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04 05: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雅舍小品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是围绕雅舍小品的内容、风格、作者观点等方面进行阐述,还是从自己的情感体验、思想感悟等方面展开。
2. 结构安排: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具备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雅舍小品的基本情况,如作者、内容、背景等;主体部分围绕主题展开论述,分析雅舍小品的特色和亮点;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3. 内容分析:在主体部分,要详细分析雅舍小品的各个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 内容:分析小品的内容,探讨其主题、寓意、情感表达等。
b. 风格:分析小品的语言风格、艺术手法、表现手法等。
c. 作者观点:分析作者在小品中表达的观点,如对生活、社会、人性的看法等。
d. 情感体验: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自己对小品内容的感悟和共鸣。
4. 举例论证:在论述过程中,可以适当引用小品中的具体事例或语言,以增强说服力。举例要准确、生动,避免过度引用。
5. 语言表达:读后感作文要求语言通顺、流畅,富有文采。注意以下几点:
a. 词汇运用
有云雅者,正也;又云雅者,素也。由之,雅舍者,正屋也,亦素屋也。然于梁实秋之雅舍,取素屋则妙。因先生之舍非他己有,而租也。他仅仅是一房客而已。而他却释然“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于是他居住雅舍会言,“我住雅舍一日,雅舍一日就为我所有。”
梁实秋
人生的风轻云淡之感因雅舍而略见端倪,而我又因雅舍想起刘禹锡那个陋室,这只是三间面江朝北的茅屋,刘禹锡硬是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因贬谪而失意,却仍不乏追求高雅的志趣,这是人生苦中能作乐的内在修养。难怪孔子也会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
而梁实秋直接命名雅舍来表达人生之修养。可见其对生活有足够的底气和勇气。不怕生活仍高雅之表现一也,梁先生不怕房是租来的,不怕人声嘈杂,不怕周遭俗事繁多。他曾说:“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冠于‘雅舍小品’四字,以示写作所在,且志因缘。”这亦是我对书名的所有理解。雅,本是文人墨客古往今来不断追求的境界。一本墨,一席茶,一盘棋,一张琴足见其风雅。人们所说附庸风雅也无非弄弄笔墨纸砚,琴棋书画而矣。雅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独特的美学体系,无不传递出儒释道文化的精髓。而梁实秋的雅更有另一番风味,雅之生活化,大俗即大雅。梁实秋以书房,文房四宝开篇,讲尽书房应有的模样,以及不同人会出现的不同的书房,而最后却说“书房没有也罢”,这是一种道家不刻意追求随性的高雅。
他分别讲述文房四宝,从中让我明白七紫三羊,三紫七羊原来在说兼毫毛笔,说到宣州纸,湖州笔,徽墨端砚,另加薛涛纸。这些东西己是够雅的了,但他接下来写了很多俗不可耐的事。他写下棋、写旅行、写照相、写理发、写洗澡、写讲价,甚至讲到垃圾。这些看上去都是非常的生活化,好像是旧上海某一个街巷弄堂每天会出现的日常画面,庸俗繁琐,粗鄙邋遢。让我想起周星驰《武功》中包租婆的模样了,穿着睡衣,拖着拖鞋,大卷的卷发棒一个个还在头上,嘴里剔着一个牙签,还时不时大声喉叫,这简直俗得让人恶心。
梁先生就是选取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朴实最常见最俗的一些小事,让你在俗不可耐之时感受到生活的奇特,五彩缤纷,生活的味道,而这没有愤世嫉俗的感慨,没有郁郁不得志的抨击,有的是生活的小智慧、小乐趣。如《读画》他说我想画的最高境界是不可以读得懂的。画给人的是一种心灵上的享受,不可言说,只能意会。他给常人一个台阶,给平凡之人无尽的喜悦;又如《旅行》他说,真正理想的伴侣生活不易的。客厅的好朋友不见得即是旅行的伴侣。理想的伴侣须具备许多条件,不能太脏,不能如泥塑木雕,整日不张嘴,也不能终日喋喋不休,整夜鼾声不已,不能油头滑脑,也不能呆头呆脑,要有说有笑,有动有静,静时能一声不响地陪着你见行云,看夜雨,动时能在草地上打滚像一条鱼;如《衣裳》里他说衣裳是文化中最灿烂的一部分。想想也是,不同朝代,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衣裳,衣裳也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女人喜欢衣裳,其实这是一件好事,每天打扮得出彩得体,其实就是一种生活的态度,爱美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有时候,人一旦有事或身体不适,其实是不想搭理自己外形的,所以衣裳很重要。梁实秋用他特有的眼光说出了衣裳的价值,让我们会心一笑。因此在他的第一辑《人间烟火》中,他极尽庸俗的素材,用最睿智的目光,在嬉笑调侃中表现出其高雅的心智,不缓不急,真是雅人深智。
