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04 16: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大学生心理读后感的作文时,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读后感的目的": - 确定你写这篇读后感的目的是为了分享你的心得体会,还是为了批判或分析书中的观点,或是为了激发读者对书中内容的兴趣。
2. "选择合适的书籍": - 选择一本与你大学生活、心理状态或个人兴趣相关的书籍,这样能确保你有足够的共鸣和深入理解。
3. "认真阅读": - 在写作之前,确保你已完整阅读了书籍,并对其中的主要观点、论据和人物有清晰的了解。
4. "结构清晰": - 你的读后感应该有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 -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书籍的作者、书名和主要观点。 - 主体部分深入分析书中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进行讨论。 - 结论部分总结你的主要观点,并可能提出对未来的思考或建议。
5. "观点明确": - 在作文中明确表达你的观点,无论是赞同、反对还是中立。 - 支持你的观点时,引用书中的具体例子和论据。
6. "结合自身经历": - 将书中的内容与你自己的经历或周围人的经历相结合,这样可以使你的读后感更加真实和有说服力。
7. "批判性思维":
断断续续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看完了马来西亚的林文采博士写的《心理营养》,很好的一本书。
看了也得小20本育儿书了,好的育儿类书籍内容大同小异,讲理念,结合案例,再就是解答读者疑惑。记得看过一个微博,说的几乎所有的育儿大师培养的都是女儿,想想真是,也许男孩就是bug的存在,有很多非典型性特点,难度几何倍增加吧。
不过这点林博倒是更有发言权,她养育了4个孩子,有儿有女,不像杨杰,虽然她的《精准回应》内容很好,可是自己没孩子拿亲戚家的举例子,总觉得实操性差点意思。
而且林博士的方式感觉更折中,不像尹建莉的给予绝对自由的放养育儿法那样“放纵”,也不如李玫瑾教授那般强势,比较中庸,也更接地气。
上篇写的他的教育理念,这其实是优秀教育家千篇一律的内容,下篇的问题与解决方法,更有针对性,观点很明确,结合实例很好。
一是安全感。安全感是孩子一生的底气,安全感的给予又是需要多方面的,稳定的情绪,和谐的关系,长久高质量的陪伴等等。
二是情绪管理。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情绪,肯定,认同,赞美,尽量温和的相处,减少父母的焦虑带给孩子的不适。
三是性格难题。放松,减少干涉,尽量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让孩子在自己犯错中习得经验,这比教给他的,讲给他的要牢靠的多。做好旁观者的角色,在孩子真正需要的时候介入。
四是行为偏差。看到孩子行为的偏差,不要责怪孩子,首先接纳,再进行反思,从夫妻关系,家庭环境,亲子关系中找寻原因。
五是社交和社会化。人际交往不需要教的,只要他本人具有安全感和自信,这都是随之而来的。
六是夫妻关系。关系比具体的事情重要。安全感给予方面妈妈比爸爸重要,在肯定和认同方面,爸爸重要性大于妈妈。
七是家庭的养育。家人的一致性沟通,不指责不攻击不讨好。有合理释放情绪的方式。3岁内的宝宝,养育人最重要的品质是温和有耐心不溺爱,就是温柔坚定。
八是性教育。父母态度坦然,愿意和孩子谈这个问题。
有些不错的金句。
1孩子不会做父母讲的,只会做父母做的。
2多肯定孩子的努力过程,而不是成就和结果表扬他。
3把重要的事做好,不重要的放手就好。
4多观察孩子,发现孩子发出信号,去配合他的需求。
读自己喜欢的书,真的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读应试教育的书,则恰恰相反,像在啃一块硬骨头,难呢、枯燥又无趣。这两种阅读体验是真心不一样。
那读后有啥感受哩?众所周知的,比如孩子谁带跟谁亲之类的话,就没有必要呈现了。说点大家的认知误区吧。
家庭抚育与学校教育,人们往往混为一谈,傻傻分不清楚。其实孩子刚出生就像一台裸机,家庭中的父母负责为他装入系统软件(就好比电脑的windows系统),而大一点儿孩子上学了开始接受学校教育,老师则负责为他装入应用程序(比如Office),都是为了这台电脑能正常的运行,运行的更好更快。家长是系统软件的制造商,如果前期植入的系统软件存在漏洞,后期存在的风险就会很大、很多。可有的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自己前期打造出来的“半成品”“歪瓜裂枣”全交给老师,让老师去“妙手回春”最好是“起死回生”,这种不合理的期待让老师倍感焦虑和压力,老师又不是超人奥特曼?此曼只应动画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电脑坏了随时修,大卸八块也无妨,可孩子是人啊,而且孩子的成长不可逆。必须抓住关键期!
