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08 02:4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云南的歌会》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作品背景": - 研究作品的作者张承志及其文学背景。 - 了解《云南的歌会》的创作背景,包括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等。
2. "明确读后感的核心观点": - 思考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主要感受和认识。 - 确定一个中心论点,比如对云南歌会的文化价值、民族特色、作者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看法。
3. "结构安排": - "开头":简要介绍《云南的歌会》的基本情况,如作者、作品主题等,并引出你的读后感。 - "主体":分几个部分详细阐述你的观点,每个部分可以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如: - 对云南歌会文化价值的认识。 - 对云南民族特色的理解。 - 对作者情感表达的分析。 - 对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 -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你的核心观点,并可以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或建议。
4. "内容丰富": - 结合作品中的具体情节、人物、场景等进行分析。 - 引用作品中的原文,增强说服力。 - 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适当的拓展和联系。
5. "语言表达": - 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避免口语化表达。 - 注意
云南的歌会
文 | 沈从文
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比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心中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
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的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明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的脸,满口白白的牙齿,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作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路旁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本来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的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骑退回。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有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象是有意摹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的各种本地悦耳好听山歌。
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象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有一次在龙街村子里举行,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附近几个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矮方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桌子,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它本地好听曲子。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摇荡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来会的妇女占多数,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利索,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使人不敢认识。
我以一个客人身分挨桌看去,很多人都象面善,可叫不出名字。随后才想起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此外打铁箍桶的工匠家属,小杂货商店的老板娘子,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和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原来熟人真不少!集会表面说辟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好听歌声,全部传给下一辈。反复唱下去,到大家熟习为止。因此在场年老人格外兴奋活跃,经常每桌轮流走动。
主要作用既然在照规矩传歌,不问唱什么都不犯忌讳。就中最当行出色是龙街村子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的唱下去。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象是一个“歌库”。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这种会,只有正当金星入斗那一年才举行的。
同是唱歌,另外有种抒情气氛,而且背景也格外明朗美好,即跑马节跑马山下举行的那种会歌。
西南原是诗歌的家乡,我住云南乡下整整八年,所听到的不过是极小范围内一部分而已。解放后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生活日益美好,心情也必然格外欢畅,新一代歌手,都一定比三五十年前更加活泼和热情。唱歌选手兼劳动模范,不是五朵金花,应当是万朵金花!
指尖传递温暖力量,阳光照进网络空间。转载请注明来源:号@指尖阳光
【课本里的中国】
光明日报记者 方 莉
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的春节,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节日,是中华儿女万家团圆、阖府守岁、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满载着浓浓的亲情、乡情和家国之情,春节文化在悠远灿烂的中华文明中熠熠生辉,在炎黄子孙的民族记忆里历久弥新。
北京的春节(课本内页)资料图片
丰衣足食(版画) 力群