雅之幽默化
幽默是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意思。列宁说:“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一般一个人的幽默能力和其智商成正比关系。而我现在把它归为生活的态度。一个对生活具有幽默态度的人,必然就是一个有智慧的人,有对生活的热爱,还事情百态一个淡然的微笑,然后以饱满的姿态迎接新的生活,这是智者的行为。殊不知有些现代人对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对一些蝇头小利斤斤计较,耿耿以怀,还时不时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嗤之以鼻,你即使想迎头打声招呼,都可以被他一副俨然的模样缩回了头,紧闭了嘴。正如梁实秋《脸谱》中写到“最令人不快的是一些本来吃得饱,睡得着,红光满面的脸,偏偏带着一股肃杀之气,冷森森地拒人千里之外,看你的时候眼皮都不抬,嘴撇得瓢儿似的,冷不防抬起眼给你一个白眼,黑眼球不知翻到哪里去了。”生活中我们确实能碰到这样的人,我们会抱有一种以牙还牙的态度,也给他一个白眼,但是这样的方式给人一种很郁闷的感觉,无意之中也给自己一个不愉快的心情。而梁先生却用他幽默的语言告诉我们,“这样的人也许是昨天赌了一夜以致睡眠不足,或是接连着腹泻了三天,或是最近遭遇了什么冥凶,否则何以乖戾至此,连一张脸的常态都不能维持了呢?”瞬间让我们释怀很多。
第二辑《人生百态》中他写女人、写男人、写孩子、写老年、中年,写尽人生常态,因为是常态,有些必须是顺其自然,有着老庄的处事哲学,有的也必须后天教育。《孩子》一篇有人认为树大自直,孩子不用管教,小时恣肆一些,大了自然会好。他说可是弯曲的小树,长大是否会直呢?我不敢说。他用一种问句不确定的方式含蓄地表达出内心的想法,给人无穷的意味,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一种幽默的方式。
他不用很犀利的语言来抨击社会怪状。他与鲁迅先生截然不同,鲁迅用他犀利的笔墨无情地揭露中国国人的劣根性,而梁先生用不徐不疾的笔调,在不经意间给你一个生活的见地,在你茫然失措之余有一种意外的惊喜。《医生》中他说,“他不责怪医生。他觉得医生里面固然庸医不少,可是病人里面混虫也很多。有什么样子的病人就有什么样的医生,天造地设。”你还沉浸在对医生的评论中时,他其实话题已转到病人,原来庸医都是病人惯出来的;他写《暴发户》,写他发迹的迅速,写爆发户的暴富,结果他用一句很轻松的语句结语,“暴发户呢?其兴也暴,很可能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语句很轻松,很轻描淡写,但实际上他隐含讽刺,这样的暴发还是不要做罢;最有趣的是他在描写《鼾声》篇时,处处穷尽鼾声讨人之厌。但他结尾一句却令人忍俊不禁,“鼾声是不是讨人厌,问寡妇。”多少的意味深长,而且是采用那一惯而用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手法。问寡妇,你说呢。林语堂曾说:“最上乘的幽默,自然是表示心灵的光辉与智慧的丰富。”是的,我们从梁实秋的文字里读到了生活的智慧,这是智者的诙谐,他不仅给予人轻松一笑,还给予我们生活的哲理。
当然,他也有一颗赤子之心。对于北平,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也有他始终挥洒不出的情结。这是任何一个离开故土,长久在外的游子必有的情。梁实秋1949年离开祖国来到台北,从此定居台湾,人生的大半辈子其实是在台北度过的,因此对台北,对北平都有感情。对于北平,有更多值得回忆的东西。写北平,写北平年景,写小时候过年,看戏、鞭炮、放风筝,写北平的冬天,北平的街道等,这些事,这些物,还有旧时的人,随着年岁的增长,在逐渐逝去,但那份情却越来越深。
总而言之,梁实秋有他对生活的温度,也有对生活理解的高度和深度,他的散文《雅舍小品》不浅薄,又因为他采用一种幽默的笔调,使文章又显得轻松活泼有趣,读起来不繁琐。
大俗之处必有大雅之意,人雅才会舍雅,心雅才会文雅。读罢,你也会雅。
- THE END -
责任编辑/刀麻蛋
图文编辑/楠柯Sharon
图/网络
往期分享
对于有着流浪情结的人来说,流浪生来就流淌着浪漫的血液。但是对于梁实秋来说,流浪却是一种无奈,一种不安,一种痛。但如果是迫于生活而导致身体不断地四处迁移,这个尚可以理解,但只要内心安定,灵魂有依,心守一事地去生活,那么身体上的流浪又算得什么呢?
