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推荐《给亡妇 读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3 17:26

推荐《给亡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给亡妇》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作品主题:首先,要充分理解《给亡妇》这首诗的主题,即诗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和对生命的感慨。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展开读后感的写作。
2. 突出个人感受:在作文中,要真实地表达自己阅读这首诗时的感受,如悲伤、感动、怀念等。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使读后感更具个性和感染力。
3. 分析诗歌结构:对诗歌的结构进行分析,如诗的韵律、节奏、意象等。可以从这些方面阐述诗歌的艺术特色,以及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情感。
4. 结合诗人背景: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平经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在作文中,可以简要介绍诗人的生平,以及与诗歌相关的历史背景。
5. 引用诗句:在作文中适当引用《给亡妇》中的诗句,可以增强说服力。引用诗句时,要注意准确无误,并注明出处。
6. 举例说明:为了使读后感更具说服力,可以结合具体诗句或意象,举例说明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情感。
7. 比较分析:可以将《给亡妇》与其他诗歌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诗人与他人的异同之处,以及这首诗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8. 总结

千年泪墨:十阙悼亡诗里,藏着人间至痛的深情密码

雨打空床、梦断青衫…十首悼亡诗撕开的,是千年来文人不敢言说的痛

在时光的长河里,我们如行色匆匆的旅人,被浪潮推着向前,却总在某个寂静的瞬间,突然被记忆的潮水淹没——原来,那些离开的人,从未真正走远。悼亡诗,便是古人用血泪凝成的时光琥珀,将永恒的思念封印在平仄之间,隔着千年岁月,仍能触碰到我们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一、十年生死,一梦断肠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像是一柄锋利的匕首,直插人心最脆弱之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短短十余字,道尽了时间的残酷与思念的绵长。十年,足以让青丝染霜,让容颜沧桑,却无法磨灭心中那份刻骨铭心的眷恋。


梦中的小轩窗,妻子正梳妆,这温馨的场景,与现实中“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将重逢时的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原来最深的思念,是想说却说不出的哽咽,是相对无言却泪如雨下的无奈。


二、故知远去

,诗酒成殇

《鹧鸪天·重过阆州》

宋·陆游

又过阆州忆故知,同儿沽酒扫松枝。寸心恰似丁香结,片片吹飞纸上诗。

溪上青青草满地,门前旧燕又双飞。夕阳惟有窗间影,曾照书声与梦归。


陆游重过阆州,写下《鹧鸪天·重过阆州》。那“寸心恰似丁香结”的纠结,那“片片吹飞纸上诗”的哀伤,都化作了对故知的无尽思念。溪边的青草依旧翠绿,门前的燕子又成双飞来,可那个能与自己把酒言欢、谈诗论道的人,却永远地消失在了时光里。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照在孤独的身影上,那一刻,仿佛又回到了往昔。然而,现实却如此残酷,只留下诗人在回忆中独自徘徊,品味着这苦涩的思念。


三、贫贱夫妻,百事皆哀

遣悲怀三首·其二》

唐—元稹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元稹的《遣悲怀三首·其二》,用最平实的语言,诉说着最深沉的悲痛。“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妻子的衣裳已施舍殆尽,可那承载着无数回忆的针线盒,却始终不敢打开。因为每打开一次,都是对内心伤痛的一次无情撕扯。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这是元稹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也是对亡妻深深的愧疚与怀念。在贫贱的岁月里,两人相互扶持,共同走过风雨,如今却阴阳两隔,这份哀痛,又岂是常人所能体会?


四、沧海巫山,唯你是念

离思五首·其四》

唐·元稹

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将对亡妻的爱,推向了极致。在他的心中,妻子就是那浩瀚的沧海,就是那巍峨的巫山,世间再无任何女子,能与之相比。


“半缘修道半缘君”,看似超脱,实则是用情至深的无奈。他将自己的情感,深深地埋藏在心底,用修道来掩饰内心的伤痛,可又有谁知道,那“修道”的背后,是对亡妻无尽的思念与眷恋?


