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08 07: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爱与规矩》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是对书中爱情观念的感悟,还是对规矩重要性的认识,或者是对作者写作手法的评价等。
2.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爱与规矩》这本书的背景、作者及主要内容,引起读者的兴趣。 - 正文:分段论述自己对书中某一观点或情节的感悟,可以结合自身经历或现实案例进行阐述。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并提出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3. 深入分析:在正文部分,要对书中的爱情观念和规矩进行深入分析,阐述其内涵、价值以及与现实生活的关联。
4. 结合实际:在论述过程中,要善于将书中的观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通过具体案例或亲身经历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5.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同时,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6. 逻辑清晰:在论述过程中,要保持逻辑清晰,观点明确,避免出现前后矛盾或跳跃性思维。
7. 适当引用:在论述过程中,可以适当引用书中的原句或段落,以增强说服力。但要注意
前段时间感觉孩子调皮很多,你说什么,他都只是笑着听着,眼神却东张西望,完全没有听进去,你一转身,他又变成顽皮的样子,不该犯的错误还是继续在犯,让人头疼不已。在单位忙碌了一天,回来看到这种结果,免不了要生气。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了《规矩和爱》一书,想着买回来参考参考也好。
看了后,感触还是蛮大的。全书宗旨是“孩子需要爱,更需要规矩”,“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确实,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多地成为了家庭金字塔顶端的小珍宝。真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而我们家长对孩子的宠爱和呵护让原本的小天使们或许化身成为了小霸王。像我家的孩子,放学一回来就是把玩具弄的满房间都是,不玩了,就自己走开,不会主动把玩具收拾好。吃饭的时候,也是慢慢吞吞,一顿饭下来,至少要半个多小时,而且还有很多其他的小毛病。这些都是我们平时没有给他立规矩的弊端。
书中有个观点我很赞同,做规矩要从孩子出生的时候开始,越晚效果越差,代价越大。确实是这样,想想之前,给孩子立的最成功的一个规矩就是:吃饭的时候不能看电视。这个规矩也是在无意中形成的,那个时候他还只有两岁多,有次,我带他去朋友家玩,我和朋友弄好饭菜的时候,两个小朋友看电视正看到精彩的地方,这个时候,我的朋友直接把电视关了,说了句“吃饭的时候是不能看电视的。”朋友的小孩很自觉的坐在餐桌边吃饭,我的小孩,却还显的依依不舍,委屈的看着我,我只好用商量的口气跟他说,吃饭的时候,小肚子里的小精灵们都忙着帮你消化食物,你如果吃饭看电视的话,注意力就会不集中,小肚子会疼的。从那回来后,我也要求他吃饭的时候把电视关了,这个习惯渐渐养成了,一直到现在都做的很好。
看了书后,我跟老公商量着,有些规矩是应该给孩子好好立立了,选了一个孩子心情好的时候,老公跟他说了几条简单的事项:1、每次玩完玩具,要自己把玩具收拾好;2、周一到周四都不能看电视,只有周五的晚上能看会电视;3、吃饭的时候,不能总是含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吃完。没有做到的,就要接受惩罚,即罚站姿。起初,他并不当回事,罚了一两次后,知道我们是认真的了,也就渐渐做到了,这一段时间都表现很好。
孩子的教育是一门深远的课程,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和孩子一起经历爱的成长。并不是生了孩子,你就是一个好的父母,我们也必须在生活中慢慢学会怎样成为一位合格的家长。给孩子立规矩,也不是简简单单的:你不能这样,不能那样。而应该先跟孩子做朋友,然后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融入爱来跟孩子讲规矩。有些家长,只是强制性的要求孩子不能玩手机,但自己却整天抱着手机不放松,这样的规矩立着有什么用,所以,我一直认为,当你要求孩子不要做某件事情的时候,首先应该自己做到,用自己的行动去给孩子树立榜样。教育孩子,培养孩子是一个长远的过程,我也要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接受教育,不以事情多为理由,不能情绪化,要积极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慢慢成长。希望孩子越来越优秀,也希望自己做的越来越好。
编辑:刘潘
文章出处:冷水江法院办公室
一、什么是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地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包含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规则的认知和理解,第二个层次是愿意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第三个层次是让遵守规则成为自己内在的需要,三个层次层层加深。认识规则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在儿时养成了遵守规则的良好意识,孩子在学校就会尊重老师、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在企业就会尊重领导、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在社会上就会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而不至于出现过激行为。比如,疫情期间不按照规定居家隔离、外出不佩戴口罩等行为背后,就是规则意识的缺乏。
规则意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方面。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这两个方面。皮亚杰的这个认知对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皮亚杰还认为,孩子的自我约束、自我学习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包括他律阶段、自律阶段。他律是指孩子做与不做某件事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他律的道德判断具有客观性;而自律则指的是孩子从价值观角度、从内心知道了为什么不能这么做、为什么可以那么做,是从主观认知方面开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这个飞跃就是人在规则认知方面的成长。
二、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让各位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方面有切实的收获。所以,在讲课的过程当中,我会结合自身在与儿童交流、互动过程中的实例以及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为大家讲解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一)儿童规则意识建立发展的不同阶段
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在规则意识培养方面要采用的方法是不同的。
0岁到4岁的孩子处于快乐探索期,没有任何自律,也没有任何自我约束感。这个时期的孩子觉得什么都很好玩,甚至可能会用脚去踩大小便。所以各位家长应该知道,0岁到4岁的孩子还不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
4岁到8岁的孩子认知逐渐清晰。3岁以后,孩子的语言得到了充分发展,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愿望,这时候是家长与孩子进行交流、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重要阶段。所以,家长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8岁到10岁是青春期之前的阶段,孩子开始有自主的道德认知。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做了爸爸妈妈会高兴、什么事情做了爸爸妈妈会不高兴,也会有羞怯感。此时,孩子已经与同龄人有了很多的交流,比如有与幼儿园同伴、小学同伴的交流经验,有了较多的经历、感受之后,孩子开始有一定评判事物的标准,这时候也是建立规则的很好阶段。
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10岁之前,孩子对一件事情该做与不该做,关注的是结果的好与坏;10岁之后,孩子对一件事情的判断开始有道德评判标准。10岁以后的孩子对道德行为的判断已经可以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了,也就是他如何看待一件事,是内在价值观在起作用。关于10岁这个分水岭,皮亚杰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叫做“对偶实验”。实验是这样的:一个孩子进入一个房间,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个杯子的托盘。这个孩子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15个杯子都撞碎了。另外一个孩子,在母亲外出的时候,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他爬到一把椅子上,并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那么,这两个小孩谁的过错大,为什么?实验结论是:10岁以前的孩子会认为第一个孩子的过错大,因为他打碎了15个杯子;而10岁以后的孩子则认为第二个孩子的过错大,因为他是贪吃爬上去,不小心打碎了杯子。
作者:张涛 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本文节选自宣讲家网独家文稿 《张涛:爱与规则同在——儿童规则意识的培养》
点击“了解更多”查看完整文稿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