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03 04: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人面桃花》的读后感,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要围绕《人面桃花》的哪个方面展开,如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
2.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人面桃花》的作者、背景、主要内容等,引起读者的兴趣。 - 主体:详细阐述你对《人面桃花》的感悟和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人物形象: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命运轨迹等,探讨人物形象对主题思想的影响。 b. 情节结构:分析小说的情节安排、起承转合等,探讨情节对主题思想的作用。 c. 主题思想:阐述小说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爱情、命运、人生哲理等。 d. 艺术特色:分析小说在语言、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的艺术特色,探讨其艺术价值。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你的观点,并表达对《人面桃花》的喜爱之情。
3.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 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避免使用模糊、笼统的词汇。 - 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
作者
老刀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汉《李延年歌》
《红楼梦》到七十回已是日暮西山、颓势尽显了。偏偏在这一回,黛玉写了一首《桃花行》,意欲重建桃花社。按文中说:“如今正是初春时节,万物更新,正该鼓舞起来才好。”这是众人的意思,并共推黛玉为社主,社名就叫桃花社。议定第二日就起社,可谓是雷厉风行,大有起死以回生的意思。
所以黛玉的这个《桃花行》很关键,但是,“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原因是他读出了“哀音”。从黛玉做《桃花行》的本意来说,只是想以诗名志,以此寄托相思成灾的苦,以此叙出渴望关怀的情,意欲入红尘,振作一番,以改之前的孤芳自赏。《红楼梦》中,黛玉可谓是才色双绝的。说她才高,就是“堪怜咏絮才”的判词最衷肯,而且她也确实写了一首《唐多令》,其中“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一句,着实高明。说她色绝,书中第二十六回说她秉绝世容姿,也有诗为证:“颦儿才貌世应稀,独抱幽芳出绣闺。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故此,黛玉是“木秀于林”的,又不愿意做那些世俗的事,所以就只能是孤独寂寞的。这一次,她是要出头来做一下世俗的事的。
另一个原因是:之前荣宁二府的各种窝心之事。从黛玉幽淑女悲题《五美吟》之后,因贾琏偷娶尤二姨事件,触发三件大事:一个是王熙凤大闹宁国府,一个是尤三姐刎颈而死,一个是尤二姨吞金自逝,大有风起于青萍之末的势头。所以,黛玉意欲出来有所担当,这个《桃花行》就是要打破这样一个沉闷的局面,使大观园有一个新的气象。因此,她用古风的诗体破沉腐,以桃花为题破守旧,以第三者的视角破哀怨,使《桃花行》成为经典。
《桃花行》共34句七言,中间转换八韵,用语直白,重复强调人与桃花主题,且吟且行,气势磅礴,歌之可入云霄。
《桃花行》第一韵共六句:“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读之,你似乎如柔软细腻的东风一般,轻轻地吹过静静开放的桃花,轻轻地抚摸晨曦中的美人,不禁令人意欲一睹人面桃花的美景,也不禁懊恼那一席隔开桃花美人的帘栊。
《桃花行》第二韵共四句:“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读之令人心中猛然一紧,原来人面并不与桃花相应,一个“瘦”字令人陡然生出怜惜之意。宋的李清照在《醉花阴》词中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说的是深秋的黄花和西风中伤怀的美人。黛玉的诗说的是初春的桃红和东风中忧伤的美人。虽是一春一秋、一东一西,一黄一红,皆不改形容消瘦的味况,花儿怎会知道美人消瘦呢?正是那柔软的清风在传递消息啊!从“软”字韵转到“瘦”字韵,力量顿时猛增。
《桃花行》第三韵共四句:“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读之令人满怀孤寂之意。一边是满庭芬芳、春意盎然的怒放的桃红,一边是寂寞空庭里独自凭栏的美人,二者真是风景迥异的。桃花越是怒放,因为已经“花满庭”了,美人越是孤寂,因为已经是“人自凭”了。南唐后主李煜在其词《浪淘沙》中说:“独自莫凭栏。”又说:“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所以,后来我们把“凭栏”就当作了孤独寂寞的代指了。从“人比桃花瘦”到“斜日栏杆人自凭”,自然地说出了“瘦”的理由是“倍伤情”。少女于春日伤怀,顾影自怜,已是情不自禁了。
《桃花行》第四韵共四句:“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这一韵当真惊人。一个“乱”字使人真切体味到美人迎风而泣的力量,这力量慌乱了桃花,扰乱了桃叶,落英缤纷如雨,这力量又使桃花桃叶静静地停了下来,似乎是认真地倾听着美人的无声之泣。茜裙与桃花融为一体,不知哪个是哭泣的美人,哪个是新红的桃花?
