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怎么写《任正非的内部讲话》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2 10:33

怎么写《任正非的内部讲话》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关于任正非的内部讲话作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主题明确: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围绕任正非的内部讲话内容展开,深入探讨其核心观点、战略思想、管理理念等。
2. 结构完整:一篇优秀的作文应具备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任正非及其讲话背景;正文部分详细阐述讲话内容,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3. 内容充实:在正文部分,要充分挖掘任正非讲话的内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a. 任正非的战略眼光:分析其在企业发展、市场竞争等方面的战略布局。
b. 管理理念:探讨任正非在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独特见解。
c. 创新精神:阐述任正非对创新的认识,以及华为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等方面的成果。
d. 企业文化:分析华为的企业文化,以及任正非在塑造企业文化方面的作用。
4. 语言表达:作文的语言应准确、简洁、生动,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以下是一些建议:
a. 使用专业术语:在描述任正非讲话内容时,适当运用专业术语,展现专业素养。
b. 运用修辞手法: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c. 注意段落结构

任正非最新内部讲话:芯片是急不来的,股市为了圈钱夸大太多

7月4日,华为心声社区刊登了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以《励精图治,十年振兴》为题的内部讲话(注:讲话时间为2018年5月15日,6月4日-13日),对“中国芯”等热点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图片来源:华为心声社区

任正非在内部讲话中表示,我们(华为)今年还要买高通5000万套芯片,我们永远不会走向对立,我们与英特尔、博通、苹果、三星、微软、谷歌、高通……会永远是朋友。

对外界认为华为应减轻对美国进口相关部件的观点,任正非回应道:首先,要继续大量使用美国的部件。“这是利用人类文明成果,美国也需要市场支持它的产业发展……我们也要加强基础研究的投资,希望用于基础研究费用从每年总研发费用150~200亿美金中,划出更多的一块来,例如20%~30%,这样每年有30亿~40亿美金左右作为基础研究投入。第二,我们希望大幅度增加对大学相关教授和世界标准组织的资助。至于我们与美国之间的差距……美国领先世界的能力还很强。但是,我们要将差距缩小到‘我们要能活下来’。”

在任正非看来,芯片急是急不来的,“不光是工艺、装备、耗材问题,股市为了圈钱,夸大太多了。我们还是要踏踏实实,自知在云、人工智能上我们落后了许多,才不能泡沫式地追赶。在这些问题上,我们要有更高眼光的战略计划。”

任正非(资料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注意到,在谈到外界重点关注的5G问题时,任正非表示,5G标准是全人类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更是全世界数十家公司、数万科学家和工程师、十数年的努力而推动的,华为只是其中比较努力的一个而已。后面的路还很长,也不知我们跟得上、跟不上。我们只有承认先进,知道别人的强大,才知道尊重别人的创造。即使我们真正领先,我们也会公平、无歧视许可别人,决不会用优势去敲诈社会,也不会敲诈别的国家、别的公司。

任正非的内部讲话全文如下(原文有删减):

1

与会人:我是2002年参加华为,当年任总到硅谷去,我们见过。我参加华为不久以后,在华为内部报纸上看到一篇讲话提到“华为不需要科学家,华为需要工程商人”。

任总(任正非):沙漠里是不能种郁金香的,但是改造完的沙漠土壤,是可以种植的。库布齐、塞罕坝、以色列不也是遍地绿茵吗?当年,华为是急着解决晚饭问题,顾不及科学家的长远目标。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指导思想。今天我们已经度过饥荒时期了,有些领域也走到行业前头了,我们要长远一点看未来,我们不仅需要工程商人、职员、操作类员工……,也需要科学家,而且还需要思想家,希望你们这些卓越的Fellow仰望星空,寻找思想与方向,引导我们十几万人前进。十八万队伍没有方向、没有思想,会溃不成军的。要看到过去的三十年,我们整体上是抓住了全球信息产业发展的大机会,作为行业跟随者充分享受了低成本、强执行力带来的发展红利;而未来三十年,在赢者通吃越来越成为行业规律的趋势下,我们必须要抓住科学技术和商业变化的风云潮头,成为头部领导型企业,才能有机会去分享技术进步和创新的红利。要创新与领先,我们就必须依靠科学家。

当然,首席科学家也可以不永远做首席科学家,经过一段时间,换个座位,迭代发展。首席科学家以后,可以做资深科学家,看更宽的未来,传、帮、带更优秀的新鲜血液,做“上将”的导师,“二等兵”将来也许会成为“上将”。

