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苹果皮》的读后感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4 17:57

《苹果皮》的读后感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苹果皮》的读后感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你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对作者观点的赞同、批判,还是对作品本身的艺术性、思想性进行评价。
2. "阅读深入":在写作之前,要确保自己已经深入阅读了《苹果皮》,理解了书中的情节、人物、主题等。
3.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有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苹果皮》的基本信息,如作者、出版时间、内容概要等,并引出你的读后感主题。 - "主体":详细阐述你的感受和思考,可以按照以下方面展开: - "作品内容":描述你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如情节、人物、场景等。 - "主题思想":分析作品想要传达的主要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对你的影响。 - "艺术特色":评价作品的艺术价值,如语言风格、表现手法、人物塑造等。 - "个人感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作品对你产生的启示或感悟。 - "结论":总结全文,重申你的主要观点,并简要展望。
4. "观点明确":在作文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含糊其辞。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

梵高《星夜》:视觉盛宴下的梦幻神秘,探索精神世界的永恒瑰宝

两千年前,希腊一位名叫泰利斯的哲学家曾因走路时仰望星空,没有注意脚下不慎坠井。后世的人们之所以能够记得泰利斯,并非是在意他主张“万物来自水”的自然哲学,而是对这件因看星空坠井的小事津津乐道。

两千年后,荷兰一位名叫梵高的画家在精神病院画了《星月夜》,然而相比其艺术作品的价值,大多数人们更感兴趣的是梵高割耳的精神疾病史和被妓女感染梅毒的八卦。

这跨越两千年空间纬度的前与后,无论是在哲学还是艺术美学,这两者的真正价值都是给少部分人欣赏的。这些人不同于喜欢听猎奇故事的世人,而是对其中所蕴含的智慧精华孜孜不倦。

同样,今天的这篇文章也是为那些寻求真理和智慧的人所写,试图讲述梵高的这副《星月夜》,这副在19世纪并未引起轰动的艺术作品却在两个世纪后愈久弥香,成为美术馆珍藏中的瑰宝。

梵高【星月夜】

《星夜》现在的荣耀得益于梵高在绘画上的苛刻要求和独特审美。他是第一个提出“不能用一位画家的一副或几幅成功的作品判断艺术作品的价值,而应该将画家的全部作品看做一个整体”的艺术家,梵高不仅终生都在践行着这句话,还将这个信条融入在每一个系列的作品中。

梵高的作品并非单一存在的,这些作品除了有本身的审美价值外,同时和梵高坎坷的生活经历融合,体现了梵高自己对艺术美和人生美的追求,这两方面恰恰是一代又一代人所追求的智慧精华。

因此,趁着“抬头有星空”的主题我写下了这篇文章,还有什么比《星夜》更能体现星空的价值和寓意呢?在文章中,我将从浅入深的引入它的美学与哲学价值,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我会结合现代社会,谈一谈它所带来的现实意义。


艺术价值:多元素风格融汇,产生梦幻神秘之美


1889年11月,梵高在阿尔勒的精神病院创作出了这幅《星夜》,当时他的精神状态极不稳定的,有时甚至会将绘画颜料吃到嘴中,就在这样间歇性发病的状态下,梵高依然以自己对艺术的苛刻要求,以巨大的热情不断进行创作。

在梵高短短的十年创作生涯中,他画了超过二千幅画,其中包括900幅油画和1100幅素描,这些画中可以分为两个主题,一类是人物,一类是风景。

在两种主题上梵高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人物方向,除了一些平时的记录,更多的是表现画中人物的粗糙与丑陋。

在写给朋友高更的一份信中,他曾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我会忽略外表的美丽,这是我无法复制的,在我的画中,美好的事物都是丑陋而粗鄙的。”自然梵高口中所说的丑陋和粗鄙,并非是指作品全貌:

他只是不以传统审美观点创作,不以平淡匮乏的想象力创作,不以现实的真实模样去创作。

梵高对人物画作的要求是试图以不精准的画作,将现实进行加工,变形,有偏差的创作,梵高更在意的是展现人物的灵魂之美,将人物那一时刻的肉体画活,才是他对自己艺术作品的追求。

