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推荐《读后感聪明的孔融》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2 07:57

推荐《读后感聪明的孔融》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聪明的孔融》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围绕孔融的聪明才智展开,阐述其在故事中的表现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2.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3. 引入部分: - 简要介绍《聪明的孔融》这本书或故事,包括作者、故事背景等。 - 表达自己对这本书或故事的兴趣和期待。
4. 正文部分: - 分析孔融的聪明才智在故事中的具体表现,如机智、勇敢、善良等。 - 结合故事情节,阐述孔融的聪明才智如何帮助他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 探讨孔融的聪明才智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启示,如如何运用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等。
5. 结尾部分: - 总结全文,强调孔融的聪明才智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 表达自己对这本书或故事的感悟和收获,以及对孔融的敬佩之情。
以下是一些具体注意事项:
1. 语言表达:使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避免口语化、啰嗦的表达方式。
2. 观点明确:在分析孔融的聪明才智时,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3. 举例说明:在阐述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5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1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起,到灭亡(280)止这百余年发生的事件,中间着重描写了历时约半个世纪的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写了几百个以聪明而巧胜的战争,像诸葛亮空城退敌、诸葛亮智取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还有一些不思考,鲁莽地硬要打仗而失败。

  告诉我们要仔细思考,善于观察,不能鲁莽,粗心大意。

  《三国演义》读后感2

  诸葛亮、曹操、刘备、周瑜…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在不多的兵马交战中上演着一个又一个的精彩故事…

  有些故事中有让你高兴的,有让你生气的,又能体会到古代英雄人物的聪明才智,特别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三国演义》读后感3

  《三国演义》是一部很出色的小说,它丑化了曹操美化了刘备神化了诸葛亮提高了赵云,贬低了周瑜……尽管如此,这仍然是我最爱的小说,常言道:“不读三国非男儿。”我想三国演义中展现的忠义智慧以及勇敢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通读全书,最让我佩服的是,这部书虽然涵盖了大小战事四百多次,但每次不一样,即使同是水或火;好有不同;其次桃园三结义,永世不相忘,这种友谊值得推广。

  《三国演义》读后感4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到三国归晋的经历…书中的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三分天下和三国归晋,读来无不使人不忍释卷,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的,同时三国的明争暗斗也从这里拉开序幕…在三国武将如林、谋士如雨,我最看重一个人——曹操…虽说诸葛亮用计出神入化,不过他没有曹操豪迈的诗情,也没有曹操严明的军纪,更没有曹操作战时的狠、勇猛…曹操兵多粮足,大名威震江东,可谓谈得上豪杰也…所以说曹操乃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

  曹操虽未能一统天下,但也在群雄中争得一席之地…我如果生在那时,一定和他结交,并和他豪饮美酒,笑看天下英雄,畅谈统一中原的霸业,给他出谋划策,那就太痛快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5

  最近,我用了几天的时间,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看完了。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写的。看完之后,我就写了三国演义读后感500字,这本书里面的人物特点都各有不同,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刘备、孔明、关羽、张飞、曹操等人。三国演义读后感500字中刘备是一个爱民如子的人,他是一个非常有抱负的枭雄,最终成为了蜀国的皇帝。

  《三国演义》读后感6

  《三国演义》里的人物众多,如: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

  在我心中对诸葛亮的映象最深,像草船借箭,诸葛亮在大雾的海上用稻草做成士兵的模样,再让士兵来敲鼓呐喊,引曹操派兵用弩来射箭,就这样十万支箭到手了;诸葛亮又为赤壁一战借了东风;诸葛亮还七擒七纵孟获,这表现出他的仁慈的心;他施空城计退司马懿,这足以体现出他的智慧。诸葛亮自从跟随了刘备之后就忠心为刘备效力。

