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手把手教你写《在村扶贫 讲话稿》,(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2 14:02

手把手教你写《在村扶贫

写作核心提示:

在撰写关于在村扶贫讲话稿的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明确讲话目的:首先,要明确讲话的目的,是为了宣传扶贫政策、提高村民意识,还是为了总结扶贫工作成果、鼓舞士气。明确目的有助于调整讲话内容和结构。
2. 了解听众需求:了解听众的背景、需求和关注点,使讲话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例如,针对村民,可以更多地介绍扶贫政策、项目实施情况等;针对领导,可以更多地汇报扶贫工作成果、存在问题等。
3.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讲话稿应具备清晰的结构,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讲话背景和目的;主体部分详细阐述扶贫政策、项目实施、成果总结等;结尾部分提出希望、号召或总结讲话。
4. 语言通俗易懂:讲话稿应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或晦涩的词汇,确保听众能够轻松理解。
5. 事实准确:在讲话稿中,要确保所引用的数据、案例和事实准确无误,避免误导听众。
6. 强调重点:在讲话稿中,要突出扶贫工作的重点,如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使听众对扶贫工作有更深入的了解。
7. 情感真挚:在讲话稿中,要表达对扶贫工作的热爱和信心,以及关心村民生活的真挚情感,激发听众的共鸣。
8. 调动

晒谷坪里共话共同富裕丨湘西十八洞村:绘就发展新图景 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十八洞村的村民们围坐在精准坪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诗颖 王嫣 任晔 摄影 秦楼 实习生 杨怡晴 湘西报道

错落有致的苗寨建筑、遥相呼应的高山峡谷、云雾环绕的山间梯田……位于武陵山腹地的十八洞村,曾是一座“被遗忘的苗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 “精准扶贫”重要理念的指引下,十八洞村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种植、资源开发、乡村旅游等产业,成功摆脱千年贫困的枷锁,从深山“走入”人们的视线当中。

在初冬的暖阳下,十八洞村的村民们围坐在精准坪,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施金通正带领村民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共同畅谈十八洞村今后如何发展产业、实现乡村振兴。踊跃发言的声音与不时响起的掌声交织在一起,传递出了村民们内心的激动与兴奋。

党的二十大报告也为十八洞村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农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施金通认为,这为十八洞村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已经脱贫的十八洞村,在乡村振兴上还有很长一段里要走。

随后,施金通向村民们介绍了十八洞村的改变。在文化振兴上,十八洞村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在生态振兴上,山清水秀、高山峡谷,这是十八洞村的生态,而这种生态让十八洞村老百姓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增加了收入。

“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是相关联的,十八洞村产业做得再大,没有人才去管理,也会走向消沉、衰落。”因此,施金通认为,要培养一批高技术、懂管理、懂策略、有文化、懂经营的年轻人加入到十八洞村的党组织当中,建强党组织、发展生产力。

村民们围坐在精准坪上,共话产业振兴。

这些年来,十八洞村的脱贫攻坚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1668元增长到现在的23505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空白增长至380万元,建设了精品猕猴桃基地、十八洞村山泉水厂,成立了苗绣合作社,先后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国家5A级景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

集体经济发展的红利,扎扎实实惠及了全体村民,“我们村里学生的教育、老年人的养老、医疗保障等民生问题得以更好地解决。”施金通说道。学校建好后,学生拥有了一个舒适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安心读书;养老保险与十八洞村的养老服务体系双管齐下,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居、老有所乐;每年,十八洞村都会为村民补交60%的农村医保费,极大地降低了医疗保障这一块的支出。施金通谈起了自己的心愿,“十八洞村要建设成为业兴、家富、人和的美丽乡村,十八洞村民要成为最幸福的乡村老百姓。”

今年79岁的杨东仕见证了十八洞村从穷得叮当响到实现脱贫攻坚、建设美丽乡村的历史进程。如今的他拥有一个酒坊和幸福人家农家乐,“已经享受到精准扶贫带来的成果。”