梵高【自画像系列】

与之相反的是,梵高创作的大自然却是完美无瑕,非常美丽的,他的一生崇尚过三件事:早年痴迷于宗教,后来崇尚创作和自然风景,他对大自然有一种疯狂执着的热爱,梵高认为自然的一切都是有美丽魂灵的,是一种超越人世的永恒事物。

在梵高描绘的一系列自然景致里,《星夜》和《向日葵》系列是他的代表作。这些作品大多是梵高生前最后两年创作的,这段时期亦是他艺术生涯的高光,通过多年的画技打磨和吸收,梵高的绘画水平已臻成熟。

在我看来,《星夜》与《向日葵》是不分伯仲的,但向日葵给大多数人的感觉是盛放的生命,但星夜给人的感受却千姿百态,有人说它阴郁有人说狂躁,有人说它是挣扎有人说是寂寞,这就是独属于这份艺术作品的神秘。

这幅诞生在凌晨四点多的油画《星夜》,是梵高画作里为数不多的,不依靠实时观察对象,而是用画家的想象力所虚构出的作品。

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奇幻景象是脱离于现实的,即使画面中的松柏和星空是真实存在的事物,但梵高显然是通过天然的创造力,将这些景致改造成一种介于梦境与现实之间的,主观与客观相间的矛盾与和谐体。

梵高【向日葵与星夜】

《星夜》的这种梦幻感直接体现在画面呈现上,无论是松柏,教堂,农田,村舍,山坡,还是占比率高一些的夜空,星星,月亮,都给人一种巨大的视觉冲击感。

画中的松柏树就像一条黑色火苗直冲云霄,教堂的尖端越过山脉直至璀璨的星辰,深蓝夜空与旋涡状星河遥相呼应似随风旋转,所有的一切在夜的外衣下触发了魔力机关,万物似乎都转动了起来,在夜空的寂静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单从整副画面的事物组成来看,它用了几种相对简单的元素和黄蓝黑三种颜料,将这些现实景致做艺术加工后,就变成了具有欣赏价值的复杂艺术品。

《星夜》之所以能通过这些简单元素勾勒出一幅后印象派佳作,就是因为梵高用了很强的笔触,将画中的一切通过浓厚有力的颜料,或短线或长线的描绘方式以及超自然的想象力融汇到了一起。

19世纪的一位著名绘画评论师曾赞叹道“热烈的厚涂,各种颜色很自然地营造出了令人震撼的效果",而另一位古斯塔夫·热弗鲁瓦则将梵高描绘为“画风景画时简直就像在雕塑的”的艺术创作者。

当时《星空》和向日葵系列的作品促使人们注意到了梵高作品特别的表现手法,可惜的是这位后起之秀在世时,只有少部分人承认他的画作才华,更多的人将他的画看做“一种将前景和背景统一在同一视觉里的手段”,这些评论往往轻描淡写,并没有对他的作品做更深入的探讨。

梵高【麦田上的乌鸦】

除了画作本身的创作与观赏价值,《星夜》之所以散发着神秘的光泽还有一个原因:它与生死有着间接的联系,梵高的自杀之谜和星空上方旋转的云一样,成为画里画外的永恒之谜。

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时身在精神病院中的梵高在创作这幅画时,除了画面构图颜色,他更强调的是抒发个人感受与主观情感,画中的一切都是正在燃烧的生灵,仿佛在寂静的诉说着什么。这种给人的直观感受导致了一个结果——仿佛《星夜》不止是一幅画,而是在讲一个故事,一个有关生命和宇宙的故事。

在写文章时我特意去看了当时梵高与弟弟提奥写的往来书信,在这些资料中已知的是,梵高并非是一个软弱的人。他的一生虽然过得极为窘迫,始终受到家人与朋友的不理解,也被曾经他所属的中产阶级抛弃过,甚至沦落到不得不求助他人的阶段,但他始终没有在现实低压下败北,而是对生活充满斗志。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对生活充满昂扬精神的人,却在出院后病情好转的某一天开枪自杀,而那一天梵高本来是要在麦田画画的,就连他的口袋里还带着一封寄给弟弟提奥的信,这些迹象都表明梵高的自杀是异常冲动的。