五、绿窗红泪,痴数春星

青衫湿·悼亡》

清·纳兰性德

近来无限伤心事,谁与话长更?从教分付,绿窗红泪,早雁初莺。

当时领略,而今断送,总负多情。忽疑君到,漆灯风飐,痴数春星。

纳兰性德的《青衫湿·悼亡》,满纸皆是伤心泪。“近来无限伤心事,谁与话长更?”这一句质问,道出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无助。那些曾经与妻子共度的美好时光,如今都成了刺痛心灵的利刃。


“忽疑君到,漆灯风飐,痴数春星”,在思念的煎熬中,他常常产生幻觉,仿佛妻子就在身边。可当幻觉消散,只剩下他独自一人,痴痴地数着天上的星星,在无尽的黑暗中,寻找着那一丝慰藉。


六、沈园遗梦,

惊鸿不再

沈园二首·其一》

宋—陆游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陆游的《沈园二首·其一》,是一曲关于爱情的挽歌。沈园的斜阳依旧,画角声依旧哀婉,可那曾经与唐婉共度的美好时光,却已一去不复返。“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桥下的春波依旧碧绿,可那如惊鸿般美丽的身影,却只能在回忆中寻觅。


物是人非事事休,面对这熟悉又陌生的沈园,陆游心中的哀伤,又有谁能懂?那曾经的爱情,就像一场美丽的梦,醒来后,只剩下无尽的惆怅与思念。


七、西风独凉,寻

常不再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以清冷的意象,勾勒出一幅孤寂的画面。“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西风萧瑟,黄叶飘零,疏窗紧闭,这凄凉的景象,恰如他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曾经与妻子把酒言欢、赌书泼茶的温馨场景,如今回想起来,是那么的珍贵。可当时却只觉得这些都是寻常之事,直到失去后,才懂得珍惜。这份遗憾,成了他心中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


八、丹青难绘,伤心无限

《南乡子·为亡妇题照》

清·纳兰性德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鲽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南乡子·为亡妇题照》中,纳兰性德泪水哽咽,满心悔恨。“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他悔恨自己从前没有好好珍惜与妻子的时光,如今只能在画像中,寻找那熟悉的容颜。


“一片伤心画不成”,心中的伤痛,又岂是画笔所能描绘?那午夜惊醒的梦,那风檐夜雨的铃,都成了他思念妻子的寄托。每一个孤独的夜晚,他都在回忆中度过,在思念中煎熬。


九、寒更雨歇,埋愁之地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清·顾贞观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谁识我,此时意。

无言独对斜阳里。甚恻恻、心无绪。尚想桃花人面,旧家庭院,重门深闭。手泽空留悲切意,泪和灯烬香凝穗。最不忍、清夜闻笛。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底。

顾贞观的《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字字泣血,句句含悲。“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在这寒更雨歇的葬花时节,他独自站在空阶上,泪水滴落在冰冷的地面上。


“手泽空留悲切意,泪和灯烬香凝穗”,妻子留下的物品,承载着无尽的思念与悲伤。每当夜深人静,他望着那凝结的灯花,泪水便止不住地流淌。这份思念,如同那绵绵不绝的细雨,浸润着他的心田,让他无法释怀。


十、梧桐半死,鸳鸯失伴

《鹧鸪天·半死桐》

宋·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贺铸的《鹧鸪天·半死桐》,将失去妻子后的孤独与痛苦,刻画得入木三分。“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他将自己比作半死的梧桐,失伴的鸳鸯,形象地表达了失去妻子后的凄凉心境。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曾经,妻子在夜晚为他挑灯补衣的温馨场景,如今已成为遥不可及的回忆。那空荡的床铺,那淅淅沥沥的雨声,都在诉说着他的孤独与寂寞。


这些悼亡诗,是古人用生命谱写的悲歌,是他们对逝去之人最深沉的思念。它们穿越千年时光,依然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感受到那份真挚而又浓烈的情感。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让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静下心来,读一读这些悼亡诗,感受那藏在文字背后的人间至情,让思念在诗意中永恒。

