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07 05:31
写作核心提示:
《给毕业班学生的讲话:注意事项与建议》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在这个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时刻,我们即将迎来毕业班学生的毕业典礼。作为即将踏上新旅程的同学们,你们的毕业演讲将是对自己四年学习生活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展望。以下是一些给毕业班学生的讲话注意事项和建议,希望能帮助大家准备一场精彩的演讲。
一、明确主题
1. 确定演讲的核心主题,如感恩、成长、梦想、未来等。 2. 主题应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
二、内容安排
1. 开场白:简要介绍自己,表达对老师和同学的感谢之情。 2. 回顾过去:回顾在学校的点点滴滴,分享学习、生活、成长的感悟。 3. 展望未来:结合自身情况和专业特点,谈谈对未来的规划与期望。 4. 结尾:总结全文,表达对老师和同学的祝福,展现自信与担当。
三、语言表达
1. 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冗长和复杂的句子。 2. 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3. 注意语速和语调,保持良好的演讲节奏。
四、情感表达
1. 在演讲过程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情感,让听众感受到你的热情和真诚。 2. 结合具体事例,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使演讲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五、互动环节
1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远道而来的家长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25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共同见证4437名本科生、4535名硕士生和1220名博士生圆满完成学业,即将奔赴下一段人生旅程。我代表赵长禄书记和全体师生员工,向全体毕业生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培育、关心和支持你们的家长和老师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回望你们在北航的成长足迹,有矢志攻关科研难题的担当,有扎根边陲服务人民的坚韧,更有文明对话中传递中国声音的自信,每个人都收获了属于自己的青春印记。物理学院的张传迪同学,在三角晶格阻挫量子磁体中发现自旋超固态,荣膺“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展现了北航学子敢闯基础研究“深水区”的锐气。学生航模队中的武荟怡、吴浩南等毕业生,以自主设计的低空运载救援无人机勇夺世界大学生全自主无人机飞行挑战赛冠军,让“北航智造”闪耀国际赛场。空间与地球科学学院的藏族小伙子普布,曾因课业压力陷入自我怀疑,却奋起直追完成逆袭,毕业后响应“西部计划”奔赴新疆,反哺那片养育他的西部大地。中法工程师学院的袁珏非、袁珏凡这对双胞胎兄弟,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登上中国国际电视台法语频道,讲述中西文明融合互鉴的友谊故事。这一个个闪光的青春瞬间,不仅标注着北航人“空天报国”的精神高度,丈量着“与国同行”的时代厚度,更是你们始终与党和国家同频共振、成长为当之无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力见证。在此,我提议,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为用青春践行使命担当的自己喝彩!同学们,技术迭代和知识更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奔涌,AI已经深刻重塑了我们的工作模式和生活方式。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浪潮,如何在即将来临的AI时代找准自我定位,实现人生价值?借此机会,我与大家分享一点思考。《周易》有云:“穷则变,变则通”。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每一次重大技术革新都驱动着生产力的飞跃。当DeepSeek大模型广泛运用,当人形机器人现身马拉松赛场,我们才后知后觉智能体的悄然涌入。去年同学们还在热议“有了AI是否还要研学空气动力学”,感慨“AI仿佛比自己更懂自己”,如今你们已能娴熟运用大模型辅助完成飞机概念的复杂设计。实践充分证明,AI不仅不会削弱专业价值,反而能极大释放人类创造力。面对这场深刻的技术革命,我们更当秉持开放包容之心,日新不辍、与时俱进,在变化中汲取改造世界的力量。当然,以变应变并非一味求变,变中求定方显大智慧。老一辈航天人扎根戈壁的初心,始终是我们的精神坐标。无论是投身空天、攻坚芯片,还是深耕基础研究、探索科学边界,“走大路、行正道”始终是抵御浮躁的定盘星。就像空间与地球科学学院曹晋滨院士的坚守,他抱志归国三十载,从研究磁层物理的青年学者成长为宇宙空间探测的拓路先锋,带领团队在不久前率先捕捉到了距离地球16万公里处的“太空合声”——地球磁力线与宇宙带电粒子相互作用产生的合声波,以“中国精度”打破了延续70多年的传统认知,为空间科学提供了东方注解。这种对“国之大者”的执着笃定,正是技术狂飙时代最弥足珍贵的精神底色。如果说对“恒与变”的认识是一道亘古不变的辩证命题,那么对“道与术”的精准理解,就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双重法则。这里说的“道”,我们它归纳为人类独有的创造力、价值判断和伦理思考的统称。法国思想家帕斯卡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却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尤其身处被智能推荐和自动化决策主导的新纪元,算法决策日益渗透各个角落,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培养独立思考和质疑能力。最近,北航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取得重大科研成果,正是源于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常凌乾教授团队敢于打破思维定势,将柔性电子、微纳加工等技术融入医学工程,创造性研发出柔性可植入式电子贴片,突破了现有药物递送范式瓶颈,将递送速度提升了万倍以上。从苏格拉底的“质疑一切”到笛卡尔的“普遍怀疑”,自古以来,人类的思维灵感始终是突破认知边界、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工具理性永远需要价值理性的指引,唯有多想想“科技为谁而生”,多深究“数据背后的人”,我们才能在AI时代抵达“君子役物,不为物役”的理想境界。那么,如何理解“术”呢?就是人类对技术进步和工具创新的精准驾驭。两千多年前,荀子就提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从石器打磨到量子计算,从结绳记事到神经网络,每一次的文明跃迁都伴随着技术工具的革新。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DeepMind和OpenAI等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团队。颁奖词中指出,大语言模型在一些领域的突破性应用,彻底改变了研究范式。这不仅是对AI技术的肯定,更是人类创新文明的传承。所以,在区块链技术守护契约精神、基因编辑探索生命伦理、元宇宙空间重构艺术表达的今天,大家既不能做技术乌托邦的盲从者,更不能当数字时代的守旧派,思想为技术指明方向,技术为思想插上翅膀,这才是“道术相济”的永恒价值。同学们,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寄语青年:“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在座的你们肩负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光荣使命,希望大家把个人奋斗熔铸于国家前途命运,在AI时代的“恒”与“变”中,以立人立世之“道”驾驭创新创造之“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奋力书写绚丽的青春华章!临别之际,依依难舍。不论你们未来行至何方、飞得多高,母校永远是你们追逐梦想征途上最坚强的后盾。最后,祝福大家在前行路上鹏程万里、幸福常伴,拥有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谢谢大家!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