梵高的个人经历给《星空》蒙上了一层面纱,现在的我们看这幅艺术作品时难免会产生各式各样的解读,有关于梵高精神状态的分析,有关于他情感世界的分析,后世的艺术创作者为解开《星空》之谜还创作了油画电影《至爱梵高》。

梵高【割耳朵后的自画像】

就如《大众日报》所说:“虽然该片对梵高死亡之谜仍未定论,但人们在理解痛苦、理解艺术和理想的过程中,理解了梵高,在穿越卑微落寞疾苦的终点,星光的深处,这颗痛极如炙,诚极如赤的灵魂,曾撼动世间心灵。”


哲学价值:生活不是要最终的答案,而在于灵魂的永恒


一百三十年后,人们在研究《星夜》的过程中发现了越来越多的价值,2004年美国宇航局公布了一张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太空照片,这张照片里是一颗距地球2万光年的麒麟座恒星,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该恒星周围的景象和《星夜》中旋转的星云别无二致。

除了与麒麟座恒星相似,这幅画经过物理学家研究后发现,《星夜》中的光影运用,与流体力学中的漩涡,或喷气发动机喷出的气流有惊人的一致性,这就使得梵高的这幅作品的价值翻了几番,谁都想不透为什么梵高会提前半个多世纪了解物理学中的湍流现象。

最近关于《星夜》的探讨则是一位摄影师在蒙大拿国家冰河公园拍摄的星轨,星轨的运动痕迹与《星夜》相比堪称神似。

这些发现使得人们对《星空》之谜越来越疑惑,现在最广泛的解释是,创作这幅作品的梵高在当时可能进入了超现实状态,正是精神上的超现实,才有可能在画笔中预见未来的事物与科学。

天宇上的星轨

从精神层面上来说,我们在看《星夜》时就不单单会被闪烁骚动的星系,直上天宇的柏树所吸引,更是对这幅画面背后的感官世界所动容。

更深层次说,梵高给予外界的是他内在的哲学体验,对于这个终生不得志却始终与命运对抗的人来说,这个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复杂难解的事物,梵高将这一切划归为一个疑问符号。

某一方面,梵高有点像古典派哲学的代表人物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经常对别人说“我一无所知”,正因为他觉得自己一无所知他才乐于求知,这段求知之路使苏格拉底成为一代哲学家。

而梵高也是这样,梵高也对自己,尤其是对自身的创作能力很茫然,他觉得自己从零开始一无所知,正是这份无知让他谦逊,敢于求教他人乐于辛勤创作,完成自己绘画技艺的不断追求。

所谓“无知即有知“,梵高在和弟弟提奥写信时会讽刺的将自己从事的艺术劳动比做一只狗,梵高和苏格拉底一样,对事物既不笃定也不漠然,他们只知道自己要不停的求知,永远不放弃对真理的追求。

上文曾写道梵高的一生曾将信仰寄托给三件事物,他信任上帝,信任爱给予的精神力量,同时对大自然的艺术有狂热的追求。可以说他的一生就是从大自然,宗教信仰,以及家庭小爱汲取力量的。

只是,梵高在画这副《星夜》时已经走过他人生的三分之一,经历了事业与情感的连番打击,现实与爱情带给梵高的只剩下幻灭时,他只能将救赎的力量重寄上帝和自然。这也就出现了梵高内心所系的哲学问题:永恒不变与流动事物的关系。

梵高【罗纳河上的星夜】

这一点上梵高有可能受到早期古典派哲学的影响,因为19世纪仍旧处于文艺复兴的潮流下,而文艺复兴主要的观点最早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古典派哲学的代表人物柏拉图提出了一个雏形“世界是感官加理形的结合”,柏拉图认为整个物质世界的背后,都有一个实际存在,他将这种存在称为“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自然界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

柏拉图后来将自己的想法演变成一本书叫《理想国》,在理想国里存在永生不灭的东西,又可以把它称为灵魂。这一点与梵高终身所追求的艺术境界不谋而合,梵高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

当我画一个太阳,我希望人们感觉它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

当我画一片麦田,我希望人们感觉到原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放努力。

当我画一棵苹果树,我希望人们能感觉到苹果里面的果汁正把苹果皮撑开,果核中的种子正在为结出果实奋进。

当我画一个男人,我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

梵高如此执着于传达画作里的生命力,就是为了一种所谓“灵魂”的永恒,他认为万物都是由灵的,尽管四季变换春去秋来,但其中必定有一个不朽的事物存在。这个观点也体现在《星夜》当中二元分割的世界上,即二元对立的世界观。

