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03 20:27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白杨礼赞》读后感的300字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突出主题:明确文章的主题,即对《白杨礼赞》这部作品的感受和评价。可以从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阐述。
2. 结构清晰:按照一定的结构进行写作,如开头、主体和结尾。开头部分简要介绍作品背景和自己的阅读感受;主体部分围绕主题展开论述,分点阐述;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
3. 语言精炼:在300字的篇幅内,要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冗长的句子和重复的词语。
4. 举例论证:在论述过程中,可以适当引用作品中的具体事例或情节,以增强说服力。但要注意不要过多引用,以免影响文章的整体结构。
5. 表达真情实感:读后感要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真情实感,避免空洞的赞美或批评。可以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出发,谈谈作品给自己带来的启示和感悟。
6. 适当引用名言警句:在论述过程中,可以引用一些与作品主题相关的名言警句,以丰富文章内容,提升文章的品味。
7. 注意字数:确保文章的字数在300字左右,不要过多或过少。
8. 格式规范:按照作文要求,注意文章的格式,如标题、段落、标点等。
普通人的不平凡之路 ——读《白杨礼赞》有感
初见茅盾的《白杨礼赞》一文,是在中学语文课本上。那时,我家房后就有这样一排傲然挺立的白杨树:闪亮的叶子,光滑而带着银色晕圈的树皮,英姿勃发。
我曾经十分好奇,究竟是怎样的际遇,让作者写下这样的传世之作?“《白杨礼赞》非取材于一地或一时”,茅盾曾这样写道。可见,作者对白杨的礼赞并非即兴而发,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满腔热情的喷发。
据了解,1940年,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途中,受邀前往延安。在那里,茅盾亲身感受到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和精神风貌,印象深刻。1941年春,茅盾满怀激情地写下《白杨礼赞》一文,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歌颂北方农民的朴质和坚强不屈,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与赞美。
文中白杨树的“极普通”和“不平凡”让我印象深刻。白杨树在西北极普遍,普遍到让人习以为常、不受重视,但它却“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像极了那些朴质、坚强而又力求上进的人们,如作者提到的北方农民。这种精神,放在今天,不正是我们所要讴歌和赞美的奋斗精神吗?我们大部分人,都生而普通,但再普通的人,只要具有这种“硬核”精神,就会活出“不平凡”的人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刚刚发表的2020年新年贺词中,就提到了这样一些人和事:“一辈子深藏功名、初心不改的张富清,把青春和生命献给脱贫事业的黄文秀,为救火而捐躯的四川木里31名勇士,用自己身体保护战友的杜富国,以十一连胜夺取世界杯冠军的中国女排……”诚如总书记所言,“他们以普通人的平凡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
汗水浇灌收获,实干笃定前行。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面对生活和挑战,唯有全力以赴、百折不挠,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书写不平凡的人生华章。2020年刚刚开始,让我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河南省荥阳市纪委监委 崔苑)
原文赏析
白 杨 礼 赞
茅 盾
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土,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在现在的语文中考中,很多时候都是一篇大作文,一篇小作文。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灵活的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而在小作文中,多出现的是应用文类型,比如通知、读后感、启示之类的。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常见的读后感该如何写。
有的同学看完一本书或读完一篇文章,问他有什么感想,他可以说出很多来,等到要他用文字写出来的时候,却往往不知从何处着手。即使硬着头皮勉强写出来,也不成个读后感的样子------倒象读书笔记。那原因,固然和自己的整个表达能力有关,但从写读后感的方法来看,主要还是因为抓不住要领。
那么该如何抓住要领?答案就是:从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下笔,切忌那种这也想说、那也想谈的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写法。
一定要在切实掌握原作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的基础上,梳理好自己的所感所得,然后摘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以确立这篇读后感的中心思想。这是写读后感之类的文章的一个大前提,这个大前提抓住了,其他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
具体的做法有:
1 列提纲
动笔之前,最好先要围绕自己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拉出一个简单的提纲,就是提纲的腹稿也好,免得顾此失彼,丢了西瓜拣了芝麻------“西瓜”就是感受最深的东西,“芝麻”虽也是“感”,但对所要表达的中心内容来说,毕竞属于次要的东西。
2 不要过多引用原文
很多同学,喜欢在读后感中引用原文,其实这样做非常不好,读后感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即使间或援引原文,也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不能为引用而引用。
援引原文不外乎这么几种情况:或者因为感想由它而来,或者感情需要借它而发,或者作为叙述的对象,或者作为议论的根据。
总之,如果不是出于表达上的实际需要,就不要过多地援引原文,以免喧宾夺主。在表现手法上,读后感一般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但常常辅以抒情------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而且,叙述要简洁,议论要精当,抒情要真挚。
3 简洁精干
读后感的小作文,一定不要写得太长,什么都想写进去。开头交待一下自己所读的书名或篇名,并言简意赅地概括出自己总的感受就好。中间部分,是读后感的主体部分,“感想”、“体会”主要在这一部分抒写。结尾,既要干脆利落,又要含蓄有力。不要在结尾的时候再次重复中间的观点。
最后,关于读后感的题目,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径写某书或某篇文章的读后感,如《<白杨礼赞>读后感》、《<一件小事>读后感》等等;一种是根据自己抒写的内容来确定题目,然后再加副标题,如《象他那样生活—<钢铁是怎 样炼成的>读后有感》。
--------------------------------------------------------------------------------------------------------
我是吴童鞋,我的微信是:loveyuwenke,欢迎大家加我,认识更多的家长们,一起讨论孩子的语文学习、分享学习乐趣、享受美好生活。
我的信念:好的老师+好的方法=让孩子快乐学语文!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