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发明发现的读后感》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2 13:42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发明发现的读后感》的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发明发现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要写的发明发现的主题,是关于科技、环保、教育还是其他领域。确保主题具有吸引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
2. 概述原文:简要介绍原文的作者、背景、主要内容等,让读者对原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表达个人观点: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表达你对发明发现的看法和感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a. 发明发现的意义:阐述这个发明发现对人类社会、科技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意义。
b. 发明发现的创新之处:分析这个发明发现相比以往同类发明有哪些创新之处,为什么它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
c. 发明发现的局限性:指出这个发明发现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如何改进。
4. 结合实际:将发明发现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探讨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a. 对个人生活的影响:这个发明发现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b. 对社会的影响:这个发明发现如何推动社会进步,解决实际问题。
c. 对国家的影响:这个发明发现如何提升国家科技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5. 引用原文:在论述过程中,适当引用原文中的观点、数据等,以增强说服力。
6. 举例说明:用具体事例来佐证你的观点,使文章更具

在没有计算器的年代,他的发现帮科学家们省了一大半草稿纸!

一个完美的世界离不开数,数隐藏了万物之间的规律。自古以来,数不仅成为处理各种事务的工具,揭示数的规律更体现了人类研究自然现象中的理性能力、根源和力量。探讨现象背后数的规律吸引着伟大的智者,欧几里得、哥白尼、开普勒、笛卡尔、伽利略、帕斯卡、牛顿、爱因斯坦等诸多大师,在探索数的基础上构建起一座座宏伟的科学大厦:欧几里得几何大厦、牛顿经典力学大厦、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大厦、达尔文进化论大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时空大厦、微观物理的量子力学大厦……


面对这一座座宏伟的科学大厦,人们不仅对这些科学巨匠产生敬仰之情,也让我们对中国古代庄子所说 “原大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这“原大地之美”与“达万物之理”中,数的规律一直是人类追寻的目标。


文艺复兴之后,相继出现了阿拉伯计数法、十进小数和对数,它们成为数学世界中的三大发明,它们的出现促进了近代数学的产生和发展。其中对数的发现很难出于直觉,因而更为艰难。

18世纪法国伟大数学家、天文学家拉普拉斯认为,对数的发明“缩短了计算时间,延长了天文学家的寿命”。实际上,对数的优越性远不只在对付大量数据的处理上,在更多的领域中,对数有着更重要的应用。

人类关于对数的思考起源很早,早在公元前500年,阿基米德就曾对比过两个数列:一个数列是10的连乘,这就是1,10,10²,10³,10⁴, …,另一个是0,1,2,3,4,…表面看来,两个数列没有直接关系,但他却找到了其间的内在关系,以第二个数列的加减可以表述第一个数列的乘除,例如1与2相加,对应第一个数列中10³中10的方次。按照这一思路,本可以发展出对数关系,可惜的是,他没能继续下去。

2000年过去了,德国数学家史蒂非再次注意到了这件事,他对比了另外两个数列,0,1,2,3,4,5,……和1,2,4,8,16,32,……,他发现前一个数列中的加减运算和后一个数列中的乘除运算有对应关系,例如前一个数列中2和5相加得7,在后一个数列中对应项4和32之积128正好是2的7次方,在这两个数列之间,也隐含了对数关系。按照这个思路发展下去,也可能发展出对数关系来,可惜在当时还没有完善分数指数的概念,使进一步扩展这一想法遭遇到了困难。

阿基米德与史蒂非的这些发现,对对数的建立起到了开启性的作用,而15、16世纪天文学的发展,又促进了对数的建成。在这一时期,庞杂而巨大的天文数字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例如,在计算星球轨道与星球之间相对位置的关系时,面临大量数据的乘除、乘方和开方运算,躲避不开的繁难数字运算使天文学家倍感苦恼。寻求一种简单的办法,将大数缩减为小数、用加减代替乘除,成为开启天文时代的需求,这一绝妙的办法终于被英国数学家约翰·纳皮尔发现了。

