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03 01: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聪明的孔融读后感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要围绕的主题是什么。是赞扬孔融的聪明才智,还是分析孔融在故事中的行为和决策,或者探讨孔融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价值。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有清晰的结构,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孔融的故事和背景;主体部分围绕主题展开论述,分析孔融的聪明才智及其在故事中的表现;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你的观点和感悟。
3. 突出重点:在主体部分,要突出孔融的聪明才智在故事中的具体表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a. 孔融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智慧,如对待兄弟、朋友、上级等; b. 孔融在处理问题时展现出的应变能力和决断力; c. 孔融在传承文化、弘扬道德方面的贡献; d. 孔融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4. 举例论证:为了使论述更有说服力,可以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论证。例如,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在官场上的表现等。
5. 分析评价:在论述过程中,要对孔融的聪明才智进行客观评价,既要看到他的优点,也要
只要谈到“孝道和谦让”那么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想到 "孔融让梨" 的故事。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告诉我们:四岁的小孔融把最大的梨子推给哥哥:"哥哥年长吃大的,我小就拿小的。" 这个故事被编进读本、刻成碑文,成了中国人传承千年的美德象征。可谁能想到,这个在梨树下笑得眉眼弯弯的神童,长大后却说出了让天下父母心寒的话。
孔融的出身可谓显赫,他是孔子第二十世孙,十岁时随父亲进京。因为在名士李膺的宴会上语出惊人,让神童之名不胫而走。宴会上李膺调侃他"你我素不相识,为何擅自闯宴" 时,孔融回怼:"我家先祖孔子曾向您的先祖老子问礼,咱们可是世交呢。" 满座皆惊,都交口称赞。只有太中大夫陈韪却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十岁的孔融反击:"想来您小时候必定很聪明吧?"
而他 "让梨" 的故事,则让他成为儒家孝道的活招牌。在讲究 "长幼有序" 的汉代,一个孩子主动践行礼制,简直是最完美的道德范本。
建安年间,此时的孔融早已不是那个幼稚的少年,而是位列 "建安七子" 的文坛领袖。他提出震惊世人三观的论述:"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意思就是说:父亲对于儿子,有什么亲情可言,论其生子的本意,不过是一时情动的结果。母亲对于儿子,又做了什么呢,就像东西存放在瓦罐里,东西出来了,与瓦罐也就没什么关系了。”
这话在以 "孝治天下" 的汉代,无异于引爆一颗炸弹。要知道那时,孝道不仅是道德准则,更是选官制度 "举孝廉" 的核心标准。孔融的言论,等于在太岁头上动土。有人骂他 "悖德逆伦",有人说他 "忘恩负义"。"
对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矛盾一面我们不得而知,但不论怎样,中华文明的传统美德都需要传承下去!或许,这才是历史最动人的地方 —— 它从不是非黑即白的寓言,而是无数个立体生命交织的长卷。
孔融是国人非常熟悉的一位历史人物。当然,大部分人的认知里,“孔融让梨”是对他唯一的认知。孔融到底是一位怎么样的人?他还有什么故事?他的结局又是什么?今天,我为大家好好讲一讲这位“熟悉的陌生人”——孔融。
孔融字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生活在东汉末年,也就是广义上的三国时期。
孔融小时候就非常的聪明,除了世人皆知四岁时“孔融让梨”的故事,还有一件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事:孔融十岁的时候,就随着他父亲孔宙去洛阳,当时的洛阳太守李膺很有名声,拜访的人很多,所以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如果不是相识或者名士来访,守卫照例是不通报的。孔融自己去拜访李膺,对守卫说“我和李太守为世交”。李膺听到守卫的通报,就去见孔融,问道“请问你我之间有什么交情吗?”孔融从容不迫地答道“我的祖先孔子曾请教过您的祖先老子(老子姓李,叫李耳),所以我们是世交。”李膺和宾客们觉得这个小孩子能说出这样的话很不可思议,都夸他聪明。后来宾客陈韪来到,听了其他人夸奖孔融,不以为然的说了一句“小时候聪明,长大了可就不一定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反驳道“想必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陈韪被怼的哑口无言,李膺大笑道“你长大一定会大有出息。”这就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故事。
小时候就如此聪明的孔融,长大到底怎么样了呢?实际上长大的孔融的确很有出息,在北海为相,被袁谭打败后,又跑到献帝那,做到了太中大夫。不过最终因为惹怒曹操,又被曹操猜忌,被诛杀三族,下场可谓十分凄惨。
孔融下场凄惨,是因为被曹操冤杀,还是咎由自取呢?