还有的家长,前期疏于对孩子的照顾,读不懂孩子,到了后期孩子出现问题了再去干预,发现自己已经无能为力,实在管不住这个熊孩子了。好在有的家长不缺钱啊,恨不得找一个心理老师(名气越大越好的那种),然后把自己孩子放在心理老师家,恨不得用一年半载的时间,试图把一个桀骜不驯的孩子变成一个父母眼中的乖孩子。此时,心理老师会无奈的告诉你——这不是钱的问题。果然,世界上真的有钱办不到的事啊,养人是一场修行!也是哈,你跟他有血缘关系尚且如此,怎么放心交给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人来教育,还要试图立竿见影。整个过程你都省了,缺席了,却想着静待花开、收获好的结果吗?
还有的家长过于焦虑,还说孩子有问题。其实孩子没病,是你病了。
还有的人,一看到心理医生就试图问对方“你猜我现在想什么?”大大的误区!搞的跟玄学似的,心理医生还顺便给你算算命呢?心理咨询,也需要了解病因,循序渐进,慢慢解开心结,哪有听个一面之词就能一次性给出答案的。他在于引导你,认清你自己,让你自己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是他包办一切,更不会让他变成你。一对父母,不同时间生出来的孩子还不一样呢?人与人生活的背景不同、经历不同,对同一件事的感受和反应就不同。所以,心理老师不可能制定统一的标准答案,只能因人施教,引导你,让你自己去找思路。
有的家庭结构齐全,实则功能不全,比如丧偶式育儿,爹不疼、妈不爱的,孩子成了多余人。缺爱的心灵就像荒漠,心理贫困有时比经济贫困更让人绝望。再多的财富也填补不了孩子内心的空洞。自律和忍耐是家庭幸福不可或缺的准则。一段婚姻危机出现甚至破裂,最先受到伤害的就是孩子,所以面对这样的苦恼,大人们要本着儿童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试图去修复婚姻关系而不是东西坏了不修就去换一个,自己不反思不改正,难道换一个人就幸福了吗?自己不改变,女的嫁天王老子,男的娶王母娘娘,我觉得也还是原照原。当然,渣男渣女除外,毕竟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一个已经定性了的人,至少没有那么容易,此时,此路不通咱绕行总行吧?
以前,我觉得长辈对小辈的影响,一个是基因遗传,一个是言传身教,前者是天生的,后者通过模仿习得。但我万万没有想到,言行举止这些外在的东西会改变基因,传给下一代。所以,你的气质与生俱来是天生的,藏着祖上的修为!
生理是心理的基础,所以别每天关着屋子说教,就算你不咆哮是低声细语的说,孩子也觉得烦,因为这个声音他受够了,不妨带着他去跑跑步,运动一下,出一身汗,他身体舒适的时候,循循善诱效果会更好哦。试想一下,干啥事不是看心情呢?心情好了啥也好说嘛。心情就属于心理的一种啦,可生理是心理的基础,这样说明白了吧?人,一身轻松,心情能不好吗?
思想工作和心理咨询不同,前者改变人的认识,后者范围更广。比如一个女人抑郁了,你对她说“你这也好那也好,干嘛不高兴”?她却依然抑郁!你觉得她固执,其实是你的错,因为你没有对症下药。你做的是思想工作而不是心理咨询,她需要调整的不是认识问题而是神经系统的功能问题。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