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08 15: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300字美文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突出主题:明确文章的主题,围绕主题展开论述,确保读后感有针对性。
2. 简洁明了:由于字数限制,语言要精炼,避免冗长和啰嗦。抓住重点,用简短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感受。
3. 逻辑清晰:文章结构要清晰,层次分明。首先简要介绍美文内容,然后阐述自己的感受,最后总结观点。
4. 个性化表达:读后感是个人对文章的感悟,要体现自己的独特见解。可以结合自身经历、情感或价值观,使文章更具个性。
5. 语言优美: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生动形象。同时,注意用词准确,避免出现语病。
6. 适当引用:在论述过程中,可以适当引用原文中的精彩语句,以增强说服力。
7. 避免抄袭:读后感是原创性文章,要避免抄袭原文内容。可以借鉴原文观点,但需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8. 适时总结:在文章结尾,对全文进行总结,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使文章结构完整。
9. 注意字数:确保文章字数在300字左右,避免过多或过少。
10. 校对修改:完成初稿后,仔细检查文章,确保没有错别字、语
□雨凡
像吃饭睡觉一样,读书是人生的一部分。
对一个生命来说,没有任何东西能像书那样给人力量,它会使穷人摆脱贫困,使不幸者绝处逢生,使负重者忘掉负担,使病人减轻痛苦,使伤心的人忘掉忧伤,使被蹂躏的人忘掉卑微。书是孤独者的朋友,是被遗弃者的伴侣,是郁郁寡欢者的喜悦,是绝望者的希望,是沮丧者的欢畅,是无依无靠者的相助,它能把光明带进黑暗,能让阳光照亮阴暗。
我们可以不名一文,更与伟人名士无缘,但我们能从书中置身于人间亲善的友伴之中,或身居宫廷,与王子交谈,与皇帝为友,与伟人英雄同在。
历经苦难的高尔基对书感情颇深,爱书如命。记得有一次,他的房间着火了,他首先抱走的不是被褥床单,而是堆放在桌子上的书,为了抢救书籍,他差点被烧死。他说:“书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潭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我就沉没在这片泥潭里了,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这段话告诉人们,读书是多么重要。
小时候家里穷,贫穷和饥饿的心酸记忆,常常在我心中挥之不去。好在母亲是个有心人,无论去亲戚家或是访友,总忘不了把别人家孩子看过的童话书或小人书借一两本带回来,我读过的第一本书是《鸡毛信》,这是母亲在亲戚家里借回来的,这本经典的连环画讲的是儿童团长海娃为了安全送出鸡毛信与日本鬼子斗智斗勇的故事。他将信拴在一头羊的屁股下,并将日本鬼子带入八路军的埋伏圈。多么振奋人心的书,它深深地吸引着我。从此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书为我打开了明亮的窗户。人在逆境中才能奋斗,走向成功。
从此,我成了沉醉山林不知归路的牧童,有时,我甚至熬夜到金鸡报晓的黎明。一位哲人曾说过,读书是灵魂的壮游,随时可发现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深林幽谷,奇花异卉。从花花绿绿的故事中,我知道了卧薪尝胆的勾践,闻鸡起舞的刘琨,悬梁刺股的孙敬。我渐渐明白:人只要有了梦想,并为心中的梦想去努力,去坚持,去奋斗,终会成功。
中学时代,是人生中的黄金期。我读了《鲁滨孙漂流记》《三毛流浪记》《我们这一代人》《把一切献给党》《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老残游记》等。我从这些书中发现,成功者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大多经历过坎坷和磨难,甚至还有身体上的残疾,心灵和身体的双重打击并没有击垮他们,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毅力!和他们相比,我的困难不堪一击。至少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远离战争的年代,不应该有埋怨和自责,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我很欣赏一句话:“得好友来如对月,有佳书读胜看花。”我能从普通的乡村女子成长为一名中学老师。与我养成的读书习惯是分不开的。在几十年的阅读中,我发表了论文,发表了文章。在我的影响和感召下,我的老公也变成了一个“书虫”,成了单位里能提笔写文的人,这不,他写的论文,刚刚荣获省级一等奖。真让人欣慰啊!读书,让我变得自信自立自强;读书,让家庭变得和谐幸福美好!读书,让我平凡的生命闪闪发光。读书,让生命更加厚重。
今后的岁月我依然离不开那些清奇典雅隽秀、字字珠玑的美文,它丰富了我的人生,滋润了我的心田,我将在书的陪伴下走过春秋,走过一生。
作者:梁晓声 诵读:王卉
如果试着多读点书,多读点好书,就能帮助人们增强抵御寂寞的能力,它的神奇之处还在于,能将每一个枯燥乏味的日子,都变幻成有滋有味的快乐时光,从而让每一次的读书之旅,都成为一次心灵的淘洗和灵魂的沁润。
读书会让寂寞变成享受
某次和大学生们对话时,被问:阅读的习惯对人究竟有什么好处?我了几条,最后一条是——可以使人具有特别长期的抵抗寂寞的能力。他们笑。
我看出他们皆不以为然。他们的表情告诉了我他们的想法——但我们需要具备这种能力干什么呢?是啊,他们都那么年轻,大学又是成千上万的青年学子云集的地方,一间寝室住6名同学,寂寞沾不上他们的边啊!
