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3招搞定《民风民俗读后感》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1 14:12

3招搞定《民风民俗读后感》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民风民俗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即你对民风民俗的理解和感悟。可以围绕民风民俗的特点、传承、影响等方面展开。
2. 突出重点:在作文中,要突出民风民俗的亮点和特色,如独特的文化内涵、地域特色、历史传承等。同时,要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对重点内容进行深入剖析。
3.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结构要清晰,层次分明。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所读的民风民俗书籍或文章,主体部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悟,结尾部分总结全文,点明主题。
4. 举例说明:在论述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些事例可以是书籍中的内容,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实际例子。通过举例说明,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5. 体现个性化观点:读后感是个人对民风民俗的感悟,要体现自己的独特见解。在分析民风民俗时,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提出独到的观点。
6. 注意语言表达:作文的语言要流畅、生动,避免过于平淡或冗长。可以使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文章更具文采。
7. 适当引用:在论述过程中,可以适当引用书籍

当今世态民风的真实写照——忽培元《家风》读后感


文/王新民

说实话,我看书习惯先看前言或序言,以此了解作者创作的背景和创作的心迹。有幸获赠乡贤忽培元先生的中篇小说集《家风》,就照例拜读前言,前言一开始,作者就夫子自道创作的艰辛:我写得很慢也很辛苦。《家风》《神湖》《老腔》三个中篇,断断续续,连同修改润色拖了两三年。小说的内容,其实也可以当做一部长篇来读。时间和地域,就像时代的背景坐标,纵向跨越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当代生活;横向徘徊于西北、华北以致东北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相交织的长城沿线内外附近。这个无意识形成的现当代穿越,城乡交叉,物质、精神与生态融合,构成了较为广阔、深入的人物群体与生活画面。所调动的,全都是自己阅历的积累感受和生活的亲身体验。如今到了收获季节,稿子捧在手里感觉沉甸甸的,自认为基本还属于真米实曲。

看完全书,心有戚戚焉,3部中篇小说,耗时3年,可谓心血凝成,尤其是首篇《家风》跨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当代生活,书中人物涉及三四代。《老腔》也穿越时空,牵连到几代人物。但读起来不但不隔也不陌生,反而时常产生共鸣。这,不仅得益于作者高超的创作方法,也与作者真实反映了现当代人们关注的生活和问题密不可分。


首先,《家风》描写了数代人传承的优良家风,实现了数代人的夙愿。文中的“我从事党政领导工作这几十年,可以说是研究了大半辈子人的思想与心理问题,直至退休之后还担任着关心下一代协会领导。可是可笑的是,直到眼下竟然没有搞明白自己儿子与媳妇的思想状况,更不要说了解当代中国青年的思想脉络与演变规律。唉,看来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不同的处境、使命、情感与担当。就拿儿子和儿媳来讲,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他们这一代独生子女,是既没有哥哥弟弟,也没有姐姐妹妹的孤家寡人呀。你说可怜他们从小孤身一人同父母相处,亲情对于他们早已经成了变味的宠幸。他们从小就没有机会想过要替别人着想什么,而总是习惯算计如何享用和占有,如何向父母家庭乃至社会和这个世界索取什么、如何索取。等到他们为人父母之时,才想着要求他们像我们这一代人一样变得利他或无私奉献,我们难道不感到强人所难?可我们总不能眼瞅着楠楠这一代人重复父母的老路,总不能眼看着我们的家风变得难以令人理解和接受,以致波及整个国家的世风变得每况愈下吧……”读到这里,我想这不仅是党政领导遇到的问题,也是所有这一代人遇到的问题甚或心事甚至心病。可喜的是,文中通过追述“我”的叔父悲壮事迹的《寸心的表白》,我的诗人儿媳和孙女开始认可家风——“老李家几代人无私奉献、精忠报国的家风呀。家风,这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根脉之源。”尤其是儿媳的表白令人欣慰,她说“爸,您可能觉得我们这一代人永远都不会接受传统的思想与感情吧?这您就错了。所谓的代沟,其实是暂时的假象,或者是想象中的隔阂。在这个形形色色的世界上,真正能够永存的唯有真善美,而没有别的。别害怕诸如偏见、自私、贪婪与谎言,这些个猖獗一时,甚嚣尘上的雾霾与烟尘,可能会暂时蒙蔽眼睛,但最终都将在阳光下烟消云散。请相信,每一代人都会理解和接受真理的。”

同样,《神湖》中对生态文明的接受,意识到放生丹顶鹤“放飞的正是自己的幸福与未来”。《老腔》中对要想富先修路理念的接受,实现爷爷没有实现的心愿,都说明“每一代人都会理解和接受真理的。”