  像这样一位聪明,有计谋,忠诚的诸葛亮,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在映象。

  《三国演义》读后感7

  每个人都有一本自己最喜欢看的书。我喜欢看的书有《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俗世奇人》。《今天我是升旗手》这些书等在这些书里边。令我感受最深的书就是《三国演义》。这本书讲述的是汉代末年。发生的事书里边一共有魏,蜀,吴三个国家。魏国的国王是曹操。蜀国的国王是刘备。吴国的国王是孙权。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因为他神机妙算。之天使懂地理是人心。帮助蜀国强大了起来。他是蜀国里最重要人物。因为他。才有了蜀国。我的感受是,我现在要学习。长大为祖国做出贡献。为人民服务

  《三国演义》读后感8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因为自从买上了《三国演义》这一本书后,一直还没有来得及读,幸好有了这个很长的暑假,才让我读到了这么好的书。本篇小说主要从黄巾起义,终于到了西晋统一,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统治军事斗争。书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几次大战役,如袁,曹官渡之战,魏,蜀,吴赤壁之战。每次战役各有特色。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生动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三国演义》里有好多好多的英雄:刘备,关羽,张飞,曹操,诸葛亮……,那样的忠肝义胆,真是不简单。

  《三国演义》不仅让我开了眼界,了解历史,还告诉了我许多小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三国演义》读后感9

  关羽这个人可以说是一个比较骄傲的人,但是不会对下属不好,不爱讲话,比较内向。

  关羽这个人是属于很讲义气,并且不容易被贿赂的人,有自己的做人准则。这样的人,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都是非常少有的,这种人才是真正的英雄,让人敬佩。他曾经过五关斩六将,没有人可以阻挡。不过最后因为轻敌,败给了孙权。我佩服关羽的勇气,喜爱刘备的爱民如子,更对孔明的神机妙算心悦诚服。

  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一个人光光只知道往前冲是没有用的,只有智勇双全的人才会统治天下。

  《三国演义》读后感10

  三国里,我喜欢蜀地,我喜欢刘备,我更喜欢他的'军师——诸葛亮。

  “草船借箭”是我最喜欢看的篇章。一天,周瑜找诸葛亮议事:要求十日造箭十万支,违期问斩。不料,诸葛亮当即立下军令状:“三日内交箭。”周瑜暗中嘱咐鲁肃令工匠迟延,以便处斩诸葛亮。鲁肃又受令,到诸葛亮处探听虚实。诸葛亮一见鲁肃就求助:“你借我二十只船,每船军士三十人,船上青布为幔,稻草人千个,三日后包管有十万支箭,只是您不能告诉公瑾,不然……”鲁肃答应了。三日后,诸葛亮果然取回来十万支箭。鲁肃看到整个经过,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

  诸葛亮真是太厉害了,我真的好想做他的徒弟呀。

  《三国演义》读后感11

  自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后,就一起走向了投军之路,他们一路上惊惊险险,幸好三兄弟齐心协力,打了不少胜仗。可是他们也有兵败的时候,因为他们缺少一个军师。刘备从水镜先生那儿得知:得到卧龙凤雏先生二者之一就可以安定天下。于是刘备三顾草庐。最终请来了卧龙先生,他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因为他的得力相助火烧赤壁,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后来他们都死了,但是他们很勇猛,但是他们的后代都是昏君,在这本小说中,我明白了:什么事都要以大局为重,就算心中又恨,也要等待时机。

  《三国演义》读后感12

  三国演义里有许多好听的故事,比如说“空城计”,“三顾^庐”等,但我最喜欢的故事是“草船借箭”。

  周瑜十分嫉妒诸葛亮,于是要求诸葛亮在三天之内做出10万支箭,用来陷害诸葛亮。

  诸葛亮将计就计,让士兵向别人借了二十条船,每个船上放30个士兵。并且在船边插上许多稻草人。

  第3天晚上,大雾弥漫了整条河。曹操看到了,以为是那是刘备的船,于是他叫人放箭上去,结果箭全部都射到了稻草人上。

  第二天早上大雾快要散去了,诸葛亮命令开船回岸。

  就这样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就“借”好了10万支箭。

  这个故事里周瑜心胸狭窄、忌贤妒人,想要陷害别人,而诸葛亮宰相肚里能撑船,智谋多足,让我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三国演义》读后感13

