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怎么写《设计心理学 读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4 11:11

怎么写《设计心理学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设计心理学》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确定你的读后感是要强调设计心理学的哪个方面,比如设计原则、用户心理、设计方法等。
2. "结构清晰":读后感一般包含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书籍的作者、内容和背景;主体部分阐述你的观点和感受;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展望。
3. "观点明确":在主体部分,要明确表达你对《设计心理学》的看法,包括哪些内容对你影响深刻,哪些观点你不同意等。
4. "结合实例":为了使读后感更具说服力,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或具体的设计案例来阐述你的观点。
5. "深入分析":不仅要描述你对书中内容的理解,还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心理学原理,以及这些原理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
6. "客观评价":在评价书籍时,要尽量保持客观,既要肯定其优点,也要指出其不足。
7. "语言表达":读后感要语言流畅、条理清晰,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同时,注意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8. "篇幅适中":读后感的篇幅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500-800字左右为宜。
以下是一个关于《设计心理学》读后感的写作提纲,供你参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

作者:吴亚芬(江西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教育与健康服务中心副教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深厚的审美趣味、人生智慧、心理哲学等,将其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丰富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助力大学生理解自身与他人、社会之间相互依存与协调的关系,进而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形成更加开放、平稳、包容的心态。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培育大学生健康心理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大学生心理调整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预防和缓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等作为重要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爱包容等价值理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相契合,可将其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营造“文化+心理”融合育人氛围,开设系列课程,创新“文化+心理”教育模式、丰富实践活动,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中全方位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营造“文化+心理”融合教育氛围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和养分。高校管理层应完善顶层设计,切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融合教育资源投入力度,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制度,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专项资金,加大力度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配齐心理咨询室、音乐放松室、宣泄室等,配备高水平心理学专业教师,或者引进校外心理学专家,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同时,高校应引进数字技术,搭建智能化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为大学生开通心理咨询预约线上通道,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工作效率;借助智能教育平台、校园官网、校园论坛、短视频等媒介广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等;通过视频、图文、心理测试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带动大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利用日常生活、学习的碎片化时间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在校园文化长廊中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教育展区,展示文化典籍、经典历史故事、心理健康知识等内容,营造潜移默化的文化育人氛围,让大学生提升对文化与心理的认知,增强对“文化+心理”融合教育实践的认同感。

开设“文化+心理”融合课程

高校心理学专业教师与文化课专业教师合作,开展跨学科教育理论研究,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课程体系,搭建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在内的立体化课程架构。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思想等内容,包括治未病、预防大于治疗的健康观念,仁爱包容、宽以待人的人际观念等。开设“儒家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医养生和心理健康教育”“音乐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等选修课程,以心理学教师为主导,与其他专业学科教师合作,共建心理健康跨学科教学知识图谱。借助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技术,深入开发、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

鉴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选用教材具有专业性强等特征,教师有必要开发校本课程,融入普适性教材内容体系,与原有教材内容进行关联、互补,完善“文化+心理”教学内容体系。教师可在教材不同单元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导读”模块,在课程设计阶段筛选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契合的文化内容作为铺垫,让大学生以文化视角接受、探究心理知识;更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内容,在普适性教材内容的不同单元增加“心理健康知识链接”板块,以故事、漫画等形式传达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理论知识等,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更好地实现心理学、文化、美术等学科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创新“文化+心理”教育模式

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教学方法。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教师灵活选用情景模拟、专题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大学生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获取更多的理论知识。比如,可借助AI技术,呈现庄子逍遥游的故事,选取让大学生放松心情的纯音乐《一花一世界》作为配音,让大学生掌握庄子主张的顺应自然等思想,思考如何通过心理调适提升个体创新能力;组织大学生观看中华武术节目视频,解读中国武术文化中安邦定国、正气凛然、不畏强敌等精神,引领大学生养成不畏困难、知法守法等品质。选用专题讨论法,让大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传统职业观与大学生职业心理”“传统爱情观与新时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等,培育大学生思维转换能力、辩证思考能力,提升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实践教学,提升“文化+心理”实践教育质量。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体验”工作室、绘画和音乐疗法工作坊,让大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来的心理滋养。组织大学生深入校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兴趣调研、心理健康咨询需求问卷调查等实践活动,通过整理调研数据、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为同伴提供积极帮助;倡导大学生在节假日积极参与民俗活动,在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与不同人群交流,了解不同人群的人生经验、生活方式,有效获取心理健康相关的传统智慧,开阔视野、释放心理压力。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对现实的感悟永远是学术研究的源泉和动力

【我是这样做学问的】

作者:田正平(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我是1968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的。毕业后被分配到原冶金部的一家企业,当了4年多建筑工人,后来在这家企业的子弟学校又当了5年多中学老师。1978年,我考取了原杭州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跟随陈学恂教授学习中国教育史。1981年毕业留校工作至2024年完全退休,在教育史这个领域学习、工作了46个年头。

