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07 14: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战争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立意: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和立意。可以从战争的残酷性、和平的珍贵、人性的光辉、战争的反思等方面入手。
2. 选取素材:根据自己的立意,从书籍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人物、场景等素材,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3. 结构安排:一般来说,一篇作文可以分为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可以简要介绍书籍的背景和自己的感受;正文部分可以围绕立意展开论述,阐述战争带来的影响;结尾部分可以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
4.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可以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5. 思想深度:一篇好的读后感不仅要有感而发,还要有深刻的思考。可以从历史、文化、哲学等角度对战争进行剖析,使文章更具深度。
6. 避免偏题:在写作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战争这一主题,避免离题太远。
7. 注意篇幅:一篇作文的篇幅不宜过长,一般在800-1000字左右为宜。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事项:
1. 引用书籍中的名言警句:在引言部分,可以引用一些书籍中的名言警句,引起读者的兴趣。
2.
历史就是一条河流,你永远也不知道阳光打在河面上何时是锥心的刺痛,何时是安详的温热。但是历史和自然都有一种魔力或是责任把散落人间的真理送到人类的手里,融入到人们的思想里。这一次,历史的河流汇入了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字里,托尔斯泰用文字承载了他的智慧,终于把真理给予了世间的芸芸众生,并且流进了他们的血液里。有幸我能翻阅这本书,因为在经历文字带我到抽离现实的世界后,它还给予了我太多思考。我会想,对我们来说,在相对和平的时代我们面对生命和生活将做出怎样的抉择?
故事讲述的是欧洲拿破仑时期的俄国所发生的事。在托尔斯泰笔下的那些性格迥异、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中安德烈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他的思想、情感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里,很厚重,像是凝滞的血浆在脑海里漂浮,与我的思想、情感平行交错地前进。
影视剧中图
安德烈是一位贵族,俊俏的脸庞上附着冷酷和孤傲,或许那就是贵族们与生俱来的一种自信,但是他厌恶上流社会的生活,他藐视华丽服装下的虚伪和整天的无聊。他说这不是他所追求的生活,他崇尚的是荣誉和权利。因此在战争的年代,参军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虽然面对的是自己敬仰已久的敌人拿破仑,但由于自己对荣耀的追求,他还是决定去打仗。
与法国人在奥地利的战场上,他在别人都向后疯狂逃跑的时候,擎起了沉重的军旗向敌人冲去,他相信自己的举动会带动很多士兵向前冲锋,此时他心里想的是荣誉,认为自己是个英雄,能够挽回这惨烈战役的局面,俄军会获得胜利,他会获得荣誉和权利。然而他倒下了,在濒临死亡的那一刻,他看到荣誉、权利、国家,一切都是幻化不定的轻烟,在广阔的天空下,渺小的感受不到它们的存在。幸运的是他没有死,他回了家,只是没有了曾经的热血和激昂,眼神里有的只有空洞和沧桑。
影视剧中图
娜塔莎是一个美丽、单纯、善良的女孩。安德烈对娜塔莎的爱情让他重新感受到了生活,并且开始相信自己是有未来的。他们立下了一年之约,只是年轻单纯的娜塔莎违背了约定,她背叛了安德烈,从而使安德烈对她的爱都变成了呼吸都感到疼痛的恨。
安德烈和他的妻子丽莎的婚姻悲剧显示出深植于其内心深处的爱情与事业的矛盾,而他与情人娜塔莎的爱情悲剧则显示出他渴望美好现实的理想的落幕。我想他上一段婚姻的失败,对前妻的愧疚都还在安德烈心里,他也害怕会重蹈覆辙,丽莎的死和他的自私――坚持要上战场去追求自己的“士伦”有直接关系。
影视剧中图
安德烈又参与了战争,这一次他被手榴弹弹片击中,受了致命的伤。这时,他放弃了仇恨,他对娜塔莎的柔情和爱又回来了,她不但原谅了面前这个他深深爱着的女子的所有过错,而且比以前更加爱她,更能够理解她的灵魂了。在死亡的大门即将为他敞开的时候,他说这是一种苏醒,他醒来了,带着爱完成了生命的旅途,这是生命的结束。
