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推荐《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3 18:29

推荐《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在撰写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作文时,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讲话的主题,如表达对毕业生们的祝福、对学校教育的总结、对未来的展望等。
2. 结构安排:毕业典礼讲话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开场、正文、结尾。在撰写时,注意保持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3. 开场白:开场白要简洁明了,可以引用一些名言、诗词或与毕业相关的典故,以引起听众的共鸣。
4. 正文内容:
a. 回顾过去:回顾学校的发展历程,表达对师生们的感谢,对学校取得的成就进行总结。
b. 鼓励毕业生:对毕业生们表示祝贺,肯定他们的努力和付出,鼓励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c. 告诫与期望:提醒毕业生们要珍惜时光,不断学习,培养良好的品德,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
d. 感谢与祝福:感谢毕业生们为学校带来的荣誉,祝福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取得成功。
5. 结尾:结尾部分要简洁有力,可以引用一些名言或诗词,表达对毕业生们的美好祝愿。
6. 语言表达:
a. 通俗易懂:讲话内容要贴近生活,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使听众易于理解。
b. 情感真挚:表达对毕业生们的关爱和期望,使讲话充满感染力。

从大学到“大学”,终身学习!校长金力在2025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全文来了

6月20日,复旦大学2025届本科生毕业典礼和研究生毕业典礼分别于上下午在复旦大学正大体育馆隆重举行。典礼上,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向2025届毕业生们送上了毕业寄语——


终身学习 自主发展

——在2025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复旦大学校长 金力

2025年6月20日

六月梅熟,又是一年毕业时。今天,3588名本科毕业生将带着复旦的百廿芳华奔赴世界各地,开启人生新篇章。我代表学校,为同学们送上最深挚的祝福,并向悉心培育大家的师长和帮助年轻人成长的社会各界,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2025届是具有特别涵义的一届毕业生。四年前,同学们踩着“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鼓点,开始了大学生活;四年后,伴随学校第三个甲子新起点的号角,共赴复旦人新的强国征程。能踏着这两个节点顺利毕业,同学们是名副其实的“强国一代”“百廿一届”,祝贺大家!


看着在座各位,不由想起当年的我们。转眼间,我们1985届已经毕业40年了。这40年是苟日新、又日新的时代,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跋涉。回顾旅途,最想与大家分享四个字:终身学习。创新是复旦最鲜明的特质。复旦人能在茫茫人海中一眼找到彼此,能拥有持续创新的底气和能力,首先因为我们懂得学习的意义,愿意一辈子做一个学习者,终身学习、终身创新、终身成长。


复旦人从小学到大,还将从大学到老。不同的是,进大学之前是“被教育者”,学会读书、学会考试,顺利进了复旦;本科阶段的核心是学会学习,完成从受“教育”到会“学习”的转变;本科毕业,意味着纯粹意义的学生时代结束了,从学生到学习者,往后的学习离不开探究和应用的融合、兴趣和实践的契合、外部需要和内在驱动的结合。


真正的终身学习者,懂得学习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人的创造性和自由全面发展的动力源泉。


通过学习,我们葆有自主发展的权利。


学习,解放和保护人的主体性。卓越的大学教育,培养“自主的人”,而非“工具人”。为人的创造性发展提供无限可能,始终是我们的教育目标。大学四年学习的内容,很多将被淡忘。复旦赋予大家最宝贵的东西,不是知识,更不是名校光环,而是自立自强的精神和自主选择的态度。


面对百年变局、科技大潮、社会变革,面对未来和人生的不确定性,同学们难免彷徨和焦虑。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复旦人“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讲透了以学促知、知行合一的道理。终身学习、自主探究,是我们点亮人生价值的灯,是摆渡到理想彼岸的船和桨。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不断进步、持续创新的信念和实践,而不是安稳的状态。


复旦人不甘于“被定义的人生”“被设计的未来”,即便不能创造剧本,也会选择书写自己的台词;不急于展示 “会什么”,而是喜欢多问一句“是什么”“为什么”;不愿意复制已有答案,而是敢于提出问题并寻求自己的答案。这样的成长会积攒起更坚实更持久的力量,让自己的路走得更稳更远,让人生渐入佳境。


通过学习,我们获得改造世界的能力。

学习是认识世界,更是为了改造世界。本科阶段,大家都接受了以学科为基础的知识和方法训练,但现实世界不是由学科构成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进步,需要解决许许多多实际问题,既有科学和技术问题,也有社会和思想问题。这两年,复旦推进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把创新能力作为核心,倡导多潜质、高潜能的“干细胞式”人才培养理念,去打通学段、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立交桥,就是希望帮助同学们跨越从专业到现实世界、从知识到解决问题的鸿沟。


