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6-30 22: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顾炎武《廉耻》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作品内容:首先,要仔细阅读《廉耻》全文,理解其核心观点和论述。顾炎武在《廉耻》中主要阐述了廉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践行廉耻。只有对作品内容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写出有深度的读后感。
2. 确定写作角度:在写作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廉耻观念的历史演变:探讨廉耻观念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演变过程。 - 廉耻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分析廉耻观念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以及如何践行廉耻。 - 个人感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廉耻观念的理解和感悟。
3. 逻辑清晰,结构严谨:读后感作文要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一般可以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写作: - 引言:简要介绍《廉耻》的作者、内容和写作背景。 - 主体部分:分别从历史演变、现代社会意义和个人感悟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廉耻观念的重要性,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
4.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以下是一些建议: - 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使文章更具学术性。 - 运用修辞
“礼义廉耻”四字之并提和连属,最早出自《管子》。《管子·牧民》写道:“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是为礼、义、廉、耻四字并提。《管子·立政九败解》:“然则礼义廉耻不立,人君无以自守也。”是为礼义廉耻四字连属。总之,礼义廉耻是维系国家的极为关键的支撑,齐国的这位大思想家能提出此一学说,即足以视作对历代治国理政,对中国思想文化史了不起的贡献。
欧阳修对管子的四维说和礼义廉耻的深涵给出了极为深刻的训解,至有“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的至理名言。历来解廉耻一语,都不如欧阳修解得如此深刻无漏。廉耻是一个人立身的大节,如果不廉,什么都敢拿;如果不耻,什么事都敢做。
在顾炎武眼里,四维之中的廉耻尤为重要,因为不廉乃至悖礼犯义,都是由于无耻所致。所以他说:“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这是顾炎武的千古名句,置诸历史上的任何时期,无论千年以前,抑或千年之后,都是铁骨铮铮的发人警醒的人类尊铭。然则顾炎武之谠论,直接是为明之亡而发,故在廉耻一节之后,附语写道:“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吾于辽东之事有感。”顾炎武认为,治军之道,首先是本于廉耻。
岂止治军需要从廉耻入手,一国之大臣的廉与贪,实际上是国之兴衰败亡的决定性因素。以此顾炎武主张“俭约”,认为“国奢示之以俭”,是“君子之行”和“宰相之事”。他逐一列举汉代的许劭、北齐的李德林、魏武时期的毛玠这些以俭朴为尚的达官,如何直接影响到一时的社会风气。特别是唐代大历年间的宰相杨绾,史载其“质性贞廉,车服俭朴,居庙堂未数日,人心自化”。例如御史中丞崔宽,剑南西川节度使崔宁的胞弟,家中多蓄财富,“有别墅在皇城之南,池馆台榭,当时第一”,但崔宽在宰相杨绾的影响下,很快下命令毁撤了这些别墅。中书令郭子仪,在杨绾拜相之后,其在邠州的行营,坐中音乐减少五分之四。还有京兆尹黎干,平常出入,百余人马跟随,也很快作了裁减,只留十骑而已。另一个唐代的例证,是当时享有刚直清廉称誉的杜黄裳出任宰相,向来跋扈的李师古,命手下一名干练之人,带着钱数千和一乘车子,欲贿赂杜黄裳。但使者到门之后,未敢即送,在外面“伺候累日”。后来看到有绿色的车轿从宅中出来,跟随的只有两个从婢,“青衣褴褛”,原来是宰相的夫人。送礼者见此情形,立即回去告诉李师古。从此师古改变了自己,终其一生不敢骄奢淫逸。顾炎武由此得出结论,认为改变奢侈的风气并不见得那么难,只要将这些范例广为传布就可以了。他为此感慨说:“道岂远乎哉!”
顾炎武认为廉耻之风是否能够建立起来,关键在大臣,“法不立,诛不必,而欲为吏者之毋贪,不可得也。”为此他在写了“廉耻”“俭约”两题之后,又写了“大臣”一题。他说:“欲正君而序百官,必自大臣始。”但大臣的廉与不廉,不能看一时一事,而是应察其终始。
历史上廉洁的典型,当推三国时的名臣诸葛亮。诸葛亮临终时,自表后主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死后证实,确“如其所言”。
顾炎武写道:“夫廉不过人臣之一节”,但“人臣之欺君误国,必自其贪于货赂也”。又说:“夫居尊席腆,润屋华身,亦人之常分尔,岂知高后降之弗祥,民人生其怨诅,其究也,乃与国而同败邪。”考之史事,汉代的时候惩罚贪贿执法严厉,一旦被劾,常常死于狱中。唐时犯贪渎之罪,“多于朝堂决杀,其特宥者乃长流岭南”,很少有被赦免者。宋初于贪渎之罪,处理尤严。史载,宋代所以能得循吏,不赦犯渎是一个原因。而且对于犯者,不仅处以流放岭外,而且刺字暴打。但熙宁中期以后,废除了黥杖,“惩贪之法,亦渐以宽矣”。明朝的时候,对贪犯比宋朝还要姑息:“脏吏巨万,仅得罢官,而小小刑名,反有凝脂之密。”明宣德中,都御史刘观坐受贿罪,本该论斩。但皇帝发话:“刑不上大夫。观虽不善,朕终不忍加刑。命遣戍辽东。”到后来,特旨曲宥竟成为常例。顾炎武说:“法不立,诛不必,而欲为吏者之毋贪,不可得也。”又说:“人主既委其太阿之柄,而其所谓大臣者,皆刀笔筐箧之徒,毛举细故,以当天下之务,吏治何由而善哉?”
