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3招搞定《1988读后感》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6 00:56

3招搞定《1988读后感》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1988》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文章主题:首先,明确你要从哪个角度去写这篇读后感,是关注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还是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
2. 梳理文章结构:一篇好的读后感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在引言中简要介绍《1988》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在主体部分展开论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在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3. 深入分析作品:在主体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a. 主题思想: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时代精神、价值观念等。
b. 人物形象: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命运轨迹,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c. 情节结构:分析小说的情节安排、起承转合,以及小说中的悬念和冲突。
d. 文学手法:探讨小说在语言、修辞、象征等方面的运用。
4. 结合自身感受:在分析作品的同时,要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表达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
5. 避免主观臆断:在论述过程中,要尽量客观、公正地评价作品,避免主观臆断和偏激言论。
6. 注意语言表达:读

看韩剧《请1988》有感

《请1988》,相信这部剧一定有很多人看,看过了很多的推介后,我也成功入坑了!

第一集的时候开着弹幕看的,因为人物太多,愣是只记住女主是谁。由于弹幕的七嘴八舌太影响我的看剧心情,让我不得不关闭弹幕安安静静看剧,毕竟开弹幕的初衷只是为了看大家的看法!

温馨提示:想好好看剧,一定不要开弹幕!

看完第一集,除了人物还是对不上之外,已经有点被迷上了。印象最深刻的应该就是一开场的时候邻里之间相互送菜,主角们一齐说出那句“这样还不如坐着一起吃了”然后又齐刷刷的走向下一家的时候真是莫名戳萌点,身为90后的我小时候也被大人这样“使唤”过!

还有另外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点,就是德善她奶奶去世那里,起初她们姐弟三人一直觉得大人们的表现都太过平静,一点儿看不出失去亲人的悲伤,三个孩子心理除了悲伤更多的是对大人世界的失望。直到远在美国开洗衣店的大伯回到来的那一刻,几个姐弟才真正卸下盔甲,收起来了平日里的伪装,哭成一片,不夸张不做作的演技,硬生生的把我看哭了。德善的旁白更是画龙点睛,确实,大人们的世界充满了无奈,有的时候笑不是真的笑,哭不是真的哭。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地方要数德善妈妈的那句“世界上最可怕的就是穷人还想着去帮助别人”,原因是因为德善爸爸每次看见路上那些生活艰辛的小人物都会忍不住伸出援手,明明自己家里处处都是花钱的地方,德善爸爸认为钱够用就行,我们买一点东西就能让别人解决一顿饭,这样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举动是值得做的。这样的正能量,值得推崇,也值得我们的国产剧学习!

有人说这部剧是韩国的当代文学,我倒是觉得这更像我们小时候生活的真实缩影!不得不承认,韩国影视作品的拍摄手法和剧集精髓一直都很明确。

不说了,周末了,追剧去了!

读宁德 知中国

作者:光明日报评论员

这是光明日报特别报道组第二次探访福建宁德。

宁德被称为习近平扶贫思想策源地之一。2018年春,我们第一次探访宁德,为的是溯源“滴水穿石”精神。彼时,中国刚刚迎来党的十九大之后的开局之年,三大攻坚战打响。2020年12月,我们第二次探访宁德,为的是聆听新篇章里的闽东故事。此时,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贫困县已全部摘帽。

8年的持续奋斗、一个亿的脱贫人口,关于脱贫,党的十八大之后的中国有成千上万的传奇:有城镇从无到有,有新村破土而生;全球最高桥梁从黔滇交界拔地而起、世界最大高速公路网络贯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老人的毡房里有了水,孩子们上学路上有了光,网友发帖感慨,“在中国,你将再也找不到一个不通电的村庄。”无数中国故事等待讲述,为什么要不断回望宁德,宁德了什么?

宁德了何谓人民情怀。

1988年至1990年,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留下了“滴水穿石”精神,开启了宁德30年“摆脱贫困”的历程。论贫困,20世纪80年代末的中国有无数个闽东,脱贫不是硬任务;要成绩,闽东有无数种出政绩的可能,脱贫反而是最需要久久为功的选择。但正是这个选择,关乎每一个“闽东父老”的生存,改变每一个闽东孩子的命运。写于宁德的《摆脱贫困》一书中引用了西汉刘向的一句话,“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笔墨之中意味深沉。党的十八大后,面对数量超过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地区)的人口的贫困人口,党中央坚持全党促扶贫、五级书记抓扶贫,坚持用8年时间啃下最硬的骨头,务必要实现一个都不能少,持守的是同样的信念。在中国共产党人看来,“为人民谋幸福”,是责任也是情感;“以人民为中心”,是使命更是本分。

宁德了何谓战略定力。

闽东发展中的几个时间点值得注意。20世纪80年代末主政宁德,习近平坚持不搞大项目、不烧三把火;90年代初离开宁德,他叮嘱“面对闽东的实际,消除一切超现实的幻想”;直到2010年赴宁德调研,他终于指示:“多上几个大项目,多抱几个‘金娃娃’,加快跨越式发展”;2019年给宁德父老回信,他充满鼓励:“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正是依靠这种战略判断、继承这种历史耐力,宁德不但率先脱贫,而且夯实了乡村振兴的坚实地基,培养了长滋久养的文化精神,历练出坚韧务实的干部队伍,形成了接地气、谋长远的决策习惯。只有时间长久、越是时间长久,才越能感受到“滴水穿石”的历史逻辑、摆脱贫困的长久回馈。可以宁德视角观察一下十八大之后党中央的战略安排:先有精准脱贫,才有高质量发展;有了“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的扎实地基,才有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底气,从生存到发展、从兜底到共富,有序衔接。以战略思维谋事、以战略定力成事,正是新时代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质。

宁德了何谓系统观念。

20世纪80年代末的闽东百业待兴,哪个才是先手棋,什么才能牵一发动全身?是摆脱贫困。脱贫对干部队伍产生了诉求,才能形成“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脱贫对发展目标形成了倒逼,才能激发“弱鸟先飞”的改革意识。因此,30多年后的宁德,不仅仅是脱贫的宁德,也是创新的宁德、产业的宁德,在社会治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上呈现出了系统性的成果。同一个角度看全国:紧密伴随党的十八大后中国脱贫攻坚历程的,是新发展理念的推出、是“反四风”的贯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整体推进。驱万途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因为有这种系统观念指导下的实践,全面小康的“全面”才能真正落地,精准脱贫的效应才远远超出脱贫。

我们总是回望宁德,因为“滴水穿石三十年”是历史事实更是历史眼光,使我们更能读懂新时代的实践与思想。“从根本、全局、长远来考虑问题”,是逻辑;“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是情怀,有这样的逻辑,必有这样的情怀,反过来也一样。先夯基垒土、再积厚成势力、最终实现协同高效,是实践的规律;具有战略性、系统性、形成“一块整钢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有这样的实践必有这样的理论,反过来也一样。如何读深读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何理解脱贫治理背后的思想、脱贫攻坚贯穿的精神——宁德,提供了极其具体的例子和独一无二的视角。

《摆脱贫困》成书三十多年,中国摆脱绝对贫困。把起点和结果放在一起看,就是一节最好的历史课。读宁德而知中国,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们应该有更深沉的自信和更笃定的信念。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31日0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