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精心挑选《腰门 读后感》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6 09:42

精心挑选《腰门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腰门》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作品主题": - 首先,要充分理解《腰门》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包括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观点和情感。 - 思考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如腰门在故事中的象征作用。
2. "明确个人观点": - 在读后感中,要明确表达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 个人观点应与作品内容相结合,避免空泛的评论。
3. "结构安排": - "开头":简要介绍《腰门》的基本情况,如作者、背景等,并引出个人读后感。 - "主体":详细阐述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等,结合具体例子进行分析。 -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个人观点,并可以提出对未来阅读或创作的展望。
4.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避免口语化或过于简单的表达。 - 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文章更具文采。
5. "论证充分": - 在阐述个人观点时,要有充分的论据支持,如作品中的具体情节、人物对话等。 - 避免主观臆断,确保观点的客观性和合理性。
6. "关注细节": - 在分析作品

点赞!洛阳这些老师上榜啦

好消息!好消息!好消息!

《洛阳教育》第九期

园丁苑、桃李苑

闪亮登场

洛阳这些老师的大作见报了

赶紧来看看吧

洛阳校长、教师们

您的大作想发表吗

美文、作品都可以哦

!快!来!投!稿!吧!

  “园丁苑” 版面主要刊发洛阳中小学校长、教师随笔,内容不限,语言流畅、有真情实感、传递正能量,1000字以内。

  “桃李苑” 版面主要刊发洛阳中小学校长、教师绘画、书法、手工、剪纸、篆刻、摄影等作品,以图片形式发送,图片拍摄清晰,背景以纯白色为主。

  ●投稿邮箱:

  luobaojiaoyu@126.com

  咨询电话、投稿微信:15517919162(咨询时间:工作日上班时间)

  温馨提醒:来稿须为原创未公开发表作品。请注明作者姓名、学校、年级、联系方式。


让我们来看一看

最新一期园丁苑

校长、老师们的大作吧

桃李苑

《书香满园》(行楷)

洛阳理工学院附属中学 郑洁

《白鹿洞二首》(楷体)

洛阳市第二十三中学 王欢欢


《开卷有益》(行书)

老城区古香小学 柴敏


《活水亭观书有感》(行书)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洛阳分校 董喜锋


《读书》(行书)

孟津区常袋镇中心小学 赵宏强


《吹灭读书灯》(行草书)

偃师区实验小学 白会娟


《读书香》(楷书)

洛阳市中等职业学校涧西校区

李建隆


《读书明志,可识春秋》(隶书)

洛阳市第二外国语学校兰溪校区

杨政军


园丁苑

有书可读,人生一乐

洛阳市第二中学 郭战利

  读书,总能激起我内心的阵阵涟漪……

  小学到高中的十年,我是在农村老家度过的。那时,乡村小学条件简陋,三间瓦房当教室,四面墙还透风。二三十个孩子聚在一起成了同学,邻村的尚老师是我的语文启蒙老师。当年的尚老师三十多岁,高个儿,瘦长脸,很爱笑。课堂上,尚老师领读拼音、教写笔画、朗读课文。一篇短文,他能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我和小伙伴只循他声便能走进奇妙的文字世界。他还会结合书中内容,模仿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动作,逗得大家哈哈大笑。鲁迅有言,人生识字糊涂始。小小少年们,跟着尚老师读书,快乐无边。

  十几年一晃而过。大学毕业后,我也成了“尚老师”。从此,便和课本、参考书、练习册等结下不解之缘。放下这本,拿起那套。有人曾言,这些算不上“书”,我也略表赞同。我曾听一位名师说过,教语文的,一年到头必得读几本课外书。此后我也暗暗要求自己积极去做。2014年,我终于跳出了考山题海,回归到了书的田园。抽出时间,我通读了刘小川先生的《品中国文人》,聆听了屈原等四十位文人墨客的心声。静夜时分,每当我品读完一位文人,总是会为他的气节所震撼,被他的经历所感动,心潮起伏,夜不能寐。我告诫自己,语文老师不能只做考试题,还要会读书。

  数年前,叶鹏先生曾到我校做了一场文化讲座。听闻先生说,退休前,他读书写作的时间大都是晚上十二点以后。我感动于先生的勤奋和执着,也可以想到,叶老每读完一本书或写就一篇文章后,该是怎样的欣喜和惬意!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若有时间读一点儿书,增长些见识,气质才华自然横溢,高雅光彩。一辈子这样走着,不孤单不寂寞,心情也会很美好。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警醒我辈,愿与诸君共勉!