终身学习的普遍场景,是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的奋斗体验,是把握变化、改造世界的曲折过程。复旦人坚守专业精神,但绝不会固守专业领地,而是按照国家需要、个性志趣和发展需求,去建构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矩阵。大家听过许多学长破界成才的故事,刚才又听到很多很好的故事,也见过许多身边同学跨界生长的案例。复旦人不应被惯性和成见所束缚,而要为更美好的世界,去探索未知、跨界破界、创新创造、追求卓越。只有舒适区之外,才是成长真正发生的地方。


通过学习,我们让生活之树长青。

曾有荷兰学者研究表明,经常用脑的人拥有更长的健康寿命和平均寿命。树木需要阳光雨露才能常青,人则需要学习保持心灵的活力。如果停止学习,容易陷入思想僵化、情绪低迷、动力不足的状态,像一颗缺乏营养的树,走向枯萎。


复旦人渴望拥有自强的翅膀和有趣的灵魂。复旦人的长青树,源自学习带来的精神自由和富足。学习不仅为了解决问题,更是贯穿人生的态度;不仅是投资未来,更是价值追求。只要学习,就会有成长;只要成长,便不会老去。期待大家保持兴趣、保持好奇、保持热爱,让平凡的日子不断闪亮,既能欣赏天上的月亮,也能弯腰捡起六便士。


学校把服务复旦人的终身学习,作为建设创新型大学的重要战略。我们将通过校友会、终身教育集团,源源不断提供学习资源和服务。


今天以后,大家是校友了。建议首先开通校友卡,继续与母校的链接;并希望大家经常留下宝贵意见,帮助母校变得更好。无论何时,母校都为大家留一盏灯、开一扇门、备一片温柔的草地,这里有你们出发时的初心和最温暖的支持。


最后,引用一句王长田校友创作的歌词,为大家送上临别祝福:在浮躁拥挤的世界里,带你的心去飞翔;继续闪亮的人生吧,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这是我们自豪的模样!


祝2025届毕业快乐、青春万岁!


从大学到“大学”

——在2025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复旦大学校长 金力

2025年6月20日

今天,我们相聚于此,共同见证这个庄重而喜悦的时刻。首先,我代表学校,向毕业的全体研究生们致以最诚挚的祝贺,向爱护支持你们的师长亲友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研究生毕业,是人生的一个特殊的节点。大家即将告别校园,走向另一所“大学”——“社会大学”。过去几年,同学们在实验室熬过的夜、在图书馆读过的文献、在学术砥砺中擦出的火花,已经开花结果。从今往后,大家将进入更加广阔、更为复杂、更具有挑战的“课堂”:现实生活。前苏联作家高尔基曾把青年时代求索知识人生、参与社会变革的经历和思考写成了自传体的小说,书名就叫《我的大学》。在他笔下,人生的大学不在校园之内,而在于个人和现实生活的每一次砥砺碰撞,在于认识社会、改造世界的奋斗进程。


大学有两个含义,既是现代高等教育机构,也是一种境界和追求。《礼记》里论述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关乎生命境界提升的终身课题。从大学校园到社会“大学”,从复旦这所正在建设的创新型大学汇入迈向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宏伟征程,不仅是从学术殿堂到实践天地的空间转换,更是从学术训练到生命修炼的意义升华。完成研究生学业,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结,而是另一种更深刻学习的开始:在社会这所没有毕业典礼的“大学”,永远葆有使命和热情,终身学习、终身创新、终身成长。


那么如何实现这样的角色跨越?同学们在复旦求学,已经为此做了很多准备。复旦人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创新是我们最鲜明的特质。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建校120周年贺信中强调“与时代同步伐”,这是一代代复旦人的生动写照。同学们就读期间,学校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力图改变传统大学相对封闭的模式,探索“开环大学”新格局:从科研创新体系到人才培养模式,都构建起融合创新的立交桥,打破一二课堂的藩篱、学科专业的界限、校内校外的隔阂,充分释放复旦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开环”办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大家完成从学生向学习者、创新者的转变,为人的创造性和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面对百年变局、科技浪潮和社会变革,如何把校园里获得的素养能力,转化为应对复杂开放世界的生存智慧?这里提三点建议,与大家共勉:


第一,“知识代谢”与“认知免疫”并重。

经过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学术训练,大家都具备了基本的知识架构,掌握了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但站在智能社会的门槛上,知识“半衰期”急剧缩短,先积累后应用的传统认知模式很难应对爆炸的信息量。


所以我们亟需加强两种思维能力:一是“知识代谢”能力,主动快速地更新认知,像更新学术文献一样更新个人的知识库;二是“认知免疫”能力,抵御信息污染,培养对信息过载的抵抗力。两者如同人体的新陈代谢和免疫系统,紧密协作、相互影响,共同维持我们认知系统的健康。