约翰·纳皮尔

1550年纳皮尔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关于他的早年情况所知甚少,仅找到一封来自当地牧师——也是纳皮尔的舅舅写给他父亲的信。信是这样写的,“上帝保佑你,先生,把儿子送到学校去吧,你可以把他送到法国去。在家里,他不可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也不可能适应这个险恶的世界。把他送出去,反倒能使他得到更好的保护,而且还可能做出伟大的壮举来。我敢向你保证,他一定会做到的。”这时纳皮尔年仅10岁。舅舅的两个判断都对了,纳皮尔出生时,父亲年仅16岁,“在家里不可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事后更证明,纳皮尔的确做出了“伟大的壮举”。

1565年,纳皮尔16岁时,进入圣·安德鲁斯大学。两年以后,他喜欢上了神学,但他并没有拿到学位。之后辗转于法国、意大利和荷兰,最后回到他的苏格兰家乡。他把大量时间用于神学研究,同时也痴迷于数的研究,但数学于他只是一种业余爱好而已。

纳皮尔的“业余爱好”使他有了重要的发现。纳皮尔再次注意到了等差数列和等比级数数列间的对应关系,但他比阿基米德和史蒂非更进一步,他想找到一种方法,把两者的关系表述出来。经他研究发现,后一组数中每两个数之间的乘积关系对应着前一组数中两个数之和,如果把这种对应关系加以实用,就可以以加减法代替乘除运算了。为了找到这种替代关系,他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研究数,并在此期间发明了对数,还找到了用于解决球面三角问题的公式记忆术,发明了三角函数的表达形式,并为分数引进了十进位的小数表达方式。其中,对对数的研究占据了他较多的时间。

1614年,纳皮尔出版了名为《奇妙的对数定理说明书》,其中讨论了对数的运算,还附带了一个正弦对数表。当时并没有完善指数的符号,也没有“底”的概念,这使纳皮尔的对数公式的表示受到了限制,但从这张表中仍然可以看出他数学思想的高超。

正弦对数表

《奇妙的对数》一书发表两年后,由拉丁文翻译为英文再次出版。在这本书的前言中,纳皮尔讲述了他思考这个发明时的想法,他说:“我之所以找到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出于计算的繁琐给我带来太多的烦恼,在乘法、除法、乘方、开方中,我遇到了特别多的数,并不是这些数不能算下去,实在是这些数既冗长又繁琐,占据了太多的时间令人烦恼。有时在计算中,还常常会出错。因此,我想要找出一个办法解决这些烦人的拦路虎和障碍。为此,我想出了很多办法,但最有效的还是对数法。”

纳皮尔根据对数发明的计算器的复制品

1614年,在这本书还没有翻译成英文时,英国的一位数学家克拉特·布里格斯首先做出了积极的反应,他立刻意识到纳皮尔对数的重要意义。在1615年3月10日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中,他说,“纳皮尔,这位马金斯顿(纳皮尔在苏格拉家的领地)的主人,他的对数使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我真希望能在这个夏天见到他。感谢上帝,我从没有见过这样一部书,让我这样的感兴趣,太令人神往了。”

布里格斯真的去见纳皮尔了。他骑马经过4天长途跋涉来到苏格兰的马金斯顿。1615年7月2日这一天两人见了面,这次相见成为对数发展关键的一天。布里格斯建议纳皮尔,把对数以10为“底”,也就是以1对应10,以2对应100,即以n对应10ⁿ。这一关键性建议,不仅使对数有了“底”的概念,更形成了有“底”的对数格局。布里格斯还建议他,用这种方法建立对数表。可惜的是,此时纳皮尔的健康状况很糟,难以完成这项工作了。

1617年4月4日,纳皮尔去世。这一年布里格斯发表了世界上首个以10为“底”的常用对数表,接着,在1620年,格莱斯哈姆学院的甘特教授制作成功世界上首把用于实用计算的对数尺,从此开始了对数研究与实用的大发展。

