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读后感教学实录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1 16:12

读后感教学实录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读后感教学实录作文注意事项》
在撰写关于读后感教学实录的作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以确保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观点明确:
一、明确写作目的 1. 确定作文的主要目的是总结教学实录中的亮点、不足以及改进措施。 2. 分析教学实录对读后感写作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二、认真阅读教学实录 1. 仔细阅读教学实录,了解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学生反馈等关键信息。 2. 记录教学实录中的重点、难点和亮点,为作文提供有力依据。
三、结构安排 1. 开头部分:简要介绍教学实录的基本情况,如教学时间、地点、参与人员等。 2. 主体部分:分析教学实录中的亮点、不足及改进措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b.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c. 学生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d. 教师教学态度和评价方式。 3.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教学实录对读后感写作教学的重要意义,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四、语言表达 1. 使用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避免冗长和啰嗦。 2. 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3. 注意语法和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五、观点明确 1. 在分析

阅读课堂建立的逻辑与顺序

传统的阅读观和写作观都强调大量实践和个体感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名言被教育者和学习者奉为圭臬。诚然,对于缺乏教育机会且教育科学研究落后的时代,持之以恒地大量阅读确实是领会文章主旨、悟出写作技巧的不二法门。但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教育科学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阅读和写作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都得到了革命性的更新与发展。

杜威经验论对阅读课堂的要求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儿童已有的经验,但又不停留于儿童的经验,要“引导学生有一种生动的和个人亲身的体验”,让儿童从个体的小世界走向一个事件和空间都无限扩大的世界。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并不是从外部强加的,而是把生活过程解放出来,使它最充分地实现自己”。根据杜威的理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学生的阅读经验和写作经验。因此,良好的阅读课堂应当是尊重儿童生理和心理的需要、符合儿童认知特点、遵循儿童成长规律,以丰富的内容和灵活的形式提升儿童母语能力和审美能力的课堂。特级教师周益民收入《造梦课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书的13节创意语文课就具备了这些特点,这些课堂的构思和设计为追寻高效的阅读课堂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造梦课堂》里的学生经验与课程内容重构

《造梦课堂》中收录的教学内容并非教材内容,而是周益民精心挑选的适合儿童阅读的儿童诗歌、童话、神话和民间故事等。虽然这13节课的内容不同,但总体思路和理念却有着相同的追求。在这些教学实录中,课堂既是学生学习的平台,也是教师思考和交流的平台。每一节课的总体设计都较好地体现了阅读课堂需要的逻辑与顺序。

值得学习的是,周益民所选择的授课内容和学生的已有经验有着有机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体现了阅读教学内在的逻辑和规律。

王荣生先生曾说,“语文教学内容的问题,实质是语文课程内容的问题。”对授课内容的选择,不仅体现了语文教师的语文观和价值观,还体现着教师自身的阅读能力。作为一个追求“主张”“理念”和“情怀”的执教者,尽管选择的初衷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考,但所选篇目都接近学生的认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记忆的同时延展了学生的能力。这样的选择站在儿童本位的立场上去呈现阅读教学的内在逻辑和规律,超越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学习的局限。

小学生诗歌的学习方式大都以背诵和简单讲解为主,疏于诗歌基本理论的学习。但在《诗中的声音》和《一起看声音》两节课中,周益民就选取了有一定难度的音律和修辞作为主要授课内容。《诗中的声音》里选择了七首诗歌作媒介,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探索和掌握基本的音韵知识、体会通感的作用,感悟“无声之声”的哲学意义。《一起看声音》则用《颠倒歌》导入,用《笑声》中的动词让学生体会从“听”到“看”的感受,总结出“听觉化作视觉”的诗歌写法,再用《两个呼噜噜》巩固刚刚建立的经验,用说句子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声音有温度、有味觉等……

枯燥的诗歌理论就这样被周老师处理得轻松活泼,举重若轻。这样的课堂内容因为没有现成的资料,需要教师根据授课主题去大量阅读和挑选。如何在有限时间让学生获得最大收获,给教师的阅读力、价值观和对学生理解力的判断提出更高要求。周益民选择的课程内容为教师作出了很好的示范。

符合学生阅读规律的教学活动顺序

在周益民一堂堂有生命力的阅读课堂中,充满着教师对学生经验建构过程的发现与引导。即使是很小的细节,周老师也很少给出结论,而是引导学生从并列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等逻辑关系去分析和判断。“经历”“经验”“评判标准”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

例如《诗和图画的婚礼》一课中,周老师在导入环节展示图片让学生猜成语。学生说出答案时,周益民并没有急于表扬和鼓励,而是提问“怎么猜出的?”当学生后,周老师给出了具体的肯定:“这就是会观察、会联想。”并立刻示范使用成语,提醒同学课后学习可延伸的内容。这样的环节在周老师的教学中随处可见。“怎么猜出的”这种提问对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会通过教师的引导,发现自己的阅读经验。这是经验建构的第一步。