回顾自己近半个世纪走过的学术之路,有两点感受颇深。

第一点感受是,基础研究苦中有乐,确要有坐冷板凳的思想准备。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各有自己的基础学科,有共同规律也有不同特点。教育史作为教育学科的一门基础学科,研究周期长,出成果慢,需要一种对学术研究的兴趣、信念的支撑,需要执着和长期不懈的努力,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苦的;同时,基础研究有苦更有乐,这就是兴趣的满足和收获的喜悦。

20世纪初,当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引进,中国的师范教育还处于萌芽阶段的时候,教育史就与心理学、学校管理学一起,成为教师教育和培训的最基本的课程。一个多世纪以来,教育科学的各分支学科新陈代谢、生生不已,而教育史学科由于其在人才培养和推动教育发展中所具有的潜在性、持久性、综合性特质,决定了它始终是教育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

另一方面,就教育学这个一级学科而言,教育史与其他二级学科相比,在相当长一段时期以来的学术生态环境中,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

我曾做过一个估算,改革开放后全国各高校所招收的前五届教育史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一直坚守初衷从事与教育史学科相关工作的屈指可数,这本无可非议。但我始终认为,选择教育史是我一生中所做出的最正确的抉择之一。于我而言,教育史与自己的习性、兴趣相近,我更感到教育史学科在教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和无法替代的作用。所以,40多年来我一直从事这方面的学习、教学和研究。

在这一过程中,我总的体会是苦中有乐、成果不多,辛勤耕作、总有收获。40多年来,我和团队成员共同完成的学术著作大约是六七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数十篇论文,数量确实不多。但我们认为,这些成果都是长期思考、长期研究的结果。回过头来看,一些主要观点、分析框架甚至是基本史料,都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在推动学科发展和建设过程中作出了自己绵薄的贡献。

教育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它的学习和研究,相对而言,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我又深深感受到,在这块“土地”上,不仅能够领略和体验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的愉悦;而且,能享受到辛勤劳作后收获的乐趣。我经常和研究生们分享这样的一句话:教育史与其他人文学科等基础学科一样,比较“厚道”——你不对她三心二意、朝秦暮楚,而是老老实实和她过日子,她就会对你好,总会结出爱情的果实。

第二点感受是,对现实的感悟永远是研究工作的源泉和动力。

教育史作为教育学的基础学科,要求能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但同时我觉得,真正有担当的史学工作者也一定是一位不脱离现实、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

近代以来出现的一批史学大家,如陈垣、陈寅恪、吕思勉、钱穆等,无一不是在他们做学问、搞研究的过程中始终关注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并以他们特有的方式,为国家、民族所面对的现实问题服务。例如,抗日战争时期这些大家用自己的学术成果激励民族气节,为全民族抗战服务。我们虽然不能与这些大师相提并论,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向大师们学习,是完全应该的。

就我个人而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一段时间,我致力于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史和近代职业教育奠基人黄炎培教育思想的研究。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课题?其实是源于对中国当代教育体制改革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教育体制改革要全面恢复和加强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如何通过对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历史的梳理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总结提炼,为中国当代教育体制改革提供借鉴,是促使我选择这一课题的最初动因。我先后编辑出版了《黄炎培教育论著选》《黄炎培教育思想研究》,努力以我们教育史工作者的劳动成果,为当代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服务。

我和研究团队还共同申请了一个“九五”规划课题,意在总结百年来我国普及义务教育方面的经验教训。经过4年多时间完成了一部书稿《世纪之理想——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并于2000年出版。

我曾在该书“前言”中写道:“一部中国近代义务教育史没有多少辉煌的篇章,而是充满了曲折与痛苦,更多了几分艰辛与悲壮!但是,这毕竟是一部几代人艰苦奋斗的历史。翻检这段逝去的岁月,它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屈辱和无奈,在激起人们感情波澜的同时,理应更多地引发出深沉的思考。”我们在这本书的总体框架设计上下了一番功夫,全书分为理论篇、实践篇与比较篇,特别是比较篇,包括了国内4个不同省区的比较,即意识到中国幅员辽阔,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义务教育推进的不平衡,专门做了些比较研究,试图为现实生活中义务教育的推进提供借鉴。事实上,这个问题在进入21世纪之后日益突出,所谓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教育的不平衡问题,引起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度关注。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外教育交流越来越频繁,大量的留学生走出国门,遍布世界各地;同样,一批批外国留学生、外国教育官员来到中国,学习中国文化和教育。回顾浩瀚中华文明史,仅仅从中外教育交流的角度来考察,就有过多次高潮。如何总结历史上这些经验和教训,为当前的教育交流提供借鉴,又成为我们思考的核心。我与团队成员申报了一个“十五”规划国家课题《中外教育交流史》。我们系统考察了从明末清初至20世纪末的整整4个世纪以来的中外教育交流情况,全书110万字,出版后受到多方面好评。

作为长期耕耘在教育史这样一个基础研究学科的学者,我和团队多年来所取得的成果,几乎都是关注现实社会需要、结合学科特点长期努力的结果。

作为一名学者,尽管从事的学科领域不同,关注现实的方式不同,但是对现实的感悟永远是我们从事学术研究的源泉和动力。

(光明日报记者张胜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2025年06月28日 0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