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怎么写《《彩色的非洲》读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2 09:42

怎么写《《彩色的非洲》读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彩色的非洲》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作品内容:首先,要充分理解《彩色的非洲》这部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等,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基础。
2. 明确写作目的:在写作前,要明确自己的写作目的,是想表达对作品的喜爱、批判,还是对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进行思考。
3.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4. 引言部分: - 简要介绍《彩色的非洲》的作者、背景、主题等基本信息; - 简述自己对作品的总体感受,为后续内容做铺垫。
5. 主体部分: - 分析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等,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阐述; -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作品的文学价值:探讨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对后世的影响等; b. 作品的思想内涵: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价值观等; c. 作品的艺术特色:探讨作品的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等; d. 个人感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谈谈作品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6. 结尾部分: - 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对作品的评价和感悟; - 可以提出对未来阅读或创作的期望。
7. 语言表达: - 使用简洁

彩色的非洲

(摘)

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蓝天、骄阳、绿树、红土、彩花以及皮肤油黑发亮的黑人兄弟,构成了七彩的非洲!

作为彩色之源的赤道骄阳,是那么强烈、那么炽热、那么明亮。那耀眼的金灿灿之光,映照得天空格外的蓝,蓝得发光,好似透明的蓝宝石。到了旱季,蓝天之上没有一丝云彩,浩瀚的天穹显得并不十分高远。在黑角市的大西洋岸边,蔚蓝的天和湛蓝的海,在地平线上交汇,蓝天蓝海融为一体,融为一色,你只觉得非洲的蓝天似乎离人类更近些。

一次,新闻代表团从马里的塞古赶回巴马科。当太阳消失之后,星星便一颗颗地睁开眼睛,渐渐地,银河高悬,星斗满天。当我们把头探出车外之时,猛然发现:银河的光带是这般宽大和清晰,那颗牛郎星和织女星也显得大而明亮;镶满珠宝似的深蓝天幕低垂着、下倾着,那无数的星儿像和夜幕下的椰子树在对话,不,简直像在窃窃私语。

阳光和雨量的充沛,使除沙漠之外的非洲大地,万物竞发,繁花似锦,绿海荡波,满眼是绿色,处处是花海。如果把非洲比喻成花的世界,一点儿也不过分。在非洲,无论是乡村、市郊和城内,到处开放着五颜六色的花,大多是野花,比栽在盆里的花还要硕大,还要茂盛,还要鲜艳,还要逗人喜爱。非洲的花之所以多,是因为那里的花开花,草开花,灌木开花,许多树也开花。漫山遍野的芒果树,开的是星星点点的白花;高大的仙人树开的是金灿灿的黄花;极为普通的玉兰树高擎着白色或白里透青的玉杯。更为常见的火炬树,绽开的红艳艳的花朵比绿叶还多,一棵似一团烈火,一排是一片落霞。到了开花季节,刚果、扎伊尔的一条条街道,皆成了彩色的大道,彩色的长河,人在街上行走,像置身于花海深处。更为妙不可言的是,还有一种名曰花树的树,远远看去,树上像是开满五彩缤纷的花,非常壮观。走近一看,却是满树的彩叶,紫的、黄的、绿的、红的,好似含情脉脉,向人们频频颔首。

非洲的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动物世界也是彩色的。在扎伊尔维龙加天然动物园里,有七彩的巨蟒,黑白相间的斑马,有数不清的红玉鸟、各种颜色交织的五彩鸟,有美丽温顺的梅花鹿,更有非洲雄狮、河马、金钱豹和象群。非洲蝴蝶有一万四千多种,我们单单在黑角市一家大宾馆里看到的蝴蝶标本就约有几百种。那些蝴蝶已经过防腐处理,制成精美的蝴蝶工艺品,放在一张张硬底的塑料袋里,一格一格地放着,一袋就有几十个品种,其颜色不止有赤橙黄绿青蓝紫,各自的色彩和整袋的色彩皆变幻着,交织着,参透着,辉映着,若把几十袋、几百袋蝴蝶工艺品组合在一起,在你眼前呈现的将是一片七彩流霞的斑斓世界,令你目不暇接,令你击节赞叹。这还是凝固的色彩呢,你若到盛产蝴蝶的刚果奥旺多省去,到那蝴蝶漫天飞舞的世界去参加“蝴蝶音乐会”,置身五彩缤纷的空间,细细倾听这彩色的小天使飞翔的轻微声韵,简直如同步入虚幻的仙境,极富有诗意!

