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06 21: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朱元璋传》读后感的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了解书籍背景": - 介绍《朱元璋传》的作者和出版背景。 - 简述朱元璋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2. "结构安排": - "开头":简要介绍书籍内容,引起读者的兴趣。 - "主体":深入分析朱元璋的一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朱元璋的出身和早年经历。 - 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 - 他建立明朝的艰辛历程。 - 他统一中国的贡献和影响。 - "结尾":总结读后感,提出个人观点。
3. "内容分析": - "细节描写":注意书中对朱元璋生活、性格、心理的描写,展现他的多面性。 - "历史事件":分析书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如朱元璋的起义、建立明朝等,阐述其历史意义。 - "人物关系":探讨朱元璋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如他与徐达、刘基等将领的关系。
4. "观点表达": - "个人感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阅读《朱元璋传》后的感悟,如对历史、人生、价值观的思考。 - "评价作者":对作者的写作手法、观点进行评价,如对朱元璋的评价是否客观、全面。
5. "语言表达": - "清晰流畅":语言
花了一周的时间,读完《朱元璋传》,看到的是一个表面斯文、内心狭隘,心狠手辣、杀伐决断、不讲人情的帝王人物。造成这种人物性格的原因分析:
1.贫穷。贫穷的特征就是抠,狭隘。很珍惜自己拥有的,怕别人抢他的,对待事物也特别严厉。
2.信命。做过和尚,晚年失去最疼爱的儿子,让他对上天产生怀疑,自己到底要怎么做。不能亏了自己的儿子,那就让这批人下去陪他吧。
3.出身。自身效仿汉高祖,内心卑微,行事自私。
从做别人女婿爬上来确实不容易,也算是上天的机缘巧合吧,比如打陈友谅时如果张士诚趁机攻进来,比如元朝内讧,都在为这个小人创造成为一代帝王的机缘!
但是此人还是有很多优点的,能以礼待人,善于学习,当机立断,这也是成功的重要内在条件。
《朱元璋传》读后感!
2024年阅读的第一本书是从省图借的吴晗先生写的《朱元璋传》,20多万字,200多页,几天时间就看完了。
书的封面写着:从草根到帝王的底层逻辑,他生于乱世之中,只有比同时代的人更狠,才能活到最后。
全书总共六章,第一章小流氓,第二章红军大帅,第三章从吴国公到吴王,第四章大皇帝的统治术,第五章恐怖政治,第六章家庭生活,附录朱元璋年表。
吴晗先生写这本书历经多年,修订几次,还得到毛主席的阅读点评建议。本书流传广泛,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见解独道,雅俗共赏。
思想决定性格还是性格决定思想,或者互相影响,或者没有关系。
朱元璋出身农民,为了有口饭吃而出家,为了活着而参加义军,没有强大的背景,没有良好的教育,最终却能成为大明开国皇帝,凭什么?天赋,努力,实践,学习。比朱元璋参加义军更早、更有地位优势的人不少,但朱元璋脱颖而出,成功上位,建立大明王朝。因为他懂得用人,懂得借力,思想更活,能力更强,更能适应时代发展和历史潮流。元朝,明教,红巾军,小明王,陈友谅,张士诚,都成为朱元璋晋级的阶梯。
朱元璋的功绩是第一位的,是巨大的。他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统一的新王朝;他继承和创建了一系列制度文化,使国家继续向前发展;他了解人民疾苦,恢复生产,轻徭薄赋,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有功必有果过,做得越多出错几率就越高。酷刑太重,杀戮太多,继承人问题没有解决好。
从贫民到行僧再到义军最后成为大明开国皇帝,40岁登基,30年的帝王,70岁在古代算是高寿了!
自古以来,安民重农是立国之本,反腐吏治是兴国之基。
反腐败是系统工程,杀头是办法之一,必须与其它制度配合,否则只杀头解决不了腐败问题。不能腐是制度,不敢腐是手段,不想腐是思想。制度不可能完全杜绝,一是限制,二是惩戒。权力就是生产力,没有权力很难做事,有了权力就有了腐败的基础,所以制度是第一道措施,可以减少腐败。不敢腐是计算利益得失,减少公权力人员,高待遇,让腐败得不偿失,让本人劳而有获。不想腐的思想觉悟,从小、长期培养,形成主流的三观,科学的信仰,有德有才有功,名垂青史。
以往反腐失败或者效果不好的根本原因就是只反敌人的腐败和失败者的腐败,不反自己和自己人的腐败。打铁还需自身硬,只反铁的腐败,不反打铁人和打铁工具的腐败,铁少了,打铁人和打铁工具多了,腐败也多了,结果还没办法了。
腐败是自上而下的,自下而上的,自内而外的,自外而内的;反腐是自上而下的,自内而外的。入党是为了什么?升官发财?进入系统的人有多少是公开公平公正的?谁不想腐败?谁不想收礼收钱?谁不想高人一等快人一步?谁不想违规?谁不想被特殊照顾?大多数的腐败,受惩戒的只是少数。于是越反越难。
古往今来,说的是任人唯贤,实际上都是任人唯亲。反腐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反腐没有尽头,必须长期高压。
吴晗先生功过事非毁誉参半!他对明史的研究和成果是巨大的,他对历史的态度和见解是值得学习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