你们创造了华为辉煌的文明,公司尊重你们过去的贡献,也需要共同分享利益。首先要让你们心安下来,公司永远是你们的,这是你们永远享有的权利。

与会人:这点很好。我一直感觉,只要我们努力工作,公司肯定会考虑我们的利益。

任总:现在我们是要共同讨论,如何防范风险,我们要贯彻契约精神,我们双方的契约是我们之间的最高约束,这样我们就能符合法律的要求,通过契约让你们长期合法持有ESOP。不只是Fellow享有,只是你们起头做个宣言,契约要能够得到切实尊重,我们还要辐射非Fellow的高端科学家和高级专家、管理干部,也要参照这个待遇,退休时给他利益,不能人走茶就凉。

与会人:公司对我们高层技术人员,希望我们作为科学家还是工程商人?

任总:我希望你们更多的人成为科学家,面向未来,有时候你们不一定要研究理论,也可以研究概念和方向,以及实现形式。在外部技术环境越来越动态的情况下,看技术方向与实现途径非常重要,也更需要科学家级的人才,因为消化人类的文明成果,不是什么“胃”都能够消化的,但是我相信你们能消化、能理解。所以,与其你们去做具体事,不如具体事让我们的工程师来做,你们看华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是最重要的。有一部分人不做具体的技术产品和工业产品,可以做思想,做假设。多与外界喝喝咖啡、多交流交流,听听别人讲道理,探索出一条方向还在模糊时期的道路来,让一缕光亮牵引公司前进的研究方向。

徐直军:走到今天,华为人才应该是多元化的。过去我们强调做工程商人,那是很多年前;走到今天,我们既需要工程商人,又需要科学家,不是人人都被要求做工程商人。Fellow队伍也是多元的,未来有思想家,有科学家,也有工程商人。比如,朱广平就是一位思想家。

2

与会人:我们有没有计划,减轻对美国进口部件的担心?

任总:首先,要继续大量使用美国的部件,这是利用人类文明成果,美国也需要市场支持它的产业发展。我们是买家,只要善待供应商,会成为友好伙伴的。我们也要加强基础研究的投资,希望用于基础研究费用从每年总研发费用150-200亿美金中,划出更多的一块来,例如20%-30%,这样每年有30-40亿美金左右作为基础研究投入。

第二,我们希望大幅度增加对大学相关教授和世界标准组织的资助。全世界几百个标准组织和平台组织,我们可以多出一些会费,使世界组织得到更好的支持。华为公司赚钱的一个目的是希望造福人类社会,支持标准组织及平台组织也是造福人类社会。

我们支持大学教授去做后天的探索与研究。公司做基础研究的一万多人主要做明天的“know-how”,“know-how”这个东西是需要Fellow看清楚并理解外部科学家的思想理论,给引路的,让我们的专家、年轻人来做研究。研究是将金钱变成知识,开发是把知识变成金钱。你们做思想领袖、理论领袖,这样转换一下工作负担,让公司能够很好前进。

至于我们与美国之间的差距,估计未来20-30年,甚至50-60年还不能消除,美国领先世界的能力还很强。但是,我们要将差距缩小到“我们要能活下来”。以前这是最低纲领,现在这是我们的最高纲领。任何时候要保持头脑清醒,不要一点小成功,就小人得志。

我们过去把网络安全、隐私保护列入优先的项目来努力,以后我们要把网络安全、隐私保护列为公司的最高目标,确保用户的利益不受侵犯。可能产品成本会高一些,东西好也可以卖贵一点嘛。

与会人:公司的愿景很好,但是下面具体执行存在问题,到处碰壁?

任总:我们要改。以前他们要求外部的教授、科学家必须提供交付件,才能报销,科学家哪懂什么叫交付件呀!2012实验室的员工外出喝杯咖啡还要写心得才能报销费用。要改,基于信任管理。让科学家的力用在冲锋上。

朱广平:以前我们所有出差都要写出差报告,这两年放宽松了。

任总:你们一定要炮轰。如果你们感受到公司在基础研究的体制、方法上还存在哪些问题,可以提出意见,我们会真心诚意地吸纳,一步步去认真改进,这样才能促进公司发展。就像《人力资源2.0总纲研讨班上对任总的批判意见汇总》一样,贴在心声社区上直接炮轰我,我把错误揽到自己身上“我错了,我改”,才有改革的借口。又不用安抚什么人,改革力度又大,这就是炮轰自己的好处。