《桃花行》第五韵共两句:“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这两句是整首诗中最气象万千的句子,真有一种气吞山河的气慨,韵也转的急,一如湍流突遇岩石,逼溅起一股浪花,耀眼夺目。好一个“万株”桃海,好一个“红模糊”,那一种盛大的景象不禁令人振奋,一改颓废之气,再改自怨自叹的小气慨。
《桃花行》第六韵共四句:“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这四句写美人春困醒来梳妆之事,到也平淡无奇,却用“烧破”来对“鸳鸯”,分明有混乱之意。用“香泉影”对“胭脂冷”,也不禁令人感怀,那水中的人影呵,怎经得住鲜红的胭脂?那是一种怎样的冷艳?
《桃花行》第七韵共六句:“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读之令人莫名心碎。胭脂是冷艳的,桃花是鲜艳的,美人的眼泪是惊艳的,所以它们是相类的。桃花自由自在地开放着,无论有人看还是无人赏;美人的眼泪不由自主地从心底流淌着,无论有心还是无心,所以美人以泪洗面,媚如桃花。美人流泪,向镜花水月一望,猛然地,那憔悴已是惊心动魄了。
《桃花行》第八韵共四句:“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这一韵就从清晨写到了黄昏、初春写到了暮春了。一个“遮”字,了断了花与人的情缘,也阻断了人与人的情缘。日暮西山,月上枝头,鸟鸣星稀,寂寞空庭,一片萧瑟,刹那繁华归于夜幕,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真如黛玉在《唐多令》中说的,“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了。
从诗首的“东风软”,到结尾的“空月痕”,可以读出黛玉的红尘之意。《心经》上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滚滚红尘,细微处见精神,如此细腻的诗文,体现的是黛玉对生命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想往,是一种改变命运的张力。所以,众人推举她作社主,她欣然允命,并不推脱,立即说就以桃花为题要一百韵。忙得连探春的寿日也忽略了,把起社的日子定在了三月初二日。但终究她的这个桃花社没有立起来,三月初二元妃给探春过了生日。改期到三月初五,又被王子腾的夫人请到府里顽耍了一日,撑灯方回。其间,又收到贾政预于六七月回京的讯息,宝玉要补功课,黛玉主动放弃起社。可以说,这一社明里是因为探春、王子腾夫人和宝玉,实则一阻于元春、二阻于王子腾、三阻于贾政。这个阻力还着实够大的。所以她这个社主也没有当成。一直到暮春时节,柳絮迎风而舞的时候,才在史湘云的提议下,以柳絮为题填了一回词,把个《桃花行》的好运,生生地变成了《唐多令》的薄命了。
历代桃花诗中,快炙人口流传甚广的当属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应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黛玉的《桃花行》则较之更加细腻精致,有崔护诗的意境,却比崔护情境高许多。《诗经•桃夭》是欢欣鼓舞的,从灼灼其华,写到有蕡其实,再到其叶蓁蓁,但到底有些简洁,黛玉的《桃花行》则重写桃花之鲜艳,反衬美人之惊艳,叠词频出,语气时而急促时而悠长,且吟且徐行,虽不欢欣鼓舞,却也是活力十足的。难怪史湘云称之为“好诗”,李纨称赏不已,宝琴说是她作的,宝钗说“比不得你这一首古风”,宝玉则读之落泪。
其实宝玉这一次的落泪是不通的,他并没有读出黛玉的心意,因为他说这是因为黛玉曾经离丧,故作此哀音。他并没有读出黛玉是要借桃花以行好运的振奋鼓舞之意。所以宝钗评价他说:“所以你不通。”宝玉这一次又误读了黛玉,实在是不通得很。这真真是黛玉欲要桃花行,宝玉却是“行不通”。正是:
只为桃花故,诗成两泪垂。
银灯怜独影,斜月惜春枝。
蝶舞纷纷落,风回缓缓离。
忍铺香径满,魂断向谁辞?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公众号立场无关。部分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
《登春台》
《登春台》为茅盾文学奖得主格非暌违四年推出的最新长篇小说,聚焦于1980年代至今四十余年的漫长时间里,北京春台路67号四个人物的命运流转。
《登春台》是茅盾文学奖得主格非全新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标题取自《老子》:“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这句话原本是形容人们好像生活在幸福的太平世界里,在小说中则起着一语双关的作用:一方面小说的几位主角在物质生活上确实过得比较优越,另一方面“春台”又是故事发生的舞台——它指的是北京春台路67号,四位命运相互纠缠的主人公分别从江南、北京郊区、甘肃和天津来到这里,他们将个体的叙事汇入时代洪流,为读者展现时代的整体面貌。
“如登春台”与精神困境
《登春台》里有四个主角,他们好像都不快乐。
沈辛夷和陈克明都算是公司高管,月薪不低;窦宝庆虽然只是周振遐的司机,但他受到贵妇郑元春青睐,还一度被其他同事误认为是周振遐的私生子;周振遐更不用说,他是企业董事长,早已实现财务自由。
物质生活相对富足的他们,却都面临着各种程度的精神困境。
