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01 06:27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公孙丑》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在动笔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比如可以从公孙丑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对读者的启示等方面入手。
2.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公孙丑》的作者、背景、主要内容等,为读者提供一个初步的了解。 - 正文: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对公孙丑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故事情节等进行深入剖析,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并展望未来。
3. 人物分析:在正文部分,要对公孙丑这一人物形象进行详细分析,包括他的性格特点、成长经历、对故事情节的影响等。
4. 思想内涵:深入挖掘《公孙丑》中的思想内涵,如道德观念、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结合现实生活进行阐述。
5. 个性化观点:在作文中,要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化观点,避免千篇一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结合自身经历,谈谈阅读《公孙丑》后的感悟; - 分析《公孙丑》中的某一情节或人物,阐述其对你的启示; - 将《公孙丑》中的思想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相结合,提出自己的见解。
6. 语言表达
#头号周刊#在学习中,个人认为我国古代的问答式教学很酷,有疑问就去问,后还可以追问,直到对一个问题完全明白。有时这种知识获得方式可能不如顿悟来的深刻,但学生靠自己老是想不明白,还是需要老师对点播一下的,以达到顺利过关,冲击下一关的作用。
书归正传:孟老夫子的得意门生公孙丑是齐国人,有一次他向孟老夫子提问:老夫子如果在齐国掌握大权,那么管仲、晏子的功业是不是可以再度兴起来?孟老夫子说:你可真是个齐国人啊,你的认知就局限在齐国了,你只知道你们齐国的管仲、晏子。曾经有人问曾子的儿子曾西:您和子路相比,哪个更有才能?曾西不安地说:子路可是我祖父所敬畏的人啊,我怎么能和他相比呢?那人又问:那么您和管仲相比,哪个更有才能呢?曾西马上不高兴起来,说:你怎么可以拿管仲来和我相比呢?管仲受到齐桓公那样信任不疑,行使国家政权那样长久,而功绩却是那样少,你怎么竟拿他来和我相比呢?孟子接着说:曾西都不愿做管仲那样的人,你以为我愿意做曾西都看不起的那样的人吗?啥意思呢?管仲、晏子在那么好的条件下,只帮助国君实现霸道,而没有实现王道,所以孟老夫子有点看不起管仲、晏子,感觉他们格局太小了。
公孙丑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天下,晏子辅佐齐景公名扬诸侯。难道管仲、晏子还不值得您相比吗?孟子说:以齐国的实力用王道来统一天下,易如反掌,简直小意思。公孙丑说:您这样一说,弟子我就更加疑惑不解了。以周文王那样的仁德,活了将近一百岁才死,还没有能够王天下。直到周武王、周公继承他的事业,然后才统一天下。现在您说用王道统一天下易如反掌,那么,连周文王到死都没有王天下,那么周文王也是不值得学习吗?看到没,公孙丑的问题很刁专哦。