3

与会人:基于我们所看到的新闻,无论中东事件还是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国应该会加大在硅和半导体方面的投资。现在看到中国越来越多初创型小公司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但在美国大企业的竞争力其实远远超过小企业。我想问问我们的策略,我们希望做些什么来更好的保护我们自己?使我们变得更放心,还是让我们不惧怕初创型企业的竞争。

任总:华为还是要踏踏实实继续做学问,过去的三十年,我们从几十人对准一个“城墙口”冲锋,到几百人、几千人、几万人到十八万人,都是对准同一个“城墙口”冲锋,攻打这个“城墙口”的“炮弹”已经增加到每年已经接近150亿到200亿美金,全世界很少有上市公司敢于像我们这样对同一个“城墙口”进行投入,要相信我们领导行业的能力。我们有的研究所已经在单点上突破,领先世界了,要继续在单点上的突破的基础上,在同方向上多点突破,并逐步横向拉通,在未来三、五年内,我们是有信心保持竞争力的。当然,我们也可能会产生一些困难,过一些苦日子,那时华为内部股票的价值可能会下跌,希望你们不要去兑现。只要我们踏踏实实在基础研究上前进,在一个比较窄的方向上突破,就有可能博弈。我们已经有近8万项专利获得授权,许多还是基本专利、核心专利,这对人类是一个贡献,当然对美国的信息社会也是一个贡献。高科技不是基本建设,砸钱就能成功,要从基础教育抓起,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我们公司也是急不得的。

与小公司比,我们没有他们灵活,他们是新生力量,有强大的动力与欲望。我们是领导者,领导者的责任,是要跑得最快,否则就被追上了。可惜现有的定律、标准都快到尽头了,发展已在曲线的饱和段,我们也跑不快了,心里也忧虑发愁。

芯片急是急不来的,不光是工艺、装备、耗材问题,股市为了圈钱,夸大太多了。我们还是要踏踏实实,自知在云、人工智能上我们落后了许多,才不能泡沫式地追赶。在这些问题上,我们要有更高眼光的战略计划。

Fellow是从作战队伍走过来的,希望你们能消化世界更先进的文明,转过来多仰望星空。世界风云多变幻,到我们理解的时候,已经不是科学了,只有你们才能理解未来是什么样。要敢于在假设上创新,在方向上创新,在思想、理论、技术、商业模式上创新。实行多路径、多梯次、多场景的进攻方式。敢于单点突破、横向拉通,逐步平台化。我们要敢于投入,向死而后生。

我们要站在后天看明天,也要从今天看未来,我们也要找到明天的技术曲线与商业需求曲线峰值的重合部,就是我们的战略机会,作为我们排炮攻击的“城墙口”。当然,这个“城墙口”也随时间与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炮火”的校正就是我们的战略规划的责任。

4

与会人:您如何评价基础研究是否有成效?您心目中的科学家是什么样?

任总:评价基础研究,我们不能采用量化的考核方法。如果你们来给我汇报,我听懂了,对你们的考核签字,我都听得懂,那还叫科学?其实很多科学家是讲的“鬼话”,全世界能听懂的没有几人,谁去考核?古时候讲“千里眼”、“顺风耳”、“阿拉伯飞毯”……,不都实现了吗?但这些话放在一千年前,他们肯定被认为是“骗子”。因此,我们应从一个很长的时间轴来看科学家讲的话,不能计较所有内容是否都具有现实性意义。费马大定理是用350年证明的,它并没有对法国经济起多大贡献,若果我们这么狭隘地看问题,人类怎么探索前进?但是我们有个约束,方向要大致在公司前进的主航道上。比如,合成生物我们就不会支持。

我们可能听不懂科学家讲的话,但是可以开放在网上,让公司的“二等兵”来学习。这些“二等兵”是博士、硕士、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功实践人士,怎么知道他们之中没有人能读懂你的文章呢?即使现在读不懂,十年、几十年后也有可能读懂。如果他们读明白了,为什么不可以做“将军”呢?现在我们的博士招聘不分国别、民族、肤色,只看是否优秀,补充到你们的继任计划中去,十年时间他们可能就成长起来了。

人的可塑性很大,希望我们的高端Fellow和资深专家多与新员工交流,一句话可能就启发了他,给他一生产生巨大影响。现在的青年人,“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与Fellow喝咖啡也可能开天光,未来会有多厉害啊!