但我也同时看出,其实他们中某些人内心深处别提有多寂寞了。而大学给我的印象正是一个寂寞的地方。大学的寂寞包藏在许多学子追逐时尚和娱乐的现象之下。
似乎,越是和他们的专业无关的话题,他们参与的热忱越活跃。因为正是在那样的时候,他们内心深处的寂寞获得了适量的释放一下的机会。
知识给予知识分子之最宝贵的能力是思想的能力。因为靠了思想的能力,无论被置于何种孤单的境地,人都不会丧失最后一个交谈伙伴,而那正是他自己。
自己与自己交谈,哪怕仅仅做这一件在别人看来什么也没做的事,也足以抵抗很漫长很漫长的寂寞。如果居然还侥幸有笔有足够的纸,孤独和可怕的寂寞也许还会开出意外的花朵。
《绞刑架下的报告》《可爱的中国》《堂·吉诃德》的某些章节,欧·亨利的某些经典短篇,便是在牢房里开出的思想的或文学的花朵。
爱读的人们
我曾以这样一句话为题写过一篇小文——《读,是一种幸福》。我曾为作家这一种职业作出过我自己所理想的定义——“为我们人类古老而良好的阅读习惯服务的人”。
我也曾私下里对一位著名的小说评论家这样说过——“小说是培养人类阅读习惯的初级读本。”我还公开这样说过——“小说是平凡的。”
现在,我仍觉得——读,对于我这样一个具体的、已养成了阅读习惯的人,确乎是一种幸福。而且,将是我一生的幸福。
站在我们所处的当代,向历史转过身去,我们定会发现——读这一种古老而良好的习惯,百千年来,曾给万亿之人带来过幸福的时光。万亿之人从阅读的习惯中受益匪浅。
而读,无论对于男人或女人,无论对于从前的、现在的,抑或将来的人们,都是一种优雅的姿势,是地球上只有人类才有的姿势。
一名在专心致志地读着的少女,无论她是坐着读还是站着读,无论她漂亮还是不漂亮,她那一时刻都会使别人感到美。
保尔去冬妮娅家里看她,最羡慕的是她家的书房和她个人的藏书。保尔第一次见到冬妮娅的母亲,那林务官的夫人便正在读书。
而苏联拍摄的电影《保尔·柯察金》中有一个镜头——黄昏时分的阳光下,冬妮娅静静地坐在后花园的秋千上读着书……那样子的冬妮娅迷倒了当年中国的几乎所有青年。因为那是冬妮娅在全片中最动人的形象。
我对书籍的感激超越常人
我很幸运,我的外祖父喜欢读书,为母亲读了很多唱本,所以,虽然母亲是文盲,但能给我讲故事。到少年时期,我认识了一些字,看小人书、连环画。
那个年代,小人书铺的店主会把每本新书的书皮扯下来,像穿糖葫芦一样穿成一串,然后编上号、挂在墙上,供读者选择。
由于囊中羞涩,你要培养起一种能力——看书皮儿,了解这本书讲的故事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是古代的还是当代的,从而作出判断,决定究竟要不要花两分钱来读它。
小学四五年级,我开始看文学类书籍。从1949年到1966年我上中学期间,全国出版的比较著名的长篇小说也就二十几部,另外还有一些翻译的外国小说,加在一起不会超过五六十部。
我差不多在那个时期把这些书都读完了,下乡之后就成了一个心中有故事的人。
从听故事、看小人书到读名著,可以说这是一脉相承的——没有听过故事的人很难对小人书发生兴趣,长大以后自然也不会爱读书。可见,家庭环境对培养子女阅读习惯有多重要!