对数的发现在世界上引起极大的反响,它如同开源的一股闸流,不到一个世纪,几乎传遍整个世界,迅速渗透到了贸易往来和天文学研究中。尤其是当时的天文学家,几乎以狂喜的心情来接受这一发现。在计算机发明以前,对数是十分重要的计算工具。经过几代数学家的耕耘,对数的意义已经不仅是一种计算技术,特别是以自然数e为底的对数发展,更使对数与诸多领域间千丝万缕的关系逐渐展现出来。

对数是数学领域中的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它简化了数的运算程序,降低了求解问题的复杂度。在自然科学和技术中,对数有着广阔的应用。在数学领域的概率与统计学的大数定律与分形学研究中,在物理学热力学第二定律熵与混沌的研究中,在计算机科学的对数分析与集成对数定律中,在生物学螺旋结构研究与微生物生长期研究中,在信息学光信息的处理中,在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的发展中,在心理学人类认知的希格斯法则研究中,甚至在音乐和美术学中,如音乐创作的音频与间隔的关系中,等等,对数规律无处不在,对数的发展对天文学、宇宙学、无线电电子学、通信等领域更是带来了重大的推动与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对数的研究,人们认识到了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从对数的发展可以看出归纳和类比的重要作用。世间万物都存在着内在的关联,科学的任务就在于揭露这些关联的内在联系与规律性,数学研究的是其间的数量关系,其中最基本的是,两个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找到这种关系的重要研究方法就是归纳和类比。

圣卡斯伯特教堂为纳皮尔矗立的纪念碑

拉普拉斯曾说:“甚至在数学里,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也是归纳和类比。”利用归纳和类比,不仅使人们看到数学内部结构的严谨性和强逻辑性,更可以看到不同表述间的关联,这种关联不是偶然的,它显示着数学内部逻辑结构的强大。它可以使表面上看似没有联系的东西之间出现联系,从看似无从下手的事物上找到突破口,令看似模糊的东西明朗化和清晰化,从中找到一个从此岸攀登到彼岸的“手杖”。在数学内部“隔岸”间的转换中,有着妙趣横生的东西,可以说,奇妙的对数无所不在。纳皮尔因这一发现,揭示这一奇妙的源泉而被载入史册。

来源:《科学史上的365天》,略有删改

作者:魏凤文 武轶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场

来源:原点阅读

编辑:藏痴


创新的起源:渐进、难测却又必然产生

陈嘉禾/在地球这个45亿年历史的蓝色星球上,生命最早出现于约35亿年前的原始海洋中。而人类作为一个单独的物种,出现于大约100万年前,也就是最后0.029%的时间。

但是,在人类出现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人均GDP都没有出现大幅的飞跃。直到大约发生于250年前的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社会的GDP才开始一路上涨,而这250年,也只占100万年的0.025%。

把这两个百分比相乘,我们会得到一个更小的数字,0.000007%。也就是说,在这个星球已知的生命历史中,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几乎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在最后0.000007%的时间里,被有意识的创造出来的,真可谓是“万世一时”。

那么,在过去两三百年中,我们这个社会究竟发生了什么,才造成如此巨大的飞跃?在造成社会如此巨大的改变之中,有组织、有意识的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为了告诉我们创新究竟从何而来,英国著名科普作家马特•里德利,用他的新作《创新的起源:一部科学技术进步史》,向我们展现了科技创新是如何发生、如何展开的?而当创新遇到了阻碍,又如何不屈不挠的、彻底的改变了世界?