我曾经总讲“牙科医生”,是故意讲的,意指现在人人都懂计算机,只要他愿意转行,就有可能在某方面成为科学家。在科学道路上,往往不会有专业局限,会莫名其妙产生一些“奇花异草”。年轻的新员工在你们的指引下少走弯路,成长更快,未来公司才有希望。

我们对科学家要多一些宽容,要是当年没有美苏两国对布劳恩、科罗廖夫的宽容,就没有美苏两国的太空争霸;孟德尔发现遗传基因后,他的见解沉寂了两百年,才让人类重新认识。我国因意识形态问题,不支持神父出身的孟德尔、摩尔根,而支持米丘林、巴甫洛夫学说,又耽误了几十年。汪健是个有争议的神人,不知他说的话会不会有下一个突破呢?我们不妨宽容一些。

我们对不明白的东西,只要大致对准主航道,我们就多给一点宽容。

与会人:我们总以为,我们以前是工程师,不是科学家。

任总:你们要看到我们的决心。以前我们对博士招聘政策比较紧,因为博士到华为很难生存,因为我们那时还是技术“沙漠”。现在我们放开对外国优秀博士的招聘,不分国别、民族、肤色、人种……,就只看是否优秀,补充到你们的继任计划中去,十年他们就成长起来了。

我今天强调你们的科学家作用,是希望大家能在公司主航道的范围内,更积极大胆地向纵深研究,没有产业技术的深根探索和核心控制,怎么会有产品与产业的控制力呢。所以,公司发展到现在,更需要各位发挥科学家的研究与探索作用。

5

与会人:我个人有一个疑问,对于合作的大学和教授,我们如何去评价合作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

任总:我们与大学的合作,首先我们无法对教授研究成果是否达到预期进行评价,我们也不需要评价。只要教授的前期研究方向与我们吻合,我们就给他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如果他做出的贡献与我们相接近,我们就把他的博士生招过来,相当于代我们培养了博士生,博士生与教授有“根”与“枝叶”之间的联系,我们还可以不断吸收营养。也可以让这些博士去帮他工作。我们投资的目的,只资助人类社会早一些突破,我们不企图占有他的成果、论文、专利……投资仅仅需要一个知晓权。它像灯塔一样,既可以照亮我,也可以照亮别人。他的研究不成功,也告诉了我们边界,也是一种成功。

华为公司基础研究平台很大,不只是需要一种养分,这些养分进入我们体系,这个体系消化很厉害,会在产品、工程、管理方面超越的。所以,在教授的评价上,不能狭隘的要一个的考绩表、交付件……,而应该是宽泛的教授资助。即使教授的研究成果可能对我们没有用处,也算是对人类社会做出了贡献。在座科学家也可以推荐,哪些地区有哪些先进要素,可以再建一些小的城市研究所?然后我们派人去寻找,看好就扎个根。

我们所处的时代可能对华为的成长有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坚定信心,要敢于前进。不要一听蝼蝼蛄叫,就不敢种庄稼了。要敢于加大战略投入,持续攻击前进,绝不屈服,从不畏惧,英勇进步,为人类社会的万物连接、万物数字化、万物智能化而不懈奋斗。

当前世界将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又一次人才转移潮,我们有充足的资金和充足的利润,我们要敢于拥抱人才,敢于拥抱时代。

每日经济新闻

华为CEO最新内部讲话曝光!任正非:“全线收缩和关闭边缘业务,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

点蓝字关注,不迷路~

活下来,是华为被美国多轮制裁后一直喊的口号和目标,这让华为人始怀危机感,而今,随着8月22日华为创始人、CEO任正非最新内部讲话的曝光,华为人乃至外界都压力倍增。

任正非表示,未来十年应该是一个非常痛苦的历史时期,全球经济会持续衰退,华为要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从过去恐慌性地自救改为有质量地自救,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全线收缩和关闭边缘业务,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

作为国内顶级科技企业的领导者,任正非此言,被寄予了一定风向标意义,不少人士表示,已感到全球经济的丝丝凉意,或许当下是未来几年中最好的一年。

经济持续衰退下华为如何活下去?

