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04 13: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背影》读后感的三毛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1. 理解文章主旨:首先,要充分理解《背影》这篇文章的主旨,把握作者朱自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在作文中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 结合三毛作品:在作文中,可以将《背影》与三毛的作品相结合,分析两者在主题、人物、情感等方面的异同。这样可以使作文更具深度和广度。
3. 结构清晰:作文的结构要清晰,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在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背影》的背景和作者;主体部分重点分析读后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
4. 语言表达:语言要流畅、生动,避免使用过于生硬的词汇和句式。在描述自己的情感和观点时,要尽量运用具体的事例和细节,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5. 个性化观点:在作文中,要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观点,避免与他人雷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背影》中的人物形象、情感表达、写作手法等,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提出自己的见解。
6. 适当引用原文:在作文中,可以适当引用《背影》中的原文,以增强说服力。但要注意引用的篇幅不宜过长,避免喧宾夺主。
7.
父母爱子女,是一个说得很多也很俗的话题。可能说得太多,时代也在改变,年轻人的想法就一点点不一样了。豆瓣十年前就成立了一个小组叫“父母皆祸害”,李安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已经不教小孩孝顺这种东西,只要爱我就行”。我们渐渐地开始提倡一种观点,孩子是另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的爱有时候反而是孩子成长的束缚,孩子长大了,父母就应该放手。
可是,长大以后真的独立了,却发现能够有所依靠是多么幸福的事情。中学的时候,老师在上课时读朱自清的《背影》,读到忘情处甚至一度感动地落泪。那时候还小,不知道老师为什么那么动容;后来离开家,才明白各中心酸。三毛也曾经写过一篇《背影》,彼时的她刚失去一生挚爱的荷西,沉浸在自己的悲伤里无暇顾及父母,后来再回首,却发现父母的爱都浓缩在了背影里,于是写下这篇文章,用文字表达爱与感激。
三毛
背影
那片墓园曾经是荷西与我常常经过的地方。
过去,每当我们散步在这个新来离岛上的高岗时,总喜欢俯视着那方方的纯白的厚墙,看看墓园中特有的丝杉,还有那一扇古老的镶花大铁门。
不知为什么,总也不厌的怅望着那一片被围起来的寂寂的土地,好似乡愁般的依恋着它,而我们,是根本没有进去过的。
当时并不明白,不久以后,这竟是荷西要归去的地方了。是的,荷西是永远睡了下去。
清晨的墓园,鸟声如洗,有风吹过,带来了树叶的清香。不远的山坡下,看得见荷西最后工作的地方,看得见古老的小镇,自然也看得见那蓝色的海。
总是痴痴的一直坐到黄昏,坐到幽暗的夜慢慢的给四周带来了死亡的阴影。
也总是那个同样的守墓人,拿着一个大铜环,环上吊着一把古老的大钥匙向我走来,低低的劝慰着:“太太,回去吧!天暗了。”