好人是个什么概念?好人是天生的吗?我想,有一部分是跟基因有关的,就像我们常说的“善根”。但是,大多数人后天是要变化的,正如三字经所讲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当年,我们拿起的任何一本书,有个最基本的命题,就是善,或者说人道主义。我们读书时,会对书中的正面人物产生敬意,继而以其为榜样,他们怎么做,我们也会学着做。学的多了,也就自然而然地走上了这条路。
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读了很多好书,他很可能是个好人。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书籍对自己的改变,在“底色”的层面影响了我。因此,我对书籍的感激超越常人。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看到很多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这是网络文化产生以后,全世界所面临的共同性问题。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一点,外国人很快就从这个泡沫中摆脱出来了——他们过了一把瘾,明白电脑和手机只不过是工具,没营养的内容很浪费时间;而且,这些不良内容就像无形的绳子,套住你品位使劲往下拽,往往还是“下无止境”的。
如果我们的亲人和朋友们也成了这种低俗文化娱乐的爱好者,你也会感到悲哀。
咱们的电视节目跟五六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不仅仅以“逗乐”为唯一目的了,加进了友情、亲情的温暖和对是非对错的判断。这些正面的社会价值观开始不断进入我们的视野。当然,节目本身的品质也是重点。
要相信,我们的大多数创作者会逐渐体会到:不应该只停留在“逗乐”的层次上。至于网络上的不良内容和受众人群,我感到遗憾——有那么多好的书、好的文章给读者带来各种美好的可能性,你为什么偏要往那么低下的方向走呢?
娱乐也是需要体面的。看一本《金瓶梅》说明不了什么,但如果只找这类书和片段来看就有问题了。这样做人不就毁了吗?在当代社会,这样的人已经和那些文字垃圾变成同一堆了。现在,有些青年就愿意沉浸在那样的泡沫里,那就不要抱怨你的人生没有希望。
谈到中国的文化自信,那么,个人有没有文化自信?当然有。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看到就有许多人处于自卑的状态,哪怕他们成了有钱人、当了官,一谈到文化,他们就不自信了。而我也接触过一些普通人,他在文化上是自信的,可以和任何人平等地谈某一段历史、某一个话题。
书和人的关系就在这儿——在教育资源、社会资源等方面,你无法跟那些出身于上层社会富裕家庭的孩子相比;但在读书这件事上,你们是平等的。无论你端盘子、开饭馆,或是工厂里的普通工人,那么多的好书就摆在那供你选择。与其怨天尤人——我没有一个好爸爸、好家庭,连朋友都在同样层面,不如看看眼前这条路,路上铺满了书。
读书是最对得起付出的一件事,你多读一本好书,就会对你产生影响。实际上,除了书籍,没有其他的方式能够使普通青年朝向学者、作家这条路走过去。只要你曾经花过十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去读好书,无论做什么,都有自信。
我们年轻时手头很紧,花8角钱买一本书也会犹豫。现在的经济条件好了太多,一本书即便是四五十元,也不过就是一场电影票的钱,可年轻人却不愿意读书了。现在,中国人口已经超过14亿,而我们的读书人口比例的世界排名却是很靠后的,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
在地铁上,满眼望去,在一万个人里可能都挑不到一个有读书习惯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从一个人的言行中就能看到他们的父母与家庭,以及更深层次的文化背景。那些“追星族”还能活到什么高度?其实,我这么说的时候,包含着一种心疼。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