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08 08: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天路》的读后感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文章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要围绕《天路》这本书的哪个方面展开,如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写作手法等。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有明确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天路》这本书的背景、作者、主要内容等,引起读者的兴趣。 - 正文:详细阐述你的感受和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故事情节:描述书中的主要情节,分析情节的起承转合,以及情节对主题的体现。 b. 人物形象: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成长历程,以及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 c. 主题思想:探讨书中的主题思想,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并结合实际生活进行阐述。 d. 写作手法:分析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所运用的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以及这些手法对主题的体现。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你的观点,并表达对《天路》这本书的喜爱和赞赏。
3.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语义不清的情况。同时,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我多想
——观《绝壁上的“天路”》有感
谢子清
我多想搭乘四月的一缕春风
去巫山去竹贤去下庄
最好与蜜蜂为伴
由蝴蝶带路
只在空中盘旋片刻
看清大山如何围成绝壁
天路如何走向云端
然后脚步必须踩在大地上
才能向8公里表达敬意
感受每一粒石子的棱角和硬度
我多想让时光反刍
7年的日日夜夜随意咀嚼
故事拒绝打磨抛光
只需打捞部分细节上岸
让“山凿一尺宽一尺”的镜头回放
定格“路修一丈长一丈”的豪情
就可以清晰读懂坚持
我多想那6条鲜活的生命
喊一喊“黄会元”的名字
他就会咧嘴答应
我多想握一握毛相林的手
让那些还来不及退休的老茧
告诉我他把人生活得多么结实
(作者供职于潼南区塘坝镇党委)
版面欣赏
将军楼纪念雕塑。
慕生忠将军旧照。(资料图)
慕生忠将军的玉石雕塑。
将军楼老照片。(资料图)
曾经的修路战士。(资料图)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六十多年前,当西藏运输总队的驼铃声唤醒了亘古沉睡的戈壁荒滩时,一条“天路”——青藏公路唤醒了柴达木盆地千年来的沉寂。
格尔木,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联结青海、西藏、新疆的战略要塞和重要交通枢纽,是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西南边防的战略支撑点,是内地通向西藏的重要门户和西部“旱码头”。
走进格尔木市将军楼公园,一座天路纪念塔映入眼帘,它是为了纪念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而修建的,平滑的一面代表公路,有枕木的一面代表铁路,塔高39.36米,之所以采用3936这个数字,是因为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里程之和为3936公里。塔上方的红色构建像一朵祥云,寓意着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给青藏两省区人民的富贵与吉祥,又像是一对冲出云霄的翅膀,寓意着柴达木经济的腾飞和格尔木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
如今,随着青藏铁路的西进、格库铁路开通、青藏公路改建、敦格公路开通等,格尔木市已是人便其行、物畅其流。作为国家确定的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格尔木市迎来了发展的又一个历史性机遇。
这是一条布满伤痕的里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完成统一祖国大陆的伟业,毛泽东主席不容置疑地说:中国军队是必须到达西藏一切应到的地方!并作出了“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的战略决策,人民解放军从四川、青海等四路向西藏挺进。
1951年8月22日,慕生忠将军率领西北独立支队,从兰州出发,经青海,艰苦跋涉113天,终于抵达拉萨,这是第一次进藏。
“走一趟西藏怎么就这么难!”
1953年11月,慕生忠将军率领由1200多名驼工、26000多峰骆驼组成的运粮大军,第二次踏上了青藏高原。
这一次,在总结了上次的经验教训后,慕生忠选择从香日德出发,向西行进至格尔木,再由格尔木向南穿过唐古拉山,最后抵达拉萨。
高寒缺氧的恶劣气候条件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尤其给善于吃高草的骆驼,那带来的简直是灾难。一路上,一峰峰高大的骆驼都饿得瘦成了骨架子,跪在地上啃吃地皮上的草根,有些骆驼跪下后就再也站不起来了。由于骆驼损失过半,运送到拉萨的粮食也不到一半,甚至许多战士被高寒缺氧症夺去了生命。
通过这两次的进藏经历,慕生忠最大的感触便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入藏难的问题,就必须在青藏高原修一条公路。
1954年2月,慕生忠从青海来到北京,为了修路开始四处奔走。同年5月,在周恩来总理和军委副主席彭德怀的大力支持下,慕生忠终于得偿所愿。
1954年5月,慕生忠带着周恩来总理特批的30万元修路经费,彭德怀同志调拨的10名工兵、10辆卡车、1200把铁锹、1200把十字镐和1200多名刚刚从驼工变成的筑路工人,以格尔木为起点,开始了劈山铺路架桥的艰辛历程……
这是一条光荣无比的里程
昆仑桥又称天涯桥,位于格尔木市南部的昆仑山下,是青藏公路上的一大险关。昆仑桥飞架在两岸岩石上,曾经是青藏公路上非常重要、建设难度最大、耗时最长的桥梁,在青藏公路2000多公里的路程上,这座桥至今还有专人看守。
桥下这条气势磅礴的河,今天的人们都叫它昆仑河。但是,慕生忠当时却叫它“那神河”。虽然河流湍急,水声怒吼,但是它吓不倒这支英勇无畏的筑路队伍。
这座青藏公路上的第一座桥,最早其实是用木头搭建,工程师仅用9根9米长的东北红松木和少量的钢筋铅丝,与十名工兵、六名石匠在3天内架起了原本需要12米长的青藏线上的一座桥梁。这也是昆仑山、唐古拉山有史以来的第一座公路桥。
多年后,谁也无法计算,究竟有多少辆汽车的轮子碾过了这座桥。但是,人们却清楚地记得第一辆车过桥时的动人场景。
慕生忠让十辆汽车过桥,而且车上要装满货物。邓郁清没有丝毫犹豫地上了第一辆车的驾驶室。可就在这时,慕生忠一步跨到驾驶室前,用力拉开车门,把邓郁清拽下车,自己跨步跳上车,语重心长地对邓郁清说:“像我这种土八路出身的政委,今天死了,今天就有人来接替。老邓啊,你是咱们唯一的工程师,万一你有个闪失,就再也没有第二人了。”
这个过程用了大概不足一个小时,可大家都觉得这一个小时像一个月、一年那样漫长。人人心里都捏了一把汗,当第十辆汽车驶过桥后,大伙儿都欢呼雀跃起来,一颗颗悬着的心都落了地。慕生忠逐一地拥抱着每一个人,嘴里重复着一句话:“昆仑山里有桥了!‘那神河’上有桥了!”
