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07 20:4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时间狩猎》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作品主题:首先,要深入理解《时间狩猎》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包括其核心观点、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只有对作品有了全面的认识,才能在作文中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 突出个人感受:在作文中,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和感受,谈谈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可以谈谈作品中的哪些情节或人物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以及这些内容对自己的启示。
3.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作文,结构要清晰,层次分明。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作品,主体部分分析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等,结尾部分总结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4. 举例论证:在分析作品时,要善于运用具体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些例子可以是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对话,也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
5. 语言表达:读后感作文的语言要流畅、生动,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同时,要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具文采。
6. 观点鲜明:在作文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模棱两可。可以支持作品中的观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但要言之有理。
7. 避免抄袭:在写作过程中,
小满的高烧在银沙流尽时退了,但医生坚持要再观察一天。苏明坐在病床边的硬椅上,看着女儿平稳起伏的小胸膛,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那个已经空了的沙漏。窗外的雨敲打着玻璃,像无数细小的手指在叩门。
"我去买点咖啡。"雨晴轻声说,她的眼下挂着浓重的青黑色,"你需要提提神。"
苏明点点头,目送妻子走出病房。当门关上后,他俯身亲吻小满的额头,触到的温度正常,却让他莫名心慌。沙漏已经完成了它的任务,但莫先生的话仍在耳边回响:"时间之眼取走的记忆无法归还...需要创造新的连接..."
病房门被轻轻推开,苏明以为是雨晴回来了,抬头却看见一个陌生的老妇人。她穿着褪色的印花连衣裙,灰白头发挽成一个松散的发髻,手里捧着一束蔫了的雏菊。
"走错房间了吧?"苏明站起身。
老妇人摇头,径直走到小满床前,将雏菊放在床头柜上。"时间不多了,苏先生。"她开口,声音沙哑却熟悉,"您和您妻子必须看到完整的图景。"
苏明浑身紧绷,"你是谁?"
老妇人从手提袋里取出一面巴掌大的古董手镜,镜框雕刻着与时光当铺里相似的符号。"我是钟楼街的守门人,也是时间的仆人。莫先生派我来给您送这个。"
苏明没有接过镜子,"我们已经在当铺看过时间之镜了。"
"那只是碎片。"老妇人将镜子塞进他手中,"这面镜子能展示完整的平行时空。当月亮升至午夜位置时,让您和您妻子一起看。"她转向小满,枯瘦的手指轻触孩子的眉心,"为了她。"
病房门再次打开,雨晴端着两杯咖啡走进来。老妇人立刻退后几步,低头匆匆往外走。
"这位是?"雨晴疑惑地看着老妇人离去的背影。
苏明握紧手中的镜子,"另一个'时间使者'。"他低声解释了刚才的遭遇,将镜子递给雨晴。
镜面在雨晴手中突然泛出微光,闪现一个模糊的画面——长大些的小满独自站在雨中,面前是两块并排的墓碑。雨晴惊叫一声,镜子掉在地上,画面消失了。
"那是什么?"她颤抖着问,"我们的...墓碑?"
苏明捡起镜子,镜面已经恢复普通。"看来我们今晚必须使用它了。"
午夜临近,医院走廊陷入寂静。小满在药效作用下沉睡,呼吸平稳。苏明拉上窗帘,雨晴锁好病房门。当时针与分针在12重合时,他们并肩坐在窗边的椅子上,一起看向那面镜子。
起初只有他们的倒影,渐渐地,镜面如同水波荡漾,浮现出一系列画面:
第一个场景是小满的十岁生日,她坐在福利院的餐厅里,面前是一个小小的、没有蜡烛的蛋糕。护工机械地拍拍她的头就走了,留下她一个人对着空荡荡的长桌。
"不..."雨晴捂住嘴。
画面切换,十五岁的小满被同学欺负,推搡在校园角落。她抱着破旧的书包蹲下,眼泪无声地滑落,却没有一个可以倾诉的人。
最令人心碎的是第三个场景:成年后的小满站在时光当铺前,手里捏着一张泛黄的父母合照。莫先生站在柜台后,微笑着递给她一张契约...
