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06 12:26
写作核心提示:
书名和读后感作文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两种文体,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特点和要求。以下是一些关于书名和读后感作文应该注意的事项:
一、书名作文注意事项:
1. 突出主题:书名应简洁明了地概括作品的主题,让读者一眼就能看出作品的核心内容。
2. 吸引眼球:书名要有一定的吸引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可以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书名更具表现力。
3. 避免雷同:在众多作品中,要确保书名具有独特性,避免与已有作品雷同。
4. 简洁大方:书名不宜过长,一般以4-8个字为宜。过长或过短的书名都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5. 符合作品风格:书名应与作品风格相契合,如幽默、严肃、浪漫等。
二、读后感作文注意事项:
1. 突出感受:读后感要表达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包括情感、思想、价值观等方面。
2. 结构清晰:读后感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作品,主体部分阐述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结尾部分总结全文。
3. 结合作品分析:在阐述感受时,要结合作品内容进行分析,使读后感更具说服力。
4. 语言生动
今年寒假,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做《千万个明天》,作者是殷健灵。
这本书主要讲了:女孩海瑟薇满怀喜悦和爸爸妈妈来到了泰国攀牙海湾度假,可在那里,海瑟薇却遭遇了人生最大的打击——永远失去了爸爸。失去爸爸后的日子,有苦痛有悲伤,但海瑟薇依然走出了阴霾,再一次感受到生命中的阳光。
我觉得海瑟薇是一位坚强的女孩,在失去爸爸之后,努力的让自己走出阴霾,并尝试着开导妈妈。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我自己。小时候,姥姥家养了一只狗,叫做“乐乐”,之前每次放假回家,乐乐都会在门前摇着尾巴等我,一见到我就会吐舌头,我一走进去,乐乐就热情地举起前面两只手搭在我的手上,我们俩手拉手,都比我爸爸妈妈亲密。
一到过年的时候,邻居们都来串门,乐乐一看到邻居,就会举起前面两只手,一只接一只,举上来以后微微的弯一下腰,就像是给邻居们拜年似的,它还时不时“汪汪”几下,好像在说:“恭喜发财,万事如意!”逗得邻居们“咯咯”笑。
在我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乐乐不小心从一个很高的地方摔了下来,永远地离开了,小时候的我悲痛欲绝,在姥姥的开导下,我缓解了情绪,但一提到乐乐,我的心还是会紧紧地缩成一团。
与海瑟薇相比,我的悲痛是远远小于她的,可他却坚强地站了起来。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错失与坚守,无望与希望,无奈与承受,爱与痛,逃避与担当,拯救与自我拯救……这就是生活。可能有人问:如果眼前的坎儿过不去,问谁要千万个明天呢?可是不管明天是苦难还是幸福,无论如何,那都是我们要经历的明天,无法逃避,但我们遭遇什么,都要记住,我们还有千万个明天,可爱又可恨的明天!
济南市盛福实验小学张倚依
(指导老师:王宁宁)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好书荐读·文学】
作者:江红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谭楷的报告文学《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天地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封面上两个元素格外抢眼:一个是伊莎白·柯鲁克的照片。只见她身板挺拔、满头银发、目光炯炯,布满皱纹的脸庞面带微笑,令人可亲、可敬。另一个元素是“我用一生爱中国”七个大字。两个元素布局在一起,形成了激荡人心的力量:一位国际友人,用一生爱中国!
伊莎白“一生爱中国”,首先是因为她的人生经历与中国紧紧相连。她是加拿大人,却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家在中国、工作在中国,甚至她个人的味蕾也是中国的。从风华正茂到满头银丝,她和丈夫柯鲁克一起见证和参与了中国革命、新中国成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中国与她的生命在一起,承载了她的亲情、爱情、乡情、友情,承载了她的生命节点,仅仅从感情的角度来看,她热爱中国有着天然的基础,她的生命离不开中国。
伊莎白“一生爱中国”,还因为她的政治理想与中国紧紧相连。伊莎白对中国社会有直观的认识,与民众有紧密的接触,她同情劳动人民。特别是她大学毕业重返中国开始人类学研究后,通过对四川汉源、理县,重庆璧山等地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后,加深了对中国社会的了解。在这里,他们践行着全世界共产主义者的政治理想,与许多中国共产党人结成了战斗友谊,成为知心朋友,共同为成立和建设新中国贡献力量。
伊莎白“一生爱中国”,更因为她的人生价值与中国紧紧相连。中国是她成为人类学家的研究地,还是她外语教学事业的起点和耕耘地,她后来长期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是新中国外语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外语人才。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104岁的伊莎白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
看这本书,不仅寻找到一位国际友人为何热爱中国的答案,而且书中展现的历史画卷更受到我这个中国近现代历史研究者的关注。伊莎白的一生,与中国近现代、当代历史同步,她个人的百余年经历都融入这一深刻历史变化之中。辛亥革命后的四川地方军阀割据,抗日战争时期的成都、重庆大后方,解放战争时期的老解放区,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外交……这一切,都与伊莎白的一生息息相关。伊莎白是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书中呈现出的历史让我感慨:看伊莎白的一生,看的也是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的历史。这些历史,以不同的侧影反映出来,既有历史背景、历史过程,还有历史地理、历史风情,更有纷繁众多的历史人物、历史细节,有的是一带而过的掠影,有的则是轮廓或清晰或模糊的剪影,还有一些是细腻高清放大的图影。特别是伊莎白人生的关键节点,作者毫不吝惜笔墨:比如作为人类学家的伊莎白在四川理县八什闹、重庆璧山兴隆场等地的田野调查;比如作为新中国外语事业拓荒者的伊莎白在中央外事学校创办发展至北京外国语大学过程中,她如何开展英语教学;比如作为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她,一次又一次地选择……看伊莎白走过的每个地方、交往的每个人、做过的每件事,都调动着我脑海中存储的历史信息,引发我的联想,让我如同穿越在历史时空中,听历史在诉说,看历史在。
一个人的历史离不开所处的时代,离不开身处的环境。伊莎白的一生,与中国同呼吸、共命运,“每一次选择都是中国”,这不仅是她热爱中国的生动展现,更是她作为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认同中国共产党的证明。她亲眼看见、经历、参与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发展过程,充分证明了她具有顺应时代潮流的历史眼光,她的身上折射出历史的洪流与时代的趋势……世间的人与事不停地更替变化,由此形成了从古到今的历史,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与无尽的遐想。伊莎白与中国的故事,就是这样的宝贵的财富。谭楷先生的这部书,相信可以让更多的人懂得珍惜这样的财富并从中受益。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06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