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如何写《袁氏当国 读后感》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7 08:26

如何写《袁氏当国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袁氏当国》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你的读后感主题,即你对这本书的总体感受和评价。是赞扬其历史价值、写作手法,还是批评其不足之处?
2. "深入阅读":在写作之前,确保你对《袁氏当国》的内容有深入的理解。了解袁世凯的历史背景、政治生涯以及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3. "结构安排": - "开头":简要介绍《袁氏当国》的基本情况,如作者、出版时间等,并点明你的读后感主题。 - "主体":详细阐述你对这本书的看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内容评价":分析书中的历史事件、人物形象、观点等,评价其真实性、客观性。 - "写作手法":评价作者的写作风格、叙述技巧等,如文笔、结构、人物塑造等。 - "个人感悟":结合自身经历或社会现实,谈谈你对书中内容的感悟和启示。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你的读后感主题,并给出对这本书的整体评价。
4. "论证充分":在阐述观点时,要结合具体事例和事实进行论证,使你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5. "语言表达": - "准确规范":使用准确、

「好书推荐」真理不过半页纸---《袁氏当国》

真理不过半页纸---《袁氏当国》

好书简介

好书推荐

作者简介

唐德刚 先生(1920-2009),安徽合肥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土、博士毕业。长期从事历史研究与教学工作,并对口述历史的发展有很大贡献。

推荐语

十年前看完广西师大的《袁氏当国》,写了几句。

真理不过半页纸

《袁氏当国》是本小书,书虽小、仅200余页,而著书之人却是大师——唐德刚先生。时人多晓郭德纲,却几乎不知唐德刚。这并不奇怪,传媒的力量早已超越了个人的意志。

唐德刚先生年近九旬,但他成名不在大陆,生命中一半以上时间在海外。唐德刚先生是著名的华裔历史学家,早年在国内当过小兵、中学老师,后赴美从事历史研究,期间与原党国要员李宗仁、陈立夫等人多有接触,对中国近现代口述历史的发展有较大贡献。

《袁氏当国》就是这样一本半文半白、诙谐有趣、看似杂乱、实则严谨的书。谈起诙谐风趣,这大概与唐德刚先生天性幽默有关,这一点倒和正火的郭德纲极为相似。

单看看书中这些章节的题目:《孙总统只有银元10枚》、《袁世凯的水门案和江南案》、《知耻而无耻的袁世凯》、《又想,又怕;又默认,又否认》、《上车、煞车与翻车》、《曹丕不好伺候》,俺就不自主地想象到这个老头儿有多可爱。

俺觉得《袁氏当国》讲到了为什么非袁世凯不能领导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为什么从古老的封建制度转型到民主代议制度非三年五年之功、为什么袁世凯的帝王之梦会破灭得如此之快。寥寥数语,便足见唐先生的史学功力。

近现代史上写辛亥革命的书,可谓汗牛充栋。任何一个学人,即便终其一生,也不可能研究百分之一。作为老百姓,面对关于辛亥革命的“闲言万卷书”,不说学力、心力,单就时间而言,又该从何读起?

“真理不过半页纸”,不如捧一本唐德刚先生的《袁氏当国》读读,既能会心一笑、又能沉思片刻,这岂不是了解那段历史的方便法门?

内容简介

《袁氏当国》讲述了袁世凯如何在晚清政府和国民革命军政府之间养敌自重以觊觎总统宝座,宋教仁刺杀案的历史谜团到底暗示了什么真实背景,袁氏当国时期的内政外交如何复杂多变,筹安会“六君子”与袁氏政府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唐德刚先生凭借其一贯的学者气节,不依风附草、不人云亦云,坚持论从史出、坚持言必有据。

本期责编:李林鹏

长安街

读书会

长安街读书会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励支持下发起成立,旨在继承总理遗志,践行全民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养才、报国。现有近千位成员主要来自长安街附近中直机关及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共中央党校学员、国家行政学院学员、全国青联委员、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等喜文好书之士以及中央各主要出版机构的资深出版人学者等,书友以书相聚,以学养才。

