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学校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8 14:48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学校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在撰写学校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时,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主题明确": - 确定讲话的主题,例如感谢、鼓励、展望未来等,确保主题与毕业典礼的氛围和目的相符。
2. "尊重听众": - 讲话内容要尊重毕业生、家长、教师和其他嘉宾,体现出对他们辛勤付出和努力的认可。
3. "情感真挚": - 讲话应充满情感,既能表达对毕业生的祝福,也能触动人心,激发共鸣。
4. "内容丰富": - 讲话内容应包括对过去几年的回顾、对未来的展望以及对毕业生的期望和建议。
5. "语言得体": - 使用正式、礼貌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或不当的词汇。
6. "结构清晰": - 讲话应有一个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开场白、主体和结尾。 - 开场白可以简要介绍自己,引出主题。 - 主体部分可以分几个段落,每个段落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 - 结尾部分可以总结讲话要点,并再次表达祝福。
7. "篇幅适中": - 讲话不宜过长,以免听众失去兴趣。一般来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时间控制在5到10分钟为宜。
8. "引用经典": - 可以引用一些经典的语句、名言或诗词,以增强讲话的深度和感染

从大学到“大学”,终身学习!校长金力在2025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全文来了

6月20日,复旦大学2025届本科生毕业典礼和研究生毕业典礼分别于上下午在复旦大学正大体育馆隆重举行。典礼上,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向2025届毕业生们送上了毕业寄语——


终身学习 自主发展

——在2025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复旦大学校长 金力

2025年6月20日

六月梅熟,又是一年毕业时。今天,3588名本科毕业生将带着复旦的百廿芳华奔赴世界各地,开启人生新篇章。我代表学校,为同学们送上最深挚的祝福,并向悉心培育大家的师长和帮助年轻人成长的社会各界,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2025届是具有特别涵义的一届毕业生。四年前,同学们踩着“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鼓点,开始了大学生活;四年后,伴随学校第三个甲子新起点的号角,共赴复旦人新的强国征程。能踏着这两个节点顺利毕业,同学们是名副其实的“强国一代”“百廿一届”,祝贺大家!


看着在座各位,不由想起当年的我们。转眼间,我们1985届已经毕业40年了。这40年是苟日新、又日新的时代,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跋涉。回顾旅途,最想与大家分享四个字:终身学习。创新是复旦最鲜明的特质。复旦人能在茫茫人海中一眼找到彼此,能拥有持续创新的底气和能力,首先因为我们懂得学习的意义,愿意一辈子做一个学习者,终身学习、终身创新、终身成长。


复旦人从小学到大,还将从大学到老。不同的是,进大学之前是“被教育者”,学会读书、学会考试,顺利进了复旦;本科阶段的核心是学会学习,完成从受“教育”到会“学习”的转变;本科毕业,意味着纯粹意义的学生时代结束了,从学生到学习者,往后的学习离不开探究和应用的融合、兴趣和实践的契合、外部需要和内在驱动的结合。


真正的终身学习者,懂得学习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人的创造性和自由全面发展的动力源泉。


通过学习,我们葆有自主发展的权利。


学习,解放和保护人的主体性。卓越的大学教育,培养“自主的人”,而非“工具人”。为人的创造性发展提供无限可能,始终是我们的教育目标。大学四年学习的内容,很多将被淡忘。复旦赋予大家最宝贵的东西,不是知识,更不是名校光环,而是自立自强的精神和自主选择的态度。


面对百年变局、科技大潮、社会变革,面对未来和人生的不确定性,同学们难免彷徨和焦虑。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复旦人“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讲透了以学促知、知行合一的道理。终身学习、自主探究,是我们点亮人生价值的灯,是摆渡到理想彼岸的船和桨。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不断进步、持续创新的信念和实践,而不是安稳的状态。


复旦人不甘于“被定义的人生”“被设计的未来”,即便不能创造剧本,也会选择书写自己的台词;不急于展示 “会什么”,而是喜欢多问一句“是什么”“为什么”;不愿意复制已有答案,而是敢于提出问题并寻求自己的答案。这样的成长会积攒起更坚实更持久的力量,让自己的路走得更稳更远,让人生渐入佳境。


通过学习,我们获得改造世界的能力。

学习是认识世界,更是为了改造世界。本科阶段,大家都接受了以学科为基础的知识和方法训练,但现实世界不是由学科构成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进步,需要解决许许多多实际问题,既有科学和技术问题,也有社会和思想问题。这两年,复旦推进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把创新能力作为核心,倡导多潜质、高潜能的“干细胞式”人才培养理念,去打通学段、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立交桥,就是希望帮助同学们跨越从专业到现实世界、从知识到解决问题的鸿沟。