第二,“解决问题”与“定义问题”并重。

客观看,研究生阶段的许多创新侧重解决问题,运用专业工具寻找最优解。在学习创新阶段,大家擅长解决定义明确的问题;进入社会后,更亟需发现和定义问题的能力。正如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进化》中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当然,定义问题与解决问题相辅相成。定义问题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方向,而解决问题能验证问题定义的准确性。我们具备完整的问题建构和解构能力,改造世界才会游刃有余。


第三,“专业精神”与“跨界思维”并重。

专业精神是对工作负责到底的态度。在高度分工的社会里,专业精神是立身之本、成事之基。而在开放创新的社会里,跨界思维对于打破思维定式、促进融合创新、增强适应能力,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专业精神和跨界思维互为支撑。没有专业根基的跨界,容易流于表面、缺少深度。而有价值的创新,往往是基于某一领域深刻理解之后的拓展和迁移。跨界能带来新工具、新方法、新问题,推动专业的新发现。


在复旦园里,我们鼓励大家交叉合作和融合创新。进入社会,希望大家既有专业的深度,也有跨界的广度;既在专业领域持续深耕,又主动拓宽认知的边界。


同学们!从今往后,大家就有两个“终身大学”了。


一个是终身的社会“大学”。作为复旦新一个甲子的首批毕业生,大家将汇入创新大潮、强国征程、时代洪流,发光发亮。期待大家,用创造和担当去书写自己的人生,活出自己的模样。


还有一个是精神上的“终身大学”。“复旦人”将是大家一生的称谓。母校永远守望大家、支持大家、服务大家。校友永远是复旦最可靠的力量。无论走多远,记得常回家看看。也请大家持续关心母校、提供宝贵经验和意见,让复旦变得更好。


祝2025届研究生毕业快乐、前程似锦!

摄影 | 成 钊

责编 | 汪祯仪

编辑 | 徐佳徽

重庆大学校长王树新在2025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全文)

坚 韧

——在2025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

仪式上的讲话

校长 王树新

(2025年6月28日)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山城盛夏,草木葱茏,万物竞秀。今天,我们在此隆重举行2025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共襄学成之喜,共享成长荣光。首先,我谨代表学校及全体师生员工,向同学们顺利毕业表示热烈祝贺!同时,也请你们和我一道,向关心支持你们的师长亲友致以崇高敬意!


1936年的今天,重庆大学举办了首届毕业典礼,41名毕业生在风雨如晦中点燃救亡图存的火种。如今,每年的6月28日,我们都会准时相聚在风雨操场,用一场无惧风雨的青春盛典,传递不灭薪火,共赴复兴征程。岁月更替,初心如磐,一代又一代重大人,始终与祖国同呼吸、与城市共脉动、与学校齐奋进。回首同行之路,我们共同见证国家发展行稳致远——党的二十大举旗定向,教育强国建设高位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步履铿锵;共同感受山城巨变气象万千——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加速崛起,内陆开放综合枢纽通江达海,现代化新重庆活力奔涌;共同推动学校事业蒸蒸日上——工程学跻身ESI全球前万分之一,科学中心筑起创新高地,智谷校区吹响建设号角,“百年新重大”壮丽蓝图正在全校师生勠力同心中恢宏铺展。


过去几年,同学们在英雄之城“坚韧、忠勇、开放、争先”的城市精神浸润下,在百年学府“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的校训文化熏陶中,孜孜以求、锐意进取、实现蜕变。图书馆的挑灯夜读,实验室的反复求证,是你们求知问道、智破难题的最美身影;调研实践的长途跋涉,运动赛场的全力冲刺,是你们奋勇争先、砥砺拼搏的生动写照;抗击疫情的守望相助,迎战山火的挺身逆行,是你们迎难而上、守护家园的青春担当。在不断的探索、磨砺与超越中,“坚韧”早已成为你们人生成长路上最厚重的底色、最可贵的品质。


同学们,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面对强国建设的历史重任,面对科技裂变的机遇挑战,站在时代岔路口,迈上人生新阶段,拥有坚韧的力量更显重要。它是登高望远的战略定力,自觉将“小我”融入“大我”,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格局境界,保持清醒,坚守自我,在时序更迭中校准人生航向;也是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坚持用“微光”汇聚“星火”,以“山登绝顶我为峰”的信念追求,自立自强,豁达奉献,在攻坚克难中淬炼人生价值;更是破局立新的实践智慧,善于应“变局”勇拓“新局”,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决心魄力,拥抱改变,创造改变,在守正开新中熔铸人生华章。