孟老夫子说:我们怎么可以比得上周文王呢?你看从商朝开国的汤(约前1670年-前1587年)到后期武丁(?-前1192年),贤明的君主有六七个,天下人归服殷朝已经很久了,时间越久大家就越习惯,越习惯就越难以变动,武丁使各地诸侯们来朝觐,统治天下就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个小球那么容易。纣王时期(?-前1046年)离武丁的贤明统治并不太久,武丁时期的勋臣世家、良好习俗、传统风尚、慈善政治都还有大量遗存,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等一批贤臣共同辅佐,所以这种良好统治的惯性能保证纣王坚持很长一段时间才会失去政权。当时没有一寸土地不属于纣王所有,没有一个百姓不属于纣王统治,在那种情况下,文王却只能从方圆百里的小地方兴起,所以是非常困难的。齐国人有句古话说:虽然你很有智慧,但不如趁着形势发展;虽然你有把好锄头,但不如等合适的农时。当时文王时期形式还不允许啊!现在的形势就很利于用王道统一天下了,为啥呢?夏、商、周三代兴盛的时候,都是一个个的小国家,没有哪一国的国土有超过方圆千里的,而现在的齐国却超过了;鸡鸣狗叫的声音处处都听得见,一直到四方边境,这说明齐国人口众多。国土不需要新开辟,老百姓不需要新团聚,如果施行仁政来统一天下,没有谁能够阻挡。何况,统一天下的贤君还没有出现,以前都是500年必有王者兴,从文王、武王到现在都700多年了,出王天下的圣贤从来没有隔过这么久;老百姓受暴政的压榨,从来没有比这个时代更严重的。饥饿的人不会选择食物,口渴的人不会选择喝的。孔子说:道德的流行,比驿站传递政令还要迅速。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就像被倒吊着的人得到解救一样。所以,只需要做古人需要做的一半的事,就可以成就古人双倍的功绩。只有当今这个时候才做得到啊。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乘势和待时,是人人都想的好事啊!乘势可以办成很多原来不可能办成的事;待时可以一飞冲天,因为你的时机来了。就像这几年的口罩、消毒酒精厂家,乘势而上、待时而飞。平时他们生产十年都不如现在一年的利润,不要说事半功倍,简直是事一功十。
成语“事半功倍”出自本章。
中国人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视“正名”,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对于万事万物,都要赋予他们一个合适的名。那么,给自己或自己的孩子起一个好名字,自然是空前重要。不过,有些古人的名字似乎起得非常随便,甚至难登大雅之堂。
在中国古代,姓、氏、名、字都是不同的概念。关于姓氏,大体上可以这样来理解:姓是族号,氏则是从大族分出去的小族的号,例如商朝人的祖先是“子”姓,后来又分出宋、时、来、林等氏,这些也被当成姓来使用,久而久之,姓氏慢慢合二为一。名和字最初也不是一个概念。名是一族之中个人的符号,是在孩子出生后由长辈起的,这个名也只有长辈可以叫。等男孩子到20岁、女孩子到15岁,还要再起一个名,这个名就是字,是长辈之外的人来称呼。所以,一般情况下,古人在互相交往时,一般称呼对方的字,不称呼对方的名。唐朝诗人杜甫和名将严武是世交,在一次宴会上,杜甫大概是喝高了,当着严武的面直接提起他父亲严挺之的名字:“严挺之乃有此儿!”这是很严重的侮辱,严武大怒,马上回敬,提到了杜甫爷爷的名字:“杜审言孙子,拟捋虎须?”双方一下子剑拔弩张,似乎马上就要开打了,这时众人马上劝和,双方才勉强作罢。
周代以前,起名还没有太多讲究,比如夏商时期的君主,尤其是商代,取名时多从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中找一个字,像商代最后三个王分别是文丁、帝乙、帝辛,帝辛就是大名鼎鼎的商纣王。到了周朝,人口大增,大家对名字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什么十天干之类的根本不够用,大家就管不了那么多了。于是,各种各样令今人大跌眼镜的名字出现了,比如晋成公的名字是姬黑臀,估计是出生的时候屁股上有一块黑色胎记;郑庄公的名字是姬寤生,寤生就是难产的意思;齐桓公叫姜小白,这个“小白”的来历,有人说是因为他长得很白,有的则说是得名于一种军旗。贵族起名都这么随意,普通百姓就更不用说了,什么猪儿、狗儿之类的名字满天飞。
商王帝乙或帝辛时期刻“干支表”牛骨。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众所周知,到了周代,礼制逐渐完备,后世在祭拜一个有着怪名字的祖先,如“黑臀”时,可想而知会有多尴尬。所以,有识之士就想把这个事情解决了。