我想没有人不知道战争的残酷与血腥,而最难过的一定是士兵们的亲人。不安与担心一定是从离别起就深深扎入心底了,那些难熬的岁月里也只能潜心祷告。生命在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变得不堪一击,当炮声撕裂天空的一刹那或许自己的生命就可能不再受自己支配。为什么人们都希望和平?因为战争让年轻的血液凝固在了沙场,让父母的心死于凄凉的担忧和等待,让无辜的人承受恐惧的袭击,让我们的理想成为无法成形的泡影,飘荡于无尽的黑暗中。而如今的我们生活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中,可以免受担忧之痛,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生命的来之不易,这样才能在追逐梦想的路上有充足的力量和勇气,生命是我们的全部,因为有生命我们才能去追求,才能去奔跑。
在19世纪的时光里,历史这条河流仿佛一匹发光的灰色布料,上面开满了细碎的红花。浓烈的,有重量的,仿佛在大口大口呼吸的颜色,它们赋予托尔斯泰笔下的人物们以生命。我想这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巨作,而我的感悟只是所有真谛中的冰山一角。感谢这部巨作带给我的感悟和思考,我相信总有一天人们能找到战争与和平的平衡点,而我们的生命也能化作美丽的红花,点缀在无尽的历史长河中。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战争的决定因素是什么——读《朝鲜战争》有感■雷锦涵国庆期间,电影《长津湖》的热映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思考。影片中,导演以第九兵团七连发生的故事为切入点,折射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壮举,描写了一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令人潸然泪下。长津湖只是一个缩影。其背后反映的抗美援朝战争,在世界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王树增所著《朝鲜战争》中,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战争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阅读这部作品,读者不禁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回到那段充满硝烟与战火的历史中去,感受那段岁月的厚重与温度。在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之时,美国的军事实力已经位居世界之首。美军在装备、技术上的巨大优势,使很多国家很难相信美军会在战争中失败。穿越历史的烟云,谁都无法想象,经济产值居世界首位的美国,以及在二战中所向披靡的美国军队,怎么会输给了刚刚获得独立自主、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输给了一支武器装备落后,甚至连粮食都十分紧缺的军队。答案就写在中华文化漫长的历史沉淀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是早在春秋时期就形成的哲学思想。“世间万事万物,人的因素第一”,这是毛泽东战争艺术的核心。“敌人是钢多气少,我们是钢少气多”。这句话总结出了志愿军胜利的根本原因,也了战争的决定性因素这一命题。“气”是志气、士气,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不把战争留给下一代”的承诺,是对祖国土地的热爱与守护,是听党指挥的坚定信念。伟大胜利源于党的坚强领导和英明决策。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党的军队,代表的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营长曹玉海在接到抗美援朝战争打响的消息之后,很快意识到这场战争对新中国和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他毅然放弃复员后优渥舒适的生活,告别了两情相悦的未婚妻,重返部队投身战场。几个月后,曹玉海牺牲在炮火连天的阵地上。在党的号召下,在人民的利益面前,放弃个人的得失,这样的例子在志愿军中还有很多很多。打仗是为了什么?为了祖国能够和平发展,为了人民能够幸福生活,为了中华民族不再受过去的屈辱!在这样崇高的信仰面前,志愿军战士前仆后继、无畏牺牲,在战火的考验中成为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威武雄师。中国人民志愿军官兵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美国军队,毫不畏惧、勇往直前。在飞机轰炸的地方,他们挖坑道;在炮火覆盖的地方,他们挖战壕。