"这是如果我们都离开后...她的未来?"苏明声音嘶哑。
镜面再次波动,显示出另一个可能性:只有苏明存活的时间线。他苍老憔悴,终日酗酒,而小满怨恨地远离他;接着是只有雨晴存活的版本,她沉溺于工作麻痹痛苦,与小满形同陌路。
最后,镜子展示了一个他们从未见过的场景:一家三口在阳光下的野餐,小满大约七八岁,笑着扑进苏明怀里,雨晴在一旁弹着吉他。画面温馨美好,却被打上一个大大的红色问号。
"这是什么意思?"雨晴伸手触碰那个问号,镜面突然变得滚烫,她缩回手指。"为什么这个可能性被标记了问号?"
苏明沉思片刻,"也许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实现它?"
镜子恢复了普通,再没有任何反应。窗外,雨停了,月光透过云层照进病房,在小满的被子上投下一片银白。
"我们必须再去一次当铺。"雨晴坚定地说,握住苏明的手,"这次一起面对莫先生。"
第二天早晨,医生宣布小满可以出院了。但就在他们收拾东西时,小满突然抓住雨晴的手,"妈妈,我头好晕..."话音未落,她小小的身体猛地抽搐起来,眼睛翻白。
"医生!快叫医生!"苏明抱起女儿按响紧急呼叫铃。
医护人员冲进来,迅速将小满推往抢救室。雨晴踉跄地跟在后面,脸色比病床上的女儿还要苍白。在抢救室门前,一位护士拦住了他们。
"请在外面等候。"
苏明扶着浑身发抖的雨晴坐下,发现她手中紧握着那面镜子。镜面上不知何时出现了一行小字:"时间正在收回它的礼物。"
"不,不,不..."雨晴摇着头,泪水滚落,"我们已经付出了代价,为什么还要伤害她?"
苏明突然明白了什么,"也许正是因为我们的选择还不够明确。镜子展示了三种可能性:我们都离开,或者其中一人留下,但第三种——那个幸福的野餐场景——被打上了问号。"
雨晴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决绝,"那就让我们做出明确的选择。"
抢救室的门开了,医生走出来,摘下口罩。"孩子暂时稳定了,但情况很特殊。所有检查都显示她身体正常,但生命体征却在缓慢减弱。就像...有什么在从内部消耗她的能量。"
"我们能带她回家吗?"苏明问。
医生犹豫了一下,"理论上不建议,但住院治疗也没有明显效果。如果你们坚持,可以签字出院,但必须密切观察。"
两小时后,他们带着沉睡的小满回到了家。安顿好女儿后,苏明和雨晴直奔时光当铺。奇怪的是,尽管是白天,巷子里却昏暗如黄昏,当铺的招牌散发着幽幽绿光。
推开门,铃铛没有响。当铺内部比记忆中更加破败,货架上落满灰尘,只有柜台擦得一尘不染。莫先生站在柜台后,穿着那件熟悉的深灰色长衫,但此刻他的眼睛在镜片后闪烁着非人的光芒。
"啊,苏先生,林女士,"他的声音回荡在空荡的店铺里,"我正等着你们来做最后的选择。"
"你对我女儿做了什么?"雨晴冲上前,双手拍在柜台上,"我们按照你的要求面对了恐惧,为什么她还在受苦?"
莫先生不慌不忙地从柜台下取出那块熟悉的怀表。"时间之债,必以时偿。你们用时间之眼重组了时间线,但记忆的缺失造成了裂缝。现在,时间正在通过那个裂缝收回它的礼物——你们女儿的生命能量。"
"怎么阻止?"苏明咬牙问道。
莫先生打开怀表,里面的指针疯狂旋转。"做个明确的选择:你们中只能有一人存活。另一人的寿命将转化为女儿的生命力。"他微笑着,"一命换一命,这才是真正的赎回条件。"
雨晴和苏明对视一眼,同时开口:"我选我死。"
莫先生大笑起来,笑声在当铺内回荡,震得货架上的物品簌簌作响。"多么感人啊!但决定权不在你们手上。"他拿出一枚古老的金币,"掷硬币决定如何?字是苏先生,图是林女士。"
"等等,"苏明拦住他,"镜子里的第三种可能性是什么?那个我们全家一起野餐的场景?"
