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30 10:1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三寸金莲》的读后感,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了解作品背景:《三寸金莲》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创作于1925年。在写作读后感之前,应先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等,以便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思想。
2. 确定读后感主题:在写作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如对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语言等方面的评价。主题应具有深度和广度,避免过于肤浅。
3. 结构合理: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作品,引出读后感主题;正文部分对作品进行具体分析,阐述自己的观点;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呼应主题。
4. 人物分析:在分析作品时,要关注人物形象,包括人物性格、命运、心理等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人物分析:
a. 人物性格特点:分析人物性格的鲜明性、复杂性,以及人物性格对情节发展的影响。
b. 人物命运:探讨人物命运的合理性、悲剧性,以及人物命运对主题的体现。
c. 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心理活动的真实性、丰富性,以及人物心理对情节的推动作用。
5. 情节分析:分析作品情节的合理性、连贯
文:刘登泉
清明细雨洇湿了窗棂,我望着案头新蒸的白面馒头,热气裹着麦香袅袅升腾,恍惚又见那双三寸金莲踩着青砖地走来。姥姥的裹脚布早被时代剪断,可那些经年累月渗入骨血的褶皱,依然在她离世三年后,固执地缠绕着我的记忆。姥姥总说自己是光绪三十年生人,却记不清具体日月。七岁裹脚那天,白粗布浸透了桐油,母亲把她的脚趾生生折向脚心。八十年后她解开裹脚布给我看时,凹陷的脚背上仍留着梅花状的疤痕,像枚被岁月风干的朱砂印。"疼得咬碎了三根筷子",她说这话时浑浊的眼睛里闪着奇异的光,仿佛那痛楚是某种隐秘的勋章。在鲁西南的土墙院落里,这双畸形的小脚竟丈量出了方圆十里的生计。馒头房开张那日,她天不亮就挪到灶前,三寸金莲陷在柴灰里,和面的木盆高过她的腰。蒸汽模糊了窗纸上的破洞,第一屉馒头出锅时,正赶上生产队下工的钟声。人们捧着金黄的玉米面窝头经过,总要被她雪白的戗面馒头勾住脚步——那是她用嫁妆银镯换的半袋精面。我见过她打算盘,龟裂的手指在枣木算珠上翻飞,竟比戴老花镜的会计还快三分。馒头房砖缝里塞满卷烟纸裁的账本,歪歪扭扭画着圈圈杠杠,只有她能破译这些象形文字:圆圈是白面,三角是杂粮,横杠代表赊账的乡亲。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那日,她把账本投进灶膛,火苗舔舐着那些无人认领的符号,映得土墙上的奖状忽明忽暗——"致富能手"的奖状边角已经蜷曲,却始终端端正正挂在毛主席像下方。她的智慧在饥荒年月里长成藤蔓。六零年槐花开时,她把榆钱掺进地瓜面,蒸成翡翠色的窝头;偷偷养在后院的母鸡下蛋时,总要往邻居家的豁口碗里放两个。最艰难那冬,她摸黑走二十里山路,用陪嫁的织锦袄跟关外客换回半袋黄豆。雪地上深一脚浅一脚的足迹,第二天就被北风抹平,唯有棉鞋里融化的雪水,在炕沿洇出弯弯曲曲的河。
晚年她坐在石榴树下拣麦粒,阳光穿过叶隙,在她藏青布衫上洒下铜钱大的光斑。那双被白内障遮蔽的眼睛,仍能精准剔除霉变的颗粒。"麦子要晒三伏,藏三九,蒸出来的馒头才有筋骨",她摩挲着掌纹里的老茧,教我如何在揉面时感受面团的呼吸。去年清明修缮老屋,我在梁上发现个蓝布包袱,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孙辈的录取通知书,每张都用油纸包着,边缘已经发脆。姥姥走时正是麦子扬花的季节,灵前供着四十九个雪白馒头,层层叠叠垒成小塔。守夜那晚,月光把馒头的轮廓拓在挽联上,恍惚是她年轻时和面的剪影。出殡路上,当年赊过馒头的老人颤巍巍捧来新麦:"让老姐姐带着家乡的种子。"如今每当我揉开面团,总感觉有双布满裂口的手覆在手上。蒸汽升腾间,那些裹着血泪的褶皱、刻着生存智慧的符号、浸透烟火气的记忆,都在馒头绽开的花瓣里获得重生。九十载光阴碾过的车辙深处,一个缠足女人用三寸金莲走出的人间正道,正在麦香中绵延。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