我向他道谢,默默的跟着他穿过一排又一排十字架,最后,看他锁上了那扇分隔生死的铁门,这才往万家灯火的小镇走去。
荷西的墓地
一
回到那个租来的公寓,只要母亲听见了上楼的脚步声,门便很快的打开了,面对的,是憔悴不堪等待了我一整天的父亲和母亲。
照例喊一声:“爹爹,姆妈,我回来了!”然后回到自己的卧室里去,躺下来,望着天花板,等着黎明的再来,清晨六时,墓园开了,又可以往荷西奔去。
父母亲马上跟进了卧室,母亲总是捧着一碗汤,察言观色,又近乎哀求的轻声说:“喝一口也好,也不勉强你不再去坟地,只求你喝一口,这么多天来什么也不吃怎么撑得住。”
也不是想顶撞母亲,可是我实在吃不下任何东西,摇摇头不肯再看父母一眼,将自己侧埋在枕头里不动。母亲站了好一会,那碗汤又捧了出去。
客厅里,一片死寂,父亲母亲好似也没有在交谈。
不知是荷西葬下去的第几日了,堆着的大批花环已经枯萎了,我跪在地上,用力将花环里缠着的铁丝拉开,一趟又一趟的将拆散的残梗抱到远远的垃圾桶里去丢掉。
花没有了,阳光下露出来的是一片黄黄干干的尘土,在这片刺目的,被我看了一千遍一万遍的土地下,长眠着我生命中最最心爱的丈夫。
鲜花又被买了来,放在注满了清水的大花瓶里,那片没有名字的黄土,一样固执的沉默着,微风里,红色的、白色的玫瑰在轻轻的摆动,却总也带不来生命的信息。
那日的正午,我从墓园里下来,停好了车,望着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发呆。
不时有认识与不认识的路人经过我,停下来,照着岛上古老的习俗,握住我的双手,亲吻我的额头,喃喃的说几句致哀的语言然后低头走开。我只是麻木的在道谢,根本没有在听他们,手里捏了一张已经皱得不成样子的白纸,上面写着一些必须去面对的事情——:要去葬仪社结帐,去找法医看解剖结果,去警察局交回荷西的身份证和驾驶执照,去海防司令部填写出事经过,去法院申请死亡证明,去市政府请求墓地式样许可,去社会福利局申报死亡,去打长途电话给马德里总公司要荷西工作合同证明,去打听寄车回大加纳利岛的船期和费用,去做一件又一件刺心而又无奈的琐事。
三毛与荷西
我默默的盘算着要先开始去做哪一件事,又想起来一些要影印的文件被忘在家里了。
天好似非常的闷热,黑色的丧服更使人汗出如雨,从得知荷西出事时那一刻便升上来的狂渴又一次一次的袭了上来。
这时候,在邮局的门口,我看见了父亲和母亲,那是在荷西葬下去之后第一次在镇上看见他们,好似从来没有将他们带出来一起办过事情。他们就该当是成天在家苦盼我回去的人。
我还是靠在车门边,也没有招呼他们,父亲却很快的指着我,拉着母亲过街了。
那天,母亲穿着一件藏青色的材衫,一条白色的裙子,父亲穿着他在仓促中赶回这个离岛时唯一带来的一套灰色的西装,居然还打了领带。
母亲的手里握着一把黄色的康乃馨。
他们是从镇的那头走路来的,父亲那么不怕热的人都在揩汗。
“你们去哪里?”我淡然的说。
“看荷西。”
“不用了。”我仍然没有什么反应。
“我们要去看荷西。”母亲又说。
“找了好久好久,才在一条小巷子里买到了花,店里的人也不肯收钱,话又讲不通,争了半天,就是不肯收,我们丢下几百块跑出店,也不知够不够。”父亲急急的告诉我这件事,我仍是漠漠然的。
现在回想起来,父母亲不只是从家里走了长长的路出来,在买花的时候又不知道绕了多少冤枉路,而他们那几日其实也是不眠不食的在受着苦难,那样的年纪,怎么吃得消在烈日下走那么长的路。
“开车一起去墓地好了,你们累了。”我说。
“不用了,我们还可以走,你去办事。”母亲马上拒绝了。“路远,又是上坡,还是坐车去的好,再说,还有回程。”
“不要,不要,你去忙,我们认得路。”父亲也说了。“不行,天太热了。”我也坚持着。
“我们要走走,我们想慢慢的走走。”
母亲重复着这一句话,好似我再逼她上车便要哭了出来,这几日的苦,在她的声调里是再也控制不住了。
父亲母亲默默的穿过街道,弯到上山的那条公路去。我站在他们背后,并没有马上离开。
