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读花园的读后感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8 22:12

读花园的读后感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读花园的读后感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你对《花园》这本书的理解和感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书籍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写作手法等。
2.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有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在引言中简要介绍书籍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在正文中对书籍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在结尾部分总结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3. 突出重点:在正文中,要突出自己对《花园》这本书的感悟和体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a. 主题思想:分析书籍所传达的主题思想,如人生哲理、道德观念、爱情观念等。
b. 人物形象:描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成长历程,以及他们在故事中的重要作用。
c. 情节发展:分析故事情节的起伏变化,探讨作者如何通过情节来展现主题思想。
d. 写作手法:评价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表现,如语言风格、叙事技巧、修辞手法等。
4. 适当引用:在作文中适当引用书中的精彩语句或事例,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但要注意不要过多引用,以免影响文章的整体结构。
5. 表达真情实感:读后感是一种主观感受,要表达

“获得”与“失去”——《漫步诗歌的花园》读后感

“获得”与“失去”——《漫步诗歌的花园》读后感


封面


“获得”与“失去”这个主题能够引起人们普遍的共鸣。它唤醒了我们内心的沧桑感,击中了我们的孤独和无奈,叩击着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获得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第一部分是《漫步诗歌的花园》的引子和第二章节的精彩书摘,第二部分是我的读后感,第三部分是补充资料和拓展阅读。



Part 1

漫步诗歌的花园

作者:徐鲁

引子

诗歌为何很重要

一首好的诗歌,总是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寓意。诗的意境、诗的韵味、诗的想象,还有诗的语言和节奏……所构成的艺术魅力,一般是很难用语言来说明的,需要每一个小读者自己去想象、去感受、去认识。

在美国的小学课堂上,老师们是这样引导孩子们来理解诗歌的——智慧的老师出了一个创意问答的题目:“什么是诗?”老师不要学生用语言或文字做出,而是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白纸,要他们将纸裁剪或折叠成各种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认识。

是各式各样的。有一个孩子将白纸剪成一颗心的形状,他解释说:诗是要通过作者的心灵,到达读者的心灵的;另一个孩子将白纸折叠成螺旋形状,他解释说:诗是心的螺旋形的上升;还有一个小学生将纸剪成了碎片,说:诗是从破碎的心、忧伤的心中流出的;另有一个小学生只是将白纸原样交还给了老师,他解释说:什么是诗,只能靠诗本身去体现。

老师最为欣赏的,是最后那个小学生的理解:只有真正的诗歌本身,才能让读者认识到“诗是什么”。

可见,诗歌对于孩子的想象力的培养,对真、善、美的感知力的熏陶,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的养成,都是一种最佳的文学形式。

……

……当孩子们爱上诗歌的时候,诗歌就会发出寂静的、小小的声音,并且在他们的心灵里引起回响。

也许,在一些人看来,没有诗歌阅读的生活,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世界当代著名诗人、教授,诗人弗罗斯特传记的作者杰伊•帕里尼却不这么看。2008年4月,他出版了一本新书,书名就叫《诗歌为何很重要》。

“拿我自己来说,至少四十年来,我一直都在读诗,写诗。每个早晨,作为一天的开始,我都会在早餐桌上打开一本诗集。我会读上一首或两首诗歌。我思考着诗,经常在日记里写下心得。读诗让我每天充满活力,照亮我的前路,产生更多丰富的感受……我深信不疑的是,如果没有诗歌,没有它的韵律和深远的智慧,我的生活会变得无比贫乏。”

帕里尼还认为,当下现实的压力很大,而诗歌能够提供某种“反压力”,对抗可能压服和摧毁个人的外部力量。“我们读诗的时候,诗歌发散出寂静的、小小的声音,但足以抵得住庸俗文化的喧嚣和社会的轰鸣。……我不可能无诗而活,诗歌始终令我的存在更为具体,更为深切。它塑造了我的思想,生动了我的心灵。它让我得以忍受,甚至热爱着我的生活。”

孩子们的天使

……

泰戈尔是世界公认的散文诗大师。他的许多散文诗里也充满了人生的哲理和生命的哲学意味。他经常写到生命的“获得”与“失去”这样的主题。

是的,人生在世,总是会失去一些什么东西的,甚至是极其宝贵的东西。例如童年的纯真烂漫,青春的壮志与热情,初恋的女友,曾经有过的美梦与遐思……

谁又能不失去什么呢?也没有谁能知道,它们丢失在什么地方,又是从什么时候起丢失的。

等到你发现它们已经被你丢失了时,一切都已经晚了——你再也找不回它们了。

“我求索我得不到的,我得到了是我不求索的。”

泰戈尔把那失去的东西,比喻为一只“金鹿”:

“我追寻着金鹿。你也许会觉得可笑,我的朋友,可是我仍在追寻那逃避我的幻象。”“我把一切所有都撇在身后。我翻山越谷,走遍大地——因为我是在追寻着那只金鹿。”(《园丁集》第69首)

他是在哪里,在什么时候,失去了自己的“金鹿”的呢?