敌人越强大、越冷酷,他们就越勇敢、越坚毅,这是志愿军官兵克敌制胜的军事密码。志愿军官兵凭借不胜利绝不后退的信念,粉碎了美帝国主义的阴谋,打出了新中国的威名。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这是彭德怀在胜利之后的宣言。这就是“气”,敢打必胜、不畏强敌。没有这种勇气和毅力,就没有如今日益强大的中国。面对险恶的环境,中国人民志愿军官兵毫不退缩,坚守阵地。“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这是革命英雄杨根思、537.7高地上的战士、长津湖畔的冰雕连等英烈发自内心的呐喊。美军物资丰厚、保障全面,但面对失败却抱头逃窜;志愿军战士在天寒地冻中穿着单衣草鞋,吃着炒面、冻土豆,却爆发出坚不可摧的顽强意志!长津湖、上甘岭、白马山……战争的硝烟渐渐远去,但革命英烈的事迹将永远在世间流传。当烈士的骨灰回到家乡,安葬在烈士陵园,我们仍能感受到那气势雄浑的革命意志。今天,当建党百年的伟大钟声敲响,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这盛世,如你们所愿。”再回到王树增在《朝鲜战争》中提出的那个问题,战争的决定因素是什么?今天,我们可以坚定地,战争的决定因素是人,是永远屹立不倒的红色旗帜,是永远在革命军人身上赓续流淌的英雄血脉。 中国军网-解放军报Fri, 12 Nov 2021 22:32:29 GMT再谈“开卷有益”:开“正气”之卷,养“勤奋”之习
http://www.81.cn/yd/2021-11/13/content_10107557.htm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再谈“开卷有益”■杨杨“开卷有益”一词最早见于北宋王辟之的《绳水燕谈录·文儒》。宋太宗不论政事如何繁忙,每日都要读书三卷。一日有事耽误,第二日就要补回来。太宗曾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后来,“开卷有益”演变为成语,常用于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开“正气”之卷,方能修身立德。修身立德是做人之本、育人之要,而读书正是修身立德的重要途径。通过读书,我们可以学习优秀文化,纠正认知偏差,涵养胸中格局,引导自己进入更高的人生境界。特别是随着知识的积累,人的精神面貌会变得更加丰盈,心胸和视野也会变得更加宽广。青年官兵最具活力和朝气,是国家的希望、军队的未来,如何修身、怎样立德,不仅是个人选择问题,更彰显着一代人的精神风貌。只有多看积极向上、充满正气的书籍,借此励志修德、怡情养性,才能抵御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文化的侵蚀,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养“勤奋”之习,方能学识广博。养成持续读书的良好习惯,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并借以分析时势、把握世事,才能把书越读越薄,做到融会贯通,使自己跟上时代步伐。纵观历史,做出一番事业、名垂青史者,大多爱读书、会读书。是书籍丰富了他们的头脑,传递着思想的瑰宝和精华,让他们最终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个浅薄、浮躁、不能静下心阅读的人,是不可能有真知灼见的,更遑论肩负重任了。官兵坚持把读书当成终生的必修课,持续从读书学习中获取知识、吸取营养、激发活力,才不会被生活琐事捆绑,不被五光十色的诱惑左右,真正实现“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古人对读书的热情和推崇源远流长,对待读书的态度也特别郑重其事。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无钱买书也要借来抄录,“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可见古人对读书的重视。我们更应多开有益之卷,不断用读书充实和武装自己,将所学所用投入部队建设发展的大潮中去,努力在平凡中创造非凡。古人云:“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只会死读书而不知活学活用的人,读书再多也是徒有虚名、纸上谈兵。这就要求读书之人既要苦学,还应“活用”。只有把书读懂、读深、读透,才能真正体味其精、认知其理,把书本知识转变成实际能力,把个人想法转变成实践经验。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许很难做到“书读百遍”,那么更应学会选择那些与所从事的工作关系密切、与自己爱好相关的书来读,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不断夯实干好工作、成就事业的坚实基础。 中国军网-解放军报Fri, 12 Nov 2021 22:19:22 GMT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