还有哪些悼亡诗词,评论区说说

《秋舫吟》:悼亡之绝唱

汪云任(1784—1850),字孟棠,号茧园,清代盱眙县人,进士,官至陕西布政使。他悼念铁心夫人张瑶娘的格律组诗《秋舫吟》, “字字血,声声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该诗曾在民间广为流传,辗转传抄二百余年,至今未能付梓。以其情、真、实、切、忠、信、雅、达的艺术魅力,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周渊龙《趣味诗文》第282页)。

追求自由恋爱,才子与歌女的爱情悲剧

嘉庆十一年早春,盱眙天台山积雪初融,溪水淙淙。风华正茂的才子汪云任从县学归来,遇见了张瑶娘,两人言谈甚欢,相见恨晚。此前,汪云任由父母包办,与同里吴氏定了亲,还未成婚。吴氏为富家小姐,但是强扭的瓜不甜,汪云任和她在一起总觉得话不投机,没共同语言。年轻貌美的瑶娘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棋琴书画样样通,活泼开朗,汪云任感到遇见了知音。瑶娘因父亲病故,家道衰落,为生活所迫,靠卖唱为生,与母亲相依为命。歌女当时被称为戏子,身份低下,为主流社会所不齿,因此汪云任不敢将此事告诉父亲。两人经常幽会,倾诉爱慕之意。不久,恋情被发现,贡生出身的父亲在当地是一个名人,对儿子的期望很高,认为儿子才华出众,前途无量,和一个戏子恋爱不仅有辱门楣,也是自毁前途,于是严加训斥,责令断绝来往。面对重重阻力,二人不妥协,继续暗中来往。父亲发觉后勃然大怒,父子之间爆发了多次激烈的冲突。

汪云任与张瑶娘依然来往。在张瑶娘的鼓励下,嘉庆十二年,年仅23岁的汪云任中举,消息传来,轰动了整个盱眙。如此年轻的举人,盱眙历史上从没出现过。汪氏举族庆贺,热闹非凡。中举后,汪云任成了地方名人,却不顾世人的嘲讽,对张瑶娘依然一往情深,两人相敬如傧,常在一起吟诗弈棋,感情甚笃。

嘉庆十三年(1808),汪云任赴京考进士,名落孙山。归来后,瑶娘以她的密意柔情抚慰云任落寞的心,红袖添香,常常陪读到深夜。三年后,又是大比之时,瑶娘请求陪同云任赴京赶考。一路上,瑶娘为云任洗衣做饭,补衣修袜,还为云任弹琴唱歌以消除旅途的寂寞、疲惫。抵京后,瑶娘担负了所有家务,让云任一心备考。由于忙碌和水土不服,瑶娘很快就生病了,不停咳嗽,咯血,日见沉重,一天比一天消瘦。为不让云任分神,她极力地隐瞒着病情,还天天在佛像前焚香,为云任祈福。结果,云任还是落榜了。消息传来,瑶娘病情迅速恶化,卧床不起。云任倾囊相救,遍访京城名医,最终没能挽回瑶娘的性命。年仅二十二岁的瑶娘客死他乡,云任搥胸顿足,悲痛欲绝,后悔莫及。

断肠泣血,残春哭到秋风冷

在抚棺归葬故乡的漫漫路途上,汪云任肝肠寸断,长歌当哭,写下悼亡诗歌《秋舫吟》三十首。第一首是总纲,为全组诗歌定了浓浓的悲伤基调:

