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推荐《历史1000字读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9 00:56

推荐《历史1000字读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历史1000字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是围绕历史事件的评价、历史人物的评价,还是对历史背景、历史现象的思考。主题要鲜明,便于后续展开论述。
2. 突出重点:在1000字的篇幅内,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问题进行论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 历史事件: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评价其历史意义; b. 历史人物:评价其性格特点、贡献与不足; c. 历史背景:分析历史背景对事件、人物的影响; d. 历史现象:探讨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启示。
3.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a. 引言:简要介绍所读历史书籍的作者、内容,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 b. 主体:围绕主题展开论述,论述过程中可以采用总分总、分总、总分等结构; c.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并展望未来。
4. 语言表达:读后感作文的语言要流畅、生动,富有感染力。以下是一些建议:
a. 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避免口语化

《人民法院报》:从学习党史中汲取砥砺奋进的精神动力——读《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有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通过阅读《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我们得知,党的红色基因,淬炼于我们党百折不挠的抗战历程之中,磨炼于我们党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之中,书写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砥砺前行的昂扬斗志,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奋进的精神品质,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的初心使命,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伟大精神,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站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的新起点上,人民法院的党员干警学习党史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与意义。作为人民法院一名普通党员,积极从党史学习中启迪智慧,砥砺品格,加强修养,不断汲取人生砥砺奋进的精神动力,不断为自己的未来人生注入生机活力的精神动力,努力工作,为人民的司法事业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学习《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在感悟初心中汲取为民力量。百年峥嵘,初心如磐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始终不渝为民的初心宗旨,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本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血脉相连,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必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人民法院的党员干警学习党史,就是要坚守党的初心使命,心里装着人民,时刻想着人民,事事为了人民,司法实践中始终维护好、捍卫好人民的合法权益,把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作为司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人民群众在司法工作中的安全感、幸福感、满意度作为衡量我们司法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学习《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在体味苦难中坚守法律信仰。百年道路,苦难辉煌

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史,是一部苦难史。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形势迅速转入低潮;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人和进步群众就达到31万人,党员人数从大革命高潮时的近6万人锐减到1万多人,中国共产党经受着自成立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1933年9月至1934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失败,中央红军被迫长征;在湘江战役中,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中央红军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期,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等等。由此可见,一路走来的艰难与困苦,一直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长到壮大。人民法院的党员干警学习党史,就要重温我们党艰难与困苦的历史,在法治中国前进道路中坚定法律的信仰,在司法实践中锻造司法之魂,在正义面前不低头、不退缩,在公平面前不畏惧、不放弃,决不让正义迟到,决不让正义蒙羞,一往无前捍卫社会公平正义。

学习《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在缅怀先烈中弘扬英模精神。百年时空,星光璀璨

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上,成长和涌现出了一大批令人敬仰的英雄模范和先进典型人物。我们不能忘记的是英勇就义的革命先烈,他们是:慷慨写下《就义诗》的夏明翰;深情吟读《可爱的中国》的方志敏;宁死不与丈夫断绝关系的杨开慧;面对日军的屠刀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英勇牺牲的赵一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枪口的黄继光,等等。我们不能忘记的是敬业奉献的劳动模范,他们是:“行车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雷锋;“为人民利益而死,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张思德;“油田铁人”王进喜,等等。我们不能忘记的是科技报国的科研尖兵,他们是:为了国家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几十年的黄旭华;北大毕业后为国护宝一辈子坚守敦煌的樊锦诗;为了人民生命安全关键时刻“逆行”冲上抗疫一线的钟南山,“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等。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可歌可泣的群英谱。人民创造了历史,人民是真正的英雄。革命先烈和英模人物是民族的脊梁、国家的骄傲,是中华儿女的优秀代表。人民法院的党员干警学习党史,缅怀为国家与人民利益牺牲的先烈,感怀为人民司法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法院干警,以英模人物为榜样,甘做司法公正的“燃灯者”。

学习《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在回顾党史中培育奋斗精神。百年奋进,奋斗相随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是一部充满艰苦奋斗、砥砺奋进的血泪史。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无论是在抵御外侵时期,还是在和平时代,中国共产党一直都在奋斗中成长、壮大、成熟。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人民法院的干警学习党史,就要在回顾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历史之中、重温领袖论述之中培育自己的奋斗精神,坚守心中的法治梦想,积极主动投身到司法事业中去,恪守“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信念,自我加压,砥砺前行,不断增长自己的业务能力与水平,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工作业绩,以优异的业绩回报祖国和人民。

(作者单位:湖南省郴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夜辰读书」84:历史是个怪胎——《历史的教训》读后感

  撰文/夜辰·河南郑州

  编辑/渝夫·天津河东

  【渝言不止】

  如何看待历史及政治、宗教、经济、政府等附着物,站在不同立场上会有不同看法。

  不可否认的是,历史是由成功者书写的,既然前朝历史由当朝组织编写,自然就会带有很强的阶级性或主观性;包括由学者、专家、作家甚至民间编撰的其他历史著作或野史,无不带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不可避免的偏执偏见。

  历史,历史是什么?历史何以存在?我们记忆中的历史真实吗?