非洲的自然景观是彩色的,黑人兄弟的生活——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创造的艺术,无一不是彩色的。非洲人特别注重服装颜色的鲜亮耀眼,不管男女老少皆喜欢穿花衣服,妇女则更考究颜色的搭配,最喜欢较大的反差,像蓝底白花、黄底红花、红绿相间等颜色的大花布最畅销。在节日的市场上放眼望去,是花花绿绿的衣服交汇成的彩河、彩色的湖泊。在人们的餐桌上,牛排上有殷红的血,鲜的水果沙拉五光十色,饮料是流动的彩汁,木薯是粉红色是,香蕉是金黄的,取之不尽的芒果黄中透红,非常便宜的大西瓜是红沙瓤的。你若住在宾馆里,房内房外皆是绿色和彩色。在扎伊尔戈马的卡里布宾馆,我们看到鲜花爬满的围墙,鲜花点缀的庭院,鲜花铺满的小径。在这个城市的乐尼拉宾馆,我们欣赏了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门厅装饰:酒柜上面是草顶的廊檐,用粗线条雕刻的木柱连接着,两个木柱之间是圆鸟笼式的灯罩,盛放各色名酒的窗格是用粗砖砌成的。餐厅的四壁挂着葫芦、又长又尖的捕鱼兜,以及圆形的竹编。房梁上高吊着粗糙的花盆,盆内红花长得格外茂盛。更有特色的是,门厅里放着大小不一的三个独木舟,舟为黑红色,是上好的木材凿成的,舟里种着绿草彩花。置身这间餐馆的门厅,我仿佛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隐醉在一种古朴、悠远的境界之中。

非洲的艺术也是彩色的。非洲人绘画——无论是铜敲画、木雕挂画、沙画,还是龟壳画、蝴蝶画,是彩色的;非洲人的工艺品,无论是黑木雕、灰木雕,还是象牙雕,是彩色的;非洲人强悍、粗犷的音乐、舞蹈是彩色的。如你有幸参加篝火晚会,看到熊熊燃烧的火焰旁身穿花衣裙欢跳的人群,不,是流动的、飞舞的五彩的旋律,你就会加倍地领悟非洲的彩色的美,非洲彩色的涌动与无限的活力。

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用双拐撑起孩子们的希望

——记海南省澄迈县儒林小学教师曾维奋

开栏的话

经过3年的打造,由光明日报社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已成为很有影响力、生命力的品牌。此项活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的同时,吸引政府、企业、公众等各界关注乡村教师、关心农村教育,推动乡村教师境遇改善,提升农村教育水平。

2014年度“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已启动。光明日报从今天起开设专栏,让我们一起感受乡村教师动人的职业坚守,朴素的美德情操。

曾维奋给学生上课。光明日报记者 王晓樱摄

(更详细报道见光明网)

6月16日上午,海南省澄迈县永发镇儒林小学五年级教室里,一堂生动的语文课正在进行。

“今天我们上第28课《彩色的非洲》。作者说那里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大家想不想去看一下?”

