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02 18: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人与少年》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是围绕主人公的成长、情感、人生观等方面展开,还是关注作品中的社会背景、人物关系等。
2. 突出个人感受:在作文中,要真实地表达自己阅读《人与少年》后的感受和思考,避免空洞的赞美或批评。
3. 结合作品内容:在阐述个人感受时,要结合作品中的具体情节、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使读后感更具说服力。
4.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具备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作品背景和自己的阅读感受;主体部分分析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等,并结合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
5.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同时,要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具文采。
6. 适当引用:在作文中,可以适当引用作品中的经典语句或片段,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但要注意引用的适度,避免过多引用而影响文章的流畅性。
7. 深入挖掘:在分析作品时,要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内涵,如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品
人之少年,要有李白之“狂傲”
人之中年,要有杜甫之“厚重”
人之晚年,要有苏轼之“豁达”
-01-
少年意气,当奋昂向上
少年之傲,应铁骨铮铮
少年人要狂,狂不是狂妄,而是有朝气,有血性,奋发向上。
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
经过燕太子,结托并州儿。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因击鲁勾践,争博勿相欺。
李白的一首《少年行》,道出了少年应身负壮志,当像高渐离一样在燕市击筑饮酒,像荆轲一样在易水上弹剑而歌,结识像燕太子丹一样的爱贤之士,结交像并州侠士一样的朋友,以待将来奋发激烈,扶摇直上。
少年意气,当挥斥方遒,纵尚无经天纬地之才,仍须有指点江山之志,方不负韶华年少。
少年之傲,不是狂傲,而是要有骨气,不行阿谀奉承之事,铁骨铮铮。
正如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所写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人的脊梁不能断,少年人的脊梁更不能断。
-02-
杜甫属于中年
少年如丝绸般顺滑,中年要有土布般厚重。
人到中年,少了狂傲,多了牵挂。
中年也许是人生中压力最大的阶段,中年人是最心有牵挂的,往上忧心父母,往下挂心子女。
而杜甫可能是中国史上最牵挂家庭的诗人,与李白相比,杜甫与中年人拥有更多相同的话题。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李白与杜甫》 作者:李翔
杜甫的名诗《春望》,道出了一个中年人在最忧伤的时候,第一牵挂的是他的家庭。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而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更看出了一个中年人在最高兴的时候,仍要看自己的妻子一眼,看家庭一眼。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杜甫用平凡的生活成全自己,让最平凡的事物逐一归位,让无序的生活变得有序,中年人的世界不就是如此吗?
做最平常的事,生活因此平凡,也因此不平凡。
《杜甫画像》作者:伍瘦梅
作家潘向黎有一篇文章叫《杜甫埋伏在中年等我》,更是道尽了中年人读杜甫的感受。
节选如下:
那是到了三十多岁,有一天我无意中重读了杜甫的《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这不是杜甫,简直就是我自己,亲历了那五味杂陈的一幕——二十年不见的老朋友蓦然相见,不免感慨:你说人这一辈子,怎么动不动就像参星和商星那样不得相见呢?今天是什么日子啊,能让同样的灯烛照着!可都不年轻喽,彼此都白了头发。再叙起老朋友,竟然死了一半,不由得失声惊呼,心里火烧似的疼。没想到二十年了,我们还能活着在这里见面。再想起分别以来,变化有多大啊,当年你还没结婚呢,如今都儿女成行了。这些孩子又懂事又可爱,对父亲的朋友这么亲切有礼,围着我问我从哪儿来。你打断了我和孩子的问答,催孩子们去备酒。你准备吃的,自然是倾其所有,冒着夜雨剪来的春韭肥嫩鲜香,还有刚煮出来的掺了黄粱米的饭,格外可口。你说见一面实在不容易,自己先喝,而且一喝就是好多杯。多少杯也不醉,这就是故人之情啊!今晚好好共饮吧,明天就要再分别,世事难料,命运如何,便两不相知了。
这样的诗,杜甫只管如话家常一般写出来,我读了却有如冰炭置肠,倒海翻江。
-03-
晚年读苏轼
豁达、释然,此心安处是吾乡
经过了杜子美的磨练,生活让曾经有棱有角的我们都变得圆润。
曾经想不通的想通了,曾经放不下的放下了,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一切尽都释然。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生不正如苏轼的这首《定风波》一样吗?