他依稀记得,那是一个午后——有一天午后,在阿姆莱克树林里,当林荫由于阳光悄悄地拥抱而变得肃穆甜美的时候,那只金鹿,撒腿飞奔,宛若“一颗爱恋着死亡的流星”。(《游思集》下卷第20首)

等到暮色降临,屋子里灯火通明,而野外繁星点点,夜色笼罩着大地的时候,金鹿却始终没有返回。——是的,它永远不再回来了!他已经丢失了他的金鹿。他的同伴,一只小狗,呜咽着跑到他的面前,仿佛在向他诉说:“我不明白啊!”

可是,谁又能够明白呢?泰戈尔也无法摆脱这丢却了东西的迷惘与惆怅啊!

“我迷失了我的路,我彷徨歧途,我求索我得不到的,我得到了我不求索的。”

“闪烁的幻象倏忽地飞翔。我想把它紧紧抓住,可是它躲开了我,又把我引入歧途。”(《园丁集》第15首)

不必说什么,失去的就让它失去吧。最好是尽可能地去追寻它们,找它们回来。毕竟,那金色的小鹿,是被我们丢失的。

晚年的日子里,他仍然关照人们一定要在他的屋子里放置一些圆糖罐头和巧克力盒子。因为有许多少年儿童常常来看望他,这样孩子们就可以不空手而归了。

1941年8月7日,白胡子的泰戈尔停止了呼吸。几天前,他创作了一生中最后的一首歌。他希望,在他去世后,孩子们能够为他唱这支歌。现在,每年在他逝世的纪念日,人们都为这位善良的孩子们的天使唱这支歌,作为对他永远的怀念:

前面是宁静的海洋,

哦,舵手,放下舵吧,

你将成为永远的同伴。

把我抱在怀里,

在无限的道路上,

把永恒的星火点燃……

阅读书目推荐

《泰戈尔抒情诗选》,泰戈尔著,吴岩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泰戈尔诗选》,泰戈尔著,冰心、石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泰戈尔散文诗全集》,泰戈尔著,冰心等译,浙江文艺出版社

引子和第二章节都是节选。

版权信息:

漫步诗歌的花园

24堂经典诗歌阅读课

ISBN 978-7-5477-1485-0

著者 徐鲁

同心出版社

2015年4月第一版

787×1092 1/16

160千字

29.50元


秋天的风景 (凡·高)


Part2

消极与积极

说到“获得”与“失去”这个主题,你会想到什么?脑海里冒出的词语有舍得、患得患失,广告语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古诗句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我们在不断地失去,也在付出之后获得。人性的弱点是认为得到的是理所当然,对失去的总是耿耿于怀,念念不忘。其实,更重要的是感恩惜福,把握现在。

泰戈尔用“金鹿”象征遗失的美好事物。获得与拥有都是短暂的,相对的,而失去总是永久的,绝对的。失去“金鹿”后,翻山越岭也找不回来了,只留下深深的迷惘与惆怅。就像那首歌《青春舞曲》唱的一样:

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

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

美丽小鸟一去无影踪

  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别的那呀呦 别的那呀呦

  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别的那呀呦 别的那呀呦

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咏叹人生苦短的诗歌有很多,著名的有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时间的箭头指向一个方向,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时间像大河奔流,永不停止,一去不复返。故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现代诗人艾青曾被错划为右派,流放大西北二十多年。1978年,艾青重返诗坛时写下了《失去的岁月》一诗,咏叹过往岁月,沉痛之情溢于笔端。失去是人生的常态,我们面对失去是否只能有悲哀、伤感、无奈的情绪呢?答案是否定的。让我们梦回唐朝,看看当年的中唐诗人刘禹锡吧。

刘禹锡(772年-842年),河南洛阳人,字梦得,中唐诗人。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德宗病死,顺宗即位,王叔文集团在皇帝支持下,为解决当时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发动了一场政治革新运动。刘禹锡表现出卓越的才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