长安街读书会

相聚长安街 走读长安街

长按上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此书】

唯有书籍是不死的精灵

今藏于日本京都大学的明宣德刊本《娇红记》 选自《书的诱惑》

《书的诱惑》

黄仕忠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读书者说】

中山大学教授黄仕忠的新作《书的诱惑》日前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黄仕忠是戏曲研究领域的专家,其代表作《〈琵琶记〉研究》《全元戏曲》等早已为学界所熟知。相较于此前的学术著作,这本《书的诱惑》更为轻松、活泼,《上学记》《访书记》《品书集》《论学集》《怀人集》《序跋集》六个板块,都围绕书而展开,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娓娓道来,可以视作他四十余年学术生涯的一个小结,也可以看作一代学人学术历程的缩影。

遇良师,求真知

《上学记》中的几篇文章,文如其题,记述了作者的求学过程、早期的学术经历,不仅呈现出一个真实可爱的学生形象,也能给今天的青年学子带来不少人生的启迪。《我的大学之路》先记述作者20世纪70年代中期读高中时“半农半读”的学习经历,读来既觉得有趣,又深感前辈学者求学历程的曲折。不过,在作者看来那段岁月“因为年少多梦,日子也就过得飞快”。1978年,作者考入杭州大学,正式开启了自己学术生涯,他用六个字来概括这段经历,即“遇良师,求真知”。作者在书中回忆了求学期间对《琵琶记》进行考究的过程,并由此确立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学术信仰。无论生活与学习,如果说上大学之前,作者还有些被动成长;那么,上大学之后,就是自觉成长了。正如书中所说:“我对自己的学术训练,是从细微处着手,培养文献实证方面的能力,同时注意方法论方面的学习,努力在具体的文本阅读体悟中,找到新的理论方法的契合点。这样的明悟与训练,直接影响着我的学术走向。”可见,这是作者有意识的行为。自觉成长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人一旦学会自觉成长,其潜在的能量将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也必将有所作为。遗憾的是,现在的很多研究生,身上似乎缺少这种自觉成长的精神,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大的学习环境的改变,大家更“务实”了;一方面也可能和纯粹的文科学术研究被边缘化的现状有关。读黄仕忠的这些文字,不禁令人心生敬佩之情。

在《访书记》中,《影书记》《地坛淘书记》《东京淘书记》诸篇又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嗜书如命的“书痴”的形象,由此可见其治学精神之一面。作者爱书,本书开篇就说“我想,干脆与书成亲得啦”,又说“唯有书籍是不死的精灵,我辈终将随时间而老去”,大有嗜书如狂的境界。因此,在日访学期间,访书是顺其自然的事情。其中不仅《日本访曲记》讲述了自己访书的经历,而且也有《长泽规矩也中国访书记》等讲述日本学者在中国访书趣闻的文章。胡文辉在本书序中将黄仕忠赴日访学的收获分为“为人之学”和“为己之学”,“为人之学”如《日藏中国戏曲文献宗录》《日本所藏稀见中国戏曲文献丛刊》等,“为己之学”如《日本所藏中国戏曲文献研究》等,可谓慧眼独具。从这些访书的经历中,我们也能体会到一个学者对学术诚恳的态度与执着的精神。

由此部书我们还可见其阅读精神与独到眼光。《品书集》部分收录品评文章共18篇,多是作者读书的随笔与感想。所收文章篇幅均比较短小,但也有不少“知情人的会心一笑”。如其评唐德刚著《袁氏当国》一书,名曰《袁氏当国岂偶然》,认为唐氏借中国社会“转型”之说,在洞悉时局之后,以“同情之理解”的心态,对袁世凯当国的悲剧有极为精辟的见解:“客观历史早已注定他这个边缘政客不论前进或后退,都必然是个失败的悲剧人物。”此外,如《柳如是之死》《一个私奔女子之死》《毛文彦与吴宓:不能不说的〈往事〉》等,也都有比较通达的解说,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一个学者敏锐的学术洞察力。