我们和书的故事
涧西区景华实验小学 程弯弯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名言一直贴在我们班教室的墙上,它仿佛在诉说着我们和书的故事。

还记得那年9月,小小的你们在父母的陪伴下走进了一(2)班的教室。我站在讲台上讲入学注意事项,你们仰着小脸,似懂非懂地听着。后来,我重读《窗边的小豆豆》,忍不住向同学们介绍:“这本书特神奇,里面有未来的小学生活,你们想不想提前知道那些即将发生的故事?”“想!” 你们异口同声地响彻了整个走廊。也许就是那个当下,热爱阅读的种子在你们的心中生了根。接下来,我时常在班级和校园的图书角看到你们的身影。有时,还听到你们三五成群地交流读书心得。书中有趣的故事,配上你们稚嫩的讲述,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就这样,我们一起开启了愉快的阅读生涯。从一年级开始拼音识字,到诵读《弟子规》《诗经》《论语》。每天清晨,伴着朝阳和着鸟鸣,琅琅的读书声在校园里回荡。我们师生共读,小组互读,有时还把经典故事搬到了讲台上演绎。在我们共读《三国演义》时,为了加深同学们对书中人物的了解,我鼓励大家画思维导图,办手抄报,通过知识竞答关联人物和事件,写读后感表达自己和见解。“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在次次活动中,你们日益热爱读书。阅读让我们一起在无声岁月中收获了知识,成就了更加明媚的自己。

不知不觉,你们在书籍的熏陶下,都长成了六年级的大孩子。有一天,我们都很激动,因为景玥涵同学的作文《谪仙人》在《洛阳晚报·教育周刊》上发表了。我猛然发现,身边的小豆丁们早已不再是懵懂无知的小孩,你们已开始在浩瀚书海里追寻古圣先贤的脚步,在灿烂的诗歌文化中体悟人类共同的情感。再后来,我又读到班里一位女孩的考场作文,她在为林黛玉的死深深惋惜,她说:“如果可以,我愿为她十里红装,让她无限风光地出嫁,而不是临风洒泪,空劳牵挂。”十二岁的你们都开始读《红楼梦》了,竟还对书中人物的悲喜有自我思考。我不禁想起,自己刚读《红楼梦》时正上高中。如今,你们小小年纪,都开始为黛玉鸣不平。

是书,把我们的精神连接在了一起;是书,让我们的成长历程光芒闪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我们在热爱阅读的道路上永不停步!


成长•怀旧
——读《腰门》有感
高新区实验小学 崔进

  《腰门》是作家彭学军的长篇儿童作品。读着《腰门》,我仿佛看着沙吉由六岁的小女孩儿长成十三岁的少女。这七年,一些人来着,一些人走着,她就这样一天天地长大了。我不禁想到自己的故乡、童年,那时的人和事历历在目。就这样,沙吉的成长故事和我的怀旧思绪交织在一起……

  沙吉与水的初识、熟悉,想帮助水却无能为力;与青榴一起在阁楼探险,鼓励青榴大胆唱歌……是这些人、这些事丰盈了沙吉的生命,带给她一段又一段独特的内心体验,成就了一个温柔委婉、内心丰富、感情细腻的豆蔻少女。作家文笔细腻,悠悠道来,用文字铺就了走进沙吉内心世界的一条道路,我沉醉其中,不知归路!

  六岁的沙吉,早已体会到不让自己睡着是件多么艰难的事儿。因为她打算深夜悄悄帮水去“放哨”,所以坚持着不睡,看着天花板上的一摊水渍就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我不由想起自己儿时夜晚睡觉时,在昏黄煤油灯的映照下,天花板的边沿总显出一些阴影,而我总能看着它们展开无限的联想。当看到沙吉和青榴上音乐课的章节,我又不由得想起自己小学时的音乐课。从城里新来的音乐老师教我们唱《外婆的澎湖湾》,我和同桌燕子在课桌下用手模拟弹琴,边“弹”边唱,眼神对视,心照不宣,乐此不疲。还有诡异的白猫和草鬼婆、神奇的哑蝉、奇特的梦游的经历,也引起我的无限遐想……