唐宪宗即位,由于藩镇和宦官集团的压力,王叔文改革宣告失败,王叔文被杀,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被贬近十年,元和九年(815年),刘禹锡与柳宗元等被召回长安,欲任南省郎。但是刘禹锡在游览玄都观时,作《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又名《玄都观桃花》),讽刺时政,得罪权贵,不久又被贬为连州刺史。元和十四年,刘禹锡母亲去世,遂回洛阳守丧。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授夔州刺史。长庆四年,调任和州刺史。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奉调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从初次被贬到此时,前后共历二十三年。次年春再次游览玄都观,作《再游玄都观》诗。诗前有一篇小序,说得很清楚,诗人因为看花诗讽刺权贵而被贬至今有十四年了才得以重回京师任职。这十四年人事变迁很大,政治斗争仍在继续。诗人作此诗表达了对权贵的蔑视与自己决不屈服妥协的意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下面这首诗: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诗的话头,抒发自己在这特定环境中的起伏跌宕感情,沉郁中见豪放。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颇为刘禹锡抱不平。最后两句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

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的情绪前面是伤感低沉的情调,到了“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对世事变迁和仕途浮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象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读此诗,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的达观。虽然屡次受到政敌的打击排挤,诗人仍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进取精神。所以,面对失去,面对人生的坎坷曲折,我们依然可以学习诗人,用豁达乐观的积极情绪踏平人生的坎坷。

刘禹锡在《秋词二首·其一》中写道: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自古都有“悲秋”一说,但对充满斗志,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诗人来说却不同意。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受挫,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诗人表达的主题思想。由此可见,诗人刘禹锡果真是满满正能量啊。

失去的爱

少女会歌唱失去的爱情,但守财奴不会歌唱失去的钱袋。说到这里,想起了英文诗《失去的爱》:

The Lost Love            

By William Wordsworth          

She dwelt among the untrodden ways           

Beside the springs of Dove;          

A maid whom there were none to praise,           

And very few to love:          

A violet by a mossy stone           

Half hidden from the eye!          

---Fair as a star, when only one           

Is shining in the sky.          

She lived unknown, and few could know           

When Lucy ceased to be;          

But she is in her grave, and oh,           

The difference to me!

失去的爱

威廉·华兹华斯          

她居住在白鸽泉水的旁边,            

无人来往的路径通往四面;           

一位姑娘不曾受人称赞,            

也不曾受过别人的爱怜。           

苔藓石旁的一株紫罗兰,            

半藏着没有被人发现!           

美丽得如同天上的星点,            

一颗唯一的星清辉闪闪。           

她生无人知,死也无人唁,            

不知她何时去了人间;           

但她安睡在梦中,哦可怜,            

对于我呵是个地异天变。

威廉·莎士比亚(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写过一首《爱你快要失去的爱人》。

你在我身上能看到这个时令:

黄叶全落光了,或者还剩几片

没脱离那乱打冷颤的一簇簇枝梗——

不再有好鸟歌唱的荒凉的唱诗坛。

你在我身上能看到这样的傍晚:

夕阳的回光已经向西方下沉,

死神的化身——黑夜,慢慢出现,

挤走黄昏,把一切都锁进了安宁。

你在我身上能看到这种火光,

它躺在自己青春的灰烬上燃烧,

灰烬是尸床,它一定要死在这床上,

跟供它燃烧的燃料一同毁灭掉。

你看出了这个,你的爱会更坚贞,

好好地爱着你快要失去的爱人!

失去的爱不会再回来了,必须学会放下。古人说得好: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生在世,应当不恋过往,无惧将来,把握现在。

Part 3

拓展阅读

失去的艺术(双语对照)

One Art

by Elizabeth Bishop

The art of losing isn't hard to master;

so many things seem filled with the intent

to be lost that their loss is no disaster.

Lose something every day. Accept the fluster

of lost door keys, the hour badly spent.

The art of losing isn't hard to master.

Then practice losing farther, losing faster:

places, and names, and where it was you meant

to travel. None of these will bring disaster.

I lost my mother's watch. And look! my last, or

next-to-last, of three loved houses went.

The art of losing isn't hard to master.

I lost two cities, lovely ones. And, vaster,

some realms I owned, two rivers, a continent.

I miss them, but it wasn't a disaster.

--Even losing you (the joking voice, a gesture

I love) I shan't have lied. It's evident

the art of losing's not too hard to master

though it may look like (Write it!) like disaster.