这种观点认为,大自然是一个知性的世界,人类不仅可以认识把握它,还能从中得到对宇宙和生命的启示。正如梵高所说:“我们要试着去理解伟大的艺术家,严谨的艺术大师在他们的杰作中告诉我们事物的真实的意义,他们的作品引导我们接近上帝。一些人在书籍中论述这一点,另一些人在图画中表现这一点。”

梵高【夜间咖啡馆】

在《星夜》中,深蓝色的星空在画幅中占比大约三分之二,这些星辰周遭环绕着一圈又一圈的圆形旋涡,体现了宇宙的和谐完整,而地面上的村庄和教堂则用的是较严谨的短线条,天空与地面构成了比例悬殊的落差,形成大自然与人类世界的二元对立。

连接天宇和村庄的有两个事物,一是火焰形状的黑金色松柏,二是远处的三角形教堂,这两者都触及到暗色的夜空中,分别代表了生命活力以及画家信仰的宗教。梵高是想通过二者连接地面与天宇,而达成自然界与人类世界的融合。

尽管梵高当时陷入现实与理想的双重困难之间,但他依然用非凡的想象力试图通过不朽的自然灵魂,实现与上帝的某种沟通,乞求得到生命的真理。

因此,也可以说《星空》是梵高的哲学性思考,他将艺术看做唯一的自我救赎与希望,在混乱的精神世界里,提出人类世界“将要去向何方”的困惑。


现实寓意:星夜之下,是每个人的梵高梦


现在,当我们抬头看天上的星星时,只能看到许多不规则分布的闪亮小点,尽管星空如此遥不可及,千百年来依然有很多人不断仰望星空,试图探索宇宙的奥秘和人类的命运。在这其中,科学家和艺术工作者无疑是先驱者,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创作,意图解答这个千古难题。

《星夜》也是试图解答困惑的一份子,这幅经典作品的意义其实不在于其艺术表现形式,而是它的历史意义。在这一刻,历史和现在相遇,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刻,历史还会与未来邂逅。

所谓经典永流传,就是因为在历史的长河里不断赋予旧事物的新意蕴,而《星夜》的可塑性又如此之高,不免令人遐想。现代人对梵高的这幅《星夜》有多种观感,有孤独抑郁症患者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深同情,有乐观世界的人们把通常能从中感受到蓬勃神秘的生命力。

有人将他的画变成3D版,有人将星空转变在不同的背景;有人用现代技术将所有星辰隐没看到汪洋大海;有人用星空变换出更多艺术作品,有歌谣电影,有涂鸦海报,有动漫展览……

这些多元素组成的星空,就是《星空》新的时代意义,人们对它的喜爱与热情,想必也抚慰了另一个世界中梵高的灵魂。

永远的【星空】

对我来说,在理解了其中蕴含的美学和哲学价值后,我认为星空是双面性质的,它与《蒙娜丽莎的微笑》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的可塑性是非常高的,一千个人从中感受到的画面,情绪,直觉,世界观都不一样。

文章的最后,我想抛开一切美学与哲学意义,单用直觉来感受这幅在凌晨四点诞生的《星夜》——

这是一个寂静又喧嚣的世界,以山分割人间天界,山下是灯火点点的宁静村庄,山上是蓝黄相间的天宇星辰。连接村庄与天界的是一颗黑金糅杂的高大松柏,它自风中摇曳直上青天,有着风的狂躁和暗夜的寂,整幅画面给人一种梦境与现实交错的,不断延伸的广博空间感。

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并非与梵高站在同一台面上,而是身处不同的时空却感受到同样奇异的永恒:

即使我们内心充斥着不安,忧郁,不满,喧嚣,悲剧,但在星空的巨大旋涡下,情绪就像海浪般远走,就像月光般抚慰。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并非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跟随松柏飘荡在天宇,在明黄璀璨的星辰下不断舞动,融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就是梵高的《星夜》,它是绚丽的,是寂寞的,是疯狂的,是孤独的,是神秘的,它是内心世界的狂想曲,是脱离现实的乌托邦,它也是一个人追求生命价值的疑问与叹号,最后组合成一个矛盾又和谐的星空。