临别之际,希望大家将这份坚韧的品质装入行囊,让其始终成为你们未来风雨兼程最坚实的底气、最可靠的铠甲。




一要做理想远大的深耕者,以坚韧之志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天下古今之人,未有无志而建功成事者。”只有树立远大志向,并为之不懈奋斗,才能在日复一日的耕耘和积淀中成就伟大的事业。材料学院潘复生院士三十年如一日深耕镁合金领域科技创新,带领团队从基础研究到前沿应用,助力“天舟”遨游寰宇。今天来到现场的王永泉校友,十年磨一剑,攻坚卫星导航关键核心技术,支撑“北斗”闪耀苍穹。他们都心怀科技报国梦,以不同的轨迹共同丈量中国航天的广阔征程,用坚守印证了唯有向下扎稳根基,方能向上触摸星空。


翻开今年的毕业名册,我们欣喜地看到,公管学院王熙斌同学将前往西藏洛扎县,在祖国边陲书写基层治理的青春答卷;航空学院汪航同学将就职中航飞机设计研究所,用专业所长托举大国重器的腾飞梦想;法学院李源信同学将入职最高人民法院,在服务法治中国建设中彰显青年的时代担当……无论你们走向何处,希望同学们胸怀远大理想,以“不期一驾之企及,惟是十驾之不休”的执着与笃定,永葆终身学习的热忱,在各自领域深耕细作,以坚韧之志绘就青春底色,成就人生高度。




二要做无惧艰难的挑战者,以坚韧之姿知难而进、披荆斩棘。


“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越是“至远”之事业,越需要付出“至难”之艰辛。当下,应对大国博弈、奋进强国建设亟需更多闯关夺隘的时代先锋,向最难处攻坚,向最前沿挺进,不断抢占制高点。电气学院蒋兴良教授无惧高海拔雪峰山的极端严寒,成功创建世界首个能源装备安全野外观测站,铸就电网覆冰预警的科技盾牌,如今又在武隆新基地再攀科研新高峰。前沿院潘瑜教授主动挑战低温热电材料匮乏难题,创新引入拓扑量子材料磁热电效应,为全固态制冷技术开辟了全新路径,成功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先锋者”榜单。


无惧艰难、勇于挑战的锐气与韧劲同样闪耀在同学们身上。“野蛮生长”学生跑团连续两年刷新高校百英里接力赛纪录,他们用每人每周百公里起步的坚持,在一次次挑战极限中超越自我。荣获学校“争先创优学生年度人物”的土木学院雷振博同学,瞄准风机减振前沿交叉方向,用创新研发的风阻尼器助推“绿电”产业高质量发展。青春因挑战而绚烂,希望同学们勇担时代使命,敢于挑战、乐于挑战,在奋进新征程上不断将时代的“发展考题”和个人的“成长课题”转化为青春的“创新答卷”,以坚韧之姿大胆创造属于你们、也属于这个伟大时代的无限可能。




三要做脚踏实地的行动者,以坚韧之力勇毅前行、玉汝于成。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空想者常耽溺于“完美计划”的幻影,在反复权衡和犹豫中错失良机。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更多实干家和行动派。任正非校友在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说:“不去想困难,干就完了,一步一步往前走。”正是这种“行动即答案”的魄力,引领华为在重重封锁中持续突围,不断攻克“卡脖子”难题,铸就中国科技的硬核脊梁。卓越工程师学院董震同学深入企业一线,全程参与钠离子电池储能项目攻关,正是将课堂所学转化为解决实际工程难题的扎实行动,使其成为全国首批以实践成果获得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


干字当头的实践担当,一样深刻体现在学校每年超9万人次的志愿服务中,重大人的身影广泛活跃在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生态守护、科技助企、赛会保障等一线,大家用脚步丈量责任、用汗水浇灌希望、用奉献诠释青春,正是践行“知行合一”的真实映照。希望同学们坚持躬身实干,用“行动敞亮”取代“口号响亮”,力戒拖延、拒绝“躺平”、反对内耗,注重从眼前事、身边事做起,不断实践、持续精进,以坚韧之力扛起青春之责。只要步履不停,平凡同样可以铸就非凡。


同学们,强国建设期盼青年力量,时代发展呼唤青年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只要青年都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能充满活力、充满后劲、充满希望。”人生因坚韧而卓越,青春因奋斗而璀璨。希望大家以坚韧厚植深耕之志、塑造挑战之勇、砥砺行动之魄,在祖国需要处挺膺担当,在时代浪潮中敢闯善为,在复兴征程上接力冲锋,奋力谱写属于你们的精彩人生乐章!


亲爱的同学们,无论你们未来身在何处,走得多远,母校永远牵挂你们、支持你们。祝愿你们坚韧如初,前程似锦!传承重大情,成就重大事!


谢谢大家!



摄影:重庆大学新闻宣传学生记者团,刘力

编辑:重庆大学新闻宣传学生记者团 王钰雯

校对:秦婷

责编:张婧 卢继

审核:赵深艳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