莫先生的笑容消失了,"那是不可能的选项。时间线已经断裂,必须有人做出牺牲才能修复。"
"不,"雨晴突然说,"还有另一种方法。"她从口袋里掏出那面小镜子,镜面上现在清晰地显示着那个野餐场景,问号变成了一个闪烁的时钟符号。
莫先生看到镜子,表情第一次出现了波动。"谁给你的这个?"
"你的同伙,"苏明上前一步,"那位'时间守门人'。"
"她不是我的同伙,"莫先生冷笑,"她是时间的审判者,而我只是观察者。"他整理了一下长衫,"但无所谓,那面镜子展示的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你们必须做出选择,否则小满将在日落时分死去。"
雨晴紧握镜子,"如果我们拒绝选择呢?"
"那时间将自行决定带走谁。"莫先生转向窗外,阳光正在迅速减弱,仿佛黄昏提前到来,"你们还有三小时。"
苏明突然注意到莫先生身后的货架上摆着一排怀表,每个表盖上刻着不同的名字。其中一个表盖半开,露出里面的照片——是小满的幼儿园合照。
"你在收集生命,"苏明恍然大悟,"这不是什么时间交易,而是一场狩猎!你以观察人性为名,实际上在收集那些做出牺牲的灵魂!"
莫先生的表情变得危险,眼镜后的光芒更加刺眼。"多么无礼的指控。时间需要平衡,每个得到的人都必须付出。我只是...中间人。"
雨晴突然举起镜子对着莫先生,镜面反射出一道奇异的光线。莫先生惊叫一声后退几步,像是被灼伤了。
"你不只是中间人,"雨晴声音坚定,"你是被时间诅咒的囚徒,靠窃取他人的生命时光苟延残喘。这面镜子揭示了你的真面目。"
苏明趁机绕到柜台后,抓起那个刻有小满名字的怀表。表盖弹开,里面不是钟表,而是一缕缕缠绕的银丝,正从小满的照片中抽取着什么。
"放下它!"莫先生怒吼,身形突然膨胀,长衫下露出非人的轮廓。
苏明将怀表狠狠摔在地上。表壳破裂,银丝如活物般扭动着钻回镜子里。莫先生发出一声不似人类的尖叫,扑向苏明。
雨晴再次用镜子反射光线,这次直接照在莫先生脸上。他的皮肤在光线下如蜡般融化,露出下面不断变换的面孔——年轻的老年的,男性的女性的,无数张痛苦扭曲的脸交替闪现。
"你们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莫先生——或者说那个占据莫先生形象的存在——声音变得多重,"时间必须保持平衡!"
"但不是以这种方式。"一个沙哑的声音从门口传来。那位送镜子的老妇人站在那里,手中捧着一个沙漏,里面的沙子已经所剩无几。"让他们看到第三条路,莫。这是审判者的命令。"
莫先生——现在更像是一团人形阴影——发出不甘的嘶吼,但退后了几步。老妇人走进来,将沙漏放在柜台上。
"时间之眼取走的记忆确实无法归还,"她看着苏明,"但爱能够创造新的连接,比原来的更坚固。"转向雨晴,"你愿意为女儿付出什么?"
"一切。"雨晴毫不犹豫。
"即使那意味着你永远无法再弹钢琴?"
雨晴脸色刷白,但点头,"即使那样。"
老妇人又看向苏明,"即使那意味着你永远记不起第一次抱起女儿的感觉?"
苏明握紧拳头,"是的。"
老妇人微笑,转向莫先生,"看到了吗?这才是真正的时间平衡——不是索取,而是给予;不是记忆,而是爱。"
莫先生的身影更加模糊了,像被风吹散的烟雾。"这不公平...他们打破了规则..."
