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精心挑选《七一讲话 村书记》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1 08:49

精心挑选《七一讲话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关于“七一讲话”的村书记作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紧扣主题:作文主题应紧密围绕“七一讲话”展开,深入挖掘讲话精神,体现村书记对讲话的理解和贯彻落实。
2. 结构清晰:作文应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七一讲话”的背景和重要性;正文部分阐述村书记对讲话的理解、感悟和实践;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贯彻落实讲话精神的重要性。
3. 语言表达:作文应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口语化、随意化的表达,确保作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4. 内容充实:作文内容应充实,既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又要关注农村发展大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讲话精神的内涵:阐述“七一讲话”的核心内容,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等。
b. 贯彻落实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结合自身工作实际,阐述如何将讲话精神落实到村务工作中,如加强党组织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提高农民收入等。
c. 生动事例:运用具体事例,展示村书记在贯彻落实讲话精神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增强作文的说服力。
5. 观点鲜明:作文应观点鲜明,体现出村书记的政治觉悟和责任感。在阐述观点时,要充分结合自身实际,做到有

把根扎在基层,服务人民群众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牢记初心使命争取更大光荣】

把根扎在基层,服务人民群众

——安徽各地基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光明日报记者 马荣瑞

“习近平总书记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这句话我深有感触,我们小岗村从前是‘生产靠贷款,花钱靠救济,吃粮靠返销’的‘三靠村’,能成为全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靠的正是这‘关键一招’!”今年“七一”期间,安徽省凤阳县小溪河镇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代表小岗村党委赴京接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表彰,并参加了系列庆祝活动。之后,他马不停蹄地返回工作岗位,第一时间召开了党委扩大会议,和全村10个党支部、130多名党员一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在安徽各地引发强烈反响,江淮大地上,学讲话、悟初心、重实干的热潮蔚然成风。在合肥市庐阳区,街镇会议室内、居民小区里,一场场精彩的宣讲活动正持续开展,以“大宣讲+微宣讲”相结合的形式,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走深走实。截至目前,庐阳全区累计开展线下宣讲150余次,覆盖党员群众5000余人次。

在安徽各地县、乡、村,广大基层工作者正将践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与服务人民群众、振兴乡村发展的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努力把总书记的指示落在实处。

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制度建设是关键。在马鞍山市和县,当地通过推行“周六说事”机制,明确责任单位,进一步畅通了基层群众的利益诉求渠道,实现了当地信访积案动态清零。“通过推动基层矛盾在基层化解,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为和县营造风清气朗的政治生态,我们力争以切实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和县县委书记陈永红说。

实现乡村振兴,也离不开青年力量投身基层。在芜湖市南陵县三里镇,芜湖市委机关下派的“85后”干部、三里镇镇长徐玮以培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为抓手,两年时间,全镇就还清了历年上级调度资金2000余万元,实现了镇域经济“轻装上阵”。“村镇工作需要大量年轻干部,村镇工作更培养历练了年轻干部,我们只有将个人的前途发展与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在基层工作中更好地践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徐玮说。

振兴乡村、发展产业,不能没有金融扶持这股源头活水。在安徽省庐江县,当地金融系统持续加大对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力度,助力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仅庐江农商银行就累计发放扶贫贷款51.64亿元,为近16000户农户授信13.69亿元。“作为专业涉农金融机构,我们要将学习贯彻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做好‘三农’金融服务的工作热情。”庐江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牛德表示。

实现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永远是第一生产力。在安徽省太湖县,由安徽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探索的“稻虾综合种养”特色产业模式已经惠泽当地农民2000余人,并在省内推广。通过研企结合,目前安徽水稻品种自有率超过60%,累计推广超过3000万亩,有力保障了粮食种业安全。“我们以科技创新、科技服务的扎实成效践行总书记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指示,努力用现代农业科技助推安徽农业发展,服务江淮百姓民生。”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李泽福说。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31日0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在基层丨那山,那人,那片幸福果

新华社贵阳7月17日电 题:那山,那人,那片幸福果

新华社记者刘晶瑶、梁文雅、潘德鑫

1985年出生的张凌,最怕冰凌。

年初,一场冰雹,打掉挂了果的猕猴桃。山里长大的张凌,头一回望着大山犯愁。他担忧的,不是自家一亩三分地,而是乡亲们的致富路。

张凌所在的箐口村,地属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猫场镇。大山深处,村民的经济来源,一度只有种地和外出务工两条路。20世纪80年代,村里还流传着“箐口生得毒,吃水当吃肉。男人不在家,女人坐起哭”。

连绵层叠的大山,几乎拦住了所有人生活的“下一站”,贫困成了休止符。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猫场镇箐口村的猕猴桃园(2021年7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徐钦 摄

想致富,哪有门路?