沈辛夷和窦宝庆都承受着来自原生家庭的创伤:沈辛夷的父母是一对怨侣,她本人更是被不健康的母女关系所折磨;窦宝庆则因为姐姐,内心背负上沉重而黑暗的枷锁,如同被困在笼子里的野兽,不得不时刻保持一种高压的警醒状态。在北京这座陌生的城市,他们采取了放纵欲望的方式来抚平内心的隐痛:沈辛夷与桑钦保持着不清不楚的男女关系,窦宝庆则与有夫之妇郑元春相互痴缠。但这样的选择并没有为他们赢得美好结局,桑钦自缢身亡,郑元春在获悉窦宝庆的秘密后,毫不犹豫地背叛了他。
陈克明则是被时代洪流抛弃的普通人。他两次面临暴富的机遇,偏偏一次都没抓住。这种心态很像是住在一片拆迁区里,但上天偏偏不拆你家的房子,你只能眼睁睁看着邻居们变成拆迁户,而自己则停留在原地大踏步。希望破灭后的失望比单纯的绝望更让人难以忍受,尤其是身边的人都乘着希望破风而去,这种巨大的割裂感,总是轻易就让人心理失衡。他内心潜藏的不甘与嫉妒,在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之余,也让他在得意之时,往往会遗漏生命中最本真的情感——在被周振遐委以重任的时刻,陈克明也与妻子渐行渐远。
周振遐或许是最典型的“都市病”患者。他的内心高度敏感,又被所谓的“责任”勒得喘不过气来,于是他选择套上“冷漠”的外衣,这似乎也是现代都市人最常见的自卫手段。但冷漠并非长久之计,他开始另寻出路。在精神上,他选择向哲学求助;在物质上,他选择返璞归真,要“竭尽全力去做一个渺小的人,一个被忽视的人”。
在《登春台》这部小说里,格非借用不同人的遭遇,在展示时代特征之余,也讨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当人们在物质生活上暂时获得满足时,如何填补精神上的空缺?放纵、野心或者冷漠似乎都无法解决这一问题,或许“周振遐式”的自然主义,才是获得圆满的最佳途径。在窦宝庆询问周振遐如何与自己和解时,周振遐给出了如下,或许这也是格非的:
“每个人的心里,都挂着一块幕帘。幕帘把一些东西挡住了。但人其实很清楚,幕帘后面有什么。没有任何人,在看着这块幕帘时不苦恼,不焦虑。过去的事让人揪心,没来的事令人畏惧,想象中未必发生的事,也让人惶恐,担惊受怕。鸟的心里却没有这块幕帘,它们简简单单地活着。简简单单。一切都是明亮的,清晰的。这是它们叫人羡慕的地方。”
“提婆达多”猜想
周振遐提到的“幕帘”,或许是格非在《登春台》里提出的第二个哲学思考——“提婆达多”。在小说里,沈辛夷的父亲在临死前的一次出游中,向尚在读高中的沈辛夷提到过这样的话:
“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提婆达多吧。”
“就是在你的一生中始终会妨害你的那个人。”
在小说里,沈辛夷的“提婆达多”无疑是她的母亲。母亲的重男轻女和专制粗鲁,在沈辛夷心里种下了痛苦的种子,以至于在她的潜意识里逐渐产生了一种偏执的倾向,即她的不幸遭遇,归根结底都是母亲造成的。
面对母亲——内心的“提婆达多”——沈辛夷经历了一个逃避到面对的过程。在小说的开头,当母亲贾连芳在电话里频频投来呵斥与责难时,沈辛夷的反应是拒绝电话,但不敢关机。在小说的结尾,沈辛夷迫于无奈,回家看望病重的母亲。当她内心冰封的土壤因为母亲的衰老而松动时,母亲却趁机向她借钱。这时的沈辛夷,在大哭一场之后终于清醒。
“她猛然意识到,银行卡里原本打算留给母亲治病的那八九万块钱,看来还不能全部转给她。”
“她们在树下道别时,辛夷拼命地克制着想要拥抱她的愿望。”
“就这样,母女俩一个往西,一个往东,一个上坡,一个下坡,渐渐地就隔得远了。”
当沈辛夷终于不再被内心的“提婆达多”裹挟,困扰她多年的心魔,反而轻飘飘地自动远离了。不需要和解,也不需要争执,心里挂着的帘幕被掀开,一切都明亮、清晰了起来。
《登春台》这部小说,似乎还有很多解读的角度。当格非抛下“先锋”的旧衣,返回到对生活本质的思考,这种哲学韵致,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是需要慢慢品味的。在《登春台》里,可以读到生活,可以读到时间,也可以读到正在经历某种精神困境的我们自己。
作者格非简介: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学者。生于1964年,江苏丹徒人。19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是中国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2001年调入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现为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主席团成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教学、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代表作有《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隐身衣》和《望春风》等,其作品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并被翻译成近20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
书友读后感
动静荐书合作伙伴:书漾读书会
本文来自【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