近年来,依托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红色资源,十八洞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今年以来,游客达到18.4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00多万元。旅游业的发展,逐渐普惠全村。“像一些年纪比较大的村民,在停车场、景区等地方卖卖土特产,每天赚个几十块钱,自己也很开心。”杨东仕说道。

与此同时,杨东仕也认为十八洞村的旅游业发展仍有改进的空间。例如旅游资源较为单薄、可玩性不高、留不住客人,因而游客的消费也就不足,“至少要让游客在洞内洞外玩上一天一夜,形成吃、住、玩、买一条路,以旅游带动经济发展。”

一直以来,十八洞村都是中国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活范本。

此后,每年的11月3日,十八洞村村民都会自发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花垣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拉开了全国开展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序幕,也开启了十八洞村新的历史纪年。此后,每年的11月3日,十八洞村村民都会自发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

今年11月3日,杨东仕的爱人也登上了活动舞台,回忆了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时的情景。 “总书记问我们吃不吃得饱、穿不穿得暖,还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理念,为我们摆脱生活困境提供了解决的好办法。”杨东仕笑着说道,神情里弥漫着藏不住的自豪。

九年过去,十八洞村因地制宜、精准脱贫的故事,让村民致富、让世人惊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十八洞村将继续把乡村振兴做得更好。“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十八洞村还要继续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施金通说。

扛起责任加油干 不负农时不负春 ——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侧记

来源:【云南日报】

立足年度任务、着眼长远目标。1月31日召开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对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特色农业强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出部署与安排,再次释放出云南重农强农富农的强烈信号。

号角声声催人奋进,参会人员纷纷表示,要深刻领会会议精神,全面贯彻各项要求,确保各项政策见成效。

夯实根基 提升供给保障能力

2022年是云南“三农”稳中有进、增强信心的一年,在多重挑战的压力下,全省粮食再获丰收。面对农业生产成本上涨等实际情况,我省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不仅稳住了农民增收的基本盘,更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的“定盘星”。

2023年,稳住农业基本盘、守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意义尤为重大。

“全省水利系统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服务‘三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省水利厅副厅长訚楠表示。云南水利积极融入国家水网建设,加快构建云南现代化高原立体水网,为云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支撑。打造新时代元阳梯田,保粮食安全。坚持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的理念,因地制宜打造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耕、车能运的高原特色农业灌区,引水入田、以水保粮、守住粮仓。实施好两个“三年行动”,保民生福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实施农村供水和城乡供水一体化两个“三年行动”,着力提升城乡居民供水保障水平。同时,推动水权水价及投融资改革,保市场主体。

既要甩开膀子加油干,又要稳扎稳打守底线。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目标任务,我省将常态化抓实监测帮扶、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支持重点帮扶县加快发展、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全面振兴见实效。“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全面安排部署了今年我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我们将牢固树立‘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省乡村振兴局局长张晓鸣表示。

增强优势 提升农业发展动力

做好“三农”工作对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我省“三农”工作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日月其迈,岁律更新。2023年,云南“三农”工作又将如何发力?

“围绕‘3815’战略发展目标,2023年将聚焦建设特色农业强省目标,以加快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深入实施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农村居民持续增收三年行动、绿美乡村三年行动。抓好市场主体培育、设施农业、精深加工等16大重点工程,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保安全,全面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琰说。

我省将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科技创新,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聚焦发展“土特产”,切实抓好龙头企业培育、绿色基地建设、高效设施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纵深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稳步推进农村改革任务,不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与会人员表示,将以过硬的措施和执行力抓好“三农”工作,夯实“三农”压舱石,开创新局面。

“新年伊始,要深入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继续保持奋发有为和昂扬向上的工作状态,聚焦加快建设特色农业强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领域开展调查研究,组织制定好省委一号文件等重大政策,推动落实好‘三农’工作季度调度机制,着力破解‘三农’发展最迫切、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努力提升服务‘三农’水平。”省委农办秘书处处长杨国栋表示。

紧随春天的脚步,云岭大地建设特色农业强省的步伐加快。为早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广大“三农”人鼓足干劲,季季压茬、环环紧扣,撸起袖子加油干!

本文来自【云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