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07 03: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孝心读后感的600字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是关于孝心。在写作过程中,要围绕孝心这一主题展开,确保文章内容与主题紧密相关。
2. 选择合适的素材:在写作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素材: - 个人经历:回忆自己或家人孝敬长辈的故事,展现孝心的美好。 - 名人故事:引用古今中外孝敬长辈的名人故事,体现孝心的伟大。 - 社会现象:关注现实生活中孝心缺失的现象,反思孝心的重要性。
3.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读后感作文,结构要清晰,层次分明。以下是一个参考结构: - 引言:简要介绍所读文章的作者、主要内容,引出孝心这一主题。 - 主体:从不同角度阐述孝心的内涵,结合素材进行分析。 - 结尾:总结全文,强调孝心的重要性,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
4.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 语句通顺,避免语病。 - 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 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5. 情感真挚:读后感作文要表达出真情实感,让读者感受到你对孝心的理解和感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结合自身经历,写出真实的感受。
澎湃新闻记者 尹琳
教育让孩子有能力脱离家庭,走得更远,而父母却可能失去天伦之乐。这是急速发展的现代化大环境下的一场共谋。
“还是别把孩子养得太优秀了。”42岁的妈妈陈娜和闺蜜喝下午茶,聊起最近的热播剧《人世间》。
“你看周家母亲瘫痪在床,谁在身边端茶倒水?有成就的孩子不是在国外就是在大城市忙事业,反而是那个不太出色的孩子,陪着你过生活。我想想,自己就一个孩子,这么努力鸡娃干啥?把她鸡到国外去,我老了,谁来陪我呢?”
“孩子嘛,总是要离开自己父母闯天下呀,他们有成就,也是你的光荣和骄傲。育儿专家不是说了吗,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母爱呀!”
“你说孩子是人,要跑到更大的世界去,过自己的世界,那老人就不是人了?人老了,没用了,只能养老院里去?这也不对吧。”
……
《人世间》从某个侧面展示出了家有三个儿女的老夫妻是如何应对晚年生活的。大儿子周秉义事业有成,注定不会留在父母身边,二女儿周蓉才华横溢,旅居法国,也不会留在父母身边,只有小儿子周秉昆读书不太灵光,飞不远,虽然不能给父母挣面子,却能在父母有事的时候忙前忙后,竟然是最让父母晚年感到慰藉的孩子。
这一幕让许多中年父母唏嘘不已。他们已经度过了一心离家闯荡事业的青年期,偶尔为无法照顾远方父母内疚,看着正奔向遥远城市和国度的孩子,数算着不断冒出来的白发和皱纹,不禁心有戚戚:把孩子培养得更优秀更杰出,在大城市和异国打拼,不再需要和依靠我们,真的做对了吗?我们的晚年注定要如此孤独吗?
事实上,孤独的晚年并不遥远,也不罕见。
作家戈舟在《我在这世上太孤独——空巢老人调查》中写下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对老夫妇是电子研究所的研究员,家境良好,两个儿子都很优秀,一个毕业于北大,一个毕业于人大,都在北京打拼,成家生子。老夫妇本来也认为自己这一生很成功,身体好时他们结伴出行,周游世界,没想到有一天生病了,才发现儿女不在身边的苦。
老头住医院,老太太累倒被邻居发现才捡回一条命。儿子们请假回来照顾几天,就必须回北京上班,只剩老两口病床上相互打气,彼此搀扶。最终他们选择去养老院,并立下夫妻之约:如果一个人先走,另一个人一定想尽办法紧随其后。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赵旭东在《家庭、教育与分离的技术——文化转型人类学的一种视角》中也讲过类似的故事。他在去日本的飞机上与一对老年夫妇闲聊:“他们说女儿留学美国,毕业后在那里工作,每年假期很短,又要尽孝心,所以每年只好约在世界某个地方和女儿见面,顺便旅游,这次约的是大阪——‘现在身体还走得动,以后走不动了,见女儿就难了’。”
事实上,离开父母不是某一类家庭的教育特点,而是现代化进程中,人们急功近利的集体态度。日本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极为敏锐地观察到日本社会的教育现象:“由于近代化的速度非常快,对孩子来说,只有‘不成为父母那样的人’,才意味着‘出人头地’。这是近代化被强迫进行的社会中出现的不幸现象。”同样在中国观察到此类现象的赵旭东认为,在这场打破家庭认同(“不成为父母那样的人”“离开家乡到更大的城市”“过比父母更好的生活”“比父母更有出息”),重构社会等级和身份认同中,孩子的个体自我和取得社会成功被放置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而原本在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父母位置却被下放了,尤其是当父母年老、退出主流社会之际,他们的功能和需求更加容易被忽视。
今天的教育让许多孩子有能力脱离家庭。脱离不仅是能力的标志,也是潮流的价值观:成为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独立个体。然而,父母却失去了本属于自己的天伦之乐。
几十年前,这些功能还在由互相照顾、紧密合作的家庭进行提供。如今,社会多了不少对老年生活的教育,诸如做一个自觉的父母,不给孩子添麻烦;要有自己的生活空间,不要总是打扰和依赖孩子……
现代化进程创造了新的文化,然而人对情感的需求并没有发生快速转变:是的,人们仍然渴望情感。
依恋理论研究者发现,依恋并不局限于儿童期对妈妈、成年期对亲密关系,对子孙儿女的依恋是老年人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这份从“摇篮”延伸到“坟墓”的情感需求,让人在面对生命流逝的无奈中感受着安全和幸福。
面对离家千万里的优秀孩子,失去了传统家庭养老方式的父母们正在咽下苦涩,或者努力寻回一些确定性。
“越老越怕孤单,越老越怕被嫌弃。不给孩子惹麻烦,只想帮帮他们,我们自己有退休金,孩子也能经常孝敬一些,但是心里还是怕,怕老,怕身体不好,怕寂寞,怕老伴先走。”跳广场舞的阿姨们私底下聊天,她们表示,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大城市帮孩子带娃,虽然辛苦,但是也让他们对未来养老有所期待,“虽然不明说,但是心里还是希望老了,老了,能跟孩子们在一起。”
人们赞美少年,厌恶衰老,只是,每一个离家的少年也有衰老的时候。养育孩子又该何去何从?