  《历史的教训》,是美国著名学者、终身哲学教授、普利策奖(1968年)和自由勋章(1977年)获得者威尔·杜兰特及其夫人阿里尔·杜兰特的代表作。

  2015年初次阅读时,不足10万字薄薄一书,却给人以浩瀚无垠、胸怀天下、驰纵古今的感觉,颇为震撼。历经5年的沉淀,书中内容早已忘却,唯“历史是个怪胎”这句话,在脑海里随岁月浸蚀反而镌刻的愈加深透。

  “历史是个怪胎”。胎儿,无论怪与不怪,总归是有母亲的。那谁会是历史的“母亲”呢?我想,大概是人类吧!地球上除了人类以外,想来不会再有什么生物去关心历史。历史,因人类而存在。

  至于历史是如何诞生的?莎士比亚曾说:“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历史,一千个人脑子里就有一千个历史,六十亿人脑子里就有六十亿个历史。

  历史,也许只是人类记忆的合集。而记忆,却是人们自以为可靠的最不可靠的东西。每个人都像一台具有独立算法的电脑,一切信息凡经此电脑输出,或多或少都会发生改变。即便电脑的输入与输出误差为零,我们仍然无法完全透析历史事件中每个人的真实想法,我们可以记下一句话,却不能准确揭示说这句话的人的真实用心。就拿莎士比亚“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来看,他说这话的原因、语境、用意、情绪、对象等等,每一个细微的差别,都会推导出不一样的结论。

  这有些“不可知论”的腔调,但事实如此:逝去的永远残缺,逝去的永不再现,逝去的永无真相。哲学家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逝去的历史难道不比树叶和河流更复杂吗?正如作者所说:“绝大部分历史是猜测,其余的部分则是偏见。”历史,只是人类生出的一个“怪胎”。

  我们真的知道什么是过去,过去真的发生了什么吗?或者,过去只不过是一堆鲜有“定论”的“荒唐事”?我们对于过去发生的认识,总是不完整的,很可能还是错误的,因为历史已经被相互矛盾的证据和存有偏见的历史学家所遮掩蒙蔽,或者也可能被我们的爱国心或者宗教偏见所曲解。

  人类为什么要生出这个“怪胎”,而且在明知是“怪胎”的前提下。这有些反常,明知是畸形儿还要生,除非它有用。人身上那点事儿,往根里刨,跳不出“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基因里衍生出的实用主义倾向。有人说“哲学无用”,也真不过脑子。难道人们会以为,一个无用的学问人类会让它存在几千年?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合理的范畴很广,一定程度上,存在即有用。

  历史这个“怪胎”有什么用呢?魏征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梁启超说:“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也”。我以为,历史的作用,一个是满足人类的好奇心,探寻自己从哪里来,以求真实地了解人类本身及发展历程;一个是以史为鉴,虽然失败是成功之母,但任谁也不愿意踩着自己的失败攀登,最好的办法是把别人的失败当作垫脚石,我们想要的只是成功。这两点,决定了历史的真实性与借鉴性。当然,真实不一定有借鉴,有借鉴不一定真实。在人们心里,《三国演义》就是历史,至于它到底是否真实,无关紧要,还原历史真相是历史学家的事。

  5年前的阅读,在思想里留下如此印记,大多于“历史是个怪胎”发酵而出。5年后重温之下,书内的观点更加发人深省,书外的情景令人浮想联翩。我仿佛看到了杜兰特夫妇,一对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老人,一边环游世界,一边著书立说,历时50年,完成了1000万字的《世界文明史》。他们的一生,站在人类历史文明的塔顶,将大千世界集于一点,以一点辐射万千,俯仰天地,纵横古今,映照未来,如此度过,好不畅快!