花被母亲紧紧的握在手里,父亲弯着身好似又在掏手帕揩汗,耀眼的阳光下,哀伤,那么明显的压垮了他们的两肩,那么沉重的拖住了他们的步伐,四周不断的有人在我面前经过,可是我的眼睛只看见父母渐渐远去的背影,那份肉体上实实在在的焦渴的感觉又使人昏眩起来。
二
一直站在那里想了又想,不知为什么自己在这种情境里,不明白为什么荷西突然不见了,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我的父母竟在那儿拿着一束花去上一座谁的坟,千山万水的来与我们相聚,而这个梦是在一条通向死亡的路上遽然结束。我眼睛干干的,没有一滴泪水,只是在那儿想痴了过去。对街书报店的老板向我走过来,说:“来,不要站在大太阳下面。”
我跟他说:“带我去你店里喝水,我口渴。”
他扶着我的手肘过街,我又回头去找父亲和母亲,他们还在那儿爬山路,两个悲愁的身影和一束黄花。
当我黄昏又回荷西的身畔去时,看见父母亲的那束康乃馨插在别人的地方了,那是荷西逝后旁边的一座新坟,听说是一位老太太睡了。两片没有名牌的黄土自然是会弄错的,更何况在下葬的那一刻因为我狂叫的缘故,父母几乎也被弄得疯狂,他们是不可能在那种时刻认仔细墓园的路的。
“老婆婆,花给了你是好的,请你好好照顾荷西吧!”
我轻轻的替老婆婆抚平了四周松散了的泥沙,又将那束错放的花又扶了扶正,心里想着,这个识别的墓碑是得快做了。
在老木匠的店里,我画下了简单的十字架的形状,又说明了四周栅栏的高度,再请他做一块厚厚的牌子钉在十字架的中间,他本来也是我们的朋友。
“这块墓志铭如果要刻太多字就得再等一星期了。”他抱歉的说。
“不用,只要刻这几个简单的字:荷西·马利安·葛罗——安息。”
“下面刻上——你的妻子纪念你。”我轻轻的说。“刻好请你自己来拿吧,找工人去做坟,给你用最好的木头刻。这份工作和材料都是送的,孩子,坚强呵!”
老先生粗糙有力的手重重的握着我的两肩,他的眼里有泪光在闪烁。
“要付钱的,可是一样的感谢您。”
我不自觉的向他弯下腰去,我只是哭不出来。
那些日子,夜间总是跟着父母亲在家里度过,不断的有朋友们来探望我,我说着西班牙话,父母便退到卧室里去。窗外的海,白日里平静无波,在夜间一轮明月的照耀下,将这拿走荷西生命的海洋爱抚得更是温柔。
三毛与荷西合照
父亲、母亲与我,在分别了十二年之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便是那样的度过了。
讲好那天是早晨十点钟去拿十字架和木栅栏的,出门时没见到母亲。父亲好似没有吃早饭,厨房里清清冷冷的,他背着我站在阳台上,所能见到的,也只是那逃也逃不掉的海洋。
“爹爹,我出去了。”我在他身后低低的说。
“要不要陪你去?今天去做哪些事情?爹爹姆妈语言不通,什么忙也帮不上你。”
听见父亲那么痛惜的话,我几乎想请他跟我一起出门,虽然他的确是不能说西班牙话,可是如果我要他陪,他心里会好过得多。
“哪里,是我对不起你们,发生这样的事情……”话再也说不下去了,我开了门便很快的走了。
不敢告诉父亲说我不请工人自己要去做坟的事,怕他拚了命也要跟着我同去。
要一个人去搬那个对我来说还是太重的十字架和木栅栏,要用手指再一次去挖那片埋着荷西的黄土,喜欢自己去筑他永久的寝园,甘心自己用手,用大石块,去挖,去钉,去围,替荷西做这世上最后的一件事情。
那天的风特别的大,拍散在车道旁边堤防上的浪花飞溅得好似天高。
我缓缓地开着车子,堤防对面的人行道上也沾满了风吹过去的海水,突然,在那一排排被海风蚀剥得几乎成了骨灰色的老木房子前面,我看见了在风里,水雾里,踽踽独行的母亲。
那时人行道上除了母亲之外空无人迹,天气不好,熟路的人不会走这条堤防边的大道。
母亲腋下紧紧的夹着她的皮包,双手重沉沉的各提了两个很大的超级市场的口袋,那些东西是这么的重,使得母亲快蹲下去了般的弯着小腿在慢慢一步又一步的拖着。
她的头发在大风里翻飞着,有时候吹上来盖住了她的眼睛,可是她手上有那么多的东西,几乎没有一点法子拂去她脸上的乱发。
眼前孤伶伶在走着的妇人会是我的母亲吗?会是那个在不久以前还穿着大红衬衫跟着荷西与我像孩子似的采野果子的妈妈?是那个同样的妈妈?为什么她变了,为什么这明明是她又实在不是她了?