  《腰门》仿佛是一阵风,吹开了我尘封的记忆。童年的人、儿时的事,随着沙吉的成长,呼啦啦地向我扑面而来。作家笔下,湘西美丽的吊脚楼、青石板、腰门、河灯……美味的灯盏窝、桐油粑……都让我对湘西更加神往。我想,等去的那天,我一定要去寻找翠翠居住的边城,还要去沙吉住过的北边街。看看靠在腰门上的沙吉和小边边,追寻傩送唱给翠翠的情歌,以及青石板上空灵而又悠远的足音……

(来源:洛阳教育)

天心阁上眺长沙 | 山水洲城记

来源:【山水洲城记】

天心阁城墙仿佛古城长沙留在世间的最后一段水袖,轻轻一展,就是绵延两千余年湖湘人文;

矗立其上的天心阁则如水袖上的一粒纽扣,又似一把时光扃钥,保管着长沙城秘藏于岁月最深处的风景……

当光影里的天心阁即将盛装出镜,我们且看诗词题咏里的天心阁!

不同的登高者眼中一定会看到不一样的道,或历史,或人文,或自然风景。

王勃在滕王阁登高一望,望见的是“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的自然美景;范仲淹凭空遥想登岳阳楼时,想到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镇江北固亭上,辛弃疾看到的则是英雄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往事……

在繁华的长沙市中心城区东南角的城南路与天心路交会处,依龙伏山地势而建的古城墙虽然仅剩251米,乍一看,这段古城墙像一位历经亘古魔劫后遗世独立的卫士,依然俯视着他脚下这座城市里的“参差十万人家”。

江南名楼天心阁就雄踞在高高的古城墙之上。

登上它,打开它,触摸它,就一定能抚摸到一座千年古城深藏在一张张发黄册页里的脉搏;倾听到湖湘文化如片片飞雪般堆积时的惊世回响——现在的这段古城墙即便是明初长沙守御指挥使邱广在元代所筑土城墙的基础上改用石基砖砌而成,但这段城墙所承载的历史却是长沙城市的历史,本身就是历代长沙古城墙的累积,也是湖湘文化的累积。

“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正月,刚刚从楚汉之争中胜出的刘邦称帝,正意气风发的封赏着有功之臣,吴芮被封为了长沙王。

汉初,南粤的赵佗正对北边的长沙国虎视眈眈。初来长沙,吴芮站在略显隆起的龙伏山上,目光掠过篱落疏疏的渔村和炊烟袅袅的楚邑,钟灵毓秀的岳麓山就伫立在对岸。湘水像岳麓山挥动的长袖,夕阳落在山腰,也落满湘江。吴芮要在楚长沙城的基础上筑一座城池,这座城池不装战争,只装一城最平凡的人间烟火。

吴芮对着手中绘于羊皮卷上的八卦星象图看了又看,算了又算,最终用那双指挥过千军万马的手,郑重地将第一块临湘城(长沙旧城)的城砖垒在了脚下。第二块、第三块、第四块……吴芮应该没有想到他筑就的城池会成为今天的繁华都市中心。

在古代对城市的定义里,城墙就是每一座城池的出生证明,而建在城墙上的阁楼就像是证明上的一枚印戳。阁楼依势而建,根据其在城墙上所处的位置和防御中的不同作用,一般又分为哨楼、箭楼、谯楼、角楼和门楼等。

当年吴芮筑好的城南墙上一定也有楼阁,不然,守城的兵士们何以躲避四百年后东汉建安乱世如泼的箭雨?只是不知彼时那楼阁以何为名?

汉朝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赤壁虽败,但仍与孙权分据着长江以北荆州的大部分区域。无处安身的枭雄刘备只好先表告天下,奉已故荆州牧刘表的长子刘琮为世袭荆州牧,然后才开始了对已经降曹的武陵、长沙、桂阳和零陵四郡名正言顺地征讨。《三国演义》里说,仅带着500名校刀手杀奔长沙的关羽在长沙城外与老将黄忠展开大战。

而今,若站在长沙城最高处的天心阁上,还能不能看见1800多年前老将黄忠箭镞上的那一星冷光和青龙偃月刀斩天劈地的刀影?