苏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人生到了最后才发现,一路走来,周围声音就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任凭他们说些什么,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就是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人生路上,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人生薄暮,最重要的是放不下的都放下,看不开的都看开。
编辑:沈湫莎
责编:顾军
故事是什么?有人说,那是让人类活下来的一种方式。在漫长的探索和进化的过程中,如若没有故事的话,我们该有多么乏味。故事是什么?或是在咖啡馆里你随意翻开的一本书,或是在深夜脑海里浮现的斑斑场景,又或者,就是身边的朋友,你们一起三言两语碰着杯,一饮而尽有些醉。这样的说法,或许更贴近我们的内心。
我们知道,每个人的故事都有所不同,它们中间一定有我们似曾相识又不曾触摸的另一面,就像那些善于写故事的人,也有着不为大众所知的另一面。它们和他们,就像夜里的酒和清晨的花,平淡又真实,美好又残酷。
写作废柴与躺赢玩家——起跑线算啥?能起飞还是咋滴……
提到东野圭吾,你最先想到了什么?日本推理小说界扛把子?相比推理,东野自己的人生哲理更加被人称道。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我会选择“废柴”。
小时候我们经常会被父母“批评”:“少看点电视,多看点书,成大学问家!”那个时候我们如果知道东野圭吾的故事,断不会被父母逼到墙角,拿起本书来假模假样地阅读。
作为第一代电视儿童的东野圭吾,十分痛恶纸质书阅读,在他眼里,《铁臂阿童木》更有意思。来看一段东野圭吾阅读《伽利略传》的读后感吧:“科学伟大→科学以外的学问啥也不是→语文之类的不学也无所谓→语文就是读书→所以不读书也无所谓”。其实我也可以来:“动画片好看→动画片以外的东西啥也不是→读书有啥用→读书也读不出个啥来→所以不读书也无所谓”。
而谈论起东野成为作家的梦想,也是让人大跌眼镜,“写小说不花钱,可以边工作边写,如果能得奖,说不定有大笔稿费收入,也许还能买房”。地道“废柴”言论,不过我喜欢!任凭再有腔调的少年,谁还不是为一日三餐而奔波劳碌呢……
相比东野的“废”,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经历,更像是“别人家的孩子”。原生家庭幸福美满、一生生活衣食无忧、世界各地到处旅行,还时不时和英国女王共进晚餐……看似平平无奇,实则“平平无奇”。除了为情所困离家出走被登上报纸的那11天,她这一生,毫无波澜。
人家连离家出走都能连登报纸11天,回头看看自己,都是泪。其实阿加莎·克里斯蒂也是个普通人,和普通英国人一样爱养狗,爱看歌剧,喜欢说走就走的旅行,渴望长长久久的爱。也就是这样一位女性,同时创造了侦探赫尔克里·波洛和马普尔小姐两个名侦探角色;成为了第一个站立冲浪的英国女人;创作出了《帷幕》《神秘的别墅》《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等惊世名作。
逗哏奇才、捧哏巨匠与“家族败类”——文学源于生活,是真的源于生活
传统相声里总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那么作为艺术形式之一的文学,也必如此。一捧一逗能为我们带来欢声笑语,一行一字也同样拥有魔力。
有着中国科幻第一人之称的刘慈欣,应该可以说是中国想象力最为丰富的人了。得过银河,拿过雨果,捧过星云。而手捧“科幻文学界的诺贝尔奖”的他,其实是个实实在在的逗~
有人问过他,“如何成为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大刘很正经地道:“首先你得找一个既有钱又过得清闲的工作,你要是每个月都从银行拿利息,在家无所事事,想象力肯定会丰富起来的”。听君一席话,胜读一席话的感觉。像极了相声里的逗哏,站在那里说句话,就是笑料。
逗哏有来言,捧哏得有去语,拿过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的余华站了出来。有人问余华:“给《活着》这本书打几分?”“9.4分。”再问:“剩下的0.6分呢?”“去问问那个豆瓣吧!”捧哏的一语致命,演绎地淋漓尽致。我想,有无数的读者同我一样期待这两人来上一场对话,应该不比一场相声带来的包袱少。
相对于以上二位发出的捧逗言论,伊塔洛·卡尔维诺基本站在了一个“上帝”的视角,客观地看着这个世界,辩证地看着自己。他曾经自嘲:“我的家庭中只有科学受到尊重,我是败类,是一个从事文学的人”。也正因为童年亲近自然的生活,卡尔维诺的作品中总是充满着童话色彩。
正应了前文所说的,文学来源于生活,是真的源于生活。因为有了在生活中的种种趣事、各异环境,才使得作家们笔下如有神助,创作出了诸多“看得见又好像抓不住”的文学作品。
偏科文豪与口红女王——你有所恨,必有所爱
曾几何时,你是否爱过一个东西无法自拔,恨过一个东西备受煎熬?文坛上还真有这么两位,爱到发狂,恨到发疯。
偏科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多少时候,因为偏科,受到老师的责备,家长的误解……但是有这么一位文坛大家,同你我一样,让偏科给折磨惨了。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重度偏科患者。对于数学,他的评价是“憎恨”!曾经说:“7和9的加法口诀,我怎么也记不住。我永远学不会除法或求平方根”。但是对于诗歌,马尔克斯看上几遍便可以倒背如流,可以说这是一位骨子里流着“偏科血”的人士。就算这样,马尔克斯依旧成为了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获得198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著作了《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名著。
相比马尔克斯对数学恨到无以复加,张爱玲对口红可以说是爱到狂热,民国“口红狂魔”的称号实至名归。第一次拿到稿费,就立刻去买了当时最时髦的唇膏,她的遗物中最让世人印象深刻的也是那一大堆名牌口红。性格清冷的张爱玲,在生活中把所有的热情都寄托在口红上了,口红是她窥见欲望的一道小口,口红的红就是她的生命之火。在动荡不安的岁月里还能保持一颗在日常生活中的平常心,只要还有口红可以用,冰激凌可以吃,哪怕日子再难,生活总还是有希望的。
我们听过了太多的故事,它就像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娱乐形式,带给我们瞬间的快乐与悲伤,无限的欲望和满足。正因为有了故事,这个世界拥有了另外一种运行模式,在影响着我们的认知,改变着我们的处事。而那些故事背后的人,那些最会讲故事、写故事的人,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故事,一个可以延续很久的故事。
来源: 东方网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