其次,作者运用穿越时空的故事讲述和对话,揭示了家族的秘史。巴尔扎克说过: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同样可以说,小说也是一个家族的秘史。《家风》中,“我”通过撰写记述烈士叔叔革命事迹的《寸心的表白》,“我要记录下我的祖父李在公早年投身革命,并引导和影响全家乃至全村、全县、全河北省的穷苦百姓都投身革命和抗战的辉煌历史;我要记录下来我的三位叔叔是如何为国家人民献出年轻宝贵生命的。还有我的母亲、姑姑和婶婶们,她们是如何支持革命和战争,确立和忠诚于理想和信仰的。从履历表中来看,我们老李家的上两代人,他们和我一样,也都是共产党员。但是经历了艰苦环境和战争考验的人们究竟同我们这些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还有生在改革开放年代,连什么是饿肚子都没有切身感受的年轻一代,我们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与隔阂?看到眼下社会上出现的种种腐败和形形色色的观念和思潮,我不能坐视不理,我不能让我们老李家的好家风从此断代呀。”

对于儿子和儿媳“我不能理解的是他们这一代人疼爱孩子的出发点和方式。这也难怪,他们作为独生子女,从小就没有养成关注和照顾他人情绪的习惯,更不曾锻炼和具备换位思考的能力。他们历来就活得很自我,因此他们不懂得也似乎不需要过多地理解和尊重别人。可是他们忽略了一个很现实的社会问题,那就是正确地理解和关照自己的沟通对象该是多么的重要和必要。我时常对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出生的儿子太行讲,你们心疼孩子却不替孩子着想,更像是自怜或者说照顾你们自己的情绪。因为我发现恰恰是他们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就要以自己的感情需要、情绪好恶和价值取向来衡量和要求孩子的言行举止。”


“我”从婶婶身上看到家族精神的化身:“她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一个高尚的人。她对我也很好,但是要求很严,从不宠溺。那时农村生活困难,我以后外出上学,也都是由婶婶供养。她乐观坚强,任劳任怨,像太行山的石头一样的质朴无华、厚重实诚。她是我们老李家全家人心中的女神,也是我们家为革命牺牲的所有人精神的化身。”

还有《家风》中“我”的父亲千里搬运弟弟灵柩,夜深人静隔着棺材与弟弟的喃喃私语,也是漫漫途中孤独的内心告白。尤其是对弟弟当年回家探亲成亲后想留在地方而遭到父亲和妹妹的误会甚或谴责,是否一气之下回到部队战死沙场的询问和内疚揭示得淋漓尽致,令人泪目。

《老腔》中,主人公黄继龙时常特别是遇到困惑时,与早已逝世的祖父隔空对话,“就想象着,自己就是天地之间一粒碎豌豆,天空与大地就像是一盘旋转的大磨子,碎豌豆在其中被磨压,也是被考验着。他深知,如果自己一松气、一服软,定会粉身碎骨。于是他心中就硬是替自己鼓着一口气……另外自己决心修路,也就像这负重赶长路,家里人和村里人的不理解和反对,也就像是一盘磨子……继龙呀,你可要挺得住呀!如此想着,他竟然忘记了沉重与疲劳,脚下逐渐走得来了精神。他渐渐又觉着,自己倒更像是一粒他爷精心培育呵护过的种子,眼下终于要破土,要在干旱苦焦的老塬上顶开坚硬的泥土了,要顽强地战胜严寒与干旱,伸出脑袋看到希望的太阳了……爷,你孙子这就要长大出头了,长成真正的一条塬上汉子,长成一棵像爷一样不怕风吹雨打的杜梨树呀!可以拉板,可以顶窑,可以斫耩子,可以顶天立地当栋梁呀!他开始兴奋地同他爷说着话,脚下的路也显得平坦了许多、缩短了许多,两腿就松宽了许多。”


再次,独特的语言写活了“这一个”人物。文学是人学,也是语言的艺术。《家风》中既有运用陕北民歌、陕北秧歌、环县道情描写黄土高原上的沧桑,也引用现代派诗人儿媳的诗歌刻画人物性格。如,女诗人写“我”叔叔和战友题为《军号》的现代诗:

铜铁炉中翻滚出

同类屠杀的疯狂,

红穗带浸染着人类野蛮自戕的丧钟,

如今供奉在此,

无异于膜拜罪恶。

愿鬼魂为之嘶鸣,

奏响人性的呼唤,

嗒嘀嘀嘀嗒,

嗒嘀嘀嘀嗒,

但愿不再是要命的冲锋,

而只是良知与平安重逢。

后来女诗人思想转变,又创作了听婶婶(烈士叔叔李正彤的遗孀)讲故事的感想:

一个平常无奇的故事

被几乎是文盲的她演绎成文学的传奇

我不晓得其中秘密何在

更不知自己为何也被征服

也许这正是诗歌的奥秘

真情胜过任何花言巧语

甚或这正是诗歌的魅力

深爱胜过一切高深哲理

平淡无奇正是深邃的外衣……


《老腔》写的是乡村人物,人物对话都是老腔,老腔者,秦腔也,当地方言也。或如贾平凹所言,普通话是普通人说的话。作为陇东环县偏僻的乡民对话都是地地道道的方言,且听两个老汉的对话:“光棍?光棍是个尿子溜溜!我看你们这些光棍才是些活神仙。”娃娃们咯咯地笑。老汉冲娃们挤一挤眼,把掉光了牙的大嘴一撇。

“哎,我看你这老家伙是猪嘴上插葱,装成大象了不是!”娃们听得又是咯咯地笑。根爷还是不依不饶,说:

“你这是狗咬鸡巴,一股子尿骚味呀!”

娃们笑得更厉害。根爷这才觉得解气,捋着胡子哈哈大笑。

他爷不再言语。根爷更来了劲。

“还是那话,你是饱汉不知饿汉肚子饥。”

“这话又是咋说哩?”他爷上了圈套。

“你老汉见天黑夜搂着老婆睡觉,我的是干毬打得炕板石响。咋说哩。”

“唉,你你……当着娃们,你……满嘴胡说!”

“王朝马汉一声叫,你把老子尿咬掉!”

虽然粗野,但却生动形象,是原汁原味的穷乡僻壤老农语言。

年轻的有文化的农村男女的对话就文明含蓄多了。比如黄继龙和恋人李喜莲的对话:

“喜莲,你真的愿意嫁给我?”

“嗯。”

“你真的不嫌我们二合塬?”

“嗯。”

“你真的不嫌我黄继龙家穷?”

“嗯。”

有时,他们还用当地民歌、道情传情达意。因篇幅有限,就不一一举例了,还是读者自己品读意会吧。


2025.6.7于上林苑

王新民,中国作协会员。陕西省委宣传部原二级巡视员。现为陕西省新闻出版(版权)电影检测中心审读专家,西安工商学院客座教授。1982年开始写作。业余创作并出版《行余集》《贾平凹打官司》《书友贾平凹》《真话真说》《走马书林》《渭河大水灾》《不惑集》《高考大透视》《〈秦腔〉大合唱》《大地美容师》《一部奇书的命运》《一本书的故事》《寻访高兴》《人生忠告》《贾平凹纪事》(1990-2000)、《贾平凹纪事》(2000-2010)《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入选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精品出版项目)、《策划贾平凹》《慈苑书韵》《读懂贾平凹》等。主编出版《贾平凹文集》(20卷,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等。

尊重艺术的民间性与民众性——读《中国民间剪纸集成·和林格尔卷》有感

和林格尔是我的家乡,我在那里出生与成长,那里有我浓浓的乡愁与永不褪色的记忆,亦有足以让我魂牵梦萦的情缘。我了解那里的许许多多,包括那里的传统剪纸——我的母亲即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剪纸高手,儿时的我看她盘腿坐在热炕上,一副胸有成竹的神情,仅凭一张红纸一把剪子便能于顷刻间在其灵巧的双手中“生”出一个生动有趣的形象,或是一只憨憨的小狗,或是一只飞舞的蝴蝶,或是一位胡须飘逸的寿星,或是一排手拉手活泼可爱的孩童……所有这些,好像完全是随心所欲的——那无疑是我儿时直接享受到的最初的艺术启蒙!

  当然,我必须承认,读过《中国民间剪纸集成·和林格尔卷》(段建珺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之后,始知自己以往对和林格尔剪纸的了解,其实仅仅是一鳞半爪而已。认真读罢这部大书,我心中生出一个感慨:让我更加详尽地了解到和林格尔剪纸的历史与今生,并由此进而感受到一种文化长河缓缓流过的律动。

  打开这部大书,那一页页印在平面上的图文,竟于自然而然间带我走进栩栩如生、气息扑面的特定情境之中;那一幅幅剪纸情真意切地讲述着自己的故事,让我从中更为完整地了解到了和林格尔剪纸前世今生的传承渊源及其所呈现出的人文风貌。

  历史

  考古学专家指出,在内蒙古的发展长河中,和林格尔是极少数没有历史缺环的地区之一。历史发展的延续性与多样性,已使和林格尔逐步形成其特有的文化,并且得以完整而持续的传承。其中,由于地缘的关系,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相融互通,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林格尔剪纸即孕育并生长于这一文化厚土之中。正如书中所讲,“这种潜涵在民众生活中的古老民俗文化观念便自然地物化到剪刀和纸的结晶体中,使和林格尔剪纸成为当地民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存,其群众性之广泛,地域特征之鲜明,艺术形态之丰富和文化内涵之深厚,紧紧围绕生存和繁衍这两大人生主题”,映射在和林格尔剪纸文化之中。