大哉,顾炎武之论——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大哉,欧阳修之论——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大哉,管仲之言——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摘自《组工文萃》2018年第十期)
稿件来源:《北京日报》
新媒体编辑:宴一
▼
最近,大陆这边的张雪峰说:
“所有的文科专业都是服务业,你知道什么叫服务业吗?总结成一个字就是舔,甲方都是对的,爷我给你笑一个吧,这就叫服务业。”
台湾那边,因为高中课本删除顾炎武《廉耻》一文的新课纲,区桂芝老师说:
“学生不再有机会思考‘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所以这是个‘无耻’的课纲!”。
“舔”,或曰“跪舔”,到底与“廉耻”有没有关系呢?
我以为,是因为很多人三观不正,不知“廉耻”,迷失于金钱之中,所以不自觉去“舔”权力,去“舔”金钱。反之,知“廉耻”之人,自然不会去“舔”。
首先,定义一下什么是“舔”,什么是“廉耻”。
查“舔”字,舔,以舌取食也。
查“廉”字,廉,敛也,自检敛也。意思是,自我检点一些,收敛一些。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
查“耻”字,耻,辱也,取闻过自愧之意。
其次,讨论张雪峰的“舔”:人为什么会去“舔”?
人是否必定会为了五斗米而无节操地跪舔?也许大多数人都如此,但肯定还是有人能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比如,陶渊明。
这里就有一个度的问题:什么情况下才算“舔”?什么情况下算“不舔”?我以为,为了金钱而没有尊严才算“舔”;正常为甲方提供尽可能好的服务而获取报酬并不算“舔”。
文科提供服务,只要难以替代,就不会滑入无节操的“舔”;理科提供技术,只要容易替代,也难免滑入无节操的“舔”。
所以,人会不会滑入“舔”,完全取决于你是否容易被替代,无关文理。
只不过,相对而言,大部分文科容易被替代,大部分理科不那么容易被替代,至有今日文科的服务业“舔论”。
但不管容易被替代,还是不容易被替代,都不是“舔”的理由。知“廉耻”者,无论如何都不会去“舔”。
最后,讨论顾炎武的“廉耻”:人为什么可以不去“舔”?
不容易被替代者,一般不轻易去“舔”,因为没有必要,但也有可能想获得更多而“舔”;容易被替代者,很可能滑入“舔”,因为不“舔”会失去很多物质上的东西。
因此,不管你是容易被替代者,还是不容易被替代者,什么情况下你才不会去“舔”呢?
知“廉耻”的人,多数情况下都不会去“舔”;不知“廉耻”的人,多数情况下都会去“舔”。
因为,即使你容易被替代,只要你知道“廉”,知道收敛,知道检点,你就不会过分去追求金钱。你只买你能支付得起的东西,知道什么东西可以拿,什么东西不可以拿,你又何须跪舔任何人?
因为,即使你容易被替代,即使你很穷,只要你知道“耻”,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做错了有羞愧之心,你也不会跪舔任何人。
意识指挥行动。你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廉耻”,然后你知道“跪舔”属于“不知廉耻”的行列,你才会自觉地不去“舔”。
如果你不知道“廉耻”,你就不觉得“舔”是一种可羞耻的行为,就会毫无节操地去“舔”。
顾炎武在《日知录》P696“廉耻”一则中,是这样写的(节选前两段):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 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文中所说的“齐朝士夫”,不以“伏事公卿”为耻,反以“无不宠爱”为荣,此之谓不知廉耻而舔!“伏事”虽通“服侍”,但更指“屈膝事人”。
台湾教师区桂芝之所以强烈反对删除课文《廉耻》,就是因为要每个学生从青年时代起,就知道什么是廉耻,更是希望那些将来走上国家管理者岗位的“士大夫”们,要知道什么是“国耻”。不然,如果连什么是廉耻都不知道,又怎么会以“廉耻”二字时时约束自己呢?
人不以廉耻约束自己,那么,他什么钱都敢收,什么事都敢做,“跪”又何妨?“舔”又何妨?
惜乎《廉耻》一文不载于大陆高中课本!
据说台湾高中生要学60篇文言文,不知道是不是全是散文,抑或是散文加诗词?我们大陆高中三年,必修上下册,加选择性必修上中下三册,总共有32篇文言散文,加36首文言诗词。
有朝一日,也许两岸的孩子们,能一起共读顾炎武的《廉耻》,一起以廉耻修身,则幸矣。
以上。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