失去的艺术

(美) 伊丽莎白·毕晓普

失去这门艺术并不难精通;

这么多事物都有意消失

它们的失去也就不是灾祸。

每天都失去一些。接受丢掉

房门钥匙带来的一小时慌乱。

失去这门艺术并不难精通。

然后试着丢得更远,更快:

地址、名字,你本来要去那里

旅行的。这些都不是什么灾祸。

瞧!我丢掉了母亲的手表。三件

祖传物品中我最爱或次爱的,

没了。失去这门艺术并不难精通。

失去两座可爱的城市。甚至王国,

我拥有过的两条河流和一片大陆。

令人怀念可是并非一场灾祸。

——即使失去你(说着玩的,我喜欢这种口气)

我也不会扯谎。显而易见,

失去这门艺术并不难精通,

尽管它看起来像一场灾祸。

豆瓣网友dashan的评论:

这篇文章,是我在鲁汶哲学系毕业典礼上的讲话的翻译。我翻译给我的父母。

亲爱的哲学系的毕业生,教职工和亲友们:

自从我被在你们面前讲话,我一直在思考这个庄严时刻的意义。我们今天在庆祝什么?当我说我从鲁汶哲学系毕业,意味着什么?我们在过去的岁月里,成就了什么?

也许现在你们终于可以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柏拉图要把诗人驱逐出理想国?苏格拉底如何论证灵魂的不朽?什么是eudaimonia?什么是绝对命令?黑格尔主义的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有什么不同?海德格尔说的此在是什么意思?胡塞尔的现象学又是什么?什么是列维纳斯口中的他者,什么是福柯所谓的身体政治?”我相信作为哲学系的毕业生,我们都可以这些问题了。但真正的问题是:这些问题有什么重要呢?谁在乎呢?

也许这也是当你向朋友和家人解释自己在大学的所作所为时他们怀有的疑问。我相信你也有那样的时刻,在比利时寒冷的冬天,问自己:“我到底在做什么?什么是哲学?”时至今日,我也没有答案。但我想和你分享,哲学对我意味着什么,我如何把哲学理解成一种失去的艺术。

柏拉图的对话录《斐多》记录了苏格拉底临终前的话。其中最有名的是,他说:哲学不过是对死亡的准备。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灵魂是不朽的,哲学在这一生关心灵魂,为灵魂与肉体的分离做准备。我不确定你们有多少人相信灵魂的不朽。但我的问题是:当我们不再相信我们灵魂的不朽,哲学是否还有价值和使命?如果此生只有一次,哲学还有意义吗?如果人只活一次,未经反省的人生还是不值得过的吗?

我相信是正面的。去接受灵魂的不朽是他们试图掌握失去艺术的方法。灵魂的不朽之所以是重要的,在于生活总在失去的阴影之下。我们活出我们的生命,正是在失去他们,把他们留在过去,无论我们甘不甘心。我们如此努力去拥有如此多的事物就是为了能超过失去的速度。我们发明语言,文字,绘画,去保留我们的记忆;我们建造房屋,使用柴火,为了更长久地活着。然而,最终,我们发明哲学,为了能相信自己的不朽,以活在此生的这个当下。但如今,很少有人再相信灵魂的不朽了,我们如何还能把哲学当成一种失去的艺术呢?哲学如何能在我们徒劳地试图掌握拥有的艺术后,给我们带来慰藉?

我们今天在庆祝什么?若不是我们失去的过去。什么使得我们的毕业证有意义?若不是一种所谓成就的慰藉,一个可以被拿来衡量,使用,比较的成就。但这成就无法带来真的慰藉。我们都知道相较于我们失去的岁月,那些我们共同度过的日子,这一张纸毫无意义。在这个意义上,毕业典礼也是一场葬礼,毕业证书就是过去的我们的死亡证书。但,正如不是坟墓赋予死者以意义,而是死者的过去赋予坟墓以意义;不是这场毕业典礼赋予我们的学生生涯以意义,而是我们的过去赋予这个时刻以意义。我们能说我们的过去是一场对毕业的准备,之如此生是对死亡的准备?还是我们应该说,我们失去的东西赋予了我们拥有的东西以意义。我们通过失去生命而活出生命。

我还想继续和你们讨论这个话题,但我猜我们可以永远讨论下去。所以,我希望为你们读一首诗,作为结束,作为我对你们的告别,作为我为我们共同经历的过去而告别。我希望,伴随着哲学的实践,伴随着这个学院,我们的家人好友赋予我们的爱与支持,我们可以帮助自己和他人,掌握失去的艺术。这首诗是Elizabeth Bishop的 “一种艺术” 。

