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05 18: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一年级语文读后感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要表达的主题,如对书中人物的看法、对故事情节的感悟、对书中语言的评价等。
2. 选取合适的角度:从自己的实际经历、感受出发,选取一个合适的角度来阐述读后感。例如,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生活经验等方面入手。
3. 丰富内容:在写作过程中,要尽量丰富内容,不仅要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结合书中的具体情节、人物、语言等进行分析。这样可以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4. 注意条理:作文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可以先简要介绍书名、作者,然后分别从人物、情节、语言等方面进行阐述。最后,总结自己的感悟。
5. 运用修辞手法:为了使文章更具文采,可以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但要注意不要过度使用,以免影响文章的流畅性。
6. 举例说明:在阐述观点时,要尽量举例说明,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例如,在评价书中人物时,可以结合具体情节,阐述人物的性格特点。
7.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通顺性,避免出现错别字、病句等问题。同时,要尽量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使文章更具吸引力。
8. 结尾总结:在文章
上周去新华书店买了1年级的教材,身为不能躺平的老母亲想着我先学习学习,结果在英语教材上发现真的是越来越生活化了,Big Ben,London都有,一年级单词量150+,以后的发展方向估计会越来越生活化,也需要孩子有更多的阅历了,一味地死记硬背时代已经过去了。#英语#
文|凝妈悟语
我们都知道阅读很重要,但是常常犯愁:一年级孩子坐不住,读完就忘,怎么阅读才能真正有用呢?
布置阅读任务、写读后感,怕打击兴趣,完全放任又担心没效果,这可怎么办?
其实,让孩子在阅读中自然吸收知识,关键在于找到“兴趣”和“学习”的平衡点。
分享我家孩子读《会飞的教室》的经历,说不定对您有所启发,更期待得到不同的阅读思路。
孩子读书时,千万别着急催孩子赶快往下读,别纠正孩子“跑偏”的思路。他们天马行空的联想,恰恰是理解知识的黄金机会,顺着孩子的思路走,他的阅读劲头也会更足。
比如读到第29页“把他那张漂亮的脸蛋修理得鼻青脸肿”,孩子突然想到《哪吒之魔童闹海》里无量仙翁被打后的样子,还指着自己的脸手舞足蹈地比划着描述:“这里发青,这里又鼓起来个大包!”
这一刻,“鼻青脸肿”具象化了,比起我们告诉他生硬的字词释义,孩子自己联想的画面记忆更深刻。
再比如读到第31页,写到男孩们等着看电影,孩子立马想到一个周六的经历:“那个下午,我们先去爬山,然后逛了文化市场,买了一条小龙,最后看的哪吒演出,还得到了‘哪吒’送的一根棒棒糖,太好玩了!”
还比如第99页提到“课上偷懒、浑水摸鱼”,孩子马上想起老师批评同学的话,趁机问他:“老师是怎么提醒的?”他站起来严肃地说:“某些同学不认真学习,光想着浑水摸鱼”。然后一本正经地告诉我:“我没有浑水摸鱼!”
这种和实际生活的联想,不仅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还锻炼了孩子的表达能力。
一年级课本里学的知识,在阅读中都能找到 “用武之地”。
读到第40页男孩按门铃和同学妈妈对话,孩子突然想起语文园地三学的 “打电话” 技巧,立刻化身小演员绘声绘色地展示起来:“看我,这样说,阿姨,您好!我是**的同学,我想找他有点事。请问让他接一下电话好吗?”
一边说还一边模仿礼貌的语气,把课本里的口语交际活学活用。
遇到词语使用的地方,也能和课本联动。
看到 第80页“少年会偷溜出去”,孩子较真地说:“这里应该用‘偷偷地’!就像《小公鸡和小鸭子》里,小公鸡偷偷地跟在后面,这样更生动!”
这种主动 “挑刺” 的过程,比单纯背语法规则有效多了。
想让孩子主动积累知识,千万别把任务变成负担,鼓励和互动引导就是最大的动力。
发现孩子对形近字很感兴趣,就给孩子大大的赞,让他乐此不疲地找“朋友”。
读到第100页,看到“端”字,孩子想到和“瑞”是形近字,还在书上写了下来,我双手竖起大拇指,孩子得意极了。
于是,孩子在第103页看到“挂”字又分析起来,想到了“桂”。赶紧解释“挂”是用手的动作,所以是提手旁,“桂”是桂花树的桂,是植物,所以是木字旁。
还有词语的收集,不失时机地鼓励他玩接龙游戏。
比如在第68页看到“马提斯的右眼周围又青又紫”,孩子想到很多类似ABAC式词语,又高又大、又矮又小、又香又甜、又红又圆、又白又嫩、又黏又甜等等。提到又黏又甜,还想到是课文《端午粽》中形容粽子的词语。
在第102页看到“老师边走边听”,想到边走边吃、边走边说、边走边唱,又意识到“边走边吃”是不太好的行为。
也学会主动区分“的、地、得”的用法。
第101页的“老师目光炯炯地等着戴马亭”,102页的“他一五一十地把昨天发生的事,简明扼要地向老师报告”,这里之所以用“地”,是因为后面是做什么事。读到第89页“看,这一家人笑得多幸福呀!”发现原来“的、地”之外还有一个“得”,开启新的探索之旅。
学标点符号可以玩起来。
针对孩子理解不了冒号双引号的问题,我们曾经玩过 “台词大侦探” 游戏,随机翻开一页,问孩子:“快找找,谁说了什么?”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孩子已经能精准锁定冒号引号里的内容。
比如122页,让孩子找出马提斯说的话,孩子现在能快速找到这一句“吃饱了,才不会忘记台词”。
《会飞的教室》里超多对话,孩子翻着书像寻宝一样,进一步摸清冒号双引号的 “套路”。
由此引申开去,孩子还善于发现新的标点符号。
比如在第195页,看到破折号,就来问:这是什么标点符号,我好像学过。告诉他是破折号,他恍然大悟:哦,我记起来,老师上学期提到过。
标点符号的使用灵活多变,对标点符号开窍还得靠大量阅读。
写在最后:
孩子天生就有探索的热情,与其急着让他们 “读进去”,不如先保护好这份好奇心。允许他们自由联想,把阅读和生活、学习结合起来,再用小游戏、小任务轻轻 “推” 一把,知识自然就像种子一样,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阅读节奏,不用追求 “读完就记住”。当阅读变成有趣的冒险,那些学到的字词、锻炼的思维,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变成孩子成长路上的 “超能力”。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