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01 12:57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吾国吾民》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了解作品背景": - 首先要了解《吾国吾民》的作者、出版时间、作品类型以及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研究作品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作者的创作动机。
2. "深入阅读作品": - 详细阅读《吾国吾民》,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 - 关注作品中体现的作者对国家、民族、人民的态度和情感。
3. "明确读后感主题": - 确定你的读后感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例如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对人物的评价、对作者风格的感受等。 - 主题要鲜明,避免过于宽泛或模糊。
4. "结构安排": - "开头":简要介绍《吾国吾民》的基本情况,引出你的读后感主题。 - "主体":分点阐述你的观点,可以是: - 对作品主题的解读; -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 对作者写作手法的评价; - 对作品现实意义的思考; -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你的核心观点,并提出自己的思考或感悟。
5. "论证充分": - 使用具体的事例、情节、人物对话等来支撑你的观点。
【光明书话】
作者:府建明(江苏人民出版社原总编辑)
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纵横一万里的广袤空间,古往今来,国号递更,名号众多,域外称谓繁杂。中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如今在国际舞台上是个响亮的名字。它伴随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和嘹亮的《义勇军进行曲》,令每一个中国人感到血脉偾张,激情难抑。但“中国”一名缘何而来,它是如何演变发展的,我们绝大多数国人身处其境,却不甚了然。
四川汉画像石拓片,右上方为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图片选自《吾国与吾名——中国历代国号与古今名称研究》
最近,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胡阿祥教授所著《吾国与吾名——中国历代国号与古今名称研究》,以丰富详实的史料,客观严谨的态度,细致梳理了中国历代名号与“中国”古今称谓的来源、意义及相互关系,对我们深入了解自身国家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有着很大的帮助。该书综合运用历史、地理、民族、政治、语言、文字、心理、名称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全面、深入细密地探讨了中国历代国号、古今名号、域外称谓的形成过程、来源取义、使用情况与复杂影响,得出了“美哉,变动不居而又蕴含深意的中国历代国号;伟哉,沿用不衰而又凝重气派的中国古今名号;妙哉,来源不一而又呈现特征的域外有关中国的称谓”的宏观认识。这是一部名实互证的中国政治史、角度独特的中国文化史、视野出新的中外交通史,也是胡阿祥教授继1995年进入该研究领域以来,积20余年之功力而完成的总结之作。
《吾国与吾名——中国历代国号与古今名称研究》胡阿祥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一
这部详细考索“中国”的著作,堪称是一部别样的中国史,它以“循名责实”的方式,一一厘清四千余年间中国朝代更迭取名的复杂历程。是书共分三编:上编“中国历代国号”,重点阐述了上自夏、商、周,下迄元、明、清,共24个为“天下共号”的主要朝代的名称来历,同时兼及“天下无主”时期(如“三国”“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建立过政权的40多个国号。中编“中国古今名号”,详细阐述了“中国”一名及为今人所熟知的异称如“华夏”“中华”“九州”“赤县神州”等,以及少为人知的“区夏”“有夏”“时夏”等数十个异名。下编“域外有关中国的称谓”,详述了Cini、Cina、Sin、China、Serice、Taugas、Cathayc等外国和外族对中国的称谓,以及这些称谓回译成中文的“秦”“支那”“脂那”“真丹”“震旦”等的历史渊源,其中尤其对“支那”一词产生的变味做了详尽分析,对读者了解近代中国与日本的关系颇有启发。
据胡阿祥教授考察,“中国”一名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主要是作为地域概念和文化概念而存在于世。作为地域概念的“中国”,是与自古以来我国先民居于中原,并认为此处乃“中央四方之中”有关,这实际反映了古人的一种宇宙观和地域观,但不独我国如此,他国他族对于其自身也有类似的观念。正因为此,中国历朝历代另有专号,以为国名,所取的标准则是“美”“伟”“妙”,无论是“秦”“汉”,还是“唐”“宋”,抑或是“明”“清”,无不如此。而作为文化概念的中国,则与居于“正朔”的中原王朝在经济、文化上处于先进和优越有关,它也因此成为吸引“四夷”的精神标识,成为中华各民族联系的纽带,无论是汉族建立的政权,还是非汉族建立的政权,凡入主中原并奉此文化为正统者,即自称为“中国”,凡受此文化影响并积极融合者也便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作为地域概念的中国不断扩大,而作为文化概念的中国也不断强化,直至清代,形成了谭其骧先生所说的“历史中国”的范围。1912年孙中山先生领导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作为简称的“中国”最终成为近代政治实体概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一名更是响彻于世界舞台。
二
从《吾国与吾民》一书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几点体会:
“中国”作为地域概念和文化概念的历史存在,是与各时期名目繁多的国号并行不悖的。或者说“中国”是一个象征的名号,而历朝历代的国号是具体活动的实体。弄清了这一点,我们就知道,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丰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活跃于其境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建设好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家园,既是历史赋予的责任,也是现实努力的方向。
“中国”这一名号的形成,虽有某些历史的偶然性,但它所呈现出的意义,又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相映生趣,这就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中国在先秦时期经历了百家争鸣,至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自此成为历史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而儒家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中庸”,即凡事不偏颇,治国理政重“王道”轻“霸道”,为人处世反对“过犹不及”,处理“四夷”强调“近者悦,远者来”。正如胡阿祥教授在书中所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与中国人的典型行为,凝聚在一个意蕴丰富而且深刻的‘中’字之上……这样的‘中国人’正与‘中国’之‘中’协调合一。”今天,我们倡导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理应很好地理解自身国号“中国”的深刻内涵。
国号的形成虽有种种历史原因,但一旦形成便成为一个国家的精神标识,对一国民众起到精神纽带的作用。像我们中国这样历史与文化源远流长的国家,尤其如此。所以当我们在国外工作、旅游时,只要听到或看到“中国”二字,就会产生莫名的激动;当我们看到素昧平生的本国同胞时,也会油然而生一种亲切感。同样,当有人污名化“中国”的时候,我们也会心生不悦。因为“中国”二字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蕴含着一种精神契合、文化认同,是一个神圣的称号。由此,我们说一部国名史,也是一部别样的国家史,它浓缩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观和价值观。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26日09版)
《吾国与吾民》是一代文学大师林语堂先生的代表作。该书写于1934年,在1935年出版,原版是全英文版本,在序言中我们不难看出,林语堂先生当时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西方人更好的了解中国,事实是他也做到了,当时这本书的影响之大,直到现在这本书依然是阐述中国的著作当中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书中林语堂先生用幽默而又犀利的口吻向世界介绍中国,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背景,第二部分是生活。在林先生的叙述中,并没有因为自己是中国人,而刻意的对中国真实现状进行粉饰,书中林先生写到“说不定我也同样爱我的国家,可是我常小心翼翼在他们面前隐藏起来”,我觉得林先生这句话说的太谦虚了,能够直面当时中国的问题,而依然对这个国家抱有希望,相信中国虽然在当时经历动荡,但是未来会再次得到平稳。他的叙述不同于当时其他学者那些激烈的言辞,给人的感觉是平稳的叙述,但这平稳的叙述又带着对国家和人民更多的思考。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这是真正的英雄主义,这也是林语堂先生最真挚的爱国主义。
我们现在许多人把爱国主义挂在嘴边,却没有实际行动,所有的一切都是空洞的口号,也许重读这本书可以让我们年轻的一代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一种责任,正视历史,直面问题,才能更好的继承文化、传承文化,让我们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走得更为璀璨和长远。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