当然是看不见的,因为关公压根就没战长沙!能看见的,仅仅是红脸的关公在戏台上与老将黄忠的英雄相惜,还有青青岳麓的夕阳、滚滚北去的湘江水。看不见的都刻进了天心阁脚下古城墙的罅隙里,每到春来便蓬勃在潇湘的烟雨中。

时间来到唐朝天佑四年(907年)。这年四月,唐哀帝李祝在声声禅让书里让位于朱温,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正式落幕。

受让于唐哀帝的后梁皇帝朱温为了兵不血刃地全盘接收唐朝原有的州郡,立马就封了经营湖南多年的潭州刺史马殷为“楚王”,史称“南楚”或“马楚”。到后唐天成二年(927年)正式建立楚国,都潭州(长沙)。也就是这一年,马殷把位于城北偌大的避暑行宫的一部分施舍给了一代高僧保宁禅师,创建了开福寺。而会春园在第三任南楚王马希范的大兴土木之下,逐步形成了以开福寺为中心的紫微山、碧浪湖、龙泉井、回步桥、千僧锅、白莲池、嘉宴堂、放生池、鸳鸯井等内外十六景。

当马殷的儿子们为王位大打出手,南唐保大九年(951年),南唐皇帝李璟,也就是一代词宗南唐后主李煜的父亲,派大将边镐打进了长沙城,南楚从此消亡在湘水粼粼的波光里。“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25年后,让后主李煜哀伤感叹的又何止一个南唐?他是把所有被岁月抹平的故国都埋进了一首断肠词里,南唐不再,南楚也不再,而它留下的园林却成为历代文人的雅集之所,直到清末民初仍时有人凭吊吟咏。

而今,若站在长沙城最高处的天心阁上,除了开福寺琉璃瓦的尖顶和晨钟暮鼓,还能不能看见一千余年前五代十国的狼烟,听见一阕清婉断肠的后主词?

当然是看不见也听不见的,能看见的仅仅是金甲武士跨过破败的城垣,帝王的宫苑荒草漫天。看不见的都刻进了天心阁檐下的32只风马铃铛中,每到秋来,便在山水洲城的秋风里听那些仿若古驿道上马铃的鸣响。

画家浔陌笔下的天心阁。图片来源:湖南艺术界微信公众号

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长沙城遭遇它的千年之劫。从襄阳一路南下的蒙古铁骑,很快就围困了长沙城。李芾临危受命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率领老弱残兵,岳麓书院几百名文弱书生也毅然放下书本,操起长矛,登上城垣,拼死抵抗元军一波又一波的攻城,历时三个月,矢尽粮绝。誓死不降的李芾在南城墙上的熊湘阁里举家自焚,追随者更是纷纷效仿。引得“湘军之父”罗泽南五百年后仍隔空长叹“今古兴亡感慨同,时穷世乱见孤忠”。《宋史》用“多举家自尽,城无虚井,缢木者林,累累相比”来描述当时长沙破城后军民宁死不屈的惨烈之状。

桑田沧海,天地有心,历史的河流总是如湘江般不时地回旋折返,前后映照。天心阁和跟它相守的古城墙在时光缝隙里一次次作别,又一次次归来,像岁月中那些来来去去长沙城的过客。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座长沙城,无数来犯者在这里折翼,也有无数捍卫者在这里玉碎。“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无论愿与不愿,城墙古阁就是长沙城历史的见证者,如雨的箭矢,弥漫的硝烟,仿佛是古城墙与天心阁躲不开的宿命。在往后的几百年中,有洪承畴驻长沙,拆明朝诸藩王府之藩城砖,尽数用以修筑城垣;长沙知府王期昇增建月城;长沙及善化两县知县请款修葺城墙时,同时将天心阁扩建为三层,并将阁下的城墙加石增垒,筑成内外两城,外城又筑成南北两个月城;抚台骆秉章、毛鸿宾、恽世临、李瀚章、刘崐等先后重修在太平军攻城中损毁的天心阁段古城墙,设炮台9座……损毁的墙与阁可以重建,残破的岁月却无法修补。

天心阁下月城。图片来源:长沙市天心阁管理处官方网站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当城市不再拘囿于一个单纯的几何概念,而再坚固的城垣也无法阻滞时代前进的脚步,辛亥革命后,“拆墙修路扩城”计划便纳入了长沙市政建设的议程之中。1923年开始,湖南省主席、督军谭延闿下令拆除长沙古城墙修筑环城马路。在一批文人学者和长沙市民的提议下,天心阁和天心阁下的这段城墙作为文化遗迹被保留下来。从此,长沙古城墙一半成为虚化的历史,一半照看着现实的人间。