憔悴秋心一夜中,湿云和雨压孤篷。汀花岸草如人瘦,舞扇歌裙逐水空。香返残魂成梦幻,诗题往事说愁工。临流洒尽盈腔血,染出霜枫几树红。

凄风苦雨,乌云翻滚,运河上一叶载有瑶娘棺材的孤舟随风飘荡。诗人落榜又痛失爱人,呼天抢地,悲愤难抑,满腔痛楚化为一首首哀歌。第二首至第十首叙写瑶娘病危、去世、哭丧、入殓、招魂、祭奠、运棺等情形。瑶娘病情加重,“十全妙手医无术,一瓣心香佛枉祈” (之五),医生束手无策。“犹忆临危减玉容,可怜执手泪沾胸。回生有药难驱竖,到死无言怕恼侬” (之二),诗人紧握着瑶娘的手,泪水沾胸;瑶娘怕他难过,到死不哼一声。相识六年,两人感情很好,“比翼禽栖连理枝,寻常不忍一朝离” (之四),现在却“半夜心伤长诀别,六年恩尽此须臾” (之七)、“廿二年华消歇易,三千里路别离哀” (之十)。瑶娘客死他乡,成了孤魂野鬼,诗人沉痛地问道:“魂归识得家山否,月淡烟昏路万重?” (之二),担心瑶娘魂魄找不到回家的路。这是何等的哀痛!

《秋舫吟》中间十首重点叙说与张瑶娘相遇、相恋到结合的经历。“欢喜真成宿世冤,愿抛慈母嫁王孙。并刀剪发留香泽,鲛帕题诗渍泪痕” (十三)、“风流曾不畏人嘲,话到绸缪似漆胶” (十三),两人一见钟情,不顾家长的反对,不畏惧世人的嘲讽,毅然结合到一起,下棋、饮酒、品茶、吟诗作赋、填词唱歌,度过许多美好时光。春天,瑶娘到南园摘花斗草,绿染罗裙;冬天,她先入被窝把被子捂热,等候寒窗苦读的汪云任上床。汪云任参加乡试去了,张瑶娘独居朱户,重门深闭,日夜思念,事事阑珊,一直等到他回来的时候,才解眉头作笑颜。第二十首是对美好生活的概括和总结:

消魂一曲忆秦娥,填得新词赋于歌。煮酒栏前邀月姊,呼茶槛外倩莺哥。乍惊春梦花敲户,同看秋星鹊架河。如此风光乐年少,人生能得几回过?

瑶娘能歌善舞,汪云任为她填了一首《忆秦娥》,她放声歌唱。唱毕,他们又煮酒赏月。春日一同看花,秋夜遥望牛郎织女星,谈论美好的神话传说,这是他们最难忘的时光,可惜太短暂了。

《秋舫吟》最后十首抒发自己不尽的思念及无法排解的痛楚,“新诗和泪写霜缣,一字初成血缕添” (二十九)、“残春哭到秋风冷,酬尔当年泪万行” (二十二);抒写丧偶的孤独、凄凉,“夜半醒来孤月坠,绝无人问柳耆卿” (二十二);叙说瑶娘悲惨的身世,“身似寒花弱不胜,欲凋犹自恋枯藤。一生多难鱼惊饵,万里依人鸟避矰” (二十五);回忆瑶娘抱病为自己补衣服、同游芦沟桥的情形,“同车曾记渡芦沟,暮雨晨霜伴我游。砧板雅堪充旅柝,篝灯亲为补征裘” (二十六);写瑶娘关注考试结果,求佛保佑,“关心蕊榜先期数,稽首莲台细语求” (二十六)。最后一首诗是总结:

细雨潇潇湿暮帆,愁怀如草力难芟。可怜此日肠都断,说到平生口欲缄。半世飘零歌白苎,三更涕泪渍青衫。船头吟罢凭棺哭,此恨绵绵再世衔。

此首诗与第一首相呼应,抒写失去瑶娘的悲和恨。《秋舫吟》抄本第三十一首系后人伪托,因为史料称它只有三十首,而且其内容与前面作品相抵牾。

与潘岳《悼亡诗》、元稹《遣悲怀》、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纳兰性德《南乡子·为亡妇题照》及《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诸悼亡名作相比,《秋舫吟》有三个特点:一体例新。它按照三十韵部顺序排列,一韵一首,在中国诗歌史上系首创。二规模大。悼亡诗一般是一首至数首,而《秋舫吟》组诗长达三十首。三内容广。不仅写死后哀痛,也写相识相恋相处的悲欢离合之情。四风格多样。有的沉郁,有的平和,有的典雅,有的通俗,堪称悼亡之绝唱。

