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编钟》读后感》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6 01:11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编钟》读后感》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编钟》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要围绕什么主题展开。是关于编钟的历史价值、音乐美学、文化传承,还是对编钟背后的故事和人物的评价?
2. 结构安排: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编钟》这本书的作者、背景、主要内容,以及你阅读这本书的初衷。 - 主体:详细阐述你的感受和思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编钟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探讨编钟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地位,以及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b. 编钟的音乐美学:分析编钟的音乐特点,如音色、音阶、演奏技巧等,以及它们在音乐美学上的价值。 c. 编钟的文化传承:探讨编钟在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d. 编钟背后的故事和人物:介绍编钟的发明者、传承者等,以及他们的精神风貌。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你的观点,并提出对未来的展望。
3. 内容充实:在主体部分,要充分展示你的思考和感悟,避免空洞的赞美或批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 结合实际:将编钟的历史、音乐、文化等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展现你的

青铜鼎上的铭文也会歌唱—听萨日娜《传承》有感

#认证作者激励计划#前些日子在故宫看商周青铜器,鼎簋甗觥的饕餮纹里总藏着些未说完的故事。忽听得展厅外飘来一阵歌声,磅礴处似江河奔涌,婉转处如檐角风铃,细听歌词里竟也嵌着"五千年"三个字。这才想起,文物不会开口说话,但人间的歌者能把历史的回响唱给天下听。

萨日娜《传承》

萨日娜老师这曲《传承》,像极了博物馆里那些青铜重器。你看商代司母戊鼎,四足撑起三千年光阴,鼎腹铭文记载的何尝不是"同舟共济"的盟誓?那些铸鼎的匠人、刻字的史官,与今日在五线谱上作词作曲的歌者,原是一脉相承的守灯人。

我常对年轻人说:文明如瓷,最怕碎在传接的刹那。汉代长信宫灯递到我们手里,灯盘里的油脂换了电光,可捧灯的姿势总要如当年侍女般恭谨。萨老师的歌声里,五千年不是博物馆展柜里的标本,而是活着的江河——你听"继承创新"四字,分明是敦煌画工在素绢上试新颜料时的笃定,是毕昇在活字模间反复调试的执着。

萨日娜《传承》

有回在潘家园见人修补碎瓷,老师傅拿着金缮漆料说:"破镜重圆处最要用心描摹。"这歌里"民族的复兴"何尝不是这般道理?张骞凿空西域带回的葡萄种,郑和宝船载去的青花瓷,到如今化作歌中"德行天下"的韵脚,五千年传承从来不是搬运旧箱笼,而是像修复古画,既要留住松烟墨的古意,又要补全岁月蚕食的留白。

前日有青年问我:"先生,我们这代人该往历史的账簿上记些什么?"我指着歌谱上"薪火相传"四字笑而不语。你看良渚玉琮的方圆之形仍在现代建筑里流转,曾侯乙编钟的音律化作今日交响,萨老师这曲既非老戏台上的水袖,也不是流量时代的快消品,倒像宋代汝窑的天青釉——雨过云破处的那抹绝色,既承着商周青铜的厚重,又透着未来星辰的微光。

《传承》

夜深翻检旧藏,一方汉代瓦当上"长乐未央"的篆字突然鲜活起来。原来真正的传承,是让司马迁写《史记》的竹简化为数字字节,让李白醉过的明月照进玻璃幕墙,让五千年光阴都化作可传唱的旋律。这歌该在太庙的古柏下听,该在高铁飞驰的窗口听,该让檐角铁马与手机铃声合着节拍共鸣——毕竟,我们递给下一代的,不该是锁在保险柜里的古董,而是能继续生长的文明。

(5月19日,备受瞩目的“看·见殷商”展览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正式对观众开放,全国28家文博单位的338件(套)文物亮相,涉及甲骨、青铜器、陶器、玉器等,其中“一级加”重点文物超50件(套)。观众可以在大运河畔,跨越3500余年,揭开商文明密码。)

从民族走向世界!编钟专题讲座进入美国高校,受海外观众广泛欢迎

“中华文化在海外魅力四射。海外观众对编钟这一中国古代乐器有着浓厚兴趣。”

近日,音乐考古学家、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李幼平赴美国参加“金石之声与孔子时代之礼乐”学术讲座、“金编钟”作曲比赛等编钟相关文化活动。

其中,“金编钟”作曲比赛(Golden Bells Composition Contest)已正式启动,面向全球音乐家征集编钟音乐作品 ,获奖作品将于2020年9月在芝加哥交响音乐厅首演。

视频加载中...