被保留下来的这段城墙和天心阁,城墙长度为251米,高度为13.4米,顶面宽度为6.1米,存南、北两月城,是古城长沙为数不多的文化载体和历史遗存。1924年,湖南省省长赵恒惕将天心阁辟为长沙乃至湖南第一个市民公园。

往事可以铭记,可以遗忘,甚至可以打扮,但从来就不容假设。自吴芮筑城之后的两千余年岁月里,古城墙和天心阁或重建、或修缮;或增其旧制、或拆其冗余,它们的身影在人间来来去去。它们带走过什么,它们带来了什么,它们又留下了什么?文人墨客们早已把答案写在了天心阁浩瀚的题咏里。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对于一座有着悠长历史记忆的古城墙来说,金戈铁马只不过是点缀于墙头的几蓬莎草,人文和万家灯火才是魂灵中不死的记忆,没有他们,再高的楼阁也如那些匆匆过客一样,被岁月掩埋了姓与名。

古城墙一定不会遗忘。早在汉文帝四年(176年),被外放的贾谊便从千里之外的政治中心长安(西安)一路跋涉,来到吴氏长沙王筑好不久的临湘城,赴任一个长沙王太傅的闲职。满心怨愤的他途经湘江时,在驿馆里挥笔写下了《吊屈原赋》。从这一年起,贾太傅和偏远的长沙城就刻在了无数怀才不遇的迁客骚人心中,安放着他们的灵魂,也安放着他们的才华。唐大历十年(775年)深秋,“刚而犯上”的刘长卿贬谪途中路过长沙的贾谊故宅,不禁悲从中来。也许是觉得太少的文字不足以抒发满腔的悲愤,一向号称“五言长城”的他竟然少见地作了一首七言诗《长沙过贾谊宅》:“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天心阁一定不会遗忘。吴氏长沙国因第五代长沙王吴差无嗣而亡。汉景帝二年(前155年),从长安南下临湘城的路在刘发眼里显得格外漫长。他是卑微的皇子,也是刚刚获封的长沙王,虽然封地仅有前任异姓长沙王的五分之一。

而让这位第一个刘姓长沙王真正融入湖湘文化的,并不是他传奇的出身和隐忍的机智,而是一则与孝文化有关的故事。刘发在做长沙王的27年里,并没有因为母亲身份卑微,致使自己分封到偏远之地的长沙心生埋怨,而是日夜思念远在长安的母亲。每到新谷收割之后,刘发就立刻派人用马车运往长安的皇宫中,请母亲“尝新”。返程的时候再用马车载回长安的泥土,在城东高地上夯土筑台,以寄托念母之情。刘发死后,谥号“定”,后来人有感于其孝行便将土台称为定王台,又名望母台。

“野老林泉,故王台榭,呼唤登临。”筑台的土是不是长安的泥土?定王能不能望见云隔雾断的长安?这些都已经不再重要。而今站在相隔不远的天心阁上,仿佛仍能看见定王台上一袭翘首北望的身影,那是人间最真的道。

长沙城一定不会遗忘。唐大中二年(848年)五月,一直郁郁不得志的李商隐从桂林返长安时逗留于潭州官舍。暮色中登楼,望眼前之景,追古思今,油然而生万般感慨:“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是啊,李商隐登高一望,千年云烟入眼,却不知能与谁同醉!

一座城市如果代言了历史,它必定会永生;一座建筑如果融入了文化,它一定会高入云表。

往事越千年,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元末明初的战火硝烟徐徐散去,时任长沙守御指挥使邱广对战争中毁坏的城墙加以修复加固,修复后的城墙全长为8.5公里,呈南北长、东西窄的条状,共设九座城门,极大增强了长沙城池的防御能力。东南角城墙上的阁楼原名“天星阁”,因对应中国古代星象学中主寿命和子孙昌盛的“长沙星”而被视之为吉祥之地。在没有战争的太平年代,古人在这里观测星象,祭祀神灵,以求祈福消灾;又因与妙高峰为邻,登阁既可以远眺岳麓如屏,湘江如梦,还可以将一城烟火尽收眼底,所以也成了文人雅士登高吟诗作赋的绝佳去处。