三
这个憔悴而沉默妇人的身体,不必说一句话,便河也似的奔流出来了她自己的灵魂,在她的里面,多么深的悲伤,委屈,顺命和眼泪像一本摊开的故事书,向人诉说了个明明白白。
可是她手里牢牢的提着她的那几个大口袋,怎么样的打击好似也提得动它们,不会放下来。
我赶快停了车向她跑过去:“姆妈,你去哪里了,怎么不叫我。”
“去买菜啊!”母亲没事似的着。
“我拿着超级市场的空口袋,走到差不多觉得要到了的地方,就指着口袋上的字问人,自然有人会拉着我的手带我到菜场门口,回来自己就可以了,以前荷西跟你不是开车送过我好多次吗?”母亲仍然和蔼的说着。
想到母亲是在台北住了半生也还弄不清街道的人,现在居然一个人在异乡异地拿着口袋到处打手势问人菜场的路,回公寓又不晓得走小街,任凭堤防上的浪花飞溅着她,我看见她的样子,自责得恨不能自己死去。
荷西去了的这些日子,我完完全全将父母亲忘了,自私的哀伤将我弄得死去活来,竟不知父母还在身边,竟忘了他们也痛,竟没有想到,他们的世界因为没有我语言的媒介已经完全封闭了起来,当然,他们日用品的缺乏更不在我的心思里了。
是不是这一阵父母亲也没有吃过什么?为什么我没有想到过?
三毛、荷西与父母
只记得荷西的家属赶来参加葬礼过后的那几小时,我被打了镇静剂躺在床上,药性没有用,仍然在喊荷西回来,荷西回来!父亲在当时也快崩溃了,只有母亲,她不进来理我,她将我交给我眼泪汪汪的好朋友格劳丽亚,因为她是医生。我记得那一天,厨房里有油锅的声音,我事后知道母亲发着抖撑着用一个小平底锅在一次一次的炒蛋炒饭,给我的婆婆和荷西的哥哥姐姐们开饭,而那些家属,哭号一阵,吃一阵,然后赶着上街去抢购了一些岛上免税的烟酒和手表、相机,匆匆忙忙的登机而去,包括做母亲的,都没有忘记买了新表才走。
以后呢?以后的日子,再没有听见厨房里有炒菜的声音了。为什么那么安静了呢,好像也没有看见父母吃什么。“姆妈上车来,东西太重了,我送你回去。”我的声音哽住了。
“不要,你去办事情,我可以走。”
“不许走,东西太重。”我上去抢她的重口袋。“你去镇上做什么?”妈妈问我。
我不敢说是去做坟,怕她要跟。
“有事要做,你先上来嘛!”
