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06 15: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教育过程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即对教育过程的理解、感悟或评价。确保主题明确,有助于后续展开论述。
2. 突出重点:在阅读过程中,关注教育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人物、事件等,提炼出有价值的观点。在作文中,重点阐述这些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3. 逻辑清晰:作文结构要清晰,段落之间要有逻辑关系。通常,可以按照引言、正文、结尾的顺序进行写作。在正文部分,可以采用总分总、分总、总分等结构,使文章层次分明。
4. 语言表达:运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使文章表达流畅、生动。注意避免口语化、啰嗦的表述,力求简洁明了。
5. 引用原文:在论述观点时,适当引用原文中的语句,以增强说服力。引用时要注明出处,避免抄袭。
6. 结合实际:将教育过程中的观点与自身经历、社会现象等相结合,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结合:
a. 个人经历:分享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感悟,如学习经验、师生关系等。 b. 社会现象:分析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如教育资源分配、教育公平等。 c. 政策法规:探讨教育政策对教育过程的影响
教育是一场远行,是一场与学生共同出发的远行;教育是一次邂逅,是一次创造学生幸福的邂逅;教育更是一场修行,是一次教师锤炼自我品格的修行。
这一周我认真研读了朱永通老师的《教育的细节》这本教育名著。整本书共有五个章节,每章收录了六篇有代表性的文章。
读完 朱老师的书后,我主要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毋庸置疑,朱老师绝对称得上是一位合格的好父亲。他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能细致细心地捕捉到教育的细节,并且形成文字,供我们学习参照。作为父亲,他关爱子女,关注孩子心理,关心孩子健康。印象深刻的就是《怎么和孩子说话》这篇文章。除了读懂了他所表达的教育内涵,更读出了一位慈父对子女的关爱。
二、教育无处不在。只要留心观察,细致梳理,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成为教育的素材。我们疲于奔波,有时往往忘了停下来慢下来沉下去去关注教育问题。作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除了能胜任班级管理工作,做好家校沟通,最重要的就是在细微处用心。善于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在课堂主阵地渗透育人教育。朱老师在《润泽的座位》和《自迟到看教育文化》中都以身边的例子指导我们如何做一位让学生信服让学生喜欢的老师或班主任。
三、我欣赏朱老师敢爱敢恨的性格。朱老师的言辞或诚恳或犀利。他的循循善诱、谆谆教导读来令人感动。当然,他对不好的现象敢于批判。大胆言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十分难得。对于盛极一时的杜郎口文化,通过朱老师的笔端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短板和功利性。并且提醒自己“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四、加强教师个人修养。教师群体有这样几种人:一种是求生存,仅仅把教师作为一种谋生手段。依靠工资养家糊口。另一种是求发展,把教育作为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虽说,谈理想谈情怀会让一些同行笑话,甚至有些人不耻。但是,教师行业确实不同于其他职业,我们面对的是鲜活的个体,我们是情感劳动者。我们的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或者改变一个孩子。因此,需要我们加强修养,有强烈的责任感。
教育是一场修行。无论是课堂上的“教学相长”,还是课下的“自我深挖”都能看出在参与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在进行“自我教育”。
教育是一次陪伴。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陪伴学生成长可能仅仅只是一个阶段,学生一生中会遇到很多老师。抛去成绩这些因素,当学生离开学校后可能把所学的知识忘记了,但是如果他还记得你。那么,虽然你仅仅陪了他一程但是能影响他一生。所以,我们的角色很重要。
教育是一场远行,我们终极一生,可能就是当个教书匠,仅此而已。几十年如一日地做教育这一件事,会产生职业倦怠。因此,我们要走出教育的舒适圈。将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立足当下很重要,放眼未来的大局观更为重要。希望,行走在教育这条路上,我们既有“眼前的苟且”更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