讲台上,曾维奋用力撑着双拐,身体笔直,双手拿着课本带领学生大声朗读。这是他今天上的第二节课,汗水已湿透了衣背。

10多年了,曾维奋坚守三尺讲台,用双拐为乡间的孩子们撑起了未来和希望。

“为了能走上讲台,我要重新站起来”

当老师是曾维奋儿时的梦想。17岁那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期待着站在讲台上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1995年,优秀毕业生曾维奋被分配到县重点中学——澄迈中学。眼看过一个月就要上班了,一次在同学家,曾维奋一脚踩空从楼顶的天井摔下,导致腰椎骨断裂,下半身瘫痪。

“得知身体瘫痪后,心想这辈子完了。当时不吃不喝,等待死亡来临。”曾维奋甚至写了遗书。

这时,母亲的一句话将他从绝望中唤醒:“你不是一直想当老师吗?你这样怎么实现梦想?”

“是啊,我真就这么放弃了吗?”曾维奋猛然回过神来,满脑子想象着给孩子们上课的情景,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自己:“为了能走上讲台,我要重新站起来。”

出院后,他自学按摩,锻炼体力。他用手抓住窗户,膝盖顶着墙强行将自己拉起来,练习站立和下蹲。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麻木的双脚开始有力量了,他就扶着椅背练习行走,直到拄着双拐走路。

这期间,他坚持看师范、教育等专业书籍,为走上讲台做准备。

“只要能让我当老师,哪怕到最偏远、最艰苦的学校都行”

1998年,能拄着拐杖在平地上行走的曾维奋,给澄迈永发学区主任写了一封信,提出工作申请:“只要能让我当老师,哪怕到最偏远、最艰苦的学校都行。”

申请被拒绝,曾维奋并不气馁,连续几年提出申请:“我不想成为国家的负担,相信我会成为一个好老师的。”

坚持打动了学区领导,2001年他被安排到南洋教学点,教学前班和一年级。

开学前两天,曾维奋就带着铺盖搭乘三轮车来到了教学点。教学点仅有一间旧瓦房,紧挨着村民的房子。孩子和家长纷纷围了过来:“老师,我们这里条件差了点,可孩子们都很乖的。”“老师,你上课要不要我们给你搬个板凳!”曾维奋眼睛湿润了。

可当他看到教室门口那足有20厘米高的三级台阶时,心里发怵了。傍晚人散,他才拄着双拐,摇摇晃晃反复练习上下台阶。“我不想让村民看到我摔倒,我要让大家觉得我能胜任这份工作。”

2001年9月1日,曾维奋终于站在了魂牵梦萦的讲台。当学生齐刷刷地起立喊“老师好”时,他流下了眼泪。“听到那稚嫩而洪亮的声音,一股暖流涌上心头,那感觉就像听到孩子叫爸爸一样。”

“如果有一天能恢复健康,我要把书教得更好”

南洋教学点有两名教师,因为年轻,曾维奋承担了很多教学工作。妻子梁兰花说:“他一天最多时有6节课,在讲台上要拄拐站立240分钟,还要一次次单手拄拐转身板书,不时走下讲台辅导学生。虽然之前练习过长时间拄拐站立,但一天下来,他还是累得身子像散了架一样。”

讲台旁为曾维奋放了一把椅子,他却说:“坐着讲课不生动,对孩子也不负责。”

面对低年级学生,曾维奋既当老师又当父亲。课堂上,他放下一根拐杖,用膝盖顶着桌子,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写字。看到孩子们状态不好,他就关切询问,测量体温。虽然很辛苦,但一听到孩子们称呼自己“曾老师”,他觉得再累也值。

曾维奋的坚强也感染了学生,再顽皮的学生都变得认真。儒林小学校长曾德聪说:“他带的班学生成绩都很好。不久前,中心学校举办学生兴趣比赛,曾老师的班拿了三个名次。”

采访结束时,曾维奋看着校园里奔跑的孩子说:“如果有一天能恢复健康,我要把书教得更好,和孩子们一起游戏,一起奔跑。” (光明日报记者 王晓樱 魏月蘅)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