创新的起源

作者: 马特·里德利(Matt Ridley)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副标题: 一部科学技术进步史

译者: 王大鹏 / 张智慧

出版时间: 2021-6-20

创新构成的世界

看看我们今天的生活,我们应当感到庆幸。和哪怕只是几百年前相比,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都要比那时候大幅提升。

从人均寿命来说,今天全球主要经济体的人均寿命,都比几百年前要延长了1-2倍。而从工作小时来说,今天的人均工作小时数,要远远低于封建时代。今天人们的体重普遍正常、甚至超标,当年随处可见的饥饿与瘦弱的体型,在今天这个社会已经不常见到。

在医学方面,今天的孕产妇死亡率之低(在一些发达地区可以达到十万分之几),在古代即使是最尊贵的帝王之家,也绝对不可能达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康熙皇帝,被选做继承人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曾经得过天花并且幸存。因此,康熙作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死于天花的概率就低于旁人。但是在今天,天花这种传染病,已经在疫苗的作用下被连根拔去。

今天的人们所享受的物质生活,是几百年前的祖先们完全无法想象的。正常工薪阶层每个月都可以买不少新衣服,这在几百年前不可想象,更遑论今天的衣服质量比当年要好得多。

今天的人们可以随意享用空调和冰箱,而这在中国古代,是被称为“伐冰之家”的尊贵家庭才能享受的特殊待遇。唐朝的杨贵妃曾因为“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奢侈生活,被当时的人们所鄙夷,而今天只要在荔枝丰收的季节,中国任何一座城市的水果超市都能有荔枝出售。

对于熟悉历史,尤其是经济史和生活史、而不只是帝王将相传记史的人们来说,今天的生活比几百年前的改进之大,是让人震惊的。在这几百年之中,人类社会最巨大的、不同于以往几千年的变革,就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科学技术创新。可以说,创新造就了我们今天的一切。

那么,这些科技创新,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渐进多于突变

只要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在生活中发现无数创新留下的财富。今天几乎每家都有的电热水壶,让人们可以随意饮用烧开的、没有病菌的饮用水,这在没有电能的时代是不可能做到的,用柴火烧开一壶水的费力程度,你能想象吗?

就连在今天公寓中随处可见的抽水马桶,也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创新。如果没有这些由水箱、座便器和S型弯构成的抽水马桶,人们想要得到洁净的生活,几乎没有可能。在中国古代的风水学中,居室必须建造的远离厕所,就是因为那个年代的厕所粪便横流、蚊虫乱飞、极其不卫生。而在抽水马桶被普遍使用的今天,毫不夸张的说,现代的卫生间甚至可以比古代蚊蝇乱飞的厨房还要干净。

作为一个对于我们如此重要的创新,抽水马桶的发明带有许多科学技术发明的典型特征,渐进式的创新远远多于突变式的创新。

在我们的普遍意识中,科学发明被文学家描述成了一种突然产生的事情。艾萨克•牛顿被苹果砸到脑袋,就发现了万有引力;阿基米德在坐进浴缸的一霎那,发现了浮力的存在。

其实,创新的步骤远比这些文学化的描述来的缓慢、复杂。一代代能工巧匠们不断对一种设备、或者一个理论完善升级,才是创新的真相。那些看似激动人心的瞬间,只不过是文学家们为了调动我们的情绪,创作出来的场景而已。

如果没有苹果砸到牛顿头上,他也一样会发现万有引力;或者即使没有牛顿这个人,万有引力也一定会被另外一个人所发现。有时候,一种创新会被好多人做出来。之所以大多是渐进、而不是突变的,这背后的原因我们等会儿再看。

我们先来看看里德利在《创新的起源》中所记载的抽水马桶的创新史。

在1596年,伊丽莎白一世的教子、约翰•哈灵顿爵士(Sri John Harington),就发明了一个抽水马桶的原型。但是,哈灵顿爵士的抽水马桶只是把排泄物冲走,却没有解决马桶中的异味问题。

直到一百多年以后,出生于1733年的英国发明家亚历山大•卡明(Alexander Cumming)给抽水马桶的下方加上了S型弯,这才用清水隔绝了臭气。到了1778年,约瑟夫•布拉默(Joseph Bramah)又给抽水马桶设计了螺旋状的水流,增加了抽水马桶的清洁能力。而一直到19世纪末,室内抽水马桶才真正成为一个生活必需品。