这份关于星空的梦,不仅是十九世纪的梵高梦,也是两千年前的柏拉图梦,更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等待后世的人们去感受和探索。

#抬头有星空 夜色更精彩# #第二届今日全国新写作大赛# #vivo X50#

肖复兴新书《我们的老院》:北京老四合院风物人情的各个细节

报告文学作家肖复兴写了新书《我们的老院》。他从儿时居住的那个大院里邻居王大爷捏的系着铜铃铛的泥斑马写起,写到院子里的裱糊的匠人、写到老翻译家、写到大提琴手,写到唱戏的欧阳太太,写至最后,肖复兴写到父亲和母亲,他写自己结婚时:“白天我到街上买了两瓶酒,其中一瓶是三花酒。那曾是我父亲最爱喝的一种酒,他说这种酒很柔和,有股子甜味儿。有这瓶酒摆在桌上,好像父亲也在了。”

《我们的老院》字字关切几十年前北京一个老四合院的风物人情,而肖复兴则是在国外完成的写作,他落最后一笔时说:布卢明顿此时正飘细雨。

《我们的老院》

肖复兴回忆儿时曾看到的漫天烟火爆炸后的碎壳:“国庆节的晚上燃放礼花大炮,我们坐在房顶鱼鳞瓦上面,等待着五彩缤纷的焰火腾空而起,在下一次礼花腾空的空隙,弥漫着蒙蒙烟雾的夜空中,会有白色的降落伞徐徐飘来。”人生七十古来稀,飘落异乡栉风沐雨的这些年,他完成了对故土最周详的一次回望。

老北京四合院里种的最多的树之一就是槐树,枝枝蔓蔓,累累花苞,就像某种机缘巧合下命运纠缠在一起的、曾热闹地拥挤在一起的老院里的人。

肖复兴所住的老院非寻常院落,而是粤东会馆。“最早是广东人建的,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我住的时候是清末民初翻修了的。会馆东厢房还在,西厢房已经没有了,但是三进三出的大院还在,我们家住在东厢房最里面的三间。2003年底的时候我路过那,进去一看,那时候西打磨厂的街还在,但是我的老院已拆得七零八落,到处贴着拆迁的布告,这时候我心里想,亏得来一趟,不然都拆干净了。”

肖复兴最后一次去看时,房前的那棵老槐树波斑的树影正打在路上,一切景象都不真实,就像置身在戏台上那样恍惚。

三十五个故事,形形色色的人生

“写书的时候,我先把我们的老院画一个地图,把东厢房、西厢房、前院、后院住什么人家画出来,一一把在地图里的、让人印象深刻的人家做了人物小传。”

《我们的老院》共有三十五个故事,故事的主角均为生活在老院的形形色色的人,肖复兴以自己的某种观察入手,以生活的某个断面介入,以被描述对象在特别的人生阶段、历史阶段中的际遇串联起人物一生的命运,每一个故事篇幅均不长,故事中均有大量细节。

《油棉袄》中,肖复兴写了住在门房的牛大爷一家的故事,牛大爷炸油条维持生计,两个儿子大牛小牛性格迥异,大牛结婚以后就将父母弃如敝履,而小牛则陪在父母身边。

“有一天,大牛又来了,伸手要钱。牛大妈哆哆嗦嗦气得扯过盖在牛大爷身上油渍麻花的破棉袄说,你看看这棉袄,多少年了都舍不得换新的,你爸爸辛辛苦苦炸油条赚钱容易吗,你都工作这么多年了,我们没跟你要一分钱就不错了,你还觍着脸伸手朝我们要钱!”