15年前,在猫场镇,大学生还很稀罕。张凌考上了大学,好消息却让父母犯了愁,卖了耕地的老黄牛,家里也没凑齐学费。

3元、5元、10元……乡亲们愣是捐出一张张毛票,帮他走出了大山。一位老奶奶,拿出一张皱巴巴的10元钱,放到张凌手上,说了句话,让他永远难忘:“这点钱不够你的学费,等你长大了,回来帮一下我们。”

大学毕业后,张凌当过保安、求职时睡过大街,辗转于多个城市闯荡。2014年,张凌在贵阳创业成功,买了车、买了房,妻子也是大学生。

张凌(右一)在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猫场镇箐口村的猕猴桃园和村民一起查看猕猴桃长势(2021年7月15日摄,视频截图)。新华社记者杨焱彬 摄

走通了大城市的路,为啥还要回到穷山沟?“因为山里还没路!”张凌的斩钉截铁。2014年底,张凌开着小轿车回乡,猫场镇还是那条泥巴路,车子陷进泥里,最后全靠村里的小伙儿,才用绳子把车拉进村。

张凌走进村小,看到校园还是那么破旧。180多名小学生,多是留守儿童。二年级和四年级,孩子都挤在一个屋。张凌给学校捐了5万元,建了篮球架,翻新了操场,给每个学生发了新书包。校领导说的一句话,却让张凌陷入深思,“给孩子捐钱,是献了爱心,但不解决根本问题”。

学习是为了走出大山,也是为了回报大山。拔穷根,不能靠把钱送到人手上,更要把乡亲们领上致富路——张凌“回家了”。2017年3月,村两委换届,张凌当选村主任。从此,箐口村有了“有知识、懂管理、会经营”的带路人。

山坳坳,怎么变“绿色银行”?张凌想到了“甜蜜”的事业。猫场镇的土壤呈弱酸性,正好适合种猕猴桃。他左右动员,乡亲们还是将信将疑:“种苞谷,养大牛多好,猕猴桃能当饭吃?”张凌决定,先种给乡亲们看。关系好的亲友,他逐个上门,最终发动32户,种下270亩猕猴桃。

海拔高、温差大,猕猴桃的口味特别好,一路销往北京、上海。看到真金白银的回报,村里的叔叔伯伯都愿意跟着张凌干。几年时间,荒芜的山头,种满经济果林,猕猴桃种了1800多亩,还有李子2200亩、茶叶800亩和樱桃500亩;中华蜂在林间飞舞,“甜蜜事业”也起来了。

“猕猴桃好,也怕大山深。”张凌借鉴创业时的经验,以“箐口”为谐音注册了“沁口”商标。箐口村的绿色产品,有了“身份证”。村民人均年收入也从2014年的2000多元增长到1.2万元。

在张凌的带领下,几年光景,穷旮旯有了大变化,2019年年底箐口村整村脱贫。当年11月,张凌获共青团中央、农业农村部授予的第十一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

张凌在贵州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2021年1月26日摄,受访者供图)。

2018年,张凌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他心里,合格的共产党员,要“摸着良心、出于公心、不忘初心”。他在村里办起“脱贫攻坚讲习所”“农民夜校”。经济脱了贫,思想更要脱贫。农业致富经在村里落地生根,党的好政策更要及时宣讲。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张凌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望着面貌一新的箐口村,他下定决心要以讲话精神为指导,把绿水青山保护得更好。今年底,张凌计划给猕猴桃果林装上防雹网,保护幸福果不再受冰凌侵扰。

张凌(右一)在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猫场镇箐口村和村民们一起劳作(2021年2月7日摄,受访者供图)。

除了张凌,回到村里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扎根乌蒙、反哺家乡,勤劳肯干的人终能让幸福“飞”进来、传下去。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