而对于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周老师十分注重由浅入深,从个别到一般、具体到抽象、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例如《诗中的声音》的设计就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路径。周老师从带学生拍手打节奏开始,让学生从拍手的节奏和声音的高低中联想他们曾听到过的声音的节奏和旋律。接着,周老师引导学生进入儿童诗《夏日音乐厅》,“音乐厅在哪里?”“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声音有什么变化?”提出系列问题之后,让学生在音乐中想象画面,听出声音里的情绪和场景,进而让学生模仿小动物和虫子们的声音进行对话,充分感知诗歌的节奏和情感表达。随后学习的《巴喳巴喳》,再次让学生感受诗句描绘的画面。有了这两首诗感性认知的铺垫,周老师继续带领学生学习《花朵开放的声音》,让学生在谈话教学中自己发现“无声之声”、“心弦”的内在含义。在很多人看来很玄妙的诗歌理论被周老师处理得深入浅出,“通感”“比喻”“拟人”等术语虽然没有出现,但学生已经熟悉了这些修辞方式的表现形式。

纵观周老师的阅读课堂,能够将学生阅读经验的生成规律与教学内容和顺序建立紧密联系,以此彰显杜威提出的“经验观”,尊重学生发展规律,激发学生阅读体验。谈永康老师曾在周老师的课堂教学赏析中这样说,“益民种种练习,不过是事物的表象,透过表象,我们可以读到其间藏着的唤醒。他课上有各种各样的唤醒,比如生活经验的唤醒,再比如语言的唤醒等。”阅读是一种唤醒,需要唤醒的不只是学生,成人和教师也需要被唤醒。这种唤醒不只是有情怀、有热情就可以实现,它需要把握阅读教学内在的逻辑,需要平心静气地研究和探索,需要像周老师一样“走自己的路,让自己的风格更鲜明,发出更大的声音”(成尚荣语)。

(作者:余雷,系昆明学院教授)

《中国教育报》2017年12月11日第11版

问答之间有玄机丨读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有感

钱梦龙先生曾在《语文导读法探索》一书中说:"要发展学生的智力,研究问的艺术有必要。问题本身要富有启发性,要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近读钱先生《愚公移山》课堂教学实录,又一次体验了语文教学高超的提问艺术,深感大师课上的精彩,叹服大师于问答之间所激起的思维涟漪。

包志茹(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第二小学教师)

关乎目标达成的提问

目标达成与否,是考查一节课成败的关键。以往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苦于目标的模糊而难于检测,导致课堂教学效率评估的不确切性。而本教学实录中的教学目标,精彩之处在于:一是拨冗至简,直达文本核心。二是"文""言"合一。那么钱先生又是如何通过提问达成目标的呢?

老愚公有多大年纪?智叟是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同意吗?这一连串关乎文本细读、也关乎教学目标达成的提问,不枝不蔓,指向清楚。看似简单,实际上四两拨千斤。提问既针对教学目标中所列的相关词语,又巧妙地将"文"和"言"融合在一起,从语言入手理解文本,又从文本的整体出发,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此外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处理"文"和"言" 的关系,在教学界和理论领域一直存有争议,而以上提问"文"""言"合一,则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关乎思维发展的提问

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离不开文本的阅读。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开发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材的关键处设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寻文本的核心。在这点上,钱先生有他自己独到的思考和实践。在讲读的过程中,钱先生以提问与指点代替传统的讲读,以思维训练带动语言的学习,以语言的学习促进思维的发展,尽可能地把文言文的字词句教学和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在发展思维的前提下落实语文基础知识。

例如钱先生在人物分析环节中,敏锐地捕捉到了愚公妻和智叟话语间的细微差别,这是经典文本的精彩之处,更是教师利用语言训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之点。文中愚公妻和智叟劝告愚公的两句话,观点基本一致,内容接近,句式相仿。但细读文本,就会发现,这两句话语气的差别,反映了因说话者的身份不同,而对愚公截然不同的态度。"哪些话只有愚公的妻子讲而智叟不讲,哪些话只有智叟讲而愚公的妻子不讲?即使两个人都讲的话,在内容和语气上有什么差别?"这一问,具有很强的驱动力,让学生再一次认真阅读文本。在仔细辨识和思考的基本上,学生明确了愚公的妻子对移山的态度是"疑",而对愚公本人是尊重;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笑""止",是轻蔑和嘲讽。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文本的相似之处读出了差异,进而发展了思维能力。

关乎文本价值的提问

经典文本价值无限。如何让学生深入挖掘文本的深刻内涵及其丰富的教育价值,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很现实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有的教师采取架空文本的方式,空谈其教育意义,将文本视作教育素材,而忽略语文课的专业特点。有的教师则采取相反的方式,将文言文肢解成文言知识训练素材,忽视文本的整体价值及教育意义。那么,钱先生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呢?

我们看到,先生在引导学生了解"寓言"体裁特点的前提下,提出一个思辨性极强的问题:"同学们大概想过了, 愚公究竟笨不笨?"面对初中学生,这既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又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讨论这一问题,可谓一箭双雕,这既是对文本价值的挖掘,也是在进一步落实文言基础知识。于是我们看到学生从文本中找到了"虽我之死,有子存焉……"作为论据支撑观点。更为精彩的是,钱先生并没有满足于学生的答案,进而追问学生:"这句话读来特别给力,这是什么原因呢?"抓住时机,适时引导学生掌握"顶针"修辞手法的作用,一问双得,令人拍案叫绝,叹服先生高超的教学艺术。

通过语言感悟文本价值,又在感悟文本价值的过程中时时回归文本语言艺术,如此循环往复,学生的语文能力何愁不能提升!

作者:包志茹

来源:《教师报》;编辑:关中小伙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