"不,"老妇人摇头,"他们找到了规则之外的可能性。这才是时间最珍贵的礼物。"
沙漏里的最后一粒沙子落下。老妇人拿起镜子,将它举到苏明和雨晴面前。镜中,那个野餐场景变得无比清晰,小满的笑声仿佛能穿透镜面传来。
"回家吧,"老妇人轻声说,"你们的女儿在等你们。但记住,时间给予的第二次机会不是用来重复过去,而是创造新的未来。"
当苏明和雨晴转身离开时,背后传来莫先生凄厉的喊声:"这还没结束!时间会讨回它的债务!"
推开门,他们惊讶地发现外面已是深夜,满天繁星。更奇怪的是,雨晴的手机显示距离他们进入当铺只过去了十分钟。
"时间在那里流动不同..."苏明喃喃道。
他们匆忙赶回家,推开小满的卧室门,发现女儿正坐在床上拼拼图,脸色红润,看到他们立刻绽开笑容。
"爸爸妈妈!我做了一个好长的梦!"
雨晴冲过去抱住小满,苏明也加入这个拥抱,三人紧紧相拥。小满在他们耳边小声说:"我梦见一个老奶奶告诉我,只要我们一起弹《爱的罗曼史》,就再也不用害怕时间老人了。"
苏明和雨晴震惊地对视。那个野餐场景里,雨晴确实在弹吉他...
"我们明天就开始学,"苏明亲吻女儿的头顶,"全家一起。"
窗外,一轮满月高悬天际。远处的钟楼顶端,两个身影并肩而立——一个是银发的莫先生,一个是灰发的老妇人,他们手中的怀表和沙漏在月光下闪闪发光。
"你干预得太多了,"莫先生冷冷地说,"审判者不该有偏爱。"
老妇人微笑,"时间自有它的意志,我们只是仆人。"她望向那扇亮着温暖灯光的窗户,"让我们看看人类的爱能创造什么奇迹吧。"
7月7日,经其亲友确认,著名历史学者傅国涌突发疾病去世,享年58岁。
傅国涌1967年出生于浙江,主要关注中国近代史问题,曾在多家媒体写作专栏,著有《金庸传》《叶公超传》《追寻失去的传统》等。
傅国涌以其治学严谨享誉学界,面对史料,强调严谨甄别、多方参照。此外,他亦重视人文精神的教育与传播,曾设计“与世界对话”儿童母语课程,编有《寻找语文之美》。其中,他毫无保留地向读者们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以自身的精神历程,勉励阅读。现在,我们刊发傅国涌先生于2017年为本刊写作的这篇文章,以表纪念。
寻找语文之美
一
我生之时,正是“文革”初起,山村寂寞荒僻,朝朝暮暮,唯面朝青山、背靠青山,坚硬的崖壁保持着千年万年的沉默,在我出生之前六百四十余年,元代文学家李孝光还在与我家相去不到三五里的山洞读书养气,他的传世之作《雁山十记》开篇写的即是我家后门的石梁洞,他为横亘空中的石梁感动,为生长其上红如踟躇花的秋叶感动,六、七百年来山村几乎没有什么变动,一样的贫瘠,一样的冷清,野花自开自落,白云自卷自舒,唯有迎客僧,屹立在山谷间的那块巨大石头,在春花秋月、风雨云雾之中迎来送往,目睹了徐霞客两次进山,目睹了林琴南、张大千、黄宾虹等写生的画客,目睹了蔡元培、张元济、康有为、黄炎培他们的行迹匆匆。当我生时,谢公岭依然是进入雁荡山核心景区的主要通道之一。
山中岁月无古今,与六、七百年前,与沈括落笔写《梦溪笔谈》的八百八十多年前保持着几乎相似的节奏,他的一句“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曾令少年的我多少次心生激动。山中的生活依然艰辛,山地多石子,没有大片的沃土,只能种番薯,我小时候的主食就是番薯,不仅物质的粮食匮乏,精神的粮食更为匮乏。自我幼时起就特别渴慕有字的读物,没有上过一天学,却因在教室外偷听而识得不少字的母亲,为满足我的渴慕,总是千方百计地去宁波的大舅舅家给我找一些小儿书来,那是我表哥、表姐们看过、残缺不全常常没有封面的。我记得我接触的最早的一本小儿书就是《吴越春秋》,关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那是在我识字之前,我虽然看不懂,但一遍一遍地翻,母亲、姐姐她们也一遍遍地讲给我听,内容从小就滚瓜烂熟了。
《梦溪笔谈》
作者: 沈括 / 校注 张富祥
译者: 张富祥 注释
版本: 中华书局 2009年10月