孔融在古代一直名声极好,而曹操杀孔融,也一直是曹操枉杀名士的一个证据。但近几年,由于营销号抓眼球,列出了所谓孔融的“黑料”,有些值得探讨,有些确实哗众取宠,人云亦云,纯粹为了流量而无底线的信口胡说。今天,我们就侧重聊一聊孔融两大黑料“孔融杀兄 孔融杀母”和“父母无恩论”
1.“孔融杀兄”“孔融杀母”
事情是这样的,孔融十六岁的时候,他哥哥孔褒的朋友张俭因为得罪中常侍侯览的同乡朱并,被朱并诬告,张俭逃到孔褒家避难,正巧孔褒不在家,孔融就自作主张收留张俭,后来事情泄露,张俭逃跑。于是逮捕孔褒、孔融送入监狱。但是到底应该定谁的罪呢?这时候,孔融说“收容隐藏张俭的是我,有罪归我。”孔褒说“张俭来找我,不是弟弟的罪过,罪在我,心甘情愿。”官吏就去问他们的母亲,到底是谁的罪,母亲却说,“长者担任家事,罪责在我。”私藏逃犯是死罪,一家三人争着认罪,郡县的人也没有办法,只能上报。最后朝廷诏书定罪孔褒,所以孔褒被处死。一门争死的事情当时流传很广,孔融也因此出名。本来是一件证明孔融忠义的事情,在营销号的嘴里,竟然成了孔融要杀兄杀母,实在匪夷所思。
2.父母无恩论
这是孔融的一大黑点,很难想象以孝闻名的孔融为什么会说出这样一段话。《后汉书·郑孔荀列传》里记录孔融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翻译过来大概意思就是,父亲对子女有什么恩情,论其本意,不过是情欲发作而已。母亲对于孩子,就像是从装东西的瓶子里把东西拿出来,又有什么恩情。好家伙这段话不说当时,现在听起来也够颠覆三观了。所以这段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从后汉书这段来看,我们不知道孔融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所说,但从孔融生平我们可以推断出来他这句话的含义。孔融是不是不孝?事实正好相反,孔融非常孝顺,他的父亲孔宙去世时,孔融年仅十三岁,当时他就非常悲伤,哭的需要人扶才能起来。而且从一门争死的事情来看,孔融的兄弟之间还是母子之间关系是很融洽的。所以我觉得,孔融的“父母无恩论”并不是说不要孝敬父母,而是不要愚孝。见多了“卧冰求鲤”“埋儿奉母”式的愚孝,理性地孝顺父母还是需要的。当然,后汉书已经明确说明这些言论都是路粹所“枉状”。具体真假就不得而知了。
那么孔融被曹操所杀,到底冤不冤?
我个人感觉:不冤。
孔融本身虽然聪明,文采也好。但生在乱世,却有一个致命缺点:没有统兵之能,只有文人的酸腐气。当初在北海为相,孔融虽然文治尚可,在设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但北海多次危难,第一次被黄巾贼管亥所围,没有办法,只能让太史慈率数人出城,找刘备求救。刘备发兵3000才解了北海之围。等到第二次袁谭攻北海的时候,更是贻笑大方:城外正打着仗呢,孔融在府内谈笑自若,一副胜券在握的形象,等到晚上城池被攻下来,孔融却跑得比谁都快,连自己老婆孩子也不要了,自己跑到山东去,最后跑去投奔了在曹操手里的汉献帝。
当然,仅仅是用兵不行就该死,当然不至于,但孔融明知自己在曹操手下,非要事事和曹操抬杠,曹操要干什么,他就反对什么。这就是纯粹的作死了。曹操攻下邺城,曹丕趁机把袁绍的儿媳妇甄氏据为己有。这件事原本无可厚非,毕竟乱世,人命贱如草芥,袁绍倒台,甄氏无所依靠,曹丕贵为曹操之子,从此有了依靠也是件好事。当初孙策攻下皖城,和周瑜分别纳大小乔,不也是一桩美谈吗?但孔融这时候非要跳出来嘲讽,神秘兮兮的写信告诉曹操:武王伐纣的时候,把妲己赏赐给周公。曹操当时比较懵,又觉得孔融是个大儒,还亲自跑去问孔融是从哪本典籍看到的。结果孔融告诉他按现在的事情来看,想当然而已。你看,人家儿子找媳妇,他跑来嘲讽,这不是没事找事吗?
我认为孔融最该死的一次,就是阻止曹操禁酒的事情了。
但是天下大乱,百姓生存困难,曹操《蒿里行》写到,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东汉时期5000余万人口,等到晋统一的时候,人口不足800万。战争 饥荒 瘟疫...让百姓苦不堪言。曹操也喜欢喝酒,他的短歌行第一句就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但他更理解国家需要粮食来百姓存活,对于把粮食用来酿酒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非常奢侈。所以禁酒令对当时非常重要。但孔融不管,他觉得“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于是对曹操的禁酒令非常抵抗,经常写信出言不逊的批评曹操的禁酒令。孔融非常符合当时魏晋时期文人的特征:他们不管民生,只要自己逍遥就好。
就这样,大名鼎鼎的孔融走到了自己人生的终点。当然,被诛三族,可以见得曹操对他确实是猜忌极深且恨之入骨。
孔融的女儿仅仅七岁,和孔融年仅九岁的儿子因为年幼逃过一劫,住在别人家。但孔融被抓的时候,女儿在哥哥正在下棋玩,丝毫不为所动,士兵问原因,她说“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家里主人留下肉汤,哥哥想喝,女儿又说“今日的祸,我们也活不多久,还需要吃肉吗?”传到曹操的耳朵里,果然下令把孔融的幼子幼女全都杀害。临死前,孔融女儿又说,“如果死了能见到父母,不就是我最大的愿望吗?”于是坦然赴死。这就是成语“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由来。这个镇定的小女孩,有没有让你想起来当年那个“小时了了”的十岁小孔融呢?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