终身学习的普遍场景,是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的奋斗体验,是把握变化、改造世界的曲折过程。复旦人坚守专业精神,但绝不会固守专业领地,而是按照国家需要、个性志趣和发展需求,去建构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矩阵。大家听过许多学长破界成才的故事,刚才又听到很多很好的故事,也见过许多身边同学跨界生长的案例。复旦人不应被惯性和成见所束缚,而要为更美好的世界,去探索未知、跨界破界、创新创造、追求卓越。只有舒适区之外,才是成长真正发生的地方。


通过学习,我们让生活之树长青。

曾有荷兰学者研究表明,经常用脑的人拥有更长的健康寿命和平均寿命。树木需要阳光雨露才能常青,人则需要学习保持心灵的活力。如果停止学习,容易陷入思想僵化、情绪低迷、动力不足的状态,像一颗缺乏营养的树,走向枯萎。


复旦人渴望拥有自强的翅膀和有趣的灵魂。复旦人的长青树,源自学习带来的精神自由和富足。学习不仅为了解决问题,更是贯穿人生的态度;不仅是投资未来,更是价值追求。只要学习,就会有成长;只要成长,便不会老去。期待大家保持兴趣、保持好奇、保持热爱,让平凡的日子不断闪亮,既能欣赏天上的月亮,也能弯腰捡起六便士。


学校把服务复旦人的终身学习,作为建设创新型大学的重要战略。我们将通过校友会、终身教育集团,源源不断提供学习资源和服务。


今天以后,大家是校友了。建议首先开通校友卡,继续与母校的链接;并希望大家经常留下宝贵意见,帮助母校变得更好。无论何时,母校都为大家留一盏灯、开一扇门、备一片温柔的草地,这里有你们出发时的初心和最温暖的支持。


最后,引用一句王长田校友创作的歌词,为大家送上临别祝福:在浮躁拥挤的世界里,带你的心去飞翔;继续闪亮的人生吧,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这是我们自豪的模样!


祝2025届毕业快乐、青春万岁!


从大学到“大学”

——在2025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复旦大学校长 金力

2025年6月20日

今天,我们相聚于此,共同见证这个庄重而喜悦的时刻。首先,我代表学校,向毕业的全体研究生们致以最诚挚的祝贺,向爱护支持你们的师长亲友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研究生毕业,是人生的一个特殊的节点。大家即将告别校园,走向另一所“大学”——“社会大学”。过去几年,同学们在实验室熬过的夜、在图书馆读过的文献、在学术砥砺中擦出的火花,已经开花结果。从今往后,大家将进入更加广阔、更为复杂、更具有挑战的“课堂”:现实生活。前苏联作家高尔基曾把青年时代求索知识人生、参与社会变革的经历和思考写成了自传体的小说,书名就叫《我的大学》。在他笔下,人生的大学不在校园之内,而在于个人和现实生活的每一次砥砺碰撞,在于认识社会、改造世界的奋斗进程。


大学有两个含义,既是现代高等教育机构,也是一种境界和追求。《礼记》里论述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关乎生命境界提升的终身课题。从大学校园到社会“大学”,从复旦这所正在建设的创新型大学汇入迈向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宏伟征程,不仅是从学术殿堂到实践天地的空间转换,更是从学术训练到生命修炼的意义升华。完成研究生学业,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结,而是另一种更深刻学习的开始:在社会这所没有毕业典礼的“大学”,永远葆有使命和热情,终身学习、终身创新、终身成长。


那么如何实现这样的角色跨越?同学们在复旦求学,已经为此做了很多准备。复旦人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创新是我们最鲜明的特质。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建校120周年贺信中强调“与时代同步伐”,这是一代代复旦人的生动写照。同学们就读期间,学校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力图改变传统大学相对封闭的模式,探索“开环大学”新格局:从科研创新体系到人才培养模式,都构建起融合创新的立交桥,打破一二课堂的藩篱、学科专业的界限、校内校外的隔阂,充分释放复旦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开环”办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大家完成从学生向学习者、创新者的转变,为人的创造性和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面对百年变局、科技浪潮和社会变革,如何把校园里获得的素养能力,转化为应对复杂开放世界的生存智慧?这里提三点建议,与大家共勉:


第一,“知识代谢”与“认知免疫”并重。

经过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学术训练,大家都具备了基本的知识架构,掌握了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但站在智能社会的门槛上,知识“半衰期”急剧缩短,先积累后应用的传统认知模式很难应对爆炸的信息量。


所以我们亟需加强两种思维能力:一是“知识代谢”能力,主动快速地更新认知,像更新学术文献一样更新个人的知识库;二是“认知免疫”能力,抵御信息污染,培养对信息过载的抵抗力。两者如同人体的新陈代谢和免疫系统,紧密协作、相互影响,共同维持我们认知系统的健康。


第二,“解决问题”与“定义问题”并重。

客观看,研究生阶段的许多创新侧重解决问题,运用专业工具寻找最优解。在学习创新阶段,大家擅长解决定义明确的问题;进入社会后,更亟需发现和定义问题的能力。正如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进化》中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当然,定义问题与解决问题相辅相成。定义问题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方向,而解决问题能验证问题定义的准确性。我们具备完整的问题建构和解构能力,改造世界才会游刃有余。


第三,“专业精神”与“跨界思维”并重。

专业精神是对工作负责到底的态度。在高度分工的社会里,专业精神是立身之本、成事之基。而在开放创新的社会里,跨界思维对于打破思维定式、促进融合创新、增强适应能力,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专业精神和跨界思维互为支撑。没有专业根基的跨界,容易流于表面、缺少深度。而有价值的创新,往往是基于某一领域深刻理解之后的拓展和迁移。跨界能带来新工具、新方法、新问题,推动专业的新发现。


在复旦园里,我们鼓励大家交叉合作和融合创新。进入社会,希望大家既有专业的深度,也有跨界的广度;既在专业领域持续深耕,又主动拓宽认知的边界。


同学们!从今往后,大家就有两个“终身大学”了。


一个是终身的社会“大学”。作为复旦新一个甲子的首批毕业生,大家将汇入创新大潮、强国征程、时代洪流,发光发亮。期待大家,用创造和担当去书写自己的人生,活出自己的模样。


还有一个是精神上的“终身大学”。“复旦人”将是大家一生的称谓。母校永远守望大家、支持大家、服务大家。校友永远是复旦最可靠的力量。无论走多远,记得常回家看看。也请大家持续关心母校、提供宝贵经验和意见,让复旦变得更好。


祝2025届研究生毕业快乐、前程似锦!

摄影 | 成 钊

责编 | 汪祯仪

编辑 | 徐佳徽

武汉学院创办人、校董会主席陈一丹2025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全文)

  武汉学院创办人、校董会主席陈一丹先生在2025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发表致辞,以恢宏的历史视野,深刻剖析当今世界深层变革与政治、经济、科技三重叠加的历史级“周期风暴”,并为毕业生们献计打气:“你们在一个充满不可预测性的环境中,纵身跃入变化的世界,保持前行本身需要勇气。今天我为大家鼓劲加油而来!”

  以下附上演讲全文:

《“三重周期”叠加的时代 让教育赞美生命》

武汉学院创办人、校董会主席陈一丹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我们今年有4183位同学毕业,祝贺武汉学院2025届的全体毕业生!站在这里,看着大家眼中闪烁的光芒,我仿佛看到了无数跃动的可能性。青春何其美好!你们如同一艘艘航船,整齐列队,即将离开黄家湖,汇入浩浩长江,奔向大海。“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你们要出征了,而当下世界正经历一场历史级“周期风暴”。第一重周期是国际政治周期,从1945年二战结束到冷战终结(以1989年11月柏林墙倒塌和1991年苏联解体为标志),再到当今及紧接着的数年,多极化与去全球化交织,国际体系大致每隔40年左右经历一次根本性重构;第二重周期是全球经济周期,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到六十年代过后的经济繁荣期,到九十年代全球化浪潮(以1995年WTO成立为标志)再到当今贸易保护加剧与产业链重组,显示出大致每隔30年左右大级别的经济调整;第三重周期是技术革命周期,从18世纪蒸汽机起步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从始于五、六十年代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再到二十一世纪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相隔从110年到80年再到60年,技术革命周期逐渐缩短,也说明技术革命迭代逐渐加速。以2022年11月美国ChatGPT问世为“分水岭”,随后2024年1月中国以DeepSeek发布开源模型的突破为代表,人类普遍感知到了AI的威力强大。

