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01 22:13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罗马史》读后感的作文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主题明确: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例如:对罗马历史变迁的感悟、对罗马文化的理解、对罗马人物的敬佩等。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具备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罗马史》的基本情况和自己的阅读目的;正文部分围绕主题展开论述,可以结合具体历史事件、人物和思想进行分析;结尾部分总结全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3. 内容充实:在正文部分,要充分展示自己对《罗马史》的理解和感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 历史事件: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事件,如罗马共和国的兴衰、罗马帝国的扩张与衰落等,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b. 人物评价:对罗马史上的重要人物进行评价,如凯撒、屋大维、图拉真等,探讨他们的生平事迹、性格特点及其对罗马历史的影响。
c. 文化交流:分析罗马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如希腊文化、埃及文化、东方文化等,以及这些文化交流对罗马历史的影响。
d. 哲学思想:探讨罗马史上的哲学思想,如斯多葛主义、新柏拉图主义等,以及这些思想对罗马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4. 观点鲜明:在表达自己的
侯杨方,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 侯杨方
《罗马人的故事》是盐野七生用15年时间写就的一部皇皇巨著,详细描绘了罗马从建立、辉煌到衰落的全过程。作为一部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历史作品,它不仅仅是对历史事实的叙述,更是作者盐野七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深刻见解和个人情感的表达。
罗马共和国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却具备了一些有限民主元素,其政治体制主要由元老院和公民大会构成。元老院主要由贵族组成,掌握着国家的重大决策权,但其权力某种程度上受到公民大会制衡,使得罗马在早期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与繁荣。
然而,随着罗马的扩张和内外矛盾的加剧,共和体制逐渐显露出其弊端。首先是领土的扩张使得原有的政治架构难以应对新形势,新征服的领土和人口需要管理,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共和国的体制并未能有效地整合这些资源,反而导致了元老院内部权力斗争的加剧。其次,社会经济的不平等加剧了内部矛盾。大规模的战争使得许多小农破产,富人们通过兼并土地变得更富有,而无地的贫民则越来越多,格拉古兄弟试图通过改革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最终因触动了贵族的利益而遭遇失败。
在这种背景下,罗马共和国进入了一个内战和政治动荡的时期。尤里乌斯·凯撒的崛起象征着共和国体制的最终崩溃。凯撒通过一系列军事胜利和政治手段获得了极大的个人权力,并获得了广大底层民众尤其是军人的支持,但他的独裁行为引发了元老院的恐慌,最终在公元前44年被刺杀。
凯撒的死并未恢复共和国的秩序,反而引发了更大的混乱。其继承人屋大维(即奥古斯都)通过巧妙的政治手段和军事力量,逐步消灭了所有的对手,最终在公元前27年建立了罗马帝国,并成为第一任皇帝。这标志着罗马从共和体制走向帝制独裁的彻底转变。奥古斯都明白,公开的独裁会引发反感,因此他保持了共和国的名义和形式,但实际上掌握了绝对权力。他被授予“元首”的称号,控制了军队、财政和立法权,元老院则成为了他的附庸。
尽管确立了实质的帝制,但罗马帝国的继承问题却始终是一个难以解决的挑战。罗马的继承制度并不像其他君主制国家那样有明确的血统继承规则,很多皇帝没有自己的儿子,只能通过收养来选择继承人。
在“五贤帝”时期,罗马达到了权力和繁荣的巅峰。这五位皇帝分别是涅尔瓦、图拉真、哈德良、安敦尼·庇护和马可·奥勒留,他们中的前四位因没有亲生儿子,都选择培养了自己的养子接班人。这种方式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避免皇室内斗和确保贤能继位的有效手段。
马可·奥勒留是“五贤帝”中的最后一位,他有一个亲生儿子康茂德(Commodus)。然而,康茂德并未继承其父的贤明,反而以暴君著称。他的统治以奢侈和残暴闻名,被认为是罗马帝国走向衰落的开端。这一情况充满了讽刺意味:尽管帝制初期的几位皇帝通过收养选拔了优秀的继承人,但亲生子继位却导致了帝国的衰败。