“有事就快去做,我们语言不通不能帮上一点点忙,看你这么东跑西跑连哭的时间也没有,你以为做大人的心里不难过?你看你,自己嘴唇都裂开了,还在争这几个又不重的袋子。”她这些话一讲,眼睛便湿透了。
母亲也不再说了,怕我追她似的加快了步子,大风里几乎开始跑起来。
我又跑上去抢母亲袋子里沉得不堪的一瓶瓶矿泉水,她叫了起来:“你脊椎骨不好,快放手。”
这时,我的心脏不争气的狂跳起来,又不能通畅的呼吸了,肋骨边针尖似的刺痛又来了,我放了母亲,自己慢慢的走回车上去,趴在驾驶盘上,这才将手赶快压住了痛的地方。等我稍稍喘过气来,母亲已经走远了。
我坐在车里,车子斜斜的就停在街心,后望镜里,还是看得见母亲的背影,她的双手,被那些东西拖得好似要掉到了地上,可是她仍是一步又一步的在那里走下去。
母亲踏着的青石板,是一片又一片碎掉的心,她几乎步伐踉跄了,可是手上的重担却不肯放下来交给我,我知道,只要我活着一天,她便不肯委屈我一秒。
回忆到这儿,我突然热泪如倾,爱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那么辛酸那么苦痛,只要还能握住它,到死还是不肯放弃,到死也是甘心。
父亲,母亲,这一次,孩子又重重的伤害了你们,不是前不久才说过,再也不伤你们了,这么守诺言的我,却是又一次失信于你们,虽然当时我应该坚强些的,可是我没有做到。
守望的天使啊!你们万里迢迢的飞去了北非,原来冥冥中又去保护了我,你们那双老硬的翅膀什么时候才可以休息?
终于有泪了。那么我还不是行尸走肉,父亲,母亲,你们此时正在安睡,那么让我悄悄的尽情的流一次泪吧。
孩子真情流露的时候,好似总是背着你们,你们向我显明最深的爱的时候,也好似恰巧都是一次又一次的背影。什么时候,我们能够面对面的看一眼,不再隐藏彼此,也不只在文章里偷偷的写出来,什么时候我才肯明明白白的将这份真诚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向你们交代得清清楚楚呢。
本文节选自三毛散文集《背影》。
推荐书目
《背影》,三毛著,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
鲁迅
沈从文
马尔克斯
泰戈尔
史铁生
■ 我决定从最好的文字——名家经典讲起,教学生鉴赏那些文字精妙在哪里,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像作家一样思考,怎样写得像他们那么好。
■ 阅读是弓,提供力量与支持;写作是箭,借助阅读的力量发射。没有足够的阅读积累,写作就会缺乏内在的力量,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我把我的新书《跟着名家学写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形容为金庸写过的一种武功——关于写作的“北冥神功”。“北冥神功”是《天龙八部》中大理国世子段誉学会的一种顶级武功,可以吸收别人的内力为自己所用。
“北冥神功”也可以是一种学习方法,教你养成一种自动积累素材的习惯,形成一种底层能力,写作文、演讲、发言、做自媒体等都可以用到,就像我们学习语言一样,是一种隐性的学习,是通过悄悄观察和练习,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的。
1
写作的“北冥神功”
我的主业是《青年文摘》杂志编辑,同时也是写作者,所以我知道写作新手的所有“痛点”。
写《跟着名家学写作》缘起于2020年,我受邀到北京八中教阅读写作的选修课,为此做了很多准备,几个月里,去图书馆把与写作相关的书几乎借遍了。我发现,有些来自西方的创意写作书,引用的事例都是西方文学作品,缺少特定的文化语境,读起来不太容易消化吸收,在教学中使用效果并不好。而国内的一些写作书,主要是一些名家相对宽泛的创作感想,或是纯粹的应试作文指导。
如何教别人写作?怎样才能写得好?我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而这次我又增加了新问题:我要给学生们讲什么,才能足够有趣,能够让他们开阔视野、学会阅读与写作方法,对他们的人生一直有帮助?