我的大舅舅李一瑾在宁波教育局工作,自我少年时代起,他就不断地给我寄印刷品,从语文资料、语文报、到练习题和各种资料。第一本正式的课外书《历代作家简介》也是他买了寄给我的,我至今仍保存着这本书。那时我已上初中了。更早,大约还在我上小学时,1972年到1977年间,我母亲每年冬天几乎都要托大舅舅买下他们单位的旧报刊,加工以后用来包梨子,免得蚊子、虫子叮咬。这便成为我每年一度的精神大餐,我贪婪地在大堆的旧报刊中狩猎,寻找我感兴趣的文字,剪下来装订保存,从刊物上剪下来的《秦始皇传》、《乌江东去》(关于刘邦项羽楚汉之争)的历史小说,以及《李愬雪夜入蔡州》,迄今仍保存得好好的,那是我一遍又一遍读过的。去年,我与郑也夫先生说起此事,他说其中一篇是当年《学习与批判》上发表的,大约是文革后期办的刊物。从《吴越春秋》连环画到《朝霞》、《学习与批判》上剪下来的这些文章,培养了我最初对历史的兴趣,虽然它们带着浓重的意识形态痕迹。但在一个封闭社会里,尤其在一个文化极度匮乏的山村,这些文字毕竟给了我最初星星点点的历史知识。
二
崔卫平老师曾经写过一篇《要多少好东西才能造就一个人》,说她童年时代偶然接触到一套1958年的《民间文学》,她正是1958年生人。从那以后她开始了奇妙的阅读之旅,直到译出哈维尔、米奇尼克这些东欧转型思想家的著作。
我小时候读到过的东西虽然不足以建造起一个美好的精神世界,却激发了我对阅读刻骨铭心的兴趣,没有读物的日子是我难以忍受的。我知道书中有一个辽阔无边、深不可测的世界,我眼前的世界却是狭小、无趣、荒芜、寂寞的,我要在书中寻求一个别样的世界,一个充满诱惑、挑战,可以救我脱离无聊、无趣、无情现实的另一世界。打小我就这样相信。故乡雁荡的山水石头树木野花,和书上的点点滴滴,一同拓展着我的精神天地,我不知道将来往哪里去,我只想多读书,越多越好。从小学四年级初次接触《水浒传》,到高一时,我差不多把当时能找到的古典小说都读完了,只是《红楼梦》读不进去。那时我已读了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梦想写一本更完整的《中国小说史》。
《中国小说史略》
作者: 鲁迅
版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年12月
1983年冬天对我是个重要的起点,《名作欣赏》《文史知识》这些期刊成为我的指路者,已故的徐志摩、闻一多、海峡对岸的余光中,他们的诗篇、散文就是这个时候开始进入我的视野。王维李白杜甫、李贺李商隐、三苏、辛弃疾李清照,我尤其偏爱的郁达夫、沈从文、黄仲则、苏曼殊、纳兰容若,雪莱、拜伦、济慈、歌德、莎士比亚、波德莱尔,泰戈尔、纪伯伦、屠格涅夫、东山魁夷等也都从此时起逐渐进入我的生命中,进一步我被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和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吸引,甚至啃起了干涩的黑格尔《美学》、康德《判断力批判》等。这些在我的笔记本中都留下了印痕。
1984年夏天,我第一次北京之行,在中关村的中国科学院宿舍住了十来天,那是我小舅舅李邦河的家,他是个数学家,当时还不是中科院院士,但在拓扑微分领域已崭露头角,深受吴文俊、陈省身等数学界前辈的赏识。我在他家废弃的印刷品中发现了一份《中国诗中的时、空与我》,大喜过望。这份薄薄的只有十多页的印刷品,是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内部出的《文学动态》,三十二年来我一直珍藏着,并一次次地阅读,至少读过几十遍,每次重读都有新鲜的感动,刘先生对中国古诗中的时空观的理解,大大拓展了我对时空的认识。
大约也是那个时候,我在一本散文杂志上读到日本风景画家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他从一片树叶看见的不止是时间的流变,季节的轮回,还有生命的盛衰,世界的起伏。以一叶见宇宙,画家的心灵在文字之间流淌,令我一次次低回不已。余光中的《山盟》、《听听那冷雨》使我看到汉语穿越古典与现代的奇妙历程,消失的唐宋可以在他的笔下明亮而略带忧郁地复活。
《美的历程》
作者: 李泽厚