  为了方便读者了解《世界文明史》,杜兰特夫妇将其浓缩提炼,用10万字提纲挈领地勾勒了对人类历史的总体思考,这就是《历史的教训》。书中的“历史”,宛如失散已久的孩子,父母与其相认时,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的反复打量、回忆思索,一点一点地观察和确认。全书13个章节,杜兰特夫妇以哲学家的智慧、历史学家的底蕴和文学家的笔法,全面阐述了“历史”与他的一群“伙伴”的关系和经历,这群“伙伴”里有地球、生物学、种族、性格、道德、宗教、经济、社会主义、政府以及战争,他们几千年来一起成长,彼此交融,相互影响,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人类文明。

  “历史”与“地球”交往时,他发现了宇宙的浩瀚,认识到人类的脆弱和渺小,从此学会了谦逊。

  陪伴在“生物学”老爷爷身边时,“历史”知道了“自己只是生物学的一个片段:人类的生命是陆地和海洋生命沧桑变化的一部分。”老爷爷给他讲的第一个故事就是“生命即是竞争”,食物充足时竞争是和平的,食物匮乏时竞争是暴力的,现在的人们在法律的规则下竞争,可无论什么时候,竞争从未停止。老爷爷还了“历史”关于自由、平等以及善恶的疑问,他讲起了“生命即是选择”的故事,亿万年里,没有平等,没有善恶,有的只是“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虽然不愿意相信,可“历史”回忆了自己出生以来的日子,“好人不长命、恶人享天年”的事情比比皆是,除了死亡那家伙比较公平以外,财富、法律、教育、医疗等都是各有所爱、充满私心,这样看来老爷爷真没有撒谎。

  自由和平等是永恒的不共戴天的仇人,一方取胜,另一方即会死亡。

  只有经济才能处于平均水平以下的人,才会渴求平等;只有那些才智高超的人,才会渴望自由;最终的结果总是智力更超群的人得偿所愿。

  认识“种族”这个朋友后,“历史”发现这个家伙的眼里五彩斑斓,他尤其喜欢雅利安人。可在历史眼里,根本没有肤色、眼睛、头发的区别,人们都对人类文明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又受到文明的影响和制约,有的甚至被文明控制了“灵魂”。为这件事,“历史”还被种族讥讽为色盲。

  与“性格”接触久了,“历史”做了一张“性格元素表”,从本能、习惯、情绪3个方面对“性格”做了比对分析,试图证明人性的构成是社会的基础,可以改写国家的构成。其中,他对于见到的“伟人”“英雄”“天才”特别感兴趣,甚至认为“自己(历史)大体上是这些求新的少数人之间的冲突造成的,大多数人只为胜利者鼓掌欢呼,并充当社会实验的人类原材料”,对于冲突中老年人的保守与年轻人的激进,他倒是认为二者皆是必要的,正因为对抗才激发了生命的张力、活力、创造力。在肯定“伟人”“英雄”等精英群体的价值和贡献这件事上,引发了人们诸多的不满和抗议,不过“历史”觉得“管他呢,我自说自话,也没让别人相信”。

  伟人既是无数原因的结果,也会产生无穷无尽的

  说起“道德”这个朋友,“历史”觉得大家认为他“易变”是一种误解,没有看到漫长时光中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在这个问题上,“历史”是有发言权的,他看到道德规范的不同,只是在不断适应自己(历史)和环境的条件。比如,现在人们认为男人好斗、残暴、贪婪和好色是罪恶,可在远古狩猎阶段,这些都是出色男人的品质,好斗残暴能够战胜野兽,贪婪疯狂进食是为了保持体力,好色而拥有几个女人是为了繁衍需要。“历史”提醒我们,“罪恶在每一个时代都曾蓬勃发展”“我们这个时代的道德沦丧,与英国复辟时代相比,只有种类上的差别,没有程度上的不同。”看来,道德好像环境这棵大树上结出的果实,什么树结什么果。

  男人的罪恶可能是他崛起时的遗迹,而不是他堕落时留下的耻辱标记。

  “宗教”,是“历史”最神秘的一位朋友。几千年里,他始终不遗余力地给予人们精神慰藉,尤其是对那些不幸的人、受难者来说,赋予了他们生存的意义和尊严。说起这事,“历史”很是感慨,只要“宗教”存在的地方,人们对苦难就有着极大的忍耐力,甚至牺牲生命也成了神圣的事情,这一点连“生物学”老爷爷也百思不得其解。

  回忆起来,“宗教”第一次出现,还是“恐惧”这个家伙来的,只不过他俩闹掰了。“宗教”的命运挺曲折,起先与“哲学”的关系分分合合、发展成水火不容,内部又纠纷不断、多次分家,后来被逐渐壮大的“科学”欺凌鞭打,不过他实在是太强大了,居然有凤凰涅槃、复活重生的技能,这也是其神秘所在。有人说“只要有贫穷,就会有神灵”。