责任编辑:陈华
校对:张艳
从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子女敬爱孝顺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百善孝为先”,即完全的展现出了“仁孝观念”带给中华儿女端正的价值观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作是儒家经典之一的《论语》把“仁”视作其思想的核心。
《论语》中所记载的思想主要有三个范畴,有代表伦理道德范畴的“仁”、代表社会政治范畴的“礼”和代表认识方法论的“中庸”,其中孝悌作为“仁之本”又是古代最重要的道德要求。
根据统计,在《论语》中孔子共提到了18次“孝”,提到与“孝”内容相关的部分有5个,比如,“父母唯其疾之忧”即子女要在父母生病时尽心关照。由此可观,“孝”是《论语》中很重要的部分。
那么在“仁”与“孝”相互独立又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孝”又表达和传递着怎样的观念呢?
一、“仁”具体指什么,《论语》中讲的“仁”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讲,“仁”是一种价值观,一种道义。在《论语》中,“仁”的含义是多元的,同时也是相互关联的。“仁”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仁者爱人”。孔子提到的这种仁爱是有不同层次的,即这是一种本身存在着等级化和差别化的、由近及远的仁爱。首先,仁爱是从“亲亲”即爱自己的亲人开始的,由此可得孝悌是“仁之本”。其次是“泛爱众,而亲仁”即广泛的关爱他人,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所体现的推己及人的过程,告诫人们不要把被自己所不喜的事物,再强行施加给别人。
其二,“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即一种个人修身养性、克制私欲的功夫,“礼”指的是社会的规范。孔子认为,控制私欲、提高能力的修养功夫和对礼法制度的恢复最终可以达到“天下归仁”。
其三,“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其中“五者”都是人的美好品德,即恭敬、包容、守信、勤敏和慈惠。因此,“仁”是良好德行的统称,“仁者”则是具备了这些美好品德的人。
其四,“仁”是孔子毕生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可能到达“仁”的境界,但是能做到“仁”是不容易的,因为“仁”是身为人的最高行为准则。
综上,在《论语》中提到的“仁”的含义十分多元化,孔子并没有给出一个关于“仁”的标准解释,甚至于“仁”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心中都存在着不同的文化解读。但是在大多数的解读中,“仁”所代表的意义更多的都是偏向于美好的、高尚的方面。
二、为何在“仁孝关系”中孝悌是“仁”的根本,是《论语》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呢?