但遗憾的是,世间很少有人能到达如此境界。或者换句话说,你我皆是,那流浪的世间人。
在《我们这些流浪的中国人》中,梁实秋先生说:“人与疲马羁禽无异,高飞远走,疲于津梁,不免怀念自己的旧家园。”这本书的整个基调便是“怀念”,是一个曾经漂泊在外的人,写给故土、写给故人的情书。
在这本散文集里,随处可见梁先生对往事的追忆,对旧友的惦念。梁先生身处的年月真可称得上是动荡不安,在那个动荡的年月里,流浪便成为了生活的常态,而因了流浪,人与人的相逢与相别便显得短暂如朝露,于是也只能落笔成文,聊以慰安。
梁先生的流浪看似无奈,却也在无奈之中饱蕴着深情。且看他将童年趣事、年少往事、故乡旧事闲闲地、细细地讲来,似乎是在聊家常,但笔下所言之事,无一不沾染着家国之思。由于长时期的流浪,所以诸如每日的家庭琐事,愉快或不愉快的种种经历,在梁先生看来便都别有一种兴味。
然而,像梁先生那个时代的文人们,身体虽然迫于现实而流浪,但至少心灵上还是有所归依的。正如梁实秋的女儿梁文茜所说:“人不管流浪到多远,对于故乡的感情永远是割不断的。”因为故乡有根在,尽管故乡的月亮不一定比别处的更圆,但对长期流浪在外的人来说,看到圆月便思念故乡,于是点滴往事也一起翻涌,此乃人之常情,也正是这种情,才使得梁实秋的文字格外地有嚼头儿。
梁实秋夫妇。图片来自网络。
于此之外,梁先生的散文还随处充溢着一种天然童真之趣。不论是年少时的尴尬,还是成人后的窘迫,梁先生从不刻意隐藏,明明白白地写出来,反倒令人读之倍觉可亲可近。由这些文字,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梁先生的故乡,也能看到自己故乡的影子。
每一个人的故乡,其实都一样。都是屋内闪烁着灯火,桌上堆叠着书本,床头有做着针线活的母亲,醒来便可看见至亲的笑脸。这原本质朴简单的幸福,到了如今,竟被我们这些惯了流浪的人给遗忘掉了。我们一面感叹着内心的虚空和世间的冷漠,一面又对故乡的简单幸福不屑一顾。诚然,远方有实现理想的可能,但故乡也未必就一无是处。我们可以选择流浪,不论是为了谋生,还是为了爱情,不论是迫于无奈,还是主动选择,但只要心能安定,那便是福气。
生活总是琐碎的,平淡的,但在这琐碎平淡之中也自能咂摸出一番滋味来。于是,梁实秋笔下的烧饼、油条和豆汁于他而言便另有着深厚非常的感情;而那“久已不复存在的湫隘的陋巷”虽然已经改头换面,变成了平坦的大道,但只有那陋巷才能唤起梁实秋对故乡的思念,只因他是在这陋巷中生长大的,只有这里才是他的故乡。
人,哪怕走得很远,流浪得再久,只要心头还挂着故乡的月亮,便不算是一个真正孤苦的人。看梁先生文章中的一事一物,全是些不起眼儿的小事物,普通平常得令人都不愿拿正眼多瞧一下。然而在这关于故乡的一事一物之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老派文人优雅又冲和的情感表达:不张扬,不卖弄,不故作深刻,不矫情扭捏,这种刻进了骨子里的对故乡的深情,总能够成为任何一个羁旅在外的游子终生不舍的性格特征。
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流浪的原因更为多元,我们流浪的方向也多了些选择。但是,我们情感上的缺失,在异乡麻木而苍白的生活,看起来似乎是分外潇洒,但也使我们的内心少了些许情感力度,更丧失了许多坚定和信仰。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灵无根的异乡人,才是真正地在流浪着。如果我们的心中缺少了这份对故乡的情感,我们的心便总是悬空着的。从这个层面来说,现代社会里的大多数人,都是那流浪着的异乡人。
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梁实秋先生(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代表作品:《雅舍小品》《槐园梦忆》等。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