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06 22:1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燕歌行》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作品内容: - 首先,要全面理解《燕歌行》的内容,包括故事背景、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 -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如对战争的反思、对英雄的赞颂、对生活的感悟等。
2. 明确写作目的: - 在写作之前,要明确自己的写作目的,是表达对作品的喜爱、对作者的敬佩,还是对作品中的某些观点进行探讨。
3. 突出个人感受: - 在读后感中,要突出自己阅读《燕歌行》时的真实感受,如对人物的同情、对情节的惊讶、对主题的共鸣等。 - 避免泛泛而谈,力求让读者感受到你的独特体验。
4. 合理运用修辞手法: - 在作文中,可以适当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和感染力。 - 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要适度,避免过度堆砌。
5. 严谨的逻辑结构: - 按照引言、正文、结尾的结构进行写作,使文章层次分明。 - 正文部分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人物关系、主题思想等进行分段,使论述更加清晰。
6. 丰富论据支撑: - 在论述观点时,要运用作品中的具体事
燕歌行并序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首诗大概讲了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战士们在前线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将军们依然逍遥自在的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燕歌行》作于开元二十六年(738)高适由淇上归梁宋之后。自唐开元十八年至二十二年十二月,契丹多次侵犯唐边境。开元二十四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的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战败。开元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陁罗矫张守珪之命,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而张守珪隐其状,妄奏克获之功。高适对这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作此诗。
高适的生平经历丰富,早年落魄高适出生于704年,出身官宦世家,但到他这一代家境已经逐渐衰败。20岁时前往长安求仕无果,后游历到梁宋等地,定居宋州宋城县,以耕钓为生,甚至一度到了乞讨的地步。
开元十九年,28岁的高适第一次赴塞,北上幽州,投奔朔方节度大使信安王李祎,随军出征期间创作了《营州歌》《塞上》等诗篇,战争结束后自觉未被重用,便回到宋州。开元二十三年,高适赴长安参加王霸科考试,落第而归。从开元二十四年至天宝七年,高适一直居住在宋州,其间曾游历多地。天宝三年,高适与李白、杜甫游于单父,之后继续游历,创作了《古大梁行》等诗作。
天宝八年,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高适应有道科中第,但只被任命为封丘县尉。天宝九年秋,高适北使青夷军送兵,第二年春天返回长安,期间作诗《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等。因官职卑微难以实现济世之志,752年高适辞官客游长安。
终遇伯乐天宝十二年,经节度判官田良丘推荐,高适入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深受哥舒翰赏识,推荐他担任左骁卫兵曹,充任节度使府掌书记。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东京陷落后,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守潼关,高适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守潼关。
潼关失守后,高适向唐玄宗献策未被采纳,后去河池郡拜见出逃的唐玄宗,向其陈事,被任命为侍御史,八月到成都后升任谏议大夫。同年十二月,永王李璘在江东发动叛乱,高适为唐肃宗分析江东形势后,被任命为御史大夫、淮南节度使,出兵讨伐永王李璘。后来高适因得罪权臣李辅国,于758年被贬为太子少詹事。此后高适还担任过彭州刺史、蜀州刺史等职。广德元年,高适升任剑南节度使,后因吐蕃进犯,无法救援失地,于广德二年被严武代替,被召还京,任刑部侍郎,后转做散骑常侍,加封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永泰元年正月,高适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读《燕歌行》有感:
高适的《燕歌行》,笔力沉雄,读来令人心潮澎湃。
开篇“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豪迈壮阔,尽显出征的激昂。然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强烈的对比,如同一把利刃,撕开了战争残酷与将领荒淫的现实。一边是战士在刀光剑影中舍生忘死,血染沙场;另一边却是将领在营帐中醉生梦死,歌舞升平。
诗中“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将征夫思妇的两地相思刻画得细腻动人,让人深切感受到战争给无数家庭带来的痛苦与无奈。“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诗人借对李广的怀念,含蓄地批判了当下将领的无能与失职。
整首诗节奏紧凑,情感跌宕起伏,既有对战士英勇的歌颂,也有对战争苦难的悲悯,更有对腐败将领的斥责,是对边塞战争生活的深刻反思,展现出高适卓越的艺术才华和深沉的家国情怀 。
作者 铁四师 赵成新
《大漠风起边关》
拿着诗人朱海燕
大漠风起的名片
把大西北走个遍
玉门关外的漠海胡杨
欢迎远道而来的我
我用黄沙洗涤灰脸
古长城像带刀卫士
带着山河的重托
驻守着这大漠边关
至于胡马匈奴
岂容踏过巍峨阴山?
大漠的无风乍起
刮过秦越魏晋唐宋
诗人们的足迹里
依然有五言七绝璀璨
王维的惊世绝句
王昌龄的家国思念
写不尽沙漠渺茫
吟不完漠海征程漫漫
当我信马由缰大漠
我遇见高适、岑参
还有李贺、王之涣
他们邀我于月牙泉畔
为我即兴朗诵一一
关于离别、思乡
关于明月、闺怨……
古诗人的代表作
与朱海燕现代诗
合订成大漠诗风长卷
晒在汉唐一个港湾
泊在罗布泊的峰峦
是燕歌行、出塞
凉州词、豋鹳雀楼
让我流连忘返
我捡拾漠海诗词
把将士边关家书
连同戈壁的风光
捎给远方的家园
把边塞诗镌刻隶篆
连同梦破楼兰故事
写进万里边关
把千年胡杨的孤傲
那死而不倒又千年
都收入大漠精撰
把汉章魏碑晋草
在魂归故里那一刻
悉数编入史传
去边关听塞下曲
诗鬼李贺的思维
有穷途的傲慢
更有命运多舛的厌倦
是风沙迷住了双目
他走完人生浪漫
大漠的风起啦
我随驼铃声声归
把长呼短叹寄往长安
在风停沙住的日子
翻阅古代的今天的
所有边塞诗稿
读白了两鬓如霜
终于读懂了秦时明月
辩认出了汉时瓦砖
悟出了沙漠的风起
也领略了朱海燕
沙漠的风不曾停歇
它刮出了大雅小雅
刮出了唐诗宋词
刮出了沙漠绿野
我膜拜敦煌莫高窟
登沙鸣山上眺望
仰慕铁兵的诗人一一
朱海燕……
2024年9月26日于江苏省宿迁市
赵成新简介
赵成新,男,1957年11月20日生。中共党员,1974年12月入伍,在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四师十六团勤务连电台报务员、连部文书、班长,师文创班学员。一九七九十二月退伍,先后在县武部、乡镇任通讯报道员,企业集团厂长助理,副厂长,集团副总兼武装部长等,后到城区街道办事处从事宣传党务工作。退休后开始圆曾经的文学梦,其代表作《苏州印象》、《窑洞对》、《向军旗敬礼》、《洋河梦之蓝,美人从泉水走来》等,作品风格以白描水墨画式抒情写实,自成一体,广为文媒采用。
编辑:乐在其中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