8月23日,有媒体报道,华为内部论坛22日下午上线了一篇关于《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的文章。

任正非在这篇文章中表示,全球经济将面临着衰退、消费能力下降的情况,华为应改变思路和经营方针,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保证渡过未来三年的危机。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边缘业务全线收缩和关闭,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

对此,证券时报·e公司向多位华为内部人士求证获悉,确实22日下午华为内部上线了上述文章,该文章为华为内网发布的一封全员信。

截至记者发稿,这封全员信的大致内容开始流传于网络。

记者梳理发现,《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一文核心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未来十年是一个非常痛苦的历史时期,全球经济会持续衰退,由于战争的影响以及美国继续封锁打压的原因,全世界的经济在未来3到5年内都不可能转好,‍‍加上疫情影响,全球应该没有一个地区是亮点。在这种情况下,全球消费能力会有很大幅度的下降,这对华为而言无论是供应还是市场都有压力,‍‍2023年甚至到2025年,华为要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的纲领‍‍活下来,有质量地活下来。

第二、华为2023年预算要保持合理节奏,收缩或关闭未来几年内不能产生价值和利润的业务,同时调整市场结构,哪里有钱就去哪里赚一点,聚焦市场价值客户,彻底放弃一部分国家或市场。

第三、华为内部在员工岗位安排、绩效考核、公司财务、库存等方面,也应合理安排,包括继续优化机关业务,将节约出来的人力放到前线去;建立反向考核机制,一线反向考核机关服务组织;‍‍在今年和明年的考核中提升现金流和利润的权重,拉开各业务、人员的奖金差距,奖金升职升级与经营结果挂钩,宁可销售收入下滑一些,但利润和现金流要增长,‍‍激励大家去争抢利润,将让寒气传递到每个人;财务要做好现金流的规划,危难时期主要是要造血;合理控制库存,避免过大库存造成华为利润不足和现金流紧张,从而构成新的危机。

第四、收缩阵线不意味着降低质量,华为研发要对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负责,同时过去华为重研发轻服务,现在要提高服务体系的地位,此外,华为强调,在战略关键机会点上,生存危机点上,华为仍可以不惜代价投入,‍‍但在非战略机会点上不能乱花钱。

华为业务将如何变?

华为将发展目标定为“活下来”并非首次,过去多次华为大会上,华为高层都明确表态,华为要有质量地活下来。

“今年我们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确实是围绕 ‘让公司有质量地活下去’展开的。”今年4月,华为分析师大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曾如此表示。

诚然,过去三年,尽管身负美国多轮限制,但华为业绩依然整体保持了稳健发展态势。不过,华为今年上半年的成绩单,着实提醒其要注重利润增长了。

2022年上半年,华为实现销售收入3016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3204亿元,同比下滑5.87%,净利润率5.0%,净利润为150.8亿元,同比下滑51.97%。其中,运营商业务收入为1427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升4.2%,企业业务收入为547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升27.5%,终端业务收入为101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5.4%。

任正非上述内部发言,或许也综合考虑了华为上半年业绩情况。有接近华为的人士向记者表示,文章核心强调了要追求利润。

那么接下来华为业务将如何调整?任正非在上述发言中,也大致指明了方向。

任正非表示,华为军团是建基础信息平台,‍‍更好地卖ICT,基础设施卖底座不是做生态,终端是未来华为崛起突破的基础,但不能盲目;华为云计算要踏踏实实以支撑华为业务发展为主,走支持产业互联网的道路;‍‍数字能源业务在战略机会窗上加大投入,创造更大价值,收缩机关,加强作战队伍;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不能铺开一个完整战线,要减少科研预算,‍‍加强商业闭环,研发要走模块化的道路,‍‍聚焦在几个关键部件作出竞争力,剩余部分可以与别人连接。

“除了为生存下来的连续性投资以及能够盈利的主要目标,‍‍未来几年内不能产生价值和利润的业务应该缩减或关闭,把人力物力集中到主航道来,‍‍我们要面对现实,不要有太遥远太伟大的理想,快刀斩乱麻,富余人员调整到战略预备队,‍‍再把它们组合到合理岗位上去抢粮食。‍”任正非说,华为一定要把边缘业务从战略核心里抽出来,抽出来后再评价能不能做好,做不好的开放让别人去做,“我们不要包打天下”。

不过,任正非同时表示,如果出现了一些机会窗,华为要扩大战略预备队和干部专家战略资源池,‍‍组成突击队去机会窗突击。

任正非还提到,由于业务调整海外回国的员工要优先获得技能培训和上岗机会,从海外归来的员工要有一个保护期,保护他们在上岗,‍‍保证他们获得一定的培训,另外有些员工在海外已经工作很长时间,‍‍回国收入减少,还涉及孩子上学问题,如果自愿留在这些国家继续干,也不要强行调回国。

编辑:王昭丞

版权声明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