盐野七生对凯撒有着强烈的个人偏爱,这一点在《罗马人的故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我在阅读时对此就有强烈的感觉,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从一位当面采访过她的前电视台主持人那得知,盐野七生曾亲口对他说,如果她与凯撒同时代,会不顾一切地爱上凯撒。这种个人情感使得《罗马人的故事》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偏见,但同时也赋予了这部作品独特的文学感染力。
盐野七生对凯撒的偏爱,使得她在描写凯撒时充满了激情和细腻的笔触。她不仅描述了凯撒在政治、军事上的成就,更描绘了他的个人魅力和性格特征。凯撒在她的笔下不再只是一个历史人物,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缺点的真实的人。这种写作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到凯撒的伟大与复杂。
当然,任何历史著作都无法完全摆脱作者个人有意或无意的偏见。《罗马人的故事》虽然带有盐野七生的强烈主观色彩,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部优秀的历史作品。正如《史记》也带有司马迁个人的偏见和观点,但它仍然是中国历史上的不朽之作。历史学家和作家在记录历史时,往往会受到自己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和思想观念的影响,这也是历史作品具有独特价值和魅力的原因之一。
《罗马人的故事》不仅仅是对罗马历史的记录,更是对人类政治制度的深刻反思。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的过程,揭示了权力的诱惑和人性的复杂。尽管罗马共和国时期实质上是贵族集团的寡头政治,但元老院与公民大会的二元制度设计,依然是当时历史条件下重要的政治尝试。罗马帝制初期虽然带来了短暂的稳定和繁荣,但完全走向君主独裁专制,也为后来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罗马帝国的继承问题进一步凸显了帝制的局限性。养子继承制度在短期内选拔了贤能的继承人,但亲生子继承的弊端在康茂德统治时期暴露无遗。马可·奥勒留虽然号称哲学家皇帝,却无法克服亲情的羁绊,选择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康茂德,导致了帝国的衰败。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并不少见,反映了人性中的复杂和矛盾。
《罗马人的故事》是盐野七生对罗马历史的一次个人解读和情感表达。尽管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但正是这种个人情感和独特视角,使得《罗马人的故事》具有独特的文学感染力和深刻的思想价值。
《罗马人的故事》最大的局限和遗憾是极为简略草率地叙述罗马帝国首都东迁君士坦丁堡(正式名称:新罗马)后的千年历史,这似乎也是罗马史的通病。罗马人不会自称自己的国家是所谓的“东罗马帝国”,更不会是鹊巢鸠占的蛮族对正统罗马的诬蔑:“拜占庭帝国”——这如同中国历史的北朝称南朝为“石头城帝国”一样荒谬,而这恰恰是很多史家不能摆脱的窠臼。但不涉及这一段长达千年的历史,怎么可能是一部完整的罗马史呢?
来源:文汇报
杨方,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罗马人的故事》盐野七生 著计丽屏 等 译 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 侯杨方
《罗马人的故事》是盐野七生用15年时间写就的一部皇皇巨著,详细描绘了罗马从建立、辉煌到衰落的全过程。作为一部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历史作品,它不仅仅是对历史事实的叙述,更是作者盐野七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深刻见解和个人情感的表达。
罗马共和国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却具备了一些有限民主元素,其政治体制主要由元老院和公民大会构成。元老院主要由贵族组成,掌握着国家的重大决策权,但其权力某种程度上受到公民大会制衡,使得罗马在早期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与繁荣。
然而,随着罗马的扩张和内外矛盾的加剧,共和体制逐渐显露出其弊端。首先是领土的扩张使得原有的政治架构难以应对新形势,新征服的领土和人口需要管理,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共和国的体制并未能有效地整合这些资源,反而导致了元老院内部权力斗争的加剧。其次,社会经济的不平等加剧了内部矛盾。大规模的战争使得许多小农破产,富人们通过兼并土地变得更富有,而无地的贫民则越来越多,格拉古兄弟试图通过改革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最终因触动了贵族的利益而遭遇失败。