版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年7月
那时《名作欣赏》、《读者文摘》上的许多文章都曾让我欣喜不已。许达然是这样遇到的,《初升之月的魅力》、《月夜的美感》是这样遇到的,《审美与人的自由》、《天空红得像马赛曲》、《重访卡普里》都是这样遇到的,我将这些文章或全文抄录,或剪贴成册,或视为珍宝地收藏至今。这些都成为我生命中带有体温的记忆,已超越简单的阅读体验,深入到生命的深处,化为了人生的一部分。一想到这些文字,我的少年、青年的时光就静静地停留在那里,仿佛院子中的橘花、茄花、丝瓜花、南瓜花还在悄悄绽放,白发的母亲还在忙里忙外,篱笆外鸡飞狗跳,苦楝树上时不时掉落几颗苦楝子,而我还在老屋楼上的小窗前,面对青山,读呀写呀。如果时光停留在1980年代,山中岁月虽然寂寞,我也乐意,母爱环绕着我,在燕子的呢喃或乌鸦的嘎嘎声中,在对山外世界的渴望中,在带着魔力的一页页白纸黑字间,时间日日夜夜地啃噬着我,带走了我的童年、少年和青春时代。
我为鲁迅《野草》中的文字所折磨,更是一遍又一遍地重读萧红的《呼兰河传》,这些活蹦乱跳的文字每次都让我心跳不已——
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似的。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在她的记忆深处,什么都是活的,有生命的。2012年1月初,我第一次去哈尔滨,最想看的就是萧红家的小花园,天寒地冻之中我到了面目全非的呼兰河边,一切都已改变,在萧红故居和萧红纪念馆捕捉不到童年萧红生活过的气息,呼兰河不复是她的呼兰河,让我怅惘不已。
《呼兰河传》
作者: 萧红
版本: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年1月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温州新华书店的角落里买到一本特价书《人怎样变成巨人》,不过是本儿童读物,而且只是一套书中残缺的一册,我却看得津津有味,我拥有一个缺乏儿童读物的童年,没有读过童话,一开始接触的就是成年读物,过早地撞入了成人世界。这本书的文体,那些表述深深地吸引着我,和房龙的《宽容》带给我的清新味儿是一致的。相隔三十年,我还常常想起书中说的——
布鲁诺一生的结束不是人类的结束。因此布鲁诺才那么勇敢地迎接了死亡。
我也曾一度沉浸在《天问》、《九歌》、《九章》和《庄子》的世界,在荒坟山和石椅上思接千载,在桉树下用树叶写诗。那是1985年春夏时节。我的阅读真正发生静悄悄的革命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的,特别是1986年,我开始从叔本华、尼采走出来,走近卢梭、洛克、密尔、霍布斯、弥尔顿、孟德斯鸠、托克维尔,进一步走近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歌德谈话录》和《原始思维》、《野性的思维》也是这个时候激起了我的兴趣。马克斯·韦伯和汤因比给我带来的震撼,让我久久难忘,我在他们的著作中看见了一个高远的天空,看见了人类走过的崎岖曲折的道路,也看见了人类一路上洒下的汗水与智慧。
十年前,我应约写过一篇《星星的思想可以与太阳媲美》,回顾了我少年以来三十年的阅读史,题目起源于1986夏天写的一句诗:
星星的思想
开始与太阳
媲美
我于1983年冬天到1984年上半年,曾在雁荡三折瀑下住过,纯净的山水给了我一个读书养气的好地方,特别是春夏之交桐花开落,满树的繁华和满地的繁华,洁白的桐花与三折瀑一起,给我的心灵注入的生命能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审美感受。我的诗句就是对那段时光的怀想。
三
1978年,我翻越谢公岭到雁荡中学上初一,开始在练习本上做一些读书笔记,主要是把写景的段落抄在本子上,真正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已经是1984年,从那时起,整个1980年代和1990年代,也就是我疯狂读书的一二十年间,我做了大量的笔记,保存下来的还有好几十本。1989年初春,在通往县城的公路上丢失的一袋笔记本和日记本,成为我半生之痛。
