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05 13:1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教师毕业讲话稿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讲话稿的主题,是表达对学生的祝福、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还是对同事的感谢等。主题应与毕业典礼的背景和氛围相契合。
2.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毕业讲话稿应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可简要介绍自己,正文部分阐述主题,结尾部分总结全文,表达祝愿。
3. 语言表达:讲话稿的语言应简洁、流畅、富有感染力。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句子和生僻的词汇,确保听众能够轻松理解。
4. 语气亲切:作为教师,讲话时应保持亲切、自然的语气,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可以适当运用幽默、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讲话更具吸引力。
5. 内容丰富:讲话稿的内容应丰富多样,既要体现对学生的关爱和期望,也要展示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人生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回顾过去:回顾自己在教育生涯中的成长历程,分享教学经验、感悟和收获。
b. 感恩同行:感谢同事、领导、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与帮助,表达诚挚的谢意。
c. 鼓励学生:对即将踏上新征程的学生给予鼓励和祝福,提醒他们珍惜时光,努力拼搏。
d. 表达期望:对学生的未来充满信心,
大学时代的最后一场毕业典礼,恰恰也是我们终身自学的开学典礼。宪法第19条说“国家在发展各类教育事业的同时,鼓励自学成才”。那么,对法律人来说,真正的“才”到底是什么,我们如何在漫长的人生中,自学成才?
亲爱的2025届同学们、各位“聪明绝顶和绝顶聪明”的老师们、各位嘉宾:
大家下午好。我站在这里,看着台下的同学们,就像看到一部部刚刚揭下保护膜的崭新手机。每一位的“操作系统”都是人大法学院的最新版本,内存充足,运行流畅,摄像头对准了星辰大海。但你们共同的“出厂模式”是:尚未接入真实世界的信号,还没有经历过一次真正的“用户”检验。我不知道你们每个人的“核心应用”是什么——是“民商法”的交易引擎,还是“国际法”的全球导航。但我可以确定的是,你们即将进入一个无比复杂的“应用市场”,面临各种严苛的“兼容性测试”。作为一名入职才三年的青年教师,能在这里为你们送别,我倍感荣幸,却也心怀忐忑。我不禁反复思考,学院为何将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一个资历尚浅的我。经过深思熟虑,排除所有不可能之后,我得出了一个唯一可能的结论:人民大学终于要推出自己的刑法网红了!网红也要讲基本法。于是,我为我们今天这场盛大的仪式,进行了一次严肃的“合宪性审查”。我本以为这会是一场徒劳,毕竟宪法是星辰大海,毕业典礼只是人间烟火。然而,我错了。我在宪法的第十九条,找到了我们今日相聚的、最深刻的法律依据。它说,国家在发展各类教育事业的同时,要“鼓励自学成才”。请允许我为这六个字停留片刻。在一个将“受教育”同时规定为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国家,它的根本大法,却特意留出笔墨,去“鼓励”一种看似脱离了建制的、充满江湖气息的学习方式——自学成才。这绝非立法者的闲笔。恰恰相反,这是我们的制宪者埋下的一个最高级别的、充满了善意与远见的“彩蛋”。它在提醒我们:各位,你们在人大法学院的这几年,是国家依法保障的、有师长引导的付费学习。而当这场有期限的教育结束之后,一种更广阔、更艰难、更孤独,也更重要的学习,才刚刚拉开序幕。这场学习,宪法给了它一个名字,叫“自学成才”。而它的学制,是你们的终身。所以,从宪法的角度看,今天不是一场单纯的毕业典礼,更是你们终身“自学”的开学典礼。那么,在这场没有围墙、没有教材的学习中,你们要学什么?我们热爱的法律,尤其是刑法,对“确定性”有着近乎宗教般的迷恋。它试图用最严谨的逻辑、最理性的思考,为人类社会中最混乱、最失序的行为,划定清晰的边界。它承诺:任何人,只要触碰红线,就必然会迎来国家权力最稳定、最可预期的回应。这是一种多么古典、多么令人心安的秩序之美。然而,各位,当我们把目光从法条的字里行间抬起,投向我们正在身处的世界,我们看到的,又是什么呢?人大还是法大这个梗从未过时甚至常读常新;世界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失去确定性。曾经稳定了几十年的国际规则正在被重塑;技术不再是“升级”,而是“颠覆”,它正在重写劳动、创作甚至思考的定义;连事实本身都在成为可以被算法、立场和流量随时定制的流动叙事。更让人焦虑的是,那些我们引以为傲的专业技能正在被快速平替。你的法律检索可能快不过AI,你的逻辑推理可能准不过机器。在这样一个时代,法律人的价值究竟在哪里?我想,答案恰恰藏在“人”这个字里。当技术可以完成越来越多的工作时,剩下的恰恰是那些永远无法被量化、无法被编码的能力——在混沌中建立坐标的判断力,在喧嚣中保持专注的思辨力,在壁垒高筑的世界里创造连接的共情力。这些能力无法“下载”,无法“安装”,只能在未来漫长的岁月中,通过自学,一行一行地写就。而这场艰苦自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为了所谓的“成功”吗?我想,宪法给出了一个更有分量的答案——“成才”。成功往往是别人定义的——进了什么单位,挣了多少钱,有了什么头衔。而成才是自己定义的——你成为了怎样的人,守住了什么,改变了什么。对法律人来说,真正的“才”是什么?不只是背得出法条,写得了文书。而是当所有人都在追热点时,你还能追问真相;当情绪比逻辑更有市场时,你还能坚持说理;当捷径就在眼前时,你还能选择走正道。这很难。在一个人人都想“快速上岸”的时代,选择深耕的人注定要承受更多。所以宪法用了“鼓励”。在一部规定国家根本制度的严肃法律中,为什么不说“要求”,不说“保障”,偏偏说“鼓励”?因为制宪者明白,真正的学习是孤独的,真正的成长是缓慢的。他们选择了最温柔的表达。这份鼓励里,有期待,有理解,更有包容。它知道你会迷茫,会疲惫,会想放弃。它允许你用自己的节奏前行,允许你在必要的时候“蛰伏”。就像种子深埋,是为了积蓄破土的力量;就像利剑归鞘,是为了下次出鞘时锋芒依然。纵江河万里,退守池之一勺,亦无愧于心。所以,在你们即将起航的此刻,我不想祝你们一帆风顺,因为我知道这不可能,甚至有些虚伪。波涛汹涌,才是大海的常态。而且风暴越大、鱼越贵。我也不想祝你们前程似锦,因为“锦”有时候太过光滑,容易让人失足。我只想说:当需要你发声时,愿你振聋发聩;当你需要沉默时,愿你静水流深。当机会来临时,愿你准备充分;当尚需等待时,愿你耐心如山。最后,请记住:你们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从明天起,你们要去的地方,就是法治的现场;你们的选择,就是这个时代法治的模样。山高水长,愿诸君珍重。谢谢大家。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