也就是说,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抽水马桶,其创新过程持续了整整300年的漫长岁月。如此渐变、而不是突变的创新过程,也曾经出现在许多发明创造上,比如集装箱、汽车、飞机、飞艇、灯泡、计算机、枪械、坦克……

对于这一并不浪漫的现象,马特•里德利在《创新的起源》中做了如此的描述:“你观察的越深,你就越不太可能看到一个突变的时刻,反而只有一系列的小步前进。你不可能说,具体哪一天,是在它之前计算机不存在、过后却存在的日子。正如你不可以说,某个类人猿是猿,但是她的女儿是一个人一样。”

渐进的创新能取得的成就之大,就像一幅关于胡佛水坝(曾经一度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建筑)的漫画一样。这幅漫画描绘了一只海狸和一只兔子在看胡佛水坝,海狸对兔子说,“这坝的确不是我造的,但是它的创意来自于我修的小水坝。”要知道,海狸是一种会用倒下的树木建造一个超小型水坝的动物。

那么,你觉得在胡佛水坝的创造中,是海狸的“突变式创新”更重要呢,还是后来人类所做的、基于海狸的水坝原型的“渐进式创新”更重要呢?

创新常常出于偶然

在“渐进远多于、重要于突变”的特性之外,创新的第二个特性,就是许多创新是偶然发生的、而非有计划地创造出来的。这种“偶然性远大于计划性”的特点,导致创新的起源变得更加难以捉摸。

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症的辉瑞公司所研发的药物万艾可(Viagra),在其研发之初,是奔着研发心脏病药物的方向进行的。结果,心脏病没有治好,却歪打正着的创造出了世界上最负盛名的一款性功能障碍症药物:辉瑞公司也从中赚到了不菲的利润。

谷歌公司的创始人最初没想弄一个搜索引擎,而Instagram(一款图片修饰应用软件)的创始人最初试图做一个手机游戏软件,推特(一个广受欢迎的社交网络)的创始人最初则试图发明一种让人们找到播客的方法。显然,创新的出现和这些最初设想完全不一样。

今天我们常见的微波炉,是美国军火企业、雷神公司的高级工程师珀西•斯潘塞在研究雷达真空管时,无意中发现了微波的加热效应,从而创造出来的。而今天人们在亲子鉴定、犯罪识别等领域常常用到的基因识别技术,一开始只是为了研究人类DNA变异而进行的研发,结果在研发过程中发现每个人的DNA都有所不同。到了今天,这项技术在社会领域中所起到的作用,绝不输于在医疗领域中起到的作用。

所以说,创新的过程充满了随机性和偶然性。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资本市场上,对于创新型企业的投资如此之难。当发明家和创新者本人都搞不清自己的创新究竟能搞成什么样、会有怎样的社会应用场景,那么手握金钱、置身事外的投资者,又如何能做到准确的判断呢?

一共有21个人独立地将电灯泡发明出来

进步方向难以预测

在“渐进性”和“偶然性”之外,创新的产生还有一个特性:难以预测性。对于许多已经度过了“偶然出现”、进入了“渐进演化”的创新来说,其演化的方向,往往也是难以预测的。

比如,在交流电和直流电同时出现时,人们争论到底应该普及交流电还是直流电,在当时,大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就强烈支持直流电,理由是直流电更安全、交流电会电死人。

但是,随着电能的普及,交流电而不是直流电,凭借更高的效率成为了胜出的技术。今天,虽然交流电仍然会电死人,但是我们凭借更加安全的电气设备,已把这种危害下降到很低的水平。

交流电和直流电的事实证明,大发明家爱迪生也会搞错,如果连爱迪生都无法准确判断创新的发展方向,那么今天的我们,又如何能判断准确一项技术的创新方向呢?

在航空器发明的初期,飞艇曾经一度主宰天空,可今天除了一些科学研究和军事侦察,飞艇已经退出了绝大多数领域。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电能、氢能、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钠电池……种种技术路线彼此争夺,至今尚未有定论。

在手机刚出现的头十年里,诺基亚公司仍然把手机的坚固耐用作为评判标准,结果被提供了更多服务、但是机身却很脆弱的智能手机弯道超车。

所以,创新这种驱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神力,是如此不可预测、不可捉摸。那么,为什么这种不可捉摸的创新因素,却能够让我们的社会步入今天的辉煌呢?