与上文所讲到的“仁”的涵义相比较,“孝”的涵义就更为通俗而且更好理解了。
“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其最通俗的意义是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即“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在“仁孝关系”中,将孝悌作为“仁”的根本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其一,《后汉书》中提到“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由此,在家中是孝子,出门在外多半不会犯上;不犯上的人,自然就不会作乱。因此也体现出了“孝悌”是判断一个人品质的出发点,体现出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其二,《论语》中提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弟子们待在父母身边时,要谨记时刻孝敬父母;出门在外时,要心中尊崇师长;与人交流要谨言慎行,为人处事要诚实守信,广泛的关爱众人,和仁德高尚的人交往。
做到这些之后尚有余力,就去学习知识。由此可见,“孝悌”是一个人修行良好品德的起点,这种推己及人、由近及远的修行过程,恰恰深刻体现了“仁”的涵义。
其三,“仁”在《论语》中所包括的概念复杂且多元,是很难用简略的语言讲述清楚的。但“仁”最终所追求的,则是将人对于亲人长辈最本真、最自然的爱发挥出来并且推广出去,这是“行仁之本”,也正是“孝”所体现的。
综上所述,“仁”与“孝”互为体现,“仁孝关系”密不可分。“仁”主张学习如何爱他人,而爱他人多体现在爱亲人方面,因此孝悌为“行仁之本”。
三、从古至今,儒家所传递的“孝”观念——从“顺”到“爱”
1、古代社会“孝”观念从提倡敬爱孝顺长辈变化为绝对服从长辈
春秋早期,宗教与道德的关系密不可分,宗教对人们的影响很大。而在春秋战国之交,宗教产生的影响被极大地削弱,使得单系亲族组织的家庭结构慢慢变得稳定,因此孔子也更加关注“孝”在现实人伦道德表现的意义和在家庭道德里的伦理内涵。
“善事父母”的观念到孔子之时被完全凸显出来,并且逐步分离了道德与宗教。一方面,孔子将宗法制度中的“亲亲精神”,从政治家族中剥离转化成一般的“孝悌精神”,传递了“孝”文化下正确的家庭伦理观,将父子关系更加合理化。
另一方面,孔子以“孝”为本,观念从爱父母扩大至爱众人,由“孝”向“仁”发展,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所以只要存在着家庭制度,政治的变化就无法影响儒家经典所推崇的“孝悌精神”观念。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将仁心看做是每个人所与生俱来的,而孝悌产生于仁心之中,孝心必然也是来自先天。人生人,人养人,孔子要求的“孝悌精神”也必须通过真切的实践来实现。
孔子主张通过具体行为来实现“孝”,并对其弟子言传身教。
相传孔子的弟子子路小时候因家中穷困,经常靠吃粗粮野菜度日。有一次,子路年长的父母想吃米饭,但米缸中无米。于是,年幼的子路为了满足父母的愿望,独自一人连续走了十多里路到亲戚家借回一袋米,最后终于让父母吃到了米饭。
这个时期儒家所提倡的“孝”观念是双向的,即父母对于子女的养育,是出自于责任和关爱之心;子女侍奉父母的“孝”,需时刻怀有尊敬之意,年幼的子路用实际行动让父母得到了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藉。
然而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逐步发展,作为家庭伦理道德的“孝”慢慢的跨越出了血亲家庭的范畴,从而变成了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仁”的信念也渐渐变成了空泛的概念。为了使“孝”进一步的满足统治阶级的要求,历代封建统治者不断地对它进行改良和宣扬。
因此,儒家传递的“孝”观念的本意和伦理也受到了一定的扭曲和异化,比如在宋元明清时期,就推崇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不可违抗的言论和观念。“父母有不慈儿子不可不孝”“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极端观念,要求子女对父母必须做到唯命是从。
诸如此类的言论成为了当时人们的普遍信念,因此也产生出很多绝对服从的愚孝者。“孝”观念所传达的涵义,也不再是孔子最初推崇的敬爱长辈,追求仁爱。而是走向工具化和愚昧化,逐渐扼杀了人性的自由发展,如包办婚姻所谓的“父母之约,媒妁之言”,上位者依靠子女婚姻巩固地位,下位者则是借此收揽钱财,酿成了许多悲剧。
2、近现代社会“孝”观念推崇相互尊重、互敬互爱的信念
在近代社会,封建制度的推翻和西方文化的入侵,提高了人们的思想觉悟和自主意识。新文化运动之后,民主和自由的思想观念也解放了旧制礼法对于“孝”的禁锢,祛除糟粕,留存精华,使得“孝”的观念逐步融入到新文化的内涵之中。
“孝”观念与时俱进,比如世家子女解放思想,追求平等独立人格,反抗包办婚姻制度,追求恋爱自由;摒弃在父母死后子女终身不娶(嫁),殉身陪葬的陋习等。
现代社会提倡的“孝”观念是一种相互尊重、互敬互爱的新观念。即在时代不断进步的背景下,现代人讲求自由与平等,父母子女皆视作平等,没有地位高低之分。父母与子女的相处之中存在着基本的包容和尊重,子女对父母的孝敬表现为崇拜和喜爱的情感。
同时,“仁爱”也更具体化,“爱众人”更多的偏向于对于陌生人所保留的善意,比如对他人人格的尊重,或是在他人遇到困难时的支持援助等。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人们对于“孝”的观念也在不断进化。或许现在的“孝”文化和儒家最初传统的“孝悌精神”有着极大的差异性,但是从本质上看,两者一直是一致的。从逻辑关系的角度讲,无论是古代亦或是现代,先“亲亲”而后“爱众”由近及远的顺序是不会改变的,因此孝悌仍为“仁之本”。
在这种全新的“仁孝关系”之下,人们对于“孝”文化的观念从最初的孝顺和服从,变成了孝敬和友爱。子女对长辈多了一份理解和关爱,而长辈对子女也多了一些包容和尊重。在挣脱了封建礼法的束缚之后,人与人之间体现出的敬爱也都是由内而发的,这也是儒家所追求的“仁”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论语——颜渊篇第四章》
2、《论语——颜渊篇第十二章》
3、《后汉书》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