明万历年间,一个秋雨绵绵的重阳,时任善化指挥使的俞仪和一群文人墨客在此登高雅集。他在潇湘古阁里鸟瞰笼罩在烟雨中的这座秦汉名城,眼前鳞次的民居,纵横的巷陌,宁静祥和得就像一幅清明上河图。感慨之余,俞仪写下了两首观景诗,其中一首就是题名《天心阁眺望》:“楼高浑似踏虚空,四面云山屏障同。指点潭州好风景,万家烟雨画图中。”让人记住这首诗的,并不是它的文采和诗里的风景,而是“天心阁”三个字,这是迄今为止能看到的最早称“天心阁”的文字。一首诗,让在古城墙上守护着这座城市的楼阁有了一个清晰的名字。

如果这之前零星的诗句还不足以证明天心阁的高度,那么乾隆十年(1745年)与城南书院的联姻,就绝对算是天心阁与湖湘文化的深度融合。这一年,素闻湖湘学术气息浓郁的新任湖南巡抚杨锡绂到岳麓书院课试生童,当他看见肄业学生寥寥无几时,不禁大失所望。经过仔细询问一众学子,杨锡绂得知,城内的学子们去岳麓书院读书,往返都要乘船过江,一到汛期或阴雨天即多有不便。

弄清原因的杨锡绂决定在城内都司旧署衙重建城南书院,以解决学子求学和官吏课试之不便。重建的城南书院有讲堂、斋舍、御书楼、礼殿等80间,讲堂上悬乾隆皇帝御准摹用的“道南正脉”匾额。御书楼藏书数千卷,中祀张栻、朱熹等。

32年后,湖南巡抚觉罗敦福不仅再次对书院做了保护性修缮,而且将旁边的天心阁也并入了书院。随着城南书院迁址天心阁城墙下,书声琅琅。天心阁也成为与城南书院相对应的文化祭祀场所,阁中供奉有文昌帝君和奎星两尊神像,以保长沙文运昌盛。出任湖南学政的大学者李汪度为这次大修特作《重修天心阁记》,详细记述了修缮的过程和修缮完成后天心阁的雄姿。此时的天心阁基址位于高高的明城垣之上,登阁有“高阁插云”“麓屏耸翠”“疏树含烟”“池塘夕照”的景致。“岩峣百尺挂城头,万里潇湘一望收。月下飞鸿频渡影,和云叫断洞庭秋。”清代乾隆年间,长沙举人熊祖熊写有《天心阁四景》,对天心阁的各处景致有过生动的吟咏。

天心阁在明清两代多如烟海的文人题咏中,最得意的当数一诗一联。清代诗人李绍隽在诗中咏叹道:“城南耸高阁,直与丹霄薄。插顶上天门,扪着星斗落。我今一登临,极目真寥廓。物色卷横空,烟霞飞漠漠。湘水作带环,麓屏为扃钥。远浦送帆来,晴岗凝翠幔。雁字写长天,渔叟沿江泊。塔峰指顾间,万户倚楼脚。举目白云低,风动响铃铎。胜迹昭古今,纵笔摇山岳。”如果用最地道的湘音去读这首诗,就一定能体会到天心阁最美的神韵。

其次便是清代大学者黄兆枚的题联:“四面云山皆入眼,万家烟火总关心。”用最简短的话,说出了天心阁最古朴的“心事”。

果然是不同的登高者会看到不一样的景致,李绍隽登楼看见了天心阁上最好的风景;黄兆枚登楼则看见了最深的人间烟火和家国情怀。“极城南之盛概萃于斯阁”,至此,天心阁人文已盛极于一时。俯仰人间,比龙伏山还高的是古城墙和天心阁,比古城墙和天心阁更高的是登阁的人,比人更高的呢?是宁静夜色里,长沙城的“参差十万人家”,是黄兆枚眼中总关心的万家烟火。

城,因人而城;楼,因城而楼。能让一堵古城墙永生的,绝对不是战争;最让一座楼阁灵动的,却是最寻常的巷陌,最凡俗的人间。

“上体天心,仰而不愧;下爱世人,俯而不怍。”跋涉两千多年时光而来的长沙古城墙就横亘在熙来攘往的现代化城市中心,天心阁依然像一位身披甲胄的卫士伫立于城墙之上,更像那些早已走进时光深处的迁客骚人、王侯将相穿越而来,看着今朝他们从未看见过的人间繁华。