创新与社会相互激励

虽然创新如此不可捉摸,但是有趣的是,从社会整体发展的角度来说,创新又是必然产生的。

在《创新的起源》一书中,马特•里德利指出,关于创新在某一时刻必然产生的最好的例子,莫过于电灯泡:“一共有21个人独立地将电灯泡发明出来,在绝大部分情况下,这些人都不知道彼此正在做发明电灯泡的工作。”

在另一段文字里,里德利从多个案例中指出,创新往往不是由一个发明家孤立完成,而是同时有多个技术团队在入手。就算史旺或者爱迪生,以及佩奇和布林在幼年遭遇不测,世界上还是会出现电灯泡和搜索引擎,可能这些发明会需要更长时间才能问世,它们的名字和样式会变得不太一样,但是创新依旧会发生。

这似乎有些令人难以接受,但对每一位科学家和发明家来说,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即使没有纽科门,蒸汽机还是会在1730年前后出现;没有达尔文,则会由华莱士(Wallace)在19世纪50年代发现进化论;没有爱因斯坦,亨德里克•洛伦兹(Hendrik Lorenz)也会在几年内提出相对论;没有西拉德,链式反应和原子弹也会在20世纪的某个时间点问世;以及就算没有沃森和克里克,莫里斯•威尔金斯(Maurice Wilkins)和雷蒙•高斯林(Ray Gosling)也会在几个月内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更别说威廉•阿斯特伯里(William Astbury)和埃尔文•贝顿(Elwyn Beighton)早在一年前就发现了DNA的结构,只不过当时他们还没有辨认出来。

从人类的文字这个远古时期的发明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这一点。在中国的传说中,仓颉造字是汉语的起源,似乎没有仓颉我们就不会有文字。实际上,今天的研究越来越倾向于认为,最早的汉字并非由仓颉一人创造,而他可能只是把大量人们已经在用、但是并不规整的文字进行了整理。

而与汉字同时——或者稍微早晚一些,世界上其它文明也都发明了自己的文字,包括拉丁文、玛雅文、古埃及文等等。这些文字彼此迥异,证明他们的发明者彼此没有沟通:那个时代也不允许他们互相沟通。但是,当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文字的出现似乎一定是必然。

也就是说,创新并不是从0到1的产物,似乎没有单个发明家,某些东西就不会被发明出来。创新更应当被理解为是一种社会现象:当社会发展到某个层次时,某种创新会自然而然在社会个体中产生。同时,这些创新反过来会继续激励社会的发展。

在过去两三百年里,这种“创新与社会进步的相互激励机制”,可能正好触及了一个爆发点: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末期,社会开始变得足够富裕;欧洲的黑死病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均财富进一步增加;马铃薯的出现让人们开始有更加充足的食物(以及更多的空余时间用来琢磨创新);同时出现的对私有产权保护、专利制度、有限责任公司制度等等,又进一步刺激了人们追求科学技术的改进;同时,新大陆的发现和航海技术的提升,更加刺激创新的发展。

当这一切因素在两三百年前汇集时,人类社会出现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创新开始大量的、系统性的刺激社会经济的增长。而这种刺激又反过来带动了人们的创新性,工业革命以后的人们开始意识到,凭借凡人的双手进行创新,所获得的社会改进,远比向神祈祷来得更有效果。

当宗教的教条统治让位于世俗的利益,当封建王权的压制让位于对财富的渴望,人类的创新能力在两三百年前,如同被一系列条件激发出来的核裂变一般,突然达到了临界点,不可阻挡地膨胀开来。人们勇于尝试,不惧失败,只为了凭借自己的努力和运气,创造属于自己的、更好的生活。

由此,在创新的催化之下,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便一路增长,再不回头。

(作者为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资官)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