此恨绵绵无绝期

汪云任把瑶娘运回家乡,安葬在生前一起游览过的盱眙城南风光秀美的水南村。他深深自责,无法原谅自己的过失,许多年不能从悲伤中走出来。

嘉庆二十二年,汪云任中进士,次年到广东番禺任知县,远离家乡,怀念瑶娘,请当时的画家绘像以解思念之情。汪云任一直念念不忘张瑶娘,前后花了十五年时间,在各地采奇花异草,运回盱眙,在瑶娘墓地处兴建花园,这就是被南河道总督兼署两江总督麟庆称为清代江北第一园的“汪园”。道光二十二年,汪云任由山东督粮道调到朝廷任通政司参议,乘船沿运河北上,触景生情,感慨万千,至潞河时请画家重绘瑶娘画像,并请友人题诗。王荫槐《题云堂唤铁图》云:“两粤三江宦辙随,老怀一日总难离。乌纱自罢相怜句,碧玉回思未嫁时。誓夜私情风雀听,忍寒坚信雪梅知。只愁倩影图中仿,难肖回肠万种痴。”此诗诉说汪云任多年来对张瑶娘的刻骨思念之情。在另外一首诗中,王荫槐说:“生肖重展蓼花秋,旧友官斋话昔游。此日旌旗鬲津舫,当年风雨潞河舟。封侯慧识怜青眼,绝命痴情感白头。冰帕低声歌婉转,翠眉含笑复含愁”(《重题张瑶娘遗像》),回顾往事,描写汪张之间的深厚感情,寄托了汪云任的无限哀思。

道光二十九年五月初七,汪云任在北京去世。根据生前遗愿,家人把他葬于汪园内张瑶娘墓侧,并栽种合欢树。不久,合欢树便枝繁叶茂,互相交错,连为一体。他虽娶一妻二妾,但瑶娘是他一生的最爱,一生最在怀念她,在其心中没有人能取代她。

《秋舫吟》的传播和影响

《秋舫吟》面世后,得到士大夫阶层的广泛好评,传播甚广。清朝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卷五记载云:“张姬,盱眙汪孟棠观察云任爱姬也,早卒。汪固深于情者,思之殊切。都中友以‘茧子’呼之,谓其多情缠绵若茧也,汪即别号茧兹。家伯山太守为姬作传,汪归舟咏长律三十首,曰《秋舫吟》。”北京、上海等地图书馆中有《姚伯山文集》,笔者曾前往查阅,未见到《张瑶娘传》。

清代著名剧作家仲振履读罢《秋舫吟》,被深深地打动了,于是创作了以汪云任、张瑶娘二人的爱情故事为原型的剧本《冰绡帕传奇》,二卷二十四出,并搬上舞台演出,成为文坛佳话。

《秋舫吟》以抄本形式传播近二百年之后,1992年,盱眙老干部孙永宽先生自费编印了《秋舫吟与诞鹤园》一书,《秋舫吟》终于有了印本,受到当代许多读者的喜爱,引起他们的共鸣,纷纷唱和。如安徽诗人吉维庄先生有词云:
南乡子•夜读盱眙汪孟棠《秋舫吟》
孤舫吊芳灵,难舍瑶娘未了情。十里盱城惊艳处,娉婷,花貌冰姿玉骨盈。
月淡紫箫吟,夜泊清淮几涕零。那计仙凡生死隔,贤卿,来世姻缘今续娉。

曲阳先生读了吉维庄的词,感慨万分,步原韵写了一首词:

兰舫寄虚灵,铁骨男儿未负情。梦托盱山连理树,婷婷,秋雨撩人珠泪盈。
箫韵恁悲鸣,素帕红绡两涕零。紫竹扶风空有影,卿卿,人世黄泉相问娉。

《秋舫吟》的艺术魅力,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一斑。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