  在宗教和哲学之间,没有任何和解的余地,除非哲学家承认他们找不到其他办法来取代教会的道德功能,教会则承认宗教信仰和知识选择的自由。

  “历史”所有朋友,“经济”是唯一的女性,她既妩媚妖娆,又惹事生非,“政治”“宗教”“文化”对其争相抢夺,连“生物学”老爷爷也不时眉来眼去。

  “历史”的回忆里,处处都有“经济”的身影,印象深刻的每一件大事件,总是由她引起。她有时像幸运女神,谁拥有了她,就赢得了一切,连“历史”都感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但治钱者治一切”。新时代开启之初,她如交际花一般,辗转于人们之间,渐渐地她情有所钟,只迷恋少数人,将大多数人们抛在脑后,久久不予理睬。每到这时,她就成了红颜祸水,无不引起一场大的动荡,最终必须通过或和平、或暴力的方式得以平复,结果是她又重新回到所有人身边。这样的事情,几乎每隔一段时期就会发生一次,“历史”已经见怪不怪。

  财富集中是自然的和不可避免的,可以借助暴力的或者是和平的部分再分配而得到的缓解。就此而论,所有的经济都是这个社会有机体的心脏跳动,财富的集中和强制再分配,便是它巨大的收缩与扩张运动。

  起初,以为“社会主义”是“历史”新结识的朋友,可听“历史”娓娓道来,才知道他们数千年前就已相识,公元前2100年的苏美尔、公元前1750年的巴比伦、公元前343年的勒密王朝,中国历史上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的改革、公元8年后的“王莽改制”、公元1068年后“王安石变法”等等,都有着社会主义的身影,最长一次是13世纪在今天的秘鲁,他驻足大约200多年。听“历史”这么说,我还是有些疑心,担心他认错了人,毕竟脸庞、服饰长得像的人实在不少。

  说起“社会主义”,自然绕不过他的兄弟“资本主义”,两人也是死对头。“历史”赤裸裸指出:“社会主义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是财富集中与财富分散历史乐章的一部分。”说到底,兄弟俩终究还是为“经济”这个女人决斗。不过,“历史”神神秘秘的预言:“对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而对社会主义的恐惧,则迫使资本主义不断增加平等。东方就是西方,西方就是东方,这一对双胞胎很快就会团聚。”

  “政府”,这个人类文明发展的舵手,一直在历史长河中逐浪前行。“历史”对这个朋友还是比较认可的,他曾说过:“每个形式的政府都应予以赞美”。离开了“政府”,人们将无法获得自由,准确点说,因为“政府”建立了规范,人们的自由才得以保证,没有约束的自由是毁灭性的。

  当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不同环境下,“政府”会以不同的面孔出现,大致是君主制和民主制。不管何种面孔,“政府”的实质是权力流动和权利分配。正如对待“经济”一样,每当“政府”将人们自愿捐献的权力用于服务少数人时,多数人则会以改革或革命的手段将权力收回,重新赋予他们认为公正或对自身有利的政府。

  说起来,“历史”还是喜欢民主制多一点,认为它对人民热情、友善,给人们的思想、科学、事业以自由。对于革命,他始终有些看法,见不得屠杀、流血、牺牲,在他的心目中,“唯一真正的革命,是对心灵的启蒙和个性的提升;唯一真正的解放,是个人的解放;唯一真正的革命者,是哲学家和圣人”。这“三个唯一”有些理想化,不过深得我心。

  一位犬儒者说过:“你切莫因为无知的数量巨大而崇拜它。”然而,无知也不可能被长久崇拜,因为它会自愿被那些制造舆论的力量所操纵。

  “战争”,是历史最不愿意见到,又最常见的一个朋友。在过去有记录的3421年中,只有268年他没有出现。“生物学”老爷爷讲过“适者生存”的故事,人与人之间的生存竞争是斗争,那国与国之间的生存竞争则是战争,前者是人在觅食,后者是国家在觅食。人类文明发展了几千年,可那又怎么样呢?野蛮、残酷、好斗的本性从来没有减少,物质的极大丰富可以满足生存,却永远满足不了人类的欲望。倘若世界上有个绝对实力的仲裁者,或者宗教能够让所有人相信神的存在,“战争”才有可能消亡,否则什么文明、道德、宗教、政治都无法取代“战争”的角色,他是自然赋予的最高裁决方式。

  这是杜兰特夫妇讲述的历史的故事,也是他们自己眼中的孩子,这个孩子被认为是“怪胎”。说他怪,真是奇怪,每个看到他的人都描述了不一样的面孔。在这里,圣人有圣人的功德碑,罪犯有罪犯的墓志铭,只要你需要一个理由,就可以挖掘出一堆证据。

  历史是我们的孩子,也是养育我们的母亲,她赐予人类永恒的生命。

  【作者简介】夜辰,本名张烨琛,“80后”,生于鹿城,军装在身,奔走四方;以劳作砺志,以读书修行,以文章会友,涵养心智,求索人生,现已出版多部个人作品。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