公元前706年,鲁国国君得了一个儿子,非常高兴,打算搞一个隆重的庆典。该给孩子起个什么名字呢?他向当时鲁国著名学者申繻请教。申繻提出了一个“五有六不”原则,“五有”是“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信”是指孩子出生时身上的特殊标记,“义”是指孩子出生时有没有什么祥瑞,“象”是指可以用某种与孩子相似的事物起名,“假”是指可以假托万物,“类”则指可以给孩子一个与父辈类似的名字。“六不”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周代讲究避讳,如果有王公贵族用国名、官名、山川名、器物钱币等来起名,很可能就得重起,比如,司空、司徒都是周代官职名,然而晋僖侯起了个名叫司徒,晋国只好把司徒改成中军,宋武公名叫“司空”,宋国就把司空改为司城。隐疾、牲畜这些不登大雅之堂,也不能用。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起名做的总结和规范,得到了后世认可,如王充在《论衡·诘术篇》中就说:“置名则以信、义、象、假、类。”
虽然有了这个标准,但也没有什么强制性,所以当时乃至后世民间还是有许多有趣甚至奇怪的名字,如卫灵公的宠臣是司空狗、赵国的一个著名铸剑师叫徐夫人,当然此公是个男的。即便是按照这个原则,也会产生怪名字,比如,孔子的儿子叫孔鲤,因为当时鲁国国君送来了一条大鲤鱼作为贺礼。孟子有个才华横溢的学生叫公孙丑。关于公孙丑的长相,史籍中没有记载。不过,对应简体丑字的繁体字有两个,一个是丑陋的“醜”,《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可恶也”。一个则是作为时间名词的“丑”,《说文解字》的解释是“紐也”。时间名词的“丑”可以指十二月,也可以指每天的丑时,它还有个引申意义,即十二月寒冬即将过去,“万物动”,人们该振奋精神,忙活起来了。公孙丑的这个“丑”是时间名词的丑,或许是他出生的时辰,也可能是父母希望他成为一个昂扬向上的人。
《孟子·公孙丑篇》。苏洵评点,明嘉靖二十年(1541)余氏自新斋本。来源/中国国家图书馆
以丑陋的“丑”起名的人也有,比较袁绍的大将文丑。关于他的美丑,正史中没有记载,《三国演义》中说他“面如獬豸”,说他像古代的一种神兽獬豸,按照这个说法,这位文丑的长相大概率是“名副其实”的。无独有偶,南朝宋有个将军叫张丑,也是丑陋的丑。他的相貌,史籍中也没有记载,但他的官职可不低,做到了节府参军。至于他名字的来历,更可能是父母相信一种秦汉以后大行其道的说法——“歪名好养活”。
文丑画像。来源/ 张福林主编《图像三国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秦汉之时,黄老神仙之学一度盛行,人们热衷求仙问道,什么彭祖、延年等名字比较普遍。民间开始大量出现给孩子起“贱名”的现象,如司马相如的小名就是“犬子”。这个现象的出现,除了和父母随意起名有关,还和当时的民间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人刚出生的时候,发育很不健全,一些“灵异”会打孩子的主意,家长稍不注意,就会出问题。为此,父母会起一个听上去很让人嫌弃的名字,以便让“灵异”一听就产生厌恶之情,绕道而走,从而确保孩子无虞。这种起“歪名”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当代,尤其在北方农村,什么狗剩、二愣子之类的“歪名”仍然时有耳闻。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中国战乱频仍,谁也顾不了什么起名的规矩,怪名字层出不穷。比如前文提到的张丑,他的大儿子叫张狗儿,小儿子叫张猪儿。张狗儿立下不少军功,宋明帝在封赏张狗儿时,觉得这个名字太不雅了,就给他改名为张敬儿。南朝皇室中的一些人,对起名似乎也不太讲究,比如梁简文帝很钟情“大”字,他的儿子都叫萧大心、萧大款、萧大球、萧大连等等。
隋唐时期,中华民族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民族交融盛况空前,民族之间相互影响,这一时期的名字明显带有少数民族色彩。唐朝开创者李渊,其祖上李虎曾因功被北周皇室赐姓大野,李虎也被称为大野虎。在敦煌出土的唐代写卷中,有大量下层百姓姓名,体现出民族文化交融的特点,如什么米狗义、冯锅锅、王皮乱、仙仙、崔残奴、叱于粪堆等等,这些“怪名”在今天看起来不可思议,但在当时的人们却见怪不怪,认为再正常不过。
敦煌遗书 麦粟黄麻便破历。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善本书号为Pelliot Chinois 3959。来源/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网站“中华古籍资源库”
两宋崇文抑武,文治渐隆,朝野的“怪名”“奇名”“贱名”大为减少,人们大趋向于取一个比较“正常”的名字。可到了元代,又出现了大批五花八门的名字。一个突出的现象是民间有大量的数字名字,如朱元璋原名朱重八,他父亲叫朱五四,他爷爷叫朱初一。朱元璋的大将常遇春的父亲叫常六六、他的爷爷叫常重五。