去年,回到故乡山村的老屋,翻到一册1986年前后的笔记本,蓦然发现当年抄写的一些文章真是美啊,即使三十年后读来依然心动不已。三十多年来,正是这些滋养过我、感动过我、激励过我的文字,陪伴我度过了人生最艰难的阶段,也继续陪伴着我,她们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看着自己当年的笔迹,满心欢喜,满心感恩。不正是我手抄的这些文字,我剪贴的这些文字,成全了我,让我得以继续在精神上存活吗?事实上,正是她们构成了我心灵史、精神史重要的一部分。我跟亲近的朋友说起这些旧笔记本,他们建议我编一本书,分享给更多的年轻人,建议书名就叫“一个人的语文”。自去年9月起,我就认真思考这件事。今年上半年,终于初步编成了上册。她们是我从小到大留下的读书痕迹,是我一个人的阅读体验,是我生命中的相遇。去年在江西弋阳的《教师博览》首届阅读论坛上,我讲《人生最美是相遇》,首先就是人与书的相遇,一个人一生遇到什么样的读物,他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满怀感念的是,这些读物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漫长的时光中将我从精神的幽暗中带出来,带进光明之地。我愿意编出来分享给这个时代的少年和青年。
《美的相遇》
作者: 傅国涌
版本: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6月
从2015年以来,我就为书名而纠结,想过《随便翻翻》、《开卷有益》、《大哉语文》等,都觉得不够恰当。我甚至想过用《清风不识字》为题,在白马山上,一日凌晨被鸟声唤醒,我又说起“清风不识字”,妻子忽然提醒我,何不就叫“翻书”,我大喜过望,这正是我寻找已久却没有找到的书名,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我一次次想到这一诗句,却没有想到《翻书》,至此豁然开朗。
翻书,我首先想到的是鲁迅先生的《随便翻翻》,小时候见过一个很薄的连续读物,似乎就叫《随便翻翻》。
翻书,也正是我大半生翻了许多书,才会将这些带着自己生命体验的文章汇编在此。
翻书,在某种意义上翻转了长久以来世人对语文的习惯性认识,我之理解的语文不仅是语言文学,而要更为辽阔,更为高远,更为深不可测。我的框架不只是打破了文体界限,也打破了学科界限,古今中外、文史哲科,文言白话,旧诗新诗,散文小说,学术论文,独白对话,皆可收入,以语文之魂,而不是语文之形来统领每一个主题。
《寻找语文之美》
作者: 傅国涌
版本: 鹭江出版社 2017年7月
我试图透过这些文章袒露我的人文世界是怎样一步步被拓宽的,我的文明视野是怎样被打开的,我的精神天地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这也正是我在漫长的时间中蜘蛛结网的过程。以这些文章为证,一条幼稚走向成熟的脉络是清晰的。我感谢这些文字带领我这一生,滋润我这一生。
最后,出版社的编辑们取了《寻找语文之美》这个书名,但我还是再次想起“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书中虽无黄金屋,书中亦无颜如玉,但书中隐藏着通向一个“善托邦”的千丝万缕的线索,书中埋下了许许多多人之为人的伏笔,从少年到白头,一书在手,心中即安,安顿心灵,寻找未来。这本书不过是我一己的生命体验,埋藏着我五十年人生最珍贵的部分,我之敝帚自珍,固然有私心,我却愿意将私心敞开。如果说教育就是智力操练、身体操练和心灵操练,我将翻书视为心灵操练的重要方式,在这个智力操练一家独大、心灵操练被扭曲或漠视的时代,我感谢愿意接受《寻找语文之美》的读者,我们一起继续翻书吧。
作者/傅国涌
编辑/走走 张进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