在这种背景下,罗马共和国进入了一个内战和政治动荡的时期。尤里乌斯·凯撒的崛起象征着共和国体制的最终崩溃。凯撒通过一系列军事胜利和政治手段获得了极大的个人权力,并获得了广大底层民众尤其是军人的支持,但他的独裁行为引发了元老院的恐慌,最终在公元前44年被刺杀。
凯撒的死并未恢复共和国的秩序,反而引发了更大的混乱。其继承人屋大维(即奥古斯都)通过巧妙的政治手段和军事力量,逐步消灭了所有的对手,最终在公元前27年建立了罗马帝国,并成为第一任皇帝。这标志着罗马从共和体制走向帝制独裁的彻底转变。奥古斯都明白,公开的独裁会引发反感,因此他保持了共和国的名义和形式,但实际上掌握了绝对权力。他被授予“元首”的称号,控制了军队、财政和立法权,元老院则成为了他的附庸。
尽管确立了实质的帝制,但罗马帝国的继承问题却始终是一个难以解决的挑战。罗马的继承制度并不像其他君主制国家那样有明确的血统继承规则,很多皇帝没有自己的儿子,只能通过收养来选择继承人。
在“五贤帝”时期,罗马达到了权力和繁荣的巅峰。这五位皇帝分别是涅尔瓦、图拉真、哈德良、安敦尼·庇护和马可·奥勒留,他们中的前四位因没有亲生儿子,都选择培养了自己的养子接班人。这种方式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避免皇室内斗和确保贤能继位的有效手段。
马可·奥勒留是“五贤帝”中的最后一位,他有一个亲生儿子康茂德(Commodus)。然而,康茂德并未继承其父的贤明,反而以暴君著称。他的统治以奢侈和残暴闻名,被认为是罗马帝国走向衰落的开端。这一情况充满了讽刺意味:尽管帝制初期的几位皇帝通过收养选拔了优秀的继承人,但亲生子继位却导致了帝国的衰败。
盐野七生对凯撒有着强烈的个人偏爱,这一点在《罗马人的故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我在阅读时对此就有强烈的感觉,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从一位当面采访过她的前电视台主持人那得知,盐野七生曾亲口对他说,如果她与凯撒同时代,会不顾一切地爱上凯撒。这种个人情感使得《罗马人的故事》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偏见,但同时也赋予了这部作品独特的文学感染力。
盐野七生对凯撒的偏爱,使得她在描写凯撒时充满了激情和细腻的笔触。她不仅描述了凯撒在政治、军事上的成就,更描绘了他的个人魅力和性格特征。凯撒在她的笔下不再只是一个历史人物,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缺点的真实的人。这种写作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到凯撒的伟大与复杂。
当然,任何历史著作都无法完全摆脱作者个人有意或无意的偏见。《罗马人的故事》虽然带有盐野七生的强烈主观色彩,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部优秀的历史作品。正如《史记》也带有司马迁个人的偏见和观点,但它仍然是中国历史上的不朽之作。历史学家和作家在记录历史时,往往会受到自己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和思想观念的影响,这也是历史作品具有独特价值和魅力的原因之一。
《罗马人的故事》不仅仅是对罗马历史的记录,更是对人类政治制度的深刻反思。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的过程,揭示了权力的诱惑和人性的复杂。尽管罗马共和国时期实质上是贵族集团的寡头政治,但元老院与公民大会的二元制度设计,依然是当时历史条件下重要的政治尝试。罗马帝制初期虽然带来了短暂的稳定和繁荣,但完全走向君主独裁专制,也为后来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罗马帝国的继承问题进一步凸显了帝制的局限性。养子继承制度在短期内选拔了贤能的继承人,但亲生子继承的弊端在康茂德统治时期暴露无遗。马可·奥勒留虽然号称哲学家皇帝,却无法克服亲情的羁绊,选择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康茂德,导致了帝国的衰败。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并不少见,反映了人性中的复杂和矛盾。
《罗马人的故事》是盐野七生对罗马历史的一次个人解读和情感表达。尽管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但正是这种个人情感和独特视角,使得《罗马人的故事》具有独特的文学感染力和深刻的思想价值。
《罗马人的故事》最大的局限和遗憾是极为简略草率地叙述罗马帝国首都东迁君士坦丁堡(正式名称:新罗马)后的千年历史,这似乎也是罗马史的通病。罗马人不会自称自己的国家是所谓的“东罗马帝国”,更不会是鹊巢鸠占的蛮族对正统罗马的诬蔑:“拜占庭帝国”——这如同中国历史的北朝称南朝为“石头城帝国”一样荒谬,而这恰恰是很多史家不能摆脱的窠臼。但不涉及这一段长达千年的历史,怎么可能是一部完整的罗马史呢?
来源:文汇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