  这三重周期,都叠加地发生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

  以上是最近几个月来,我与少数几位好友在工作之余一边打球切磋,一边喝茶深谈的共识。面对复杂多变的今天,这几重历史周期叠加共振, 让世界错愕:全球化正从西方为主导单一中心、统一规则的模式转向更加区域化、多元化和强调安全的方向的再平衡,地缘政治持续动荡,多边主义转化。俄乌冲突、巴以冲突距离结束仍未知,克什米尔地区印巴又添战火,以伊军事行动再次升级。这是新旧交织的大重构、大变革时期,旧范式加速瓦解,新秩序尚未成型,一些国家内部民粹主义的兴起俨然成为新的政治正确。只有看到这些深层次的改变,才能理解国际上今时今世为何乱象丛生,矛盾频发,怪事迭出。

  于我们而言,中美在经济、金融、法律、科技、教育以及国际关系等领域多维博弈竞争,对彼此国内的经济和民生都有影响。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的挑战下,“稳中求进,创新驱动,统筹安全”成为了当前我国经济工作的核心指导原则和战略框架。

  近日,武汉学院管理团队向校董会通报了截至六月中的动态数据,2025年毕业生的就业率为78.66%,优质就业率达74.86%,校董们为之鼓舞也深知成绩来之不易。当下合适的工作难寻,年轻人就业困难,想必在座的同学们已有切身体会。你们在一个充满不可预测性的环境中,纵身跃入变化的世界,保持前行本身需要勇气。今天我为大家鼓劲加油而来!有几点心得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坚信技术为我所用,让教育赞美生命。

  教育远不止于学校教育,教育包含着对我们共同人性的认可,对人性本善的美好追求,是以唤醒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对真理的渴望、对生命的敬畏。

  你们这一代,没有旧思维的包袱,拥有天然的数字化基因,这是你们的优势。你们将更懂得如何用技术让世界变得更温暖、更人性。技术是发展增量,与其忧虑被AI取代,不如思考如何让它成为你的“第二大脑”,为我所用,去放大你的创造力,拓展你的认知边界。

  在年轻的时候,我们往往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AI——不只AI——一切可以帮助你发掘自己潜能的工具都应该用起来。新的技能会给你带来新的力量、新的机会,打开新的视野。

  第二,保持练习心态,让生命拥抱真实世界。

  校园之外,不再有标准答案,没有固定赛道。人生成长,是一场漫长的练习——尝试、犯错、修正、再出发。很多道理,无法从他人身上求得,必须亲身经历、深刻体验才能有所领悟。正如校训所言,“解行并进”是也。

  当你遇到困境时,不妨问自己:“这件事想教会我什么?”成功可以积累经验,失败同样能带来成长。如果你遇到一时一地的挫折,不必对自己过于苛责,这只是提示我们这里面可能有什么东西要学。

  第三,以勇气穿越周期,保持生命成长的耐心。

  我们要深刻地理解到:在这个时代,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是如此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现在国家在推动高质量发展、鼓励创新、防范各种风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里面积极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国家强,社会稳,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前途,将有更广阔的未来。

  我们要深刻地理解到:时代的发展有自己的方向和节奏。个人与时代命运顺应发展,才能走得更远。个人命运融入国家的需要,个人成长进入时代的舞台,不仅是对社会的贡献,更是对自己最好的成全。

  走向世界,穿越周期,以勇气面对变化,以耐心沉淀价值。那些需要时间打磨的能力、需要定力培育的品格、需要坚守初心的选择,所有值得的事物,都值得慢慢成长。

  第四,保持一份觉知,触及生命的本质。

  历史告诉我们:越是混沌处,越有星辰诞生。同学们,当你步入职业生涯时,你会听到很多建议。与此同时,最重要的建议永远来自内心。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的路,终究要自己探索。人生有很多种方式,青春不止只有一种颜色,这里不过是“以手指月”,而真正的月光,需要你们自己去发现。

  人生的道路,在于每一个当下的选择和行动,累积起来就是人生的结果。过程里,保持一份迎接,保持一份觉知,在“解行并进”中触及生命的本质。当然,并非每个当下都明亮。挑战、迷惘、痛苦,也在所难免。但正因为如此,每一次选择才更显真实,每一次坚持才更有重量。

  所以,亲爱的毕业生们,

  该工作——工作,该生活——生活;该学习——学习,该享受——享受。不论晴雨,当下的每一刻,都是你正在编织的人生。

  珍重。

  2025.6.16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