当我们循着语文课本走进春节,从腊月到正月的春节风俗图次第铺展于眼前。这图里,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是底色,世代相传的年俗文化是亮色,浓得化不开的年味弥漫其间,共同涂抹出一幅生机盎然、吉祥美好、团结奋进的新春画卷。
“中国阴历新年,是中国人一年中最大的佳节,其他节日,似乎均少节期的意味。”(林语堂《庆祝旧历元旦》,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村风乡俗中,四时二十四节色彩缤纷,而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却是二十四节之外的春节。”(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人勤春早(农民画)饶绍清
包饺子(油画·局部)费正
过了腊八就是年,中国人春节的烟火气从农历腊月初八就开始了。“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老舍《北京的春节》,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腊八粥、腊八蒜,让过年变得有滋有味。“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沈从文《腊八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过小年,春节序幕正式拉开,年味渐浓。“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北京的春节》)“年味”是什么味道?是甜瓜灶糖的甜味,是贴春联办年货的热闹,是家人团聚的其乐融融……“新春佳节,家家户户张贴大红春联,给节日增添了不少欢乐祥和的气氛。我们浏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就像是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春联》,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从美丽春光到幸福生活再到家国兴旺,人们将对新春最美好的憧憬写进春联里,张贴在门框上。祭灶扫尘、置办年货、张贴春联,中国人在春节特有的年俗仪式中体验并传承着传统文化的真谛。
吉祥腊月(中国画)于新生
元日(书法)蔡清德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是春节最重要的时间节点,年尾紧接年头,既辞旧又迎新。“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欢乐而又庄严。阖家团聚包饺子,谁吃到包着制钱的饺子最有福,一年走红运……不管多么困乏,也不许睡觉;大人给孩子们说笑话,猜谜语,讲故事,这叫守岁。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梆声中才能锅里下饺子,院子里放鞭炮,门框上贴对联。小孩子们在饺子上锅之前,纷纷给老人们磕辞岁头,老人要赏压岁钱。”(《本命年的回想》)作家刘绍棠用细腻的笔触,饶有兴致地描绘除夕夜包饺子、守岁、拜年等年俗,勾勒出一幅色彩缤纷的京郊乡村年景图。除夕晚上,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浓得化不开的情结,连自幼接受西式教育的林语堂,也折服于传统节日的深厚魅力,“在一片乒乓声中,我坐下来吃年夜饭,我不自觉地感觉到很愉快。”(《庆祝旧历元旦》)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正月初一是春节的高潮,人们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喜迎新春的到来。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还会以唱山歌、打秋千来庆祝新年。“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沈从文《云南的歌会》,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就连新中国成立前夕被关押在渣滓洞里的革命者,也开展了联欢活动,“新年大联欢开始了。唱歌是第一个节目。第二个节目是交换礼品……人们朗声大笑,迎接着1949年胜利的春天。”(罗广斌、杨益言《狱中联欢》,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与乐观主义精神,赋予万象更新的春节更厚重的内涵。
花灯迎春(油画)蔡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生查子·元夕》,沪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春节浓墨重彩的又一个高潮,自唐朝起就有观灯闹夜的民间风俗。“元宵主要在观灯。观灯成为一种制度,比较正确的记载,实起始于唐初,发展于两宋,来源则出于汉代燃灯祀太乙。”(沈从文《过节和观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中国民俗文化)“元宵夜,看花灯,大街小巷人欢腾。”(《看花灯》,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窗外月儿圆又圆,全家欢聚吃汤圆。”(《元宵节》,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看花灯、猜灯谜、吃汤圆等世代相沿的民俗活动,给热闹喜庆的春节画上句号。
春节,在一项项充满仪式感的年俗民俗中,沉淀的是中华儿女共同的民族情感。其中,有血脉亲情,有乡愁民情,亦有家国之情。
“父亲的手碰着了我的手,他的手真凉啊!我的鼻子发酸,心里直后悔,真不该找父亲要一盏透亮的灯笼。这一年春节,我的灯笼是最特别的。小伙伴们都称赞我的冰灯,连大军也有点羡慕我。过了几天,冰灯融化了,变成了一片水。但是,它从此留在了我心里。”(马德《冰灯》,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作者讲述了父亲为儿子制作冰灯的故事,这盏透亮的冰灯成为春节畅叙亲情、共享天伦的生动注脚。
“今年,我也如法炮制,泡了八宝酒,用以供祖后,倒一杯给儿子,告诉他是‘分岁酒’,喝下去又长大一岁了。他挑剔地说:‘你用的是美国货葡萄酒,不是你小时候家乡自己酿的酒呀。’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琦君《春酒》,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在台湾作家琦君的散文里,故乡的一切与儿时的印象叠印在一起,辉映成一抹快乐而感伤的乡愁。
“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部编版高中语文上册)对于中国这个传统农业大国来说,春节也是春耕播种的重要节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节后第二天,便走进稻田开展研究,这份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家国情怀,将新春的意义书写得更加浓厚、立体和丰盈。
春节美景(中国画)丰子恺
过年(中国画)刘永杰
春节,以“年”为标尺,将过去与未来汇聚在你我可观可感的年俗礼仪里。在对礼义人伦、乡愁民情的温馨体味中,我们唯有继续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方能书写出更加美好的新春篇章。
《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09日11版)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