补充资料:伊丽莎白·毕肖普(英语:-{Elizabeth Bishop}-,1911年2月8日-1979年10月6日),美国著名女诗人。她是美国1949-1950年度的桂冠诗人,并于1956年获普利策奖。代表作为《北方和南方——一个寒冷的春天》。

科学尚未普及,媒体还需努力。感谢阅读,再见。

为你读书 | 季羡林:我爱北京的小胡同

(本期主播:陈喆)

“胡同”这样的建筑结构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北京胡同更是久远历史的产物。乍一看,北京的胡同都长得一个样儿,灰墙灰瓦,其实不然,只要你有心寻找,这里藏着数不清的趣闻掌故。胡同,不仅是交通的衢道,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季羡林先生笔下北京的小胡同。

我爱北京的小胡同,北京的小胡同也爱我,我们已经结下了永恒的缘分。

六十多年前,我到北京来考大学,就下榻于西单大木仓里面一条小胡同中的一个小公寓里。白天忙于到沙滩北大三院去应试。

北大与清华各考三天,考得我焦头烂额,筋疲力尽。夜里回到公寓小屋中,还要忍受臭虫的围攻,特别可怕的是那些臭虫的空降部队,防不胜防。

但是,我们这一帮山东来的学生仍然能够苦中作乐。在黄昏时分,总要到西单一带去逛街。

街灯并不辉煌,“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也会令人不快。我们却甘之若饴。耳听铿锵清脆、悠扬有致的京腔,如闻仙乐。 此时鼻管里会蓦地涌入一股幽香,是从路旁小花摊上的栀子花和茉莉花那里散发出来的。

回到公寓,又能听到小胡同中的叫卖声:“驴肉!驴肉!”“王致和的臭豆腐!”其声悠扬、深邃,还含有一点凄清之意。这声音把我送入梦中,送到与臭虫搏斗的战场上。

将近五十年前,我在欧洲待了十年多以后,又回到了故都。这一次是住在东城的一条小胡同里:翠花胡同,与南面的东厂胡同为邻。

我住的地方后门在翠花胡同,前门则在东厂胡同,据说就是明朝的特务机关东厂所在地。这所大房子地跨两个胡同,其大可知。

里面重楼复阁,回廊盘曲,院落错落,花园重叠,一个陌生人走进去,必然是如入迷宫,不辨东西。

然而,这样复杂的内容,无论是从前面的东厂胡同,还是从后面的翠花胡同,都是看不出来的。外面十分简单,里面十分复杂;外面十分平凡,里面十分神奇。这是北京许多小胡同共有的特点。

据说当年黎元洪大总统在这里住过。我住在这里的时候,北大校长胡适住在黎住过的房子中。

我住的地方仅仅是这个大院子中的一个旮旯,在西北角上。但是这个旮旯也并不小,是一个三进的院子,我第一次体会到“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境。

我住在最深一层院子的东房中,院子里摆满了汉代的砖棺。第二进院子里有很多树木,我最初没有注意是什么树。

有一个夏日的晚上,刚下过一阵雨,我走在树下,忽然闻到一股幽香。原来这些是马缨花树,树上正开着繁花,幽香就是从这里散发出来的。

这一下子让我回忆起十几年前西单的栀子花和茉莉花的香气。当时我是一个十九岁的大孩子,现在成了中年人。相距将近二十年的两个我,忽然融合到一起来了。

不管是六十多年,还是五十年,都成为过去了。现在北京的面貌天天在改变,层楼摩天,国道宽敞。

然而那些可爱的小胡同,却日渐消逝,被摩天大楼吞噬掉了。看来在现实中小胡同的命运和地位都要日趋消沉,这是不可抗御的,也不一定就算是坏事。

可是我仍然执着地关心我的小胡同。就让它们在我的心中占一个地位吧,永远,永远。

我爱北京的小胡同,北京的小胡同也爱我。

胡同的故事

冰心 季羡林 汪曾祺 等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联合低音

【内容简介】

胡同,滥觞于元,经八百余年传承至今,是北京城的脉搏,是北京历史与文化的载体,亦是联结这座五朝古都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本书精选四十余位著名作家的关于北京胡同的散文。这些作家中,有些在胡同中居住了数十 年,有些则只是于胡同中短暂居住。由于居住时间长短及在不同地区的居住经历等原因,他们对胡同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情,每篇文章都是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讲述北京的胡同生活。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