且把金针度与人

如果说《上学记》《访书记》《品书集》都是以书为中心,《论学集》《怀人集》《序跋集》的主题则由书延伸至学术与学人。

《论学集》不仅包含了作者对学术乃至学术环境的认识,特别是与他人论学的书信,言辞真切,令人动容。在《如此严师,还会有吗》一文中,作者从老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谈起“严师”的问题,认为一切都是时间堆砌出来的。《与某兄论发文书》就学者发表文章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比较中肯的建议。作者认为,关于学术论文评价应该有两个标准:一个是职业上的,例如学校的考核、相关部门的要求;另一个是学术界的标准。学术界应该有自己的学术标准,学者不用找任何关系,直接向学术期刊投稿,只要达到一定水准就可以被录用,这既有助于端正学风,又可以使学者树立自信。《学问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有感于现代人对学术的困惑,指出“现在的问题,其实不是‘浮躁’的问题,而在经过了一个特定的时段之后,我们已经不知道真正的学术是什么,真正独立的思想和人格是什么了”,同时又提出“学问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只是需要老老实实地去做而已,只是需要用心去体悟、全身心去爱而已”。这些见解诚可谓十分通透,发人深省。《百分之九十五与百分之五》《用善意的态度对待所面对的事情》《访与学》三篇文章都是写给后学的,同样体现出作者提携后辈、关爱学子的师长之情。

由此书我们还可见作者对学术前辈或同行的感恩、怜惜之情,给人一种情深义重的境界。《怀人集》收录了《梦》《家叔十年祭》《牧惠先生三年祭》《金文京先生小纪》四篇文章。《梦》是对恩师徐朔方先生的回忆:“承乾嘉风范,融西哲精神,唯求百世真谛;考小说源流,辨戏曲谱系,独成一家之言。”记梦以写哀思,款款深情,令人黯然。其他两篇祭文亦体现出“纸短情长”的特点。《金文京先生小纪》回忆了日本汉学家金文京先生的一些趣事,文笔纯然,作者与友人的友谊由此可见一斑。世人都说文人多于情,深于情,长于情,此一部分正是作者内心幽微情感的真实流露。

由此书还可见黄仕忠独到的学术眼光与见解。《序跋集》收录的文章,均为作者专业所长,体现出对学术的卓识。他在《〈琵琶记〉研究》的后记中写道:“当深入某一作家的心灵,便是得到一个永生不渝的知己,静夜之时,每可作心灵的对话;虽或偶尔相别,也必时时挂念,留意其最新消息,关心别人之议论与评价,以至于历数十载而不变,不亦宜乎?”确然如此。放眼整个学术界,大多数学者都有类似的情况。如钟振振先生之于贺铸,王兆鹏先生之于张元干,彭玉平先生之于王国维等,都是“业精于专”的例证。作者的老师徐朔方先生也曾就专精与博学做过精辟论述:“人生对于学术的追求,原是一辈子的事情。一个人,一生中若能有三十年用于学术,每三五年能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如此持之以恒,待到耄耋之年,便自然是博学之士了。”细细品味以上两段话,似有某种联系。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师承吧。本书所附录郑尚宪先生《黄仕忠〈中国戏曲史研究〉序》对此亦有所感:“黄仕忠得了徐朔方先生的真传。”这当然是就文章来说,其实学术精神的承传亦如是。

“鸳鸯绣取凭君看,莫把金针度与人。”黄仕忠此书将自己的学术生活细细叙述,对于后辈学者来说,显然已是“且把金针度与人”了。当代作家席慕蓉说:“我们都是戏子,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眼泪。”读黄仕忠之故事,自不必哀伤流泪,而是能给人一种清风拂面的感觉,所谓“书香如茶,人淡如菊”当如是。同时,也包含着一种发人深省的功效。当今学界“唯课题”“唯论文”等功利思想比比皆是,现实诱惑太多,能真正静下心来做学问实属不易。由此《书的诱惑》的价值得以突显:其一,此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戏曲研究专家黄仕忠的治学风貌;其二,此书比较详细地记录了作者的学术心路历程,是对后辈学者的深刻启发;其三,是书于学术有比较独特的认识,有利于修正某些浮躁的学术心态;其四,此书文字清雅,内容朴实,有书卷气,于当今之文人学者有借鉴之意义。

(作者:袁晓聪,系运城学院中文系讲师)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