《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说:“如果你想让人们造一艘船,不要雇人去收集木头,不要发号施令,也不要分配任务,而是去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渴望。”我决定从最好的文字——名家经典讲起,教学生鉴赏那些文字精妙在哪里,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像作家一样思考,怎样写得像他们那么好。比如鲁迅写景字字珠玑,非常精练,写故乡屋顶上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尽显萧瑟;沈从文的眼睛就像微距摄像机,嗅觉描写传神,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有甲虫类气味……我把自己的阅读写作方法写进了一篇篇专栏中,将这些文章在结合上课讲义的基础上重新梳理,于是就有了《跟着名家学写作》这本书。
2
如何跟着名家学写作
所谓“跟着名家学写作”,是指这本书涉及的名家有一百多位,包括曹雪芹、鲁迅、张爱玲、金庸、欧·亨利等,提到《西游记》《百年孤独》《边城》等多部名作名篇,既授人以鱼——有许多可以模仿的文本,也授人以渔——教你写作的思路和方法。
AI时代,信息的寻找非常便利,阅读和写作的方式需要有哪些改变?决定AI竞争力的三个因素是算法、算力、算据。打个比方,假设用人工智能来建造一座大楼,那么算力代表了工人,算法代表了建筑设计,算据代表了可用的砖头数量。如果要向ChatGPT学习写作,我们可以在算法、算力、算据上下功夫——当你拥有大量可用的素材、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合理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时,当然可以创作出好的作品。
怎样写得比AI好?人与AI最大的不同在于情感。电影《心灵奇旅》里有一个场景,所有的灵魂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火花”,才能降生于世,成为一个人。“火花”是什么呢?或许是生命的意义,你也可以理解为某种灵感和兴趣的触发。我们学习阅读和写作,最重要的是找到并收集那些属于自己的“火花”。这是个体的独特旅程,只能由自己来进行。
我觉得教写作的难点在于“激发”或者说“点燃”,如何让名家经典与新时代的孩子产生心灵的共鸣,点燃他们的热情?课堂上,我讲《红楼梦》《百年孤独》,讲鲁迅、张爱玲、汪曾祺、史铁生,也会延伸开来,用当下的新闻事件、电影谈论叙事方法,更不吝分析青春与成长的情感体验……我的经验是,从经典和名家出发,但不拘泥于一个作家、一本书,可以贯穿生活感受、影视作品,以及其他学科和领域的信息,打通壁垒,要有时代感和当下感。
有些学生不相信自己能写好作文,担心作文被嘲笑,或是觉得自己真实的感受不值得写。在我的课上,有许多次“点燃”的时刻。让学生表演名著人物台词片段,“虎妞”和“鲁提辖”演得活灵活现,孩子们眼中有光。自认为不擅长语文的学生也积极问题,一个木讷的男生,随口说出诗一样的句子“水的心跳停止了”。
作家也是通过这些方式来获得灵感的。刘震云喜欢在路边街头观察人来人往,留心行人的表情动作、说话语气。他小说中创造的那些人物都是活生生有鲜明特点的,非常接地气。余华看见一个人泪流满面地走在人群中,就产生了思考:他为什么那么悲痛?这个疑问促使他写出《许三观卖血记》。马伯庸去绍兴游玩看见八字桥,仔细观察、调研后,将其写进了《古董局中局》。
我们通过阅读,在世界这个巨大的信息库中,像磁石吸铁一样吸引知识的碎片,搭建属于自己的城堡。最终把所有的知识和体验通过思考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形成自己的认知,写出属于自己的故事。
3
阅读是弓,写作是箭
有人将阅读和写作比喻成弓和箭的关系。阅读是弓,提供力量与支持;写作是箭,借助阅读的力量发射。没有足够的阅读积累,写作就会缺乏内在的力量,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我作文一直写得好,主要是因为喜欢阅读,广泛涉猎,然后自己慢慢摸索,不断从阅读中吸收和思考。记得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妈妈去进修学习,我把她发的教材里的文学作品选都看了。在之后的岁月里,通过将阅读体验结合生活经历不断思考,慢慢就会写了,开始在报刊上不断发表文章。
