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如何写《《路标》读后感》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6 04:41

如何写《《路标》读后感》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路标》读后感的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题目:选择一个简洁明了、能概括文章主题的题目,如《《路标》读后感》。
2. 引言:在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路标》的作者、背景、主题等,为读者提供一个阅读背景。
3. 概述主要内容:简要概括《路标》的故事情节,包括主要人物、情节发展等,让读者对故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4. 分析主题思想: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路标》所传达的主题思想,如人生、成长、信仰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a. 人物塑造: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成长历程等,以及这些特点如何体现主题思想。
b. 情节安排:探讨故事情节如何推动主题思想的表达,如冲突、转折等。
c. 艺术手法:分析作者在创作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如象征、对比等,以及这些手法如何体现主题思想。
5. 表达个人感受: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对《路标》的感悟,如:
a. 个人成长:谈谈阅读《路标》对自己成长的影响,如对人生、价值观等方面的启发。
b. 思想启示: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路标》对自己思想观念的启发。
c. 情感

侯彩虹|渐远的背影——读龙应台散文集《目送》有感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感情,与生俱来,血脉相连,不以贫富贵贱而改变,不以个人喜好厌恶而取舍,这就是亲情。亲情是最持久的动力,给予我们无私的帮助和依靠;在最寂寞的路上,亲情是最真诚的陪伴,让孤独的心感受温馨和安慰;在最无奈的十字路口,亲情是清晰的路标,指引我们成功的方向。

被誉为台湾地区最犀利的一支笔,作家龙应台用她深邃的思考和柔软的温情写就了人间的生死大问。这部集父女情、母子情、兄妹情、家国情的散文集《目送》,让众多读者通过精短的一篇篇文章,感受字里行间无限的浓情,这浓情关乎冒着炊烟的小家,也关乎有着地理疆域的大家,更关乎着泱泱人类。女作家细腻的笔触,却透露着磅礴大气的家国情怀。

开篇的《目送》一文奠定了整个散文集的基调,随着年岁的增长,两代人出现的代沟和隔阂,是每一对父母和子女难以逾越的。儿女长大了,有了自己的生活和世界,他们不愿意父母像小时候那样约束自己,而父母又不得不放手儿女,让他们去打拼属于自己的世界。那个从幼稚园留给母亲小小的背景直到长成了登机口那个瘦高的背影,从不断回头的恋恋不舍到没有一眼回望的急切躲闪。让父母意识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对于女儿,父亲的背影似乎沉重了许多。送读完博士的女儿去大学上班报到的第一天,心生自卑的父亲不愿意让女儿感到难堪,他把破旧的小货车开进了大学附近的窄巷,然后消失在巷子尽头的背影;年迈瘫痪的父亲,坐在轮椅上被推走的凄凉背影;缓缓推进炉膛的棺木,虽然近在咫尺,做儿女的也只能送上一次最后的目送。这些感人的画面,有着无言的凄凉和无奈。

人生就是在无数次目送中出生、成长、衰老直至终结,唯有留下的亲情永不消逝,如暗夜中的一盏明灯,让人怀恋和温暖。

世事的动荡,让分别四十年的父亲辨不出儿子的声音;四十年与故土的隔离,乡音已成陌路;四十年的生死遥望,留下的嘱托是要落叶归根。家,已然不回去了。脑萎缩的母亲,她想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个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嗞嗞香气、丈夫正从她身后捂着她的眼睛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挂号拿印章来’……”这样的家回不去了,母亲成了一个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父亲的同学会上,面对那些曾经出生入死或经纶满腹的老者,作者尽量显示卑微,让这些离家去国的人找到安慰和自信,也让父亲小小的虚荣心得到满足。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女儿对父辈们的理解和尊敬。

作者从家事折射国事,让读者感受到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留给两代人的心灵创伤。当年十六岁的父亲,从湖南衡山脚下的一个村庄辞别母亲,怀揣着临别时母亲塞给他的一只鞋底,从此天涯漂泊,再也回不了头;而女儿这一代,清醒地认清自己作为岛上的“外省人”处境的残酷和荒谬,时代之剑切断了她和传统、宗族的连接,使她悬在半空,永远无所依凭。血脉的根生生是被国家的分裂给切断了,一条窄窄的海峡却似隔着千山万水。

亲人的背影渐行渐远,总在无奈中挥一挥手,整本书,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作者简介:侯彩虹,女,70后,文学硕士,公务员。来自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现居塞外青城,喜欢在繁琐的日常剪一段时光慢慢回味。在浮躁的尘世里,执笔取暖,煮字疗饥。有散文、随笔散见于《呼和浩特日报》、《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及杂志。

《红旗颂》:国歌音符的延续

作者:黄敏学(绍兴文理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

对我来说,《红旗颂》就是国歌音符的延续。红旗在天安门上迎风招展,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吕其明

红色基因融入音乐创作

1940年5月,年仅十岁的吕其明跟随父亲吕惠生来到淮南抗日根据地,被新四军“抗敌剧团”吸收为小团员。九年战火纷飞的岁月,不仅锻炼出吕其明坚强的革命意志,而且为其日后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积累了大量民间音乐素材,指明了创作方向。吕其明晚年深情回忆:

1940年,我在孩提时代就投身新四军的革命大家庭,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经受战火的洗礼和极其艰苦生活的磨炼和考验,既熔铸了我的灵魂、意志,也赋予我血与火、爱与恨的乐思。钢枪伴琴弦,硝烟卷歌声,在这战地课堂,在这以抗战音乐和民间音乐为课本的年代,我作为一名部队文工团的文艺战士,确实像进了一所没有围墙和门牌校徽的生活大学、艺术大学。唱歌、演戏、教歌、行军、打仗、宣传鼓动,把我一颗稚嫩的心和中国人民伟大的解放事业交融在一起。

1945年,吕惠生英勇牺牲,同年9月,吕其明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父亲传承给他的红色基因成为其宝贵的精神财富,“父亲的做人做事,是我的一面镜子;父亲的高尚品德是我人生的路标;父亲的一生一世,影响我后来的一切,包括我的工作、学习、生活、创作乃至我生命的全部”。

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不同版本《红旗颂》

1949年11月,吕其明转业到上海电影制片厂从事作曲与乐队演奏工作,创作出《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谁不说俺家乡好》等一批优秀的电影歌曲。1959至1965年,吕其明在上海音乐学院进修作曲与指挥,经过五年的专业学习,吕其明在作曲技术上有了质的飞跃,能够熟练驾驭一些大型器乐作品。1965年2月,上海音协召开党组会议,讨论第六届“上海之春”音乐会初选节目,贺绿汀、丁善德、孟波、钟望阳、黄贻钧、瞿维等音乐界前辈热情鼓励吕其明为即将在5月举办的“上海之春”音乐会谱写一部红色交响乐,用吕其明的话说,这是一个“命题作文”。

“听得懂,传得开,留得下”

吕其明对创作的要求是:“(1)要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要有浓烈的情感和深远的意境,要动情,要感人,要给人无限想象空间;(2)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3)要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4)要有严谨的艺术构思和相应的艺术技巧。”简言之,就是“听得懂,传得开,留得下”。他满怀激情,将自己对共产党、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谱入旋律,以红旗飘飘的音乐形象与颂歌主题相呼应,汲取民间音乐素材,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了交响序曲《红旗颂》,并在“上海之春”音乐会开幕式上首演(陈传熙指挥)。经过多次修订,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面世已达54年之久的《红旗颂》最终定稿,已近九旬高龄的吕其明深情回忆《红旗颂》从构思到定稿长达五十余年的漫长创作历程:

音乐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天安门广场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动人一幕。虽然没有亲眼见证开国大典,但20世纪50年代初,我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了几年,每年劳动节和国庆节都会去天安门广场参加盛大的游行,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高呼口号跟随人群前进,每次都热泪盈眶。这些真实的经历,都对我写作《红旗颂》帮助很大。在《红旗颂》中,红旗飘扬的形象,从头到尾贯穿在音乐里,我还用到了进行曲式,好像一个巨人的步伐,不可阻挡地向前……我对红旗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我热血沸腾、眼含热泪、埋头书写,经过一个星期的日夜拼搏,写就了管弦乐序曲《红旗颂》。我把我真实的体验,以及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全都融进了音符……50多年光阴,几经雕琢,今天才算最后定稿,这是我献给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礼物,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

创作《红旗颂》中的吕其明

《红旗颂》为单主题贯穿发展的复三部曲式结构,开头14小节是引子,由小号、圆号相继吹奏出以国歌的音调为素材的主导动机,接着弦乐齐奏宽广、颂歌性的“红旗”主题,表现1949年开国大典举国欢庆胜利的宏伟历史场景。

中部是一个展开性段落,连续三连音音型造成节奏上强烈的动力性,“红旗”主题反复变奏,时而欢快跳跃,时而抒情缠绵,时而威武雄壮,最后发展为号角性的进行曲。

再现段中,以对位手法对“红旗”主题予以变奏发展,气势更为壮阔。在乐曲的高潮处,乐队奏响《东方红》,尾声又融入《国际歌》的旋律片段,成为升华作品艺术意蕴的画龙点睛之笔。这种红色“音乐成语”的运用显然对其后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启迪。

吕其明追求作品能为最广大的群众所理解,所喜闻乐见。“使颂歌主题音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民族神韵和民族气派”;将从国歌中演化出的主导动机不断重现和加强,使红旗飘飘的音乐形象自始至终贯穿全曲,与颂歌主题相辅相成,塑造鲜明统一的音乐形象;注重用功能性的和声背景烘托大波浪式的旋律,使其具有英雄性、史诗性特征。

“唯愿此生毫无保留回报党和人民”

2020年五一前夕,海内外46位中国音乐家通过互联网云合奏《红旗颂》,祝福每一个奋斗者,致敬每一位为抗击疫情作出贡献的劳动者。《光明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一曲《红旗颂》,人们沉浸于它的大气磅礴、豪迈壮怀,也读得懂其中的不屈不挠、拼搏奋进。曾经有那么多个时刻,它给困境中的人们以信念和勇气……音乐自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力量,在它描绘的情感世界里,并不需要太多的旁白和对白。”

2021年6月,吕其明以其杰出贡献,被授予“七一勋章”。正如吕其明所言:

我只是想用最适当的手段、最适当的技巧,把想要呈现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出来,这样的音乐才能感动人。还是那句话——对我而言,为祖国、为人民而创作,绝不是一句过时的口号。我用音乐的力量鼓舞听众,无论何时何地从不放弃。我这一辈子所做的音乐事业,既是使命的驱使,也是心灵的独白、吟唱,一生仗剑、追梦,执着地坚守,与红旗相伴,传承红色基因,以此高尚的情操表达,爱我的祖国、爱我的民族同胞。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27日1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