天心阁更是一个文化的高地,阁里很多的牌匾对联都与长沙城的历史与文化相关。天心融媒 供图

栗瓦飞檐,朱梁画栋,仿木结构的天心阁是1983年长沙市人民政府在一片废墟之上重建的,后又多次维修。主副三阁,间以长廊相连,整个阁体呈弧状分布。主阁由60根木柱支撑,上有32个高啄鳌头,32个风马铜铃,10条吻龙。阁前后石栏杆上雕有62头石狮,还有车、马、龙、梅、竹、芙蓉等石雕。整个建筑色调凝重而雄浑,风格去华饰而存古朴,属典型的明清时期南方园林建筑风格,复刻着长沙楚汉名城的历史风貌。阁内还珍藏着历代许多名人题咏的牌匾、诗词、楹联和字画。这座占地面积约3公顷的古典袖珍园林,分为历史文化区和休闲区两个部分。除重修天心阁外,阁下的明代城垣、雉堞、炮洞也都加以了修葺。

阁北侧原文昌阁遗址留为广庭,广庭东面筑以拉弓山墙和腰门,并和从前一样嵌入“壮观”“雄镇”“居高明”“远眺望”等字体各异的门额。穿过市中心熙攘的人流和车流,沿通往天心阁南山门的道路拾级而上,拱形的南山门就在道路尽头。

天心阁南门八字楹联。图片来源:微天心微信公众号

与门额上“壮观”二字对应的是镂刻于两侧的一副藏头集句联:“天高地迥,心旷神怡。”这是当代教育大家叶圣陶的手书,一句取自《滕王阁序》,一句来于《岳阳楼记》,上下联既严丝合缝,又似信手拈来,将分处不同地域,看似互不相干的三大江南名楼用一条文脉串联在一起,确实让天心阁想不“壮观”都难。

天心阁对联。图片来源:长沙市天心阁管理处官方网站

清末吴恭亨创作的《天心阁联》“天地苍茫,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心胸开拓,块以视衡岳,杯以视洞庭”,上联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下联集明人王叔承的“视衡岳如茶几土块,视洞庭如杯酒盏茶”,这样的浩然雄浑之气恰可对应“雄镇”;拿曾国藩深含处世哲理的“垂训意无穷,烁古炳今,总不外纲常名教;读书期有用,居仁由义,岂徒在科第文章”来对应“居高明”和“文运昌盛”;楼柱上赵家寰先生的“举头红日近,极目楚天舒”,拿宋代寇准的《咏华山》“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和毛泽东的“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综合来对应“远眺望”和天心阁之高;还有主阁副阁,门内门外,面东面西,门柱游廊之上数之不尽的前贤今人妙句佳联……湖湘代有才人出。一个袖珍的市民公园,就宛如一片文化的海洋。一副副对联以古城墙和天心阁为倚仗,或言简意赅,或纵横捭阖,或曲径通幽,或博大精深。流连其中,何人不起“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之神思!

天心阁文昌帝君、魁星像陈列展示厅中,两边石柱牌匾上刻有曾国藩题写的对联。图片来源:长沙市天心阁管理处官方网站

天心阁下的天心公园内砌有假山、凉亭,还有阅览室、茶楼等,市民日常在此或习拳舞剑练琴读书,或游览休憩说一些坊间故事。沿着开阔的林荫道行走,满眼都是凡俗人间的寻常烟火。

“人虽如客事如花,冰心一片千载传。”登高一望入眼的,无论是远处的四面云山,还是近前的万家烟火,终归是目光太浅,望不尽长沙城遥远的尘烟;终归史书太薄,装不下一座城池曾经的波澜壮阔。

“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古城墙无言,天心阁也仿佛静默成了一篇古老的诗经。

“指点潭州好风景,万家烟雨画图中。”湖南首个光影项目天心阁光影公园即将建竣对外开放,仲秋登上天心阁,整个公园似是穿上了彩色的霓裳,绚丽多彩。光影交错,如诗如画,宛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卷……见此,你是否也会吟出优美的诗句?

作者/关晖

编辑/彭培成 刘丹 校读/符卓棻

初审/李颖 终审/文波

本文来自【山水洲城记】,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