄国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大家都熟悉这位中国团办事处的女主任。
这段经历得到了任栋梁的证实:“我母亲作为办事处的负责人终日忙碌着……前方战事频繁,伤亡较重,新兵经短期培训就开赴前线。我当时还是11岁的孩子,也跟随战士们上操训练,还用马枪打过靶呢!”
1918年12月5日,张含光让翻译王芝圃把任辅臣、中国红鹰团和后方办事处的情况写成书面报告,电告红三军军部并转呈布尔什维克党中央。
对于任辅臣和中国红鹰团的英勇牺牲,苏维埃政府和布尔什维克党中央表示深切哀悼,并于1918年12月28日即任辅臣牺牲一个月之后发表讣告,给予任辅臣极高的评价:
在维亚战役结束时,中国团团长任辅臣同志壮烈牺牲了。任辅臣在中国侨民中享有很高威信,他把他在中国人中间的影响和威信全部贡献给了苏维埃俄国。
由他组织领导的中国团部队是我们战线上最坚强、最可信赖的部队。作为国际共产主义忠诚战士,他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伟大的事业。
他的精力并没有白费。革命战士们将永远记着为全世界被压迫者的事业而献出了生命的中国人民的儿子——任辅臣同志。
1920年5月,革命导师列宁亲自接见任辅臣妻子张含光和三个孩子,称任辅臣不仅是真正的布尔什维克,还是优秀的中华儿女;他创建的红鹰团为保卫苏维埃政权立下了很大的功勋,苏俄人民不会忘记。
1989年11月2日,苏联驻华大使代表苏共中央和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在北京举行仪式,向任辅臣追授红旗勋章。
列宁接见任辅臣的妻子和子女(画作)
青年时代接受先进思想
任辅臣走上革命道路并非偶然。
1884年4月28日,任辅臣出生在辽宁铁岭一个叫河夹心村的农民家庭。幼年的任辅臣聪颖活泼,在学业上也颇有进益。1896年,任辅臣考入铁岭银冈书院———这座书院是清代著名的五大书院之一,在东北教育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任辅臣在银冈书院度过了四年时光,在这里,他遇到了一批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的良师,他们心怀天下、肩担道义,拥有新思想、新文化、新观念和忧国忧民情怀,特别是书院总董兼国文课启蒙老师曾宪文,他是孙中山的拥护者,在除旧布新、风云动荡的历史时期曾大声疾呼:“帝国又增新岁月,版图谁整旧河山。”
可以说,银冈书院是任辅臣走向革命道路的第一站。
在银冈书院毕业后,任辅臣到正在修筑的中东铁路上做了一名书记员,并在这个岗位上学会了俄语。1901年夏,他考取了奉天警员教练所,先后在新民、铁岭担任警官。
一天,任辅臣在铁岭巡区看见两个沙俄兵正在抢夺中国农民的苫房草,农民被一个士兵用枪托打伤了手腕,而另一个士兵则端起马刀向农民胸部刺去。目睹这种强盗行径,任辅臣不顾一切地扑了过去,将两个未加防备的士兵打翻在地。但其中一个士兵迅速爬起,举起马刀向任辅臣砍来。这时,他们却被一个青年军官吼住。
原来,这位名叫瓦夏的青年军官是当时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国外的组织———俄国革命社会民主党人国外联合会的成员,该组织坚决反对日俄在中国争夺殖民地的行为。
随后,瓦夏把任辅臣领到屋里,问他为什么要打俄国士兵。任辅臣说:“他们打了中国的老百姓。”瓦夏听了任辅臣的话,拍着他的肩头说:“俄国的老百姓和中国的老百姓一样,他们并不愿意打仗。要想消灭侵略战争,最好的办法就是各国的老百姓团结起来。”
“任辅臣生逢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时代,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青年任辅臣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山河蒙难,也是在这场战争中,他开始接触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党员,接受无产阶级革命思想。”长期致力于任辅臣研究的辽宁省铁岭市档案和党史文献中心副主任张雅莹说。
为了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07年元旦刚过,经瓦夏等青年军官介绍,任辅臣放弃警官职位,奔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活动的中心哈尔滨。1908年,任辅臣在哈尔滨加入布尔什维克。
“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他是姓名可考、最有代表性、最有典型意义、第一个加入布尔什维克的中国人。”张雅莹说。
异国他乡追寻验证真理
1914年底,任辅臣以华工事务主持人的身份带领2000名华工从哈尔滨出发,来到俄国乌拉尔地区一个矿区开矿、伐木。在此期间,他在华工中开展革命活动,宣传革命道理。
对于任辅臣带领华工到国外一事,一位苏联记者在书中写道:“是什么让他登上了旅程?是金钱、某种希望、见见世面或年轻气盛?看来这些都不是。主要是他理解并接受了布尔什维克,理解并接受了革命的理想。”
来到矿区后,华工们在临时用原木搭成的简陋工棚里居住,潮湿黑暗,空气混浊;华工们终日劳动,吃的是黑面包加盐粒,偶尔能吃土豆,几乎没有什么蔬菜;劳动条件极为原始,基本没有劳保措施,伤亡事故不断发生;工人工资十分低廉,生活毫无保障……
为改变工人兄弟的悲惨境况,任辅臣积极奔走。一方面,组织华工团结自救,盖屋、种菜,战胜环境困难;另一方面,反复与俄国地方当局及矿厂主交涉,努力改善华工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慢慢地,任辅臣在华工群体中建立了威信,这也为他后来组建中国团奠定了坚定基础。
经历过战争年代,任辅臣留给后人的遗物不多,但有一张珍贵的照片仍被保留至今。照片上,任辅臣脸上有浓浓的眉毛,蓄着小胡子,看上去清瘦却精悍。
传奇事迹有待深入挖掘
今年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周年,而百余年前,任辅臣的事迹是中俄两国在历史关键时期相互支援、休戚与共、同呼吸共患难的友好象征。
2019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的俄中友协第一副主席加林娜·库利科娃,在其所著《俄罗斯和中国:民间外交》一书中写道:“我们俄罗斯人将永远记住并纪念为建立俄罗斯苏维埃政权而献出生命的3万名中国国际主义者。”
百余年前,任辅臣的理想和行为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高度,他将十月革命的道路和方向视为自己祖国的道路和方向,他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红色政权而战斗,就是在为自己的祖国、为全人类的美好理想而战斗。
如今,一些专家学者克服研究史料少、研究力量薄弱等方面困境,挖掘、研究、宣传任辅臣事迹。
“《任辅臣传》已经获批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正式立项。希望未来中俄专家学者开展国际合作,深入挖掘整理任辅臣在俄罗斯的档案资料,通过一手资料还原这段红色历史。”中共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许晓敏说。
刊于《参考消息》2021年5月27日第10版
编辑:张伊宇
来源:参考消息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