这其中的原因,清朝学者俞椒春在《春在堂随笔》中引述了他在一本家谱中看到的一句话:“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也就是说,元朝百姓不能有名字,只能用自己的排行或父母的年龄相加来称呼。不过,俞椒春在这句后面加了一句:“此于《元史》无征”,就是说在元史中查不到相关内容。
就我们今天看到的一些元代资料看,元代百姓按规矩起名的人很多,其中包括不少由元廷赐给汉人的姓名。再者,百姓用数字起名,早就有了,诗仙李白就有个别名,叫李十二。至于为什么在元出现了数字名字的“大爆发”,恐怕还需进一步考证。
元朝时期有大批蒙古人音译的汉文名字,看起来怪怪的。比如,当时“不花”特别多,如怯的不花、普颜不花等等。这里的“不花”不是不开花或不花钱的意思,而是蒙古语中“牛”的意思。
到了明清,看上去“不正经”的名字大大减少。不过,在清初期,满人的名字还是保留一些民族特色,比如,多尔衮的意思是“狗獾”,将领傅喇塔的意思是“烂眼皮”等等。这种现象从康熙朝时期大为减少,满人的名字也日趋工整、主流。不过也有例外,雍正皇帝在继位之后,将曾经对自己继承皇位形成强烈挑战的八阿哥胤禩和九阿哥胤禟改名为阿其那和赛斯黑,满语意思分别是猪狗不如和讨厌鬼。
影视中的八阿哥胤禩(王绘春饰)。来源/电视剧《雍正王朝》截图
或许有人会说,名字就是一个符号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此言差矣!因名字而受青睐,或因名惹祸的大有人在。比如,1424年的科举,第一名本来是孙曰恭,第二名是邢宽。当时永乐皇帝在点状元时,觉得曰恭加一起,不是个“暴”字吗?不太好。而邢宽,宽刑薄赋,很合朕意。于是,邢宽被点了状元,孙曰恭被降为探花。1868年的科举,第一名本应是叫王国钧的人,可慈禧太后一听,什么?亡国君?不行,状元不能给他!这位王国钧被贬到第三甲。他的厄运只能算是刚刚开始,此后,他仕途非常不顺利,后来被罢了官,回乡当了一名教书先生。
有人可能还会说,以上都是什么科举点状元之类的事情,日常生活中没有那么大影响。其实不然,民国初年,章太炎有四个女儿,成年后,一个个落落大方、秀外慧中。可是,她们却一直待字闺中,乏人问津,章太炎一直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有人提醒章太炎,原因是他的学问太大了。章太炎不知道什么意思,那人进一步解释,他给女儿起的名字太过古雅生僻:大女儿叫章㸚(lǐ),二女儿叫章叕(zhuó),三女儿叫章㠭(zhǎn),四女儿叫章㗊(jí)。许多人压根儿不认识这几个字,所以,也不好意思和她们交往或上门提亲。了解到这一点后,章太炎专门在公共场合解释了这些字的读音和意义,此后,这几个女儿的婚事才慢慢被解决。
章太炎晚年像。来源/章念驰《我的祖父章太炎》,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自19世纪初起,法国政府便逐渐准许那些由于种种原因有着不雅姓名的人改名。1980年代,法国发布了一份政府公报,公布了500多位获得批准改姓的人士的名字,其中不乏什么“贱货”“娼妓”“下流胚子”之类的不雅名字。时至今日,法国仍在逐渐在法律层面降低个人的改名限制。
当然了,我们从文献中所发现的那些“奇名”“怪名”“贱名”,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博君一笑。每一个名字,再怎么奇怪,也是一种社会存在的反映。我们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从这些信息之中去体察当时的风土人情、民族交流乃至整个社会的状况。
参考资料:
1.高启安:《唐宋时期敦煌人名探析》,《敦煌研究》,1997年第4期。
2.李莎:《所见人名来源与变化》,《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第3期。3.黎若楠、张丹玲、李锶宛:《浅论古人的姓、氏、名、字、号、爵、谥》,《汉字文化》2022年第11期。
4. 张晓政:《官迷张敬儿》,《学习时报》 2013年12月23日第A9版。
5.王泉根:《中国人名文化》,团结出版社2000年版。
6.赵玥、舒泳涛:《中国神秘文化一本通》,中国画报出版社2010年版。
7.(英)弗雷泽:《金枝》,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微信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