  在暑假的时候,我看了有许多书有一本书让我深有感触。那本书就是《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之中里面的有一些我特别喜欢的篇章,比如: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第五回:焚金阙董卓行凶,破关兵三英战吕布。第十一回:刘皇叔北海救孔融,吕温侯濮阳破曹操。第十五回:太史善酣斗小霸王,孙伯符大战严白虎。第三十七回,司马微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我读完觉得,刘皇叔特别仁义,关云长特别仗义,张翼德特别的勇敢。我要学习他们。

  《三国演义》读后感14

  孔明是非常厉害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思想家和军事家。

  他非常的聪明,能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好像就没有他不知道的事情。他的一些故事到现在还一直在传颂,他所使用的计策,例如:空城计、草船借箭、火烧赤壁、水淹七军等等,这些都是他利用奇思妙计所想出来的……

  他还发明了木牛、流马等山地运输工具。

  《三国演义》读后感15

  今天我看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很喜欢这本书。

  它主要讲魏国、吴国、蜀国三国鼎立的故事。我喜欢书中的吕布,他是一个武功高强而且重情重义的人。我也很喜欢关羽,一次他在战争中受伤了,可他不顾疼痛,坚持到底一直等战斗结束赢了才回到阵地。回到阵地,大夫说“要动手术取箭头。”我以为关羽会说“不动手术就让它这样自然好就行了。”没想到他却这样说“没关系,我一边下棋,你一边帮我动手术吧!”看到这,我惊讶地叫了起来,有时我遇到一点困难、挫折就放弃,关羽那么坚强,比起他来我就有些惭愧了。

  看了这本书我懂得了遇到困难、挫折不能后退要勇敢的去面对,遇到难题不能放弃要坚持到底。

如何从"孔融弑母"的传闻论证中看孔融

导语:时代大环境的变迁,人随着世界的发展逐渐演变,进而改变周边的环境,在这种循环往复中人类的社会不断进步,形成符合如今时代下的人文伦理体系。人类车辙的不断前进,让当下的社会迎来了"二胎时代",越来越多的家庭迎来了第二个可爱的小生命,可爱孩子的出生就意味着家庭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更新换代,战乱缤纷的年代下降生的婴儿存活率本就不高,贫穷和疾病也是那个年代下常会遇上的麻烦,对于那个时期的大多数父母而言,能将孩子们健康的喂养长大是一项艰巨而辛苦的任务。

反应当代家庭现实的《二胎时代》剧照

彼时谈论不到的教育问题,心理问题,情绪管理等方面在当今时代下精细化教养的状况中都一一变成父母们的难题,如何让每个孩子不仅是吃得饱还要吃好,学好,品行端正变成了家庭生活中的最大课题。家中二孩的到来让父母们开始注意到如何才能做到"一碗水端平",父母总是希望家里的孩子们出现兄友弟恭的美好画面,但实际上却总是小霸王们鸡飞狗跳的场景,或许起因是为了一块小蛋糕而争执,此时的父母们总想用故事的道理来平息这场纷争。

熟知的"孔融让梨"

常被拿来用的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整个故事是被众人皆知的,后人对让梨事件的扩写加上了很多的心理活动,比如尊重兄长爱护幼弟等内容,也给四岁的孔融和父母之间的对话加了很多解释,实则在记载这件事的《世说新语》中并没有这么复杂的背景和内容,"与兄食梨,辄引小者。"和比自己大的兄长在一起吃梨的时候,一直吃小的,原因是孔融觉得"小儿,法当取小者。"四岁的孩子,吃小梨子的原因是觉得自己小所以应该是吃小的,这样的解释其实是很简单的,大人吃大的,小孩吃小的。

妇孺皆知的"孔融让梨"