  作为群体性民俗文化的传承,和林格尔剪纸在上千年的生成、发展与传承过程中,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蒙汉民族之间交流与融合及相适共生,形成了和林格尔剪纸多元一体的文化特质。如《中国民间剪纸集成·和林格尔卷》概述中所讲:“在和林格尔剪纸中,那些丰采多姿、美轮美奂的物象造型已不再是单纯的自然属性的简单重复或是艺术家个人情感宣泄的抒情,它们默默地承载着这个区域古老而珍贵的远古文化基因,成为启迪我们探究和追索民族文化本原和真谛的一把钥匙。”是的,当我们真正认识到并把握住“文化”这把钥匙时,则可以进入和林格尔剪纸这一蕴藏丰富的艺术世界,从那些或质朴稚气、或灵秀巧妙、或简约抽象、或繁复细致等等千姿百态的平面图像中,看到其内在精神,体悟其引人遐思、言说不尽的审美意味。

  和林格尔剪纸在当地民间俗称“剜花”,从最早出现的剪皮、剪帛、镂金,直到以纸为主要材料,历千年沧桑,经朝代更替,不难想象,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响起过多少回晨钟暮鼓,发生过多少次人事悲欢,这里的“剜花”则始终与世代平民百姓的生活伴随而在。那些流传千年的古老剪纸图样,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一部分,如同一条蜿蜒于山野与草原之间的河流,不舍昼夜,一直从遥远的古往流到今天,并且带着浓浓的泥土清香与永不舍弃的乡愁,呈现在我们面前。

  今生

  大地与山河是大自然的杰作,而文化是人类的创造;历史是一条长河,文化是这河流的活力与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走进一个地方,同时即走进了这里的文化。如上所述,剪纸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工艺,与农耕生产及其特有的民风习俗、生活环境、居舍格局与建筑材质等密切相关。总之,从传统意义上看,生存环境与生存方式是重要的基础和前提,人文环境与之相适而生,并构成创造和滋养和林格尔剪纸的生态环境与基础条件。

  如今,现代文明脚步的快速迈进,使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和林格尔同样不例外。那么,在此新的文化背景下,和林格尔剪纸情况如何呢?该书选载的文化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委员靳之林的文章中讲道:在中国原生态文化急速消亡的大潮中,和林格尔,特别是南部、东部山区,尚保留着一片至今仍然没有被破坏的以民间剪纸为代表的原生态民族本原文化的处女地,和一个以中老年为主体的剪纸艺术创造者群体艺术家与艺术大师;在新时期,涌现出以段建珺为代表的既有深厚本地域剪纸文化传统,又有独特艺术创造个性的新生代杰出传承人和剪纸艺术家,这使如今的和林格尔剪纸既保持宗脉传承,又富有新的生机。1998年和林格尔剪纸学会成立之后,和林格尔剪纸文化事业取得了历史性发展;这个学会收集、整理和发现了数量惊人的剪纸珍品,收于《中国民间剪纸集成·和林格尔卷》的,即是其中一部分代表性作品。

  我发自内心深处为和林格尔剪纸的“今生”点赞!因为“和林格尔剪纸”这张文化名片,在全球化语境下所提供的种种新的机遇与可能面前,作为本土文化突出体现、且对于“自己的故事”具有表现力的民间艺术,可以在主动进取中展现其独特风采。在我看来,文化作为历史长河中的存在,流动是常态,变化是必然——变则活,不变则滞。如今,因“全球化”而形成的世界“整体”性,为包括民间艺术在内的各具特色的艺术提供了“全球性自我表演”的舞台与可能,登上这个大“舞台”,用好这个大“舞台”,便可以使之既获得全新的表现方式,又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特别是可以为更多的人所感知和认识。我感到和林格尔剪纸是有这方面的准备与信心的。

  我从这部《中国民间剪纸集成·和林格尔卷》中获悉,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和林格尔剪纸已频繁地通过各种平台、各种方式,走出故土,进入民间艺术品市场,并在文化产业实践中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是令人欣喜的。生存是发展的前提,激活是有效的保护,我以为,这也适合于和林格尔剪纸。

  余思

  无论是追溯艺术的起源,还是考察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艺术生成与发展历程,在多到难以计数、且见仁见智的学说与理论中,我认为有一点是永不过时、而且具有普遍性的,那就是艺术的民间性与民众性。民间与民众是艺术得以生根的沃土,是激发艺术活力的源泉,是涵养艺术生命的文化底色,因此说,无论到了任何时候,我们对于艺术的认识与思考,都须有这样的自觉:尊重民间性与民众性。

  和林格尔剪纸是根源于民间与民众的艺术之花,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它将会继续经风历雨,保持自信,在新的时代、新的生活中抽枝展叶,适时而为,在更广阔的视野中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文化风采。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