我在上课时跟学生们交流喜欢读的书目,得到的答案总是治愈。比如,那个下课总拿同学拐杖装瘸的调皮男孩,读了五遍《朝花夕拾》,最喜欢《五猖会》;一个沉默的女生,二年级开始读鲁迅的《药》,读不懂,四年级继续读,一遍又一遍,她说像读经书一样参悟到了。我很开心她有自己的领悟,这是非常宝贵的。
读得越多,越会发现曲径通幽之处。我的书中有一些自己领悟总结出的“干货”。比如怎样写熟悉的人?你需要找到一个“把手”。朱自清写父亲,写的是《背影》,三毛写父母也写过一篇《背影》,背影这个角度,就是他们写父母之爱的“把手”。再比如怎样写一个人紧张?高尔基写母亲的紧张,用的是五感法:嘴里充满了干燥的苦味。《红楼梦》里刘姥姥进贾府打秋风时的紧张,是通过动作来表现的:时不时要责怪外孙子板儿,打他几下。
同样是倾诉的主题,契诃夫、鲁迅写的故事各不相同。契诃夫的《苦恼》中,车夫约纳失去了儿子,没有人愿意听他诉说苦恼,只好跟马倾诉。鲁迅的《祝福》里,祥林嫂把痛苦向鲁镇的人说了一遍又一遍,最后得到的只有厌烦和嘲笑。这样对比来看,是不是也很有意思?
作家的表达我们可以学习,但也要融入自己的观察、体验和思考。我读到汪曾祺散文里有一篇写鸡下蛋的文章特别精彩,可是听我奶奶讲鸡下蛋的故事细节更丰富,就向她提问关于鸡的各种问题,比如鸡的食物、生活习惯、下蛋的姿势、性格等。很多细节让我大吃一惊,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能讲出来。所以,保持一颗好奇心,多问问,就能有新鲜的题材可写。
曾经听一位老师说,“在语文课堂里,应该有你受过的教育、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有你对语言文字的热爱,有你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与欣赏……”在我的这本《跟着名家学写作》里,相信你也可以找到这些,连同领略名著们最好的部分。
(作者系《青年文摘·彩版》副主编、专栏作家。本文图片选自《跟着名家学写作》及网络)
延伸阅读
《三十岁以后的写作课:从故乡开始》
何大草 主编
何大草写作工坊的同学们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中文系能否培养出真正的作家?”“写作,能教吗?”许多人怀有这样的疑惑。在《三十岁以后的写作课:从故乡开始》中,何大草将几十年来写作及写作教学的经验向来自各行各业的学习者倾情相授。构成本书的十二篇小说,正是成都“樱园何大草写作工坊”十二位学员真实的学习成果。
小说家何大草出版有长篇小说《春山》《隐武者》等,作品曾获十月文学奖、百花文学奖。他说:“学习写作,任何年龄都是正好的时候。起步晚的人,一旦上手,专注于此,也能不断提升,直到把佳作呈现给世人。”
写作工坊的同学们,既是跟随何大草老师学习写作的学员,也是默默生活着的普通人。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的本职工作与文学和写作无关。他们都是30+的年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传奇。他们之中,有人做过律师、售票员,有人是医生、设计师、金融从业者,也有人是全职妈妈、退休教师……他们在对社会的介入和认识中,切实地形成真实的“自我”,经历了真正的“人生”,他们相信:人生阅历,是写作者的第一素材。三十岁前后,是生命旅途中重要的节点,可能唤起内在力量的二次觉醒,而写作,是这个过程中一种自我发现甚至疗愈的路径。
在何大草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对经典作品进行精微阅读,并汲取自己的人生阅历,以“童年—故乡”为主题进行创作,在一次次课堂的精心打磨中,呈现出十二篇鲜活质朴、情味满满的小说作品,恰到好处地安放身为成年人的过去与当下。(乐府)
《中国教育报》2025年03月12日 第09版
作者:闫晗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