父母亲过世后,“小牛处理爹妈的东西,又看到父亲的这件破油棉袄,他拿起棉袄,才发现很沉,抖搂了一下,里面哗哗响。他忍不住拆开了棉袄,棉花中间夹着的竟然是一张张十元钱的票子,据我们大院知情的街坊说,老爷子给小牛足足留下了有一千多元。”

《花布和苹果》则讲一对夫妇,男的是工程师,女的是中学老师,男的一直很宠爱妻子,总是细细地将苹果皮削掉,“每次削下的苹果皮,都是完完全全地连在一起,弯弯曲曲的垂下来,像是飘曳着一条长长的红丝带。”

书中插图《打槐花》

几十年过去,肖复兴尚清晰地记得很多细节,细节的写作于他而言很重要,他说:“要保持写作的灵性,心要敏感,要善于抓住体悟复杂又微妙的感情碰撞,体会一些极小的温暖。我始终坚信文学是写‘小’的,写‘大’也要从‘小’入手。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接触的很多人都是生活贫寒的人,他们没有钱和地位,但却给人温暖的关怀和感受。可能我比较幸运,我碰上的都是人柔软、善良的一面,这也影响了我一生的写作风格。”

肖复兴常将人的命运以物来进行比附与象征,如《水房前的指甲草》,则以指甲草瘦弱单薄的姿态来比附曼莉的命运;《无花果》中,讲景家养着一株无花果树,从我们这些无缘品尝到无花果的孩子的眼中看景家的变迁,最后景家被抄家,那棵无花果树也被踹倒,散落了一地枝叶与果实。无花果树贯穿了整个叙述。

肖复兴很注意找到一个角度来提纲挈领,好将整个故事串成串儿拎起来。这些分明的意象可以将故事渲染得颇有情味,也利于标注人物的性格与命运,使得故事整饬鲜明;而且将景色与人写在一起,也省去了景物描写的繁冗。

特定时代的人物命运

“自古皆悲恨,浮生有屈伸。此邦今尚武,何处且依仁。”

这是肖复兴提及了很多次的诗句。

肖复兴说:“写《我们的老院》时,我重点要写的是他们的命运,我抓住几个关键的命运节点:困难时期、“文革”时期、“文革”之后,这三个阶段是人的命运发生跌宕起伏最重要的时期。他们好多事情我也不是特别了解,但是在我童年、少年记忆当中沉淀下来的,好在很多细节留下来了,细节是文学生命的细胞。”

《凤冠霞帔》中的插图

他写《凤冠霞帔》中的欧阳太太是位神秘人物,长得白秀净气却有一口老生的烟嗓,这也许是她不爱与四邻接触的原因,但却与爱好唱戏的郭先生甚是投缘。后来“我”从郭先生口中得知“欧阳太太是剧团里正宗程派的好演员,坏了嗓子,吃错了药”,没法唱了,才离开舞台。更可悲的是,“文革”时欧阳太太被剃成了阴阳头,那时叫作牛鬼蛇神头,挂着“害人戏子”的牌子,天天被批斗……

“红卫兵那天清早再次到她家要拉她批斗的时候,一推门,看见她身上整整齐齐地穿着戏装,阴阳头上戴着耀眼的凤冠霞帔,站在床上,冲着红卫兵咿咿呀呀地唱戏,怎么拉都拉不下来。人们知道,她疯了。”肖复兴写。

《我们的老院》中,大多数人最后都没有很好的结局。这是特定时代下的人的集体遭遇。

《泥斑马》中的插图

《表叔和阿婆》中照顾了阿婆一生的表叔,最后罹患癌症孤独地死去;《泥斑马》中,王大爷为了给儿子腾出结婚用的婚房,自己一个人去了甘肃,五十多年间,王大爷一次都没有回来过;《刀螂腿阿玉》中,阿玉为了支撑起家庭放弃了自己热爱的体育,草草地嫁人度过了庸常的一生。

肖复兴切开时代的断面,一来可以看到和今天相似的人和生存空间的矛盾,蜗居的生活随着孩子的成长与孩子成家的需求而产生剧烈的冲突,没有能力另置房产的父母,则只能远走或者在抑郁中贫病交困,直至早早下世,以这种方式实现有限空间中的代际更迭。二来,则是传统的社会中的忠孝情怀,父母遭遇变故,子女中不乏以自我牺牲勇挑家庭重担者。

肖复兴写作的人物大抵两类,一类就是白手起家的、大半生在贫困边缘挣扎的人,这类人最后的命运悲剧几乎都是因为穷困;一类则是起点稍微高一些的,家境相对比较好的、有文化的,而这些人在“文革”中的遭遇和创痛几乎影响了他们一生的行迹。

《三棵老枣树》中的插图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