桥修起来了,可是叫它什么名字呢?慕生忠脱口而出:“就叫天涯桥吧!”
1956年,陈毅元帅从这座桥上走过,他说:“有了这座桥,这里就不再是天涯了,就叫它昆仑桥吧。”从此这里就有了延续至今的名字——昆仑桥!
7个月零4天,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像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筑路工人乐观、豁达,豁出命也要完成使命,就是这些修路者身上永远无法抹去的闪光点。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只有零下5摄氏度,永冻土层深达120米,空气中的含氧量也不足海平面的一半……这是一条无比光荣的里程,更是人类筑路史上的一个壮举。
这是一条带去希望的里程
“我们的帐篷扎到哪,哪里就是格尔木。这就是格尔木!我们就是要从这里修一条‘天路’上拉萨。这条路,我修定了!”慕生忠说。
就是这句点燃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豪言壮语,不仅带给我们一条书写了忠诚的“天路”,还建起了一座戈壁滩上的新城——格尔木。
唐古拉山,是青藏公路全线气候最恶劣、地质条件最差、施工难度最大的区段。这里常年风雪交加,但修路人的热情却在这里熊熊燃烧,每一个人都一点一点地向终点的方向努力奋进,顽强地延伸。
当唐古拉山口被打通的那天,慕生忠难以掩饰激动的心情,写下了一首诗,诗中写到:“今日锨镐在手,铲平世界屋顶!”这样雄伟气魄的诗句,再现了当时人们无法言语的心路。
1954年12月25日,青藏公路正式通车。宽阔的公路两旁,鲜艳夺目的彩旗和穿着各色服装的人群,形成了一条漫长的彩色行列。拉萨街头行驶的汽车带去了新生活的“希望”,缓慢的车轮碾碎了世界屋脊一个旧的时代,也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在慕生忠将军的回忆里,当他坐着汽车进入了拉萨,在布达拉宫前的广场上转了一圈又一圈,仍然无法掩饰内心的激动。后来,人们称他为“青藏公路之父”,这是一份殊荣,更是一个奇迹。
一位将军,英勇无畏,开山凿路,描绘的是青藏高原快速发展的新篇章;一种精神,勇往无前,7个月零4天筑就的奇迹,诠释的是艰苦奋斗、无比忠诚的奋斗精神;一条路,通向世界屋脊,铺就了一千两百多公里的“天路”,椽笔书写的是“不畏艰苦、迎难而上”的开路精神。
记者感言:奋进新时代更需要弘扬“开路精神”
在格尔木市将军楼公园里,眼前的每一个建筑物和雕塑都富含深意。将军楼公园进门处的“筑路忠魂”雕塑,展现了当年筑路勇士们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修筑青藏公路的场景,它给在场的每一个人以深刻的启示:不断传承弘扬“开路精神”,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建功立业!
“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的纪念雕塑,雕塑中将军矗立在山岗上,他手持拐杖,眺望远方,从他的眼神中,人们看出一种预示和希望:一代又一代柴达木盆地的建设者们,踏着前人的足迹,传承精神,前赴后继,艰苦奋斗,开放资源,循环利用,不断走向辉煌的前方……
当年,“开路精神”不仅筑起了贯通青藏高原的“生命线”,还筑起了筑路人的“品格线”。在“青藏公路”修筑之时,除了恶劣难挡的气候,落后的设备工具等也使修路工程举步维艰,但“筑路人”并未因此停下脚步,而是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身先士卒,逢山修路,遇水搭桥,攻坚克难,一步步往前推进。筑路人的这种不怕牺牲、锐意进取、迎“高压”而上、敢为人先的精神,今天仍然激励着新一代的建设者,在新的百年奋斗路上,更要高擎“开路精神”,创造新的辉煌。
“开路精神”不仅给“筑路人”筑起了“路”,还为新时代的我们筑起了“魂”。上世纪50年代,全国各地干部群众响应党中央开发柴达木的号召,从祖国四面八方向柴达木盆地涌来,靠肩扛、手推等原始劳动,揭开了油气开发、盐湖工业建设的一页。他们正是“开路精神”的传承者,唯有铸魂育魄,方能一往无前、一路向前走好脚下的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开启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柴达木盆地资源开发迎来了新的曙光,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盐湖提锂站在了大规模产业化的拐点上,盐湖资源不断高效循环利用……此时,我们更要传承弘扬“开路精神”,朝着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富裕、民族团结、生态文明的高质量发展目标迈进。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