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01 19:4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古诗《草》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诗歌背景:首先,要了解《草》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白居易的生平、时代背景以及创作这首诗的动机。这将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2. 分析诗歌意象:仔细分析《草》中的意象,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理解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可以从自然景象、人生哲理等方面进行解读。
3. 探讨诗歌主题:在分析诗歌意象的基础上,总结出《草》这首诗的主题。例如,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敬畏。
4. 结合自身感悟:在分析诗歌主题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和感悟,谈谈这首诗对你产生的启发和影响。可以谈谈自己在人生、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感悟。
5.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6.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读后感,需要有清晰的结构。通常,可以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写作:
a. 引言:简要介绍诗歌《草》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
b. 主体部分:分析诗歌意象、探讨诗歌主题,并结合自身感悟进行阐述。
c. 结论:
2014年受语文老师之邀与自家小学四年级孩子共同完成《草房子》的读后感,大环境决定了批判的口吻难登大雅之堂也是意料之中,但不愿违和的性格毅然上表以完成任务,如今氛围有所小逆,故再表奏 ,以解心愿。正文如下:
受命于圣人(孔子的同事)嘱托以及推荐,向来不习惯开卷的我有了一次与《草房子》的短暂经略。对于这本颇具历史及背景的巨作,与芸芸众生极尽词藻地唏嘘赞美实在少有苟同,“读后感”难免会让些许人揪心挤眉,斜眼嗤鼻。我虽不是愤世嫉俗玩世不恭之流,却也算得上是情真意切经心感慨之类。故此定调,望见谅!《奔跑的中国草》全面讲述了“菌草之父”林占熺先生科技报国的感人事迹,生动展示了“中国草”在世界奔跑、造福人类的故事。作为中青班学员,作为一名商务工作者,我对此感触尤深。今天的分享会,通过观看视频,聆听林老的长女林冬梅博士和本书作者钟兆云先生的分享,我结合阅读本书过程中印象特别深刻的几个画面(龙岩长汀、宁夏西海固、非洲大陆)与大家交流。
长汀——梦想开始的地方
1971年,林占熺先生调到三明真菌研究所工作,当时菌业生产中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菌林矛盾”,从国外引进的椴木栽培食用菌技术,并没有真正解决菌业生产中日益严重的“菌林矛盾”或“菌粮矛盾”难题。
1983年,他到龙岩长汀县考察,更深切地感受到扶贫要发展食用菌生产,但在“菌林矛盾”突出的当时,“以草代木”的方案虽得到一些专家认可,却没人开展实验。行政干部林占熺先生躬身入局,全力探索“以草代木”使贫困农户脱贫的新途径。当时校领导希望已经是副处长的他继续往行政路线发展,可以说其仕途一片光明,但他却毅然选择了为老少边穷民众脱贫奉献的艰辛之路。其中困苦,本书充分展露,也令今天两位嘉宾在分享时几度哽咽。林占熺先生的“舍小家为大家”,家国一体的炽热情怀,我在阅读时曾自我拷问,如果换做是我做得到吗?
上个月中旬,我们中青班按照省委党校(行政学院)的教学安排赴龙岩长汀学习,期间到“红军长征第一村”中复村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红色教育,近日再读林占熺先生感人事迹,本书作者总结他“一次考察,影响一生”,对此我不禁感慨万千。林先生的出发点同样是长汀,过程同样是“长征”——这条道路他已经坚定不移地走了四十多年,经过无数次试验,他发明了“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的技术,在助力国内外无数人摆脱贫困之余,也闯出了菌草生态治理之路,并在“一带一路”上大放光彩。
这,就是梦想、理想和信念的力量!
宁夏——志之所趋无远弗届
因为《山海情》,林占熺先生在宁夏科技扶贫的故事被大众所熟知,他以苦为乐、谱写“山海情”的经历,令人为之动容。1996年,闽宁两地启动对口扶贫协作,1997年4月,林占熺教授率领工作队肩扛手提六箱菌草,到了宁夏西海固。这里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号称“苦瘠甲天下”。为了让贫穷的当地民众掌握菌草技术,林占熺把技术本土化、简便化,让当地村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能成功”。半年后,跟着他参加试验的农户平均收入超过2000元。到2007年,宁夏已有1.75万户参与菌草生产,创造产值近亿元,种菇农户年均增收5000多元。当地老百姓将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的菌草,亲切地称为“致富草”“幸福草”。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农民的钱袋里”,林占熺先生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这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一重要论述的深入践行。
林老的经历让我想起了“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句话,认准的方向就去做。我深深地为林老的家国情怀、奉献精神而感动,为他的坚韧、坚强、坚持而折服!
非洲大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本世纪初,中国持续加强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合作,帮助受援国缓解和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推动经济技术合作。菌草项目从巴新(巴布亚新几内亚)开始,逐渐扩展至南太、非洲以及亚洲多国,发展为联合国经社部可持续发展项目,影响力遍及亚非拉等上百个国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特别是非洲大陆,上世纪九十年代,菌草技术从中国推广至非洲等地,让中国的“幸福草”和“致富草”在非洲大地落地生根。多年来,林占熺带领的菌草研究团队为非洲各国培养学员超过8000人次,帮助非洲农户减贫致富,促进中非友好交往合作,被誉为向非洲传播菌草技术的使者。有专家评价,这是对外援助项目的经典案例。
作为省商务厅干部,我们很关注并积极推进对外经济合作和对外援助工作。菌草项目这类“小而美”的民生技术,投资少、见效快、易掌握,不仅促进了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而且菌草技术在援外实践中也得到不断创新和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明显,很好地服务了国家软实力外交,助力“一带一路”合作,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们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只是民族复兴洪流中的一滴水,最终汇入浩瀚沧海,融入历史篇章”。林占熺先生带领的“菌草人”,肩负使命担当,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把“中国草”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正如“中国草”一样,已过八十高龄的林老仍然在中国、在世界奔跑,奋战在科研和生产一线。合上《奔跑的中国草》,我又想到了钟兆云先生刚才分享所言,世界的美好,需要无数像林占熺、林冬梅乃至他自己这样的“傻瓜蛋”。我似乎看到了“阿甘”奔跑的身影,只要方向正确,一直奔跑,就会抵达更远的远方!
今天,我们再一次为林占熺教授、林冬梅博士等“菌草人”的先进事迹而感动,也感谢钟兆云先生呈现了这篇精彩的长篇报告文学,感谢校院为我们组织了这场精彩的分享会。刚才胡熠副校院长代表校院在开场白中,谈到了毛泽东、习近平等领袖读书的故事,勉励学员要读一生好书,给了我很多启发。伟人的格局视野、旁征博引其来有自。作为中青班学员,在校期间要认真参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活动,多读多思多悟,结业以后在繁忙的工作中还要努力做到“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作者系福建省委党校、行政学院第67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学员 林坚)
来源:新福建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