⇪// 李幼平用英文作编钟专题讲座

 

用英文讲编钟

“编钟是中国古代雅乐和宫廷音乐文化中的代表乐器,其声音作为协调天地的媒介,在古代仪式音乐中具有不可或缺性。早在2500年前,中国的钟已经达到「一钟双音」的制作水平,并为今天古音律和编钟制造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一钟双音」标志着编钟从仪式性到音乐性的过渡。”

在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举办的编钟专题讲座上,李幼平讲解编钟的制作、排列特点,介绍编钟考古尤其是曾侯乙编钟的发掘及其历史文化价值,分享古代乐器知识和演奏技巧。

曾侯乙编钟(图源网络)

战国早期周王族诸侯国姬姓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该馆“镇馆之宝”。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编钟共65件,分3层8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它用浑铸、分铸法铸成,采用了铜焊、铸镶、错金等工艺技术,以及圆雕、浮雕、阴刻、髹漆彩绘等装饰技法。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

李幼平讲解编钟的结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很受欢迎,但是这种欢迎不能局限在华人圈子,应让更多当地观众参与进来。”

第一次用英文作编钟专题讲座,李幼平有些紧张,演讲开始前还在调整用词。他希望以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清楚编钟,讲清楚孔子时代的历史背景、音乐文化,而不只是隔靴搔痒。

讲座现场气氛热烈,百余名当地听众围坐在展出的编钟前聆听。最后,孔子学院中国文化音乐中心音乐家用曾侯乙编钟仿制品演奏了先秦古乐《楚商》,再现千年宫廷雅乐。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铸造大晟新钟

“以前制作编钟都是仿古做旧,音律也是按照古代音律调制,并不适合现当今舞台需要。如何用白话文讲述古代的故事?”

受美国密歇根大学委托,李幼平对北宋大晟钟进行20余年的跟踪研究,设计并监制铸造大晟新钟。大晟新钟保持宋代大晟钟特征的同时,结合了当今世界舞台音乐表演的实践需要。

大晟编钟(图源网络)

北宋崇宁三年至四年(1104-1105年),于都城东京铸造,计12编,每编28枚,共336枚,为宋徽宗时期“大晟”新乐的编钟,也是宋代的定音律钟。当年,徽宗皇帝有感于当时中国音律不一的现状,特将铸钟规范颁行各州府,作为定律的依据,统一了全国音高。大晟音律也成为元明清各代的标准音律。其中大晟·夷则钟现收藏于开封市博物馆。

作为武汉音乐学院与美国密歇根大学“宋代怀古音乐”合作项目的成果,大晟新钟是目前美国本土惟一一套用于舞台演出的编钟乐器。

2017年4月,在美国密歇根大学举办的“宋代怀古音乐”专场学术音乐会上,大晟新钟首次亮相,表现出音色、音质、音高的准确性,与交响乐队合作的可能性。

李幼平设计监造的大晟新钟(图源网络)

今年9月,在芝加哥交响音乐厅举办的“友谊天长地久”音乐会上,大晟新钟通过与乐队的合奏和独具特色的编钟音乐作品表演,展示中国编钟与编钟音乐的魅力。

“通过怀古音乐理论和实践的应用,中国古代音乐可以以贯通古今、融合历史事实与艺术创作的乐音,重现于21世纪的中国。”美国密歇根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林萃青说。

乐队合奏

全球征集编钟作品

2018年,美国瓦尔普莱索大学开始围绕大晟新钟,开展编钟音乐的研究与演出活动,为吸引更多的西方音乐家关注编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编钟音乐作品,让编钟和中国音乐在美国和西方主流音乐界赢得更高的认可度和更大的影响力,筹办“金编钟”作曲比赛。

“金编钟”作曲比赛由美国瓦尔普莱索大学孔子学院、美国大湖地区孔子学院文化节、刘天华阿炳中国民族音乐基金会合作举办。

近日,比赛在美国正式启动,向全球作曲家征集编钟音乐作品。

李幼平与瓦尔普莱索大学副校长合影

“金编钟”作曲比赛以大晟新钟为主要乐器进行创作。目前,大晟新钟在中国武汉、美国芝加哥各存有一套,其演奏视频可在互联网观看。作曲家听到编钟的声音,看见编钟的形象,能够根据编钟的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作。

“希望编钟能够真正成为国际乐器,受到全球音乐家的关注。”

李幼平表示,“金编钟”作曲比赛不仅为世界各地作曲家研究并创作编钟音乐提供了难得机会和平台,更通过编钟及编钟音乐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舞台,传递中国声音。

 

出品:武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新媒体中心

监审:邓鼐 监制:吴晓君 编辑:简简

文字:转载自《音乐周报》记者/卢旸

投稿:wuhanwenyi@126.com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