如今的家长拿孔融让梨的事情希望达到孩子们相互谅解,相互礼让的谦让品德,而且大部分的情况下,这样的要求会被家长强加于某一个孩子身上,即便是对孩子们都说了,也会希望大一些的孩子能够主动礼让,但是却没有对这番话进行深究,孔融是主动让梨还是在吃梨子这一方面已经养成了习惯,四岁的孩子说出的话用来进行剖析深究似乎并不合适,或许他只是单纯的认为大的和大的放在一起,小的和小的放在一起。

另外在普遍的版本中发现这个问题的并向四岁孔融提问的人是孔融的父亲孔宙,但在《续汉书》以及《世说新语》中均未记载是"父问",而是"人问其故"这就很直接的说明了并不是孔宙问的儿子,也不是母亲问的孩子,而是其他人,这就值得回味一下了,一个不了解情况的大人好奇为什么身为小儿子本该多一些偏爱的孔融却拿着小梨子,或者说,孔融能克服大人眼中的欲望挑选一个小梨子,将大的留给兄长,这都是大人的疑惑,或许在孔家人眼中应该如此的。

有名的孔宙碑帖

当然这也是从纯粹的史料记载出发,这些记载的文字难免带着冷漠的情绪,不如人们口口流传的民间故事来的通俗生动,民间口口相传的故事更承担着教化的作用,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们希望孔融具有谦让、尊敬兄长等美好品质。单从孔融让梨这件事情上来说,孔融确实具有这样美好的品德,而且一件简单的小事,就已经塑造了孔融千百年来德才兼备的形象。

从人物形象论证"孔融弑母"

这样的孔融却留下了"弑母"的大不孝罪名,听起来令人匪夷所思,对"孔融弑母"一事在史书上并没有相应的记载,但是在某些不可信的小传上有过孔融弑母这样大不孝的只言片语的描写,但是显然正史并没有描写到这一事件,如果仅从孔融的形象上来分析,这件事情也是不可能真正出现的。孔融的形象,其实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个部分是孔融作为一个人本身的形象,另外一个部分是孔融作为孔家的后人所存在的现象。这两者应当被拆解开来,因为孔融身为人而言,有本身的性格和脾气,另外,一个方面,他身为孔家后人,有天然被孔氏家族塑造出来的形象。

孔融不少事迹都被收录在《世说新语》中

这两者应该被区分出来,身为孔家后人的孔融,是一定不会做出弑母这种事情的,但如果从他本人的性格来看,这个答案变得有些飘忽不定了,但是这种飘忽的大方向也仅仅是有些动摇而已,不至于完全颠覆结论。这源于孔融非常犀利的性格和有些偏执的个性,这些都有可能将孔融本人带向完全相反的方向,造成完全相反的结果。但总的来说,孔融毕竟只是一个人,没有两幅躯壳承载两个性格,所以总的来说"孔融弑母"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孔融弑母"的来源

既然"孔融弑母"是不被记载的发生概率基本为零的谣传,那么这份谣传是如何出现,其根源又在何处呢,这要从孔融被杀的事情说起了。孔融一直和曹操是不对付的,这和孔氏家族有着莫名的关系,孔氏一族对正统有着莫名的偏执,孔子对周王室的正统地位强烈认同使得其对复兴周礼异常的坚持,战乱纷呈的三国时期,身为孔子后代的孔融对汉王室刘氏的追崇也是可以窥见当年孔氏先祖的坚持的。那么相对应地,曹操便成了孔融眼中欺世盗国奸臣。

一代教育大儒孔子

曹操不管做什么,在孔融眼中都是不对的,所以这就造成了孔融对曹操做的所有事情都要加以批判和讥讽。这种讥讽时常是当着群臣的面的,甚至于写信也失掉了普通的礼貌,带着傲慢的气势。这就让曹操起了杀心,更何况,孔融身为孔氏家族中著名的贤士,其才华和品德是被众多贤德之士追随的,这样的人在朝堂上存在着,无疑是曹操推行政策的巨大绊脚石,同时,曹操也不敢轻易对孔融动手。

可是终有压死骆驼稻草的时候,当自己的想法观念在朝堂推行不动,而且孔融实际伤害了曹操利益的时候,曹操总是要找到一个理由或是借口除掉孔融的,而这个借口就是孔融弑母。

脱离形象的孔融本人

而这个仅是被杀的借口之一,于此同时,还有"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等等罪名。曹操因此斩杀孔融本人,并株连全家。这个故事的前后因果让所有人看到的是一个心狠手辣的政治家摧残一代儒生名士的故事,而其实这是因为大家带着有色眼镜进行的故事解读。长期以来,我们总是从孔融让梨这一事件中去看孔融本人的性格特征,我们总觉得孔融是儒雅的谦虚的和蔼可亲的儒生形象,小孩子所具有的所有美好品质孔融大多具备了。

被孔融视为对头的曹操像

当然,除了孔融让梨这一件事情之外,身为孔氏家族的子弟加上孔融在文学上的成就以及孔融进贤好士等等的记载,甚至于与这位时代大儒相交好的各位贤人们对其赞不绝口的称赞都让我们先入为主的认为这是一个正面的形象,是一个谦谦君子的先贤。但我们忽略了一件事情,只要是人总会有所不足,会有所欠缺,而孔融的欠缺就在于对正统的偏执和对曹操过度的敌意。

《续汉书》书影

当一个人的偏执逐渐走向极端的时候,他的言行就会出现更大的漏洞和欠缺。这一点在孔融遭受灭门之祸一事以及孔融被扣上弑母帽子的事情显得尤为突出,曹操选择了和孔融形象极为不符的弑母大罪作为处死他的理由,这条理由并不是毫无依据的纯粹胡编乱造的,这和曹操本人的政治统治思想以及孔融本人的偏执有着极大的关系。

曹操推行以孝治国,总是向人们提倡孝顺,这时候的孔融偏执到不管曹操说的是否正确都要反对一下,这正给了曹操为孔融按上弑母罪名的依据;孔氏家族向来以仁义礼智信作为家族信条,并一直遵守着,孝敬亲长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用不孝来治罪给了不清楚情况的百姓一个最好的解释;同时这样一条不够贤德的罪名如果成立了,也是给追随孔融的诸位贤士们一个正当理由追随自己。

以偏概全的读史方式

如果其他罪名的出现还能用奸人污蔑来力证曹操的奸佞和孔融的刚正不阿,其实这项罪名的成立很大程度上在于孔融过度的偏执,对于自己厌恶的人所提出的建议都想要反驳,即便已经和自己本身所追求并坚持的品德相违背了,也依然如此固执的继续下去。对贤良品德的追求以及某一件美好事物的坚守都是值得令人敬佩的,但这不意味着追求到极致的偏执是被人接受的。

让我们会有先入为主印象的典型著作《三国演义》

不管是过去的孔融还是现今的我们,总是喜欢以偏概全的去概括某一个人的形象特征,这样以偏概全的历史思维角度会总是会蒙住我们的双眼,让我们看不到全局,看不到正在发生的客观实际。当年的孔融看曹操是如此,如今的我们看孔融亦是如此。我们只看到了孔融让梨中孔融所表现出的谦让礼貌,却没看到孔融对"大时未必了了"论断时反驳的睚眦必报,我们唏嘘他被奸人所害时的可惜,却未曾看到他在写给曹操的信中如何的讥诮和傲慢。

结束语:即便是如今的我们在面对当下事物之时依然都是凭借着其中的一小片视角来推断全程,我们在面对积攒千年的史书典籍时自然会先入为主的给人物定型,以人物性格和人物会做的选择进行连线,一一对应,读史是用来明智的,我们即便不能够踏出这样的误区,也要努力的摆脱固有思维才行呀